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天马中学2020年高三化学联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资阳市天马中学2020年高三化学联考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
1. 碘化砹(AtI)可发生下列反应,①2AtI+2Mg==MgI2+MgAt2
②AtI+2NH3(l)==NH4I+ AtNH2。
对上述两个反应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①MgAt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B、这两个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C、反应②中AtI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MgAt2的还原性弱于MgI2的还原性
参考答案:
答案:A
2. 在指定的溶液中一定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使石蕊变红的溶液中: Na+、I-、Cl-、NO3-、C6H5O-
B.在强碱性溶液中:Na+、K+、AlO2-、CO32-、SiO32-
C.在无色透明溶液中:NH4+、Fe3+、SO32-、NO3-
D.由水电离出来的c(H+) = 1×10-13 mol/L的溶液中:K+、CO32-、Cl-、NO3-
参考答案:
B
略
3. 已知NH3和HCl都能用来作喷泉实验的气体,若在相同条件下用等体积烧瓶各收集满NH3和HCl气体,进行实验(两烧瓶内充满溶液且不考虑溶质的扩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NH3和HCl分别形成蓝色、红色喷泉
B.制备干燥的NH3和HCl,所需的干燥剂分别是碱石灰、浓硫酸
C.改为NO2气体,所得溶液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与前两者不同
D.去掉装置中的胶头滴管,改为单孔塞,也可引发喷泉
参考答案:
C
考点:氨的物理性质.
专题: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氨气和氯化氢都是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氨气溶于水显碱性,氯化氢溶于水显酸性;
B、氨气干燥用碱石灰,氯化氢可以用浓硫酸干燥;
C、将盛有NO2的试管倒扣水中,NO2能和水发生反应:3NO2+H2O=2HNO3+NO,所剩余气体的体积的体积为
原来气体体积的,根据生成的硝酸的物质的量和所得溶液的体积来计算硝酸的浓度;
D、可以微热烧瓶改变烧瓶中的压强排出气体后,冷却后会引发喷泉;
解答:解:A、氨气和氯化氢都是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氨气溶于水显碱性,遇到石蕊试液变蓝色,氯化氢溶于水显酸性遇到石蕊试液变红色,NH3和HCl分别形成蓝色、红色喷泉,故A正确;
B、氨气是碱性气体,氯化氢是酸性气体,制备干燥的NH3和HCl,所需的干燥剂分别是碱石灰、浓硫酸,故B正确;
C、设二氧化氮体积为1,硝酸物质的量浓度==0.0446mol/L,设氨气或氯化氢体积为1,
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形成喷泉实验形成的溶液浓度==0.0446mol/L,改为NO2气体,所得溶液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与前两者相同,故C错误;
D、去掉装置中的胶头滴管,改为单孔塞,用双手捂住烧瓶,待导气管气泡冒出后,冷却烧瓶会引发喷泉,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氨气和氯化氢气体的性质分析,主要是喷泉实验的原理分析应用,掌握基础是解题,题目较简单
4. 盐酸、醋酸和碳酸氢钠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在NaHCO3溶液中加入与其等物质的量的NaOH,溶液中的阴离子只有CO和OH-
B.NaHCO3溶液中:c(H+)+c(H2CO3)=c(OH-)
C.10 mL0.10mol·L-1CH3COOH溶液加入等物质的量的NaOH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Na+)>c(CH3COO-)>c(OH-)>c(H+)
D.中和体积与pH都相同的HCl溶液和CH3COOH溶液所消耗的NaOH物质的量相同
参考答案:
C
略
1.52g 铜镁合金完全溶解于50mL 密度为1.40g/mL、质量分数为63%的浓硝酸中,得到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1120mL(标准状况),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1.0mol/L NaOH溶液,当金属离子全部沉淀时,得到
2.54g沉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合金中铜与镁的物质的量之比是2:1
B.该浓硝酸中HNO3的物质的量浓度是14.0 mol/L
C.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中,NO2的体积分数是80%
D.得到2.54 g沉淀时,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是600 mL
参考答案:
D
【考点】有关混合物反应的计算;硝酸的化学性质.
