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安徽省宣城六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宣城六校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联考
地理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综合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必修第二册第一至第三章第一节。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下图甲为某内陆地区城镇分布图,图乙为某区域不同海拔人口分布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甲区域人口分布的特点是
A.分布在山区地势低洼区
B.临近河流,水源充足地区
C.集中分布在海拔高地区
D.多分布在土壤肥沃地区
2.影响乙区域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0~200米的自然原因是
①地形平坦②土壤肥沃③农业发达④开发历史悠久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人口的迁移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有意识的行为。
下图为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图中人口迁移的推力是
A.生活成本低
B.发达的经济条件
C.广阔的发展空间
D.发展空间小
4.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有利影响是
A.缓解人地矛盾
B.缓解了住房压力
C.促进经济发展
D.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新疆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
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地势起伏大,加重了干燥的气候,生态环境脆弱。
新疆地区面积广阔,人口却较少,经济较为落后。
据此完成5~6题
5.有关新疆地区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新疆地区面积广大,矿产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力应该很大
B.新疆地区降水稀少,使得气候干燥,植被为荒漠植被,环境承载力小
C.新疆地区地势起伏大,交通不便利,成为环境承载力小的关键因素
D.新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是环境承载力大的最关键因素
6.有关新疆地区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新疆地区人口容量小,主要是经济条件落后
B.西部大开发促使新疆地区人口容量变大
C.新疆地区人口容量小,是因为人口稀少
D.新疆地区人口合理容量会一直很小
下图为城市某功能区一天内不同时段的人口流动状况示意图(数值越大占比越高)。
读图完成7~8题。
7.由图可知,该功能区是
A.商业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D.行政区
8.城市中心商务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气候因素
B.宗教因素
C.地形因素
D.经济因素
安徽省地形以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
平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1.3%,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北部地区);丘陵占29.5%,山地占31.2%,丘陵和山地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地区(南部地区)。
据此并结合安徽省集镇地理分布统计图,完成9~10题。
9.结合图示可知,安徽省
A.南部地区的集镇数量较大
B.南部地区的集镇服务范围小
C.北部地区的集镇密度较大
D.北部地区的集镇服务半径大
10.图中数据显示,安徽省山地和丘陵地区的集镇服务范围和服务半径均大于平原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A.山地和丘陵地区人口分布分散
B.山地和丘陵地区交通不便
C.山地和丘陵地区集镇规模较大
D.山地和丘陵地区物产比较丰富
城市是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不同。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示意图。
据此完成11~12题。
11.图中甲功能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
A.工业用地
B.商业用地
C.交通用地
D.农耕用地
12.乙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A.停车场
B.居住区
C.政府机关
D.公园
海草房是极富地方特色的民居。
我国山东荣成地处沿海,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之下,极具聪明才智的当地渔民根据长期的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独特的建筑经验,以厚石砌墙,用海草晒干后作为材料苫盖屋顶,建造出冬季抵御严寒,夏季抵御炎热的海草房(如下图)。
据此完成13~15题。
13.海草房最可能分布在
A.多雨的南方地区
B.寒冷的东北地区
C.干旱的内陆地区
D.多风的沿海地区
14.海草房朝向大海的那一面通常还罩上渔网,用石块等小件重物作坠子垂脚。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海洋水汽的腐蚀
B.突显当地人们的生活特色
C.防止大风将房顶上的海草刮跑
D.屋顶进行修饰,使其更加美观
15.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的海草房越来越少,一些经改良后仍然保留海草房特点的新式民居陆续出现。
其原因可能是
A.自然灾害增多,海草房的遮风避雨功能减弱有所减弱
B.近海水产养殖增多,人类活动增强,导致海草产量大幅减少
C.海草房知名度提高,需要大量保护,不再用于居住
D.该地城镇化水平提高,人口迁出增多,不愿意居住海草房
城市微农业是以满足城市人群个性化需求为目的的新兴产业,其包含了阳台农业、屋顶农业等。
读图完成16~18题。
16.城市微农业兴起的主导原因为
A.市场需求
B.土壤肥沃
C.原料廉价
D.政策支持
