【学案与测评】江苏省高中语文总复习 第四章 名句名篇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要留意通假字
通假字虽与本字的意思一致,但在默写中,若把句中的通 假字写成本字,就出错了。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像上面的句子,在默写时,不能写成括号里的本字。 八、要把握默写句与上下句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大多数学生会写“茕茕独立,形影相吊”,但试题变成了 上面的形式,一部分同学就不会了。原因是没有全面准确 理解默写句(“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的 含意及它和上下文的联系。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1年12月 2021/12/132021/12/132021/12/1312/13/2021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用“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作过渡,由现实进入梦境。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苏轼《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用比拟手法借箫声写愁情。 陆游《书愤》“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 解析:这里要求考生在揣摩题旨和细细回忆诗歌内容的前提下,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1/12/132021/12/13December 13, 2021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1/12/132021/12/132021/12/132021/12/1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 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 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 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 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咏怀古迹》) 以上三句中的“羁”“鹜”“壑”就极易写错,复习中要 反复多写几遍,强化记忆。
答案:(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无边落木萧萧下 (3)雕 阑玉砌应犹在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入则无法家拂士 (5)无案牍之劳形 (6)岂因祸福避趋之 (7)不预则废
二、理解默写型 根据题干提供的对所考查“名篇名句”的分析或提示,
写出诗文内容。这种题型较之填充补足型,增加了对“名 篇名句”内涵的考查,要求考生不仅会背诵原文,而且更 要对原文的内容有所理解、吸收。要答好这类题,就必须 根据题干的提示或要求的具体情况来填写句子。 【例2】(2010·四川高考)按要求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 分。(两题任选一题) (1)明明如月,__________________?忧从中来,不可断 绝。(曹操《短歌行》)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的气 魄。
诚然,名句名篇主要靠点滴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但 高三复习的有限时间里,多些方法,多些技巧,多些归纳, 多些总结,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要注意语句出处
很多名句经过长期流传,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大众名 言”。但是,在演变流传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名句 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了新的说法。这样答题时,就 一定要看清句子后面的出处。 例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赠萧瑀》)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韩愈《师说》) 像上面的句子,已经标明了出处,也不能把“蝉噪林逾 静”写成“蝉噪林愈静”;不能在“疾风知劲草”后接 “烈火识真金”;“则必有我师”(韩愈《师说》)与 “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虽然意思并没有改变, 但出处变了。
明确篇目、作者和观点,在理解的前提下默写名句。理解是要 注意抓住关键词,如(1)句《沁园春·长沙》提到“劈波斩浪”, 就要在原诗中寻找与浪有关的句子,再进行甄选。
答案:(1)何时可掇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2)茕茕独立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 鬓已先斑
默写名句名篇答题技巧总结 1. 该题不允许有错别字、漏字、添字。另外,考生一定 要一笔一画地书写不要连笔。书写模糊,也会被认定为 错别字。 2. 如果命题是三选二,答题时就应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 做了两题就够了。如果三题都做(最好不要这样),要确 保前两题完全正确,因为高考阅卷评分有时规定只看你 做的前两题,有错误即扣分,即使你第三题做对了也不 给分。
(1)师者,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2)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_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4)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 (5)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 铭》) (6)苟利国家生死以,________________。(林则徐《赴戍 登程口占示家人》) (7)凡事预则立,________________。(《礼记·中庸》) 解析:(1)(2)(3)题取自高中要求背诵的篇目,(4)(5)取自初中 要求背诵的篇目,(6)(7)题取自课外名篇;(2)(6)题取材于诗 歌,(3)题取材于词,(1)(5)(7)题取材于散文;(4)(7)题涉及 先秦,(1)(2)(3)涉及唐宋,(7)涉及清代,试题兼顾各个方面。 答题时句中容易写错的字,如(1)题“受”、(2)题“萧”、 (3)题“犹”、(4)题“拂”、(5)题“牍”、(6)题“趋”、(7) 题“废”,等等。
四、要留意具体环境
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 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 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 炭翁》)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第一句如果不联系“卖炭的老人虽然衣衫单薄,却愿意天 气寒冷卖个好价钱”的具体语境,就可能想当然地把“愿” 写成“怨”;第二句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 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就会把“始”写成 “使”;第三句如果不联系“晴空”“排云”这两个语境, 就会把“霄”错写成“宵”。
五、要留心语句顺序
有不少名句的语句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 一部分学生不知就里,往往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导致把 语句顺序颠倒,白白丢了分。 例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 园不值》)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 后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 书》)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以上这四句,稍不注意,就很可能写错顺序:“春色满园” 写成“满园春色”,“淡妆浓抹”写成“浓妆淡抹”, “歌诗”写成“诗歌”,“孤帆一片”写成“一片孤帆”。
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 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 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 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 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咏怀古迹》) 以上三句中的“羁”“鹜”“壑”就极易写错,复习中要 反复多写几遍,强化记忆。
一、填充补足型
给出名篇的题目(有时包括作者),让考生写出全段(或全篇), 或给出文中的首句、尾句、过渡句,要求考生据此把原段(或 原文)补充完整。纵观近几年的“名篇名句”,命题形式仍以 填充补足型为主,其他考查形式为辅。 在今后的备考中要以
填充补足型为主要复习方向。
【例1】 (2011·盐城市高三摸底考试)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 的空缺部分。
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 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篇名句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这类词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是考试得分的 “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七 律·到韶山》)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以上三句中,“教”容易误写成与之同义的“叫”,“长” 容易误写成“常”,“材”容易误写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