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二次灌浆作业指导书.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编制依据 (2)
二、工程概况 (2)
三、施工准备 (2)
四、施工工艺 (3)
五、注意事项 (6)
六、质量保证措施 (6)
编制依据
1.1业主提供的有关本工程施工图纸;
1.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规范》GB50300-2013;
1.3根据“H系列无收缩灌浆料”厂家提供说明书;
1.4《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第1部分:土建工程》(DL/T
5210.l-2012)o
工程概况
锅炉钢结构一层已经施工完成,本作业指导书为锅炉基础钢结构柱底板二次灌浆。
灌浆材料采用高强度微膨胀的灌浆料,抗压强度不小于60MPa,灌浆层厚度为50mni,二次灌浆的作用是将上部结构与基础连接,使之成为上下一体的牢I古I结构,由此部位传递动力或静力荷载,二次灌浆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钢结构和设备的安全可靠性。
本工程中二次灌浆采用具有微膨胀、高强度、流动性好等特点的FM-MG高强微膨胀灌浆料。
二次灌浆部位为锅炉柱底板与混凝土的预留安装空间,灌浆部位具有隐蔽、狭小、不易清理养护等特点,同时由于锅炉慕础回填施工时受雨天恶劣天气影响,灌浆部位容易受污染,比如尘土、垃圾污染及混凝土台面安装油污污染等,这些都是二次灌浆施工重点控制的环节。
三、施工准备
3.1技术准备
3. 1. 1构件已经就位口经检验合格。
3. 1. 2二次灌浆通知单已经办理完成。
3. 2基础混凝土基层处理及其他开工前应具备的必要条件
a•灌浆料浇灌施工前,应准备搅拌机具、模板、灌浆设备、水桶、量杯、温度计
及养护物品,设备台板就位调整完成。
b.灌浆前应对基础絵面进行凿毛,用凿子等凿去基础混凝上面上的浮浆,油类以
及脆弱部分,使Z露出健全的混凝土表面。
清除被凿物,泥等,使混凝土即平坦
又具有一定粗糙面,这样灌浆料就和基础混凝土具有良好的的整体性和粘接性。
c.对己凿毛的殓表面彻底清扫、对设备底板、地脚螺栓用棉砂将锈、油污等清除
干净。
同时必须通过质检部门验收后,才能进入下一道程序。
d.灌浆前24小II寸应对基础面层进行湿润,浇筑前必须清理干净积水、杂物及油污。
四、施工工艺
施工流程如下:
施工准备(包括灌浆材料、浇灌设备、模板等)一一絵表面清理一一模板支设——满水浸润一一嵌缝一一清理积水一一灌浆一一养护一一拆模C
4.1模板的支设
a.用于制作模板的要求是不吸水或吸水率很小的材料,本工程使用通常的木模; 另外模板安装必须牢固,可以承受来自流态灌浆料形成的侧压力。
灌浆料强度达到
1. 2MPa方可拆除模板。
b.普通灌浆施工主要依靠灌浆料的自重压力进行灌浆施工,当灌浆需要流动的距
离超过600mm时,在浇入端制作一个压力箱是非常必要的,压力箱的高度应
^10cm,如灌浆距离增加,则应增加压力箱的高度,具体可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c.所有的模板接缝及间隙都必须进行密封处理,防止漏浆,密封材料可以是干硬
性的灌浆料或者是密封胶之类的材料;本工程中使用密封胶和发泡剂。
d・保证流出端的模板宽度大于台板边缘50mm以上,防止流出端部灌浆料的堆积, 引起基础板底气泡。
模板支设如下图所示:
a.搅拌场所应选择尽可能临近施工作业场所且又安全的地方,因为过长的运输距离容易引起灌浆料的离析泌水。
厂区自來水管可接至施工现场。
b.灌浆料搅拌必须使用机械搅拌,绝对禁止手工搅拌,本工程使用手持式混合叶片回转搅拌器或砂浆搅拌机。
根据灌浆工程量大小,一般独立柱基和小型设
备基础可采用手持式混合叶片回转搅拌器,大型设备基础采用砂浆搅拌机。
C.加水量的确定对于灌浆是否成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是影响灌浆料流动性的最大因素。
加水过多过少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加水量少时将造成灌浆料流动性能不好,灌浆料流动困难,很容易导致空气没有彻底排出,从而形成较大的气泡。
过多的加水量会使灌浆料岀现离析泌水现象,导致灌浆失败。
由于各地气温、湿度和拌合水存在差异,因此根据项冃实际情况配制适合工地情况的配合比。
各个品种的加水量不同,实际施工时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操作。
d.现场加水量的确定方法:首先根据环境温度确定基准加水量,例如夏季气温30°C时,由于气温高有利于增加灌浆料的流动性能,因此可以试验采用较低的加水量来进行现场试拌用以检测流动性能的好坏,如流动性无法达到要求, 则增加一定量再进行试拌。
冬季例如气温5°C时,低温将使灌浆料的流动性能显著降低,因此需要釆取两方面措施来提高灌浆料的流动性,可以通过采用热水拌合来提高灌浆料的温度,如加热水量不能使温度达到15°C以上,则可适当增加加水量,但加水量必须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否则将造成离析和泌水,直接导致灌浆失败。