17.相对于农村的传统农业,城市微农业
A.产品质量差
B.产品价格高
C.单位产量高
D.生产规模大
18.城市微农业的发展能够
A.增加空调的使用时间
B.改变城市农业种植结构
C.造成城市的雾霾天气
D.增加市民就业机会
河南原阳大米也是中国最好吃的大米之一,这种大米出产在黄河淤积的平原上,那里昼夜温差大,尤其是昔日的盐碱地还赋予了原阳大米天然的独有碱性,使原阳大米煮饭时不需加碱就香味十足,有“中国第一米”之称。
据此完成19~20题。
19.原阳大米生长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①宣传力度大②昼夜温差大③劳动力充足④土壤肥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促使河南原阳大米成为“中国第一米”之称的主要原因是
A.大型机械的使用
B.优良品种的培育
C.运输条件的改善
D.水利设施的完善
下图为某县建立的农业产业园规划鸟瞰图,融合了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体验观光农业。
订单式的私人配送与定制服务,可以让农产品价格翻了几番,采用智能温棚控制技术,为农户带来“四季不断”的收入。
据此完成21~22题。
21.智能温棚改造了农业生产中的哪些要素
A.水分、光照、土壤
B.土壤、热量、光照
C.热量、光照、湿度
D.热量、水分、土壤
22.导致当地农业生产形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
①气候变暖②城市经济的发展③交通运输的发展
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⑤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⑥农业生产私有化
A.②④⑤
B.①⑤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下图为我国某城镇周围农业布局图,在A、B、C、D四处发展棉花、水果、蔬菜和乳畜业。
据此完成23~25题。
23.A处最宜发展
A.棉花
B.水果
C.蔬菜
D.乳畜业
24.如果在B处发展种植业,主要需要改造的自然条件是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植被
25.C处宜发展蔬菜生产,其自然条件是
A.距城市近
B.交通便利
C.靠近水源
D.土壤肥沃
第II卷(综合题共5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50分)
26.(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聚落大多分布在绿洲上。
下图为我国塔里木盆地聚落分布图。
(1)据图指出人口的分布特点。
(8分)
(2)说明自然因素对塔里木盆地人口分布的影响。
(4分)
27.(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2015年~2019年北京市部分人口数据统计表(常住人口总数包括常住外来人口和常住户籍人口)。
(1)北京市常住人口总数出现下降的年份出现在_________年,主要原因是_________(填“常住外来人口”或“常住户籍人口”)规模减少。
(2分)
(2)指出大量常住外来人口迁入北京的原因。
(6分)
(3)试从北京方面说明常住外来人口减少的原因。
(4分)
28.(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的城镇化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已超过60%,但是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还不到50%。
下图为1949—2015年我国城市化进程图。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总体上呈现_________趋势。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城市化水平呈现阶段性_________。
(4分)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的原因。
(6分)
(3)目前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指出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分)29.(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铃薯是喜冷凉低温的作物,我国是世界马铃薯总产最多的国家,其中西南山区是全国马铃薯播种面积最大,东北是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而甘肃省定西市因地处黄土高原和西秦岭山地交汇区,地势起伏较大,山脉纵横,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马铃薯最佳适种区之一。
随着近年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快速发展,我国马铃薯的种植也发生了变化。
下图为我国马铃薯部分优势产区分布图。
(1)指出西南地区成为马铃薯适宜产区的主要因素及其市场竞争优势。
(2分)
(2)分析乙地区(甘肃省定西市)成为马铃薯最佳适种区有利的自然条件。
(4分)
(3)甲地区(吉林省长春市)作为我国马铃薯的优势产区,分析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当地马铃薯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8分)
宣城六校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联考·地理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 读图,可知该区域的城市主要分布靠近河流,故人口分布多临近河流,水源充足地区。
2.A 0~200米地形平坦,以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农业发达和开发历史悠久不属于自然原因。
3.D 中小城市中生活成本低属于人口迁入城市的阻力,发展空间小属于推力;一线城市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达的经济条件属于拉力。
4.C 人口迁移,大多数属于劳动力的迁移,大量的劳动力迁入会促进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同时迁入人口的增多易造成环境破坏。
5.B 环境承载力主要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自然资源尤其是生存资源是制约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新疆地区降水稀少,使得气候干燥,植被为荒漠,因此,它成为环境承载力大小的关键因素。