c・使用手持式混合叶片回转搅拌器搅拌灌浆料可分1袋搅拌或2袋搅拌(1 袋搅拌时,使用20L容器,2袋搅拌时,使用40L容器),先将全部用水量的80% 加入容器中,开动搅拌器,再缓缓加入全部灌浆料,搅拌吋应不断改变混合叶片位置以使搅拌均匀一致.搅拌2〜3分钟后,再加入剩余20%的水搅拌1分钟直至灌浆料均匀为止。
使用砂浆搅拌机搅拌时,应根据具体工程量来确定,一般一次搅拌以6袋为宜;搅拌时,先将全部用水量的80%加入容器中,开动搅拌器,再缓缓加入全部灌浆料。
搅拌3分钟左右,再加入剩余20%的水搅拌2分钟直至灌浆料均匀为止。
f.每次灌浆,需准备一台搅拌器作为备用。
4. 3设备基础二次灌浆施工
a•灌浆料应尽可能从一侧浇入,以利于排出设备基础底板与確之间的空气,使灌浆充实。
b.灌浆开始后,必须连续浇灌,不能间断,尽可能缩短灌浆时间,灌浆料宜在30分钟用完。
C・浇注同时用竹片或铁片进行插捣和引流,禁止使用振动器,以免产生离析。
d.严禁在底板排气孔进行灌浆。
e.为保证设备基础台板底部灌浆充实,灌浆厚度应按台板底部上來20mm以上控制,灌浆层厚度宜控制在100mm以内,对灌浆层大于100mm的设备基础灌浆应分层浇筑。
f.对于较长的设备台板或轨道应采用分段浇注。
毎段长度以5m为宜。
g・灌浆应连续进行,不能间断并尽量减少灌浆时间。
h.灌浆层表面若有泌水现象;可布撒灌浆抖干料,以吸干水份
i.灌浆至拆模期间所浇注的设备不能运行或振动,以免损坏未凝结的灌浆层。
j・灌浆料的初凝时间约为旷4小时,终凝时间约为6、10小时,必须在初凝后即
对暴露在空气中的灌浆层表面进行收浆压光,以闭合收水裂缝,收浆后进行养护。
k・设备基础二次灌浆,必须具有安装单位签字同意的浇筑单,方可组织灌浆,灌
浆过程应有安装人员交底监控。
4. 4灌浆料的养护
灌浆料的养护可分为温度养护和湿养护两种,与混凝土的养护方法类似。
(1)温度养护
夏季在太阳直射范围内的灌浆料应进行遮阴处理,防止太阳直射导致灌浆料温度升高,加快灌浆料表面水分的蒸发,并加快水化速度导致放热集中而灌浆产生温度裂纹。
冬季低温将使得灌浆料的水化速度减缓真至不固化,为确保强度的正常发展必须确保灌浆料在初期保持一定的温度(10°C-30°C),可采用保温材料覆盖或外部加温的方式解决。
(2)湿养护
a.塑性状态的养护
当灌浆料浇注完毕后,在高温、风大的天气下,灌浆料表面水分快速蒸发,使得表面快速结皮,并岀现收缩裂纹。
为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必须做好以下养护措施:使用塑料薄膜或湿布覆盖灌浆料表面,防止灌浆料表面水分蒸发;或采用喷雾器不间断的对表面进行湿水养护,但喷水过多将使表面灌浆料破坏。
当基础板周围的灌浆完成后且发展至有些硬化时(这与气温等有关,通常为灌浆后1〜2 小时),去除多余浆料(不能加工成低于基础板以下)并用木幔或金属鰻加工整形至规定高度。
b・灌浆料固化后的养护
当灌浆料表而固化后(指压无明显压痕)即可对露出部分,以湿布覆盖养护7天以上,养护必须是不间断的,如只是简单的每天浇一两遍水肯定达不到养护的
效果,如养护不当将导致灌浆料最终强度降低、收缩等严重后果。
五、注意事项
高温天气下进行灌浆施工时,由于水温、灌浆料温度均比较高,搅拌完成的灌浆料温度更高,高温将加速灌浆的硬化过程,缩短灌浆料的可操作时间,释放出更多的水化热,提高灌浆的早期强度。
终凝之前的快速蒸发会导致表面出现裂纹,并因温度过高,导致外露部分出现由表面宜穿底部的裂纹。
为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
请遵循以下准则进行施工指导。
搅拌完成的灌浆料温度应控制在30°C以下,最好在10-30°C之间。
具体措施:
a・灌浆料的保温保存在阴凉、通风的地点、并防止太阳暴晒。
b.特别注意基层的湿润浸透,高温、口晒、风都会使水分很快的蒸发。
c.灌浆料搅拌完成时的温度较高,此吋,可采用在搅拌水中混入冰块的方法来降
温,可以达到缓凝的效果。
d.灌浆料施工时间应控制在清晨或夜间气温较低的情况下进行。
e.在灌浆料终凝后,尽可能快地对外露部分灌浆料进行湿养护,并持续至少七天
以上。
如在室外的工程在灌浆浇注后三天内应做好遮阳措施。
六、质量保证措施
&灌浆用水泥浆的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施工中不得任意更改。
每次灌浆作业至少测试二次水泥浆的流动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
b・灌浆试块采用标准试模制作,如H40其标养3d的抗压强度不应低于40 MPa。
cM仝表面清理干净,无粉尘、杂物等。
对设备基础底板、地脚螺栓表面无铁锈、
油污等,孔内无积水。
清理完自检,自检合格后请监理验收。
d.严格控制灌注时间,避免产牛冷缝。
e.为保证灌浆充实,灌浆面应高出设备基础底板或钢柱台板底2飞cm,具体视安装工艺要求。
f・灌浆层与碗表而粘结牢固,其内部无孔洞、裂缝,表而无裂纹等。
g.如对灌浆密实情况有疑问时,可局部凿开或钻孔检查,但以不损坏结构为前提, 否则应采取加固措施。
h.灌浆后的孔洞上口均应切平,并用砂浆填实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