故B正确。
6.B 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
不能夸大一方,也不能忽视另一方面。
新疆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小和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关,但随着西部大开发,促进经济的发展,其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都会逐渐提高。
7.B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功能区早晨流出的远大于流入,黄昏流入的大出流出的,可能是住宅区,所以B正确。
8.D 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城市中心商务区是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区,形成因素是经济因素,所以D正确。
9.C 读图可知,该省的平原地区集镇数量较大,而平原主要分布在该省的北部。
南部丘陵和山地的集镇数比平原少,所以南部的集镇数量较小;南部地区的集镇服务范围大,服务半径大;北部地区的集镇密度较大。
10.A 由题干信息可知,安徽省山地和丘陵地区的集镇服务范围和服务半径均大于平原地区,其主要原因是山地和丘陵地区人口分散,单位面积的集镇数量较小,所以集镇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半径均大于平原地区,A正确。
11.A 图中甲功能区主要位于河流与铁路之间,交通便利,离主城区较远,适合发展工业。
12.B 乙功能区面积最大分布最广,最有可能是居住区。
13.D 海草房用海草作为原材料之一,具有墙体厚实,冬季抵御严寒,夏季抵御炎热的作用,故可以推测出多分布在多风的沿海地区。
14.C 海草房朝向大海的那一面通常还罩上渔网,用石块等小件重物作坠子垂脚,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大风将房顶上的海草刮跑。
15.B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的海草房越来越少,一些经改良后仍然保留海草房特点的新式民居陆续出现,主要原因是近海水产养殖增多,人类活动增强,导致海草产量大幅减少。
海草房的遮风避雨功能没有减弱,旧的海草房大都弃之不用,说明不需要大量保护,人口迁出增多不是新建的海草房越来越少的原因。
16.A 城市微农业是以满足城市人群个性化需求为目的的新兴产业,城市微农业兴起的主导因素为市场需求,其他选项不是微农业兴起的主要因素。
17.B 相对于农村的传统农业,城市微农业以满足城市人群个性化需求为目的,服务对象的经济收入高,产品价格高;城市微农业的生产规模小;是一种个性化的精品农业,富有创意、时尚、灵活、新鲜、便利和低碳环保等,不能简单说产品质量好坏和单位产量高低。
18.D 城市微农业是一种以满足城市人群个性化需求为目的的新兴产业,包括阳台农业、屋顶农业,其发展能够增加市民就业机会,D对。
能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缩短室内空调的使用时间,A错。
不会改变城市农业种植结构,B错。
可能减轻城市的雾霾天气,C错。
19.D 昼夜温差大和土壤肥沃是原阳大米生长的优势自然条件;宣传力度大和劳动力充足不是原阳大米生长的自然条件。
20.B 原阳大米成为“中国第一米”之称的主要原因是优良品种的引入和培育,扩大了水稻的种植范围;大型机械、运输条件不断改善、水利设施的完善不是原阳大米成为“中国第一米”的主要原因。
21.C 根据材料,智能温棚使得农业生产四季不断,因此该技术改造了农业生产中气候条件,如热量、光照、湿度等,选C。
22.A 气候变暖是全球性的,而且全球变暖也并没有使得北方冬温达到可以露天种植;交通运输的发展拓展了产品的市场但不会引发生产方式的变化;农业生产私有化有违事实;促使农业生产形式变化的主要因素应该是科技提供可能,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市场,选A。
23.D 靠近公路,交通便捷,又靠近城市消费市场,能为市民提供新鲜产品。
24.A B处位于山坡,坡度相对较大,发展种植业,需要改造地形。
25.C C处临近河流,有充足的水源发展蔬菜生产,图中没有体现出土壤肥沃。
26.(1)人口分布不均;大部分地区人口稀疏;存在大面积无人居住区;北部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区;南部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
(8分)
(2)该地区的气候干旱,沙漠广布,水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稀疏;水源充足的地方人口较为集中。
(4分)
27.(1)2017 常住外来人口(2分)
(2)北京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教育、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等。
(6分,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3)北京房价、房租大幅度上升,生活成本增加;环境监管加强,部分企业搬迁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北京非首都功能区被疏解等。
(4分,任答两点即可)
28.(1)上升下降(或发展停滞)(4分)
(2)东部位于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暧湿润;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人口稠密,交通便利,经济发达。
西部多沙漠、戈壁,地形崎岖,交通不便;降水少,常年干旱;经济、文化落后,经济比值较低。
(6分)
(3)环境污染加剧;交通拥堵;就业困难;居住条件变差等。
(2分,任答两点即可)
29.(1)影响因素:地势高,气候温凉;优势:马铃薯上市时间早。
(2分)
(2)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气候温凉,温度适宜;土质疏松,有利于马铃薯生长。
(4分,任答2点即可)
(3)有利:(城市化进程加快)使马铃薯市场需求量增加,商品率提高;交通运输条件改善;推动种植技术的进步;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水平。
(4分,任答两点即可)
不利:城镇建设占用耕地,使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减少;工农业污染加重,影响其品质;城市用水增加,农业用水短缺;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减少。
(4分,任答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