【专题】压轴题;守恒法.
【分析】A、金属离子全部沉淀时,得到2.54g沉淀为氢氧化铜、氢氧化镁,故沉淀中氢氧根的质量为2.54g﹣1.52g=1.02g,根据n=计算氢氧根的物质的量,根据电荷守恒可知,金属提供的电子物质的量等于氢氧根的物质的量,令铜、镁合金中Cu、Mg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mol、ymol,根据提供的电子物质的量与二者质量之和列方程计算x、y的值,据此解答;
B、根据c=计算该浓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C、根据n=计算NO2和N2O4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令二氧化氮的物质的量为amol,根据电子转移列放出计算,进而计算二氧化氮的体积分数;
D、根据钠离子守恒可知,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等于反应后溶液中硝酸钠的物质的量,根据氮元素守
恒计算硝酸钠的物质的量,再根据V=计算需要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
【解答】解:A、金属离子全部沉淀时,得到2.54g沉淀为氢氧化铜、氢氧化镁,故沉淀中氢氧根的
质量为2.54g﹣1.52g=1.02g,氢氧根的物质的量为=0.06mol,根据电荷守恒可知,金属提供的电子物质的量等于氢氧根的物质的量,令铜、镁合金中Cu、Mg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mol、ymol,
则:,解得x=0.02,y=0.01,故合金中铜与镁的物质的量之比是0.02mol:
0.01mol=2:1,故A正确;
B、该浓硝酸密度为1.40g/mL、质量分数为63%,故该浓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4mol/L,故B正确;
C、NO2和N2O4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05mol,令二氧化氮的物质的量为amol,则四氧化二氮的物质的量为(0.05﹣a)mol,根据电子转移守恒可知,a×1+(0.05﹣a)×2×1=0.06,解得
a=0.04,故NO2的体积分数是×100%=80%,故C正确;
D、根据钠离子守恒可知,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等于反应后溶液中硝酸钠的物质的量,根据氮元素守恒可知,硝酸钠的物质的量为0.05L×14mol/L﹣0.04mol﹣(0.05﹣0.04)×2=0.64mol,故需要氢氧化钠
溶液的体积为=0.64L=640mL,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混合物的有关计算,难度中等,理解反应发生的过程是关键,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注意根据守恒思想进行的解答.
6. Na2O2、Cl2、SO2等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a2O2、Cl2、SO2依次属于电解质、单质、非电解质
B.标准状况下,1 mol Na2O2和22.4LSO2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N A
C.相等等物质的量Cl2和SO2同时通入品红溶液,褪色更快
D.在Na2O2中阴阳离子的离子数目相同
参考答案:
D
7. 下列有关有机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进入人体的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聚沉,所以会使人中毒
B.卤代烃C4H8C l2有四种同分异构体
C.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能发生加成反应
D.用驴皮熬制成的胶(阿胶)是一种天然橡胶,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参考答案:
A
略
8. 短周期元素X、Y、Z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
X与Y、Z 位于相邻周期,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X原子内层电子数的3倍或者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的氢化物具有还原性
B.Y的氧化物是离子化合物,可用来制作耐火材料
C.X和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浓溶液都是具有强氧化性的酸
D.Z的氢化物比X的氢化物更稳定
参考答案:D
略
9. 在含有4 mol HCl和1 mol Mg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产生的沉淀质量m与加入Ba(OH)2物质的量n之间的关系如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时的沉淀的成分为BaSO4与Mg(OH)2
B.b→c时发生的离子反应为:H+ + OH—→ H2O
C.c→d时离子的物质的量:Ba2+可能大于Cl—
D.d→e时离子的物质的量:Ba2+一定大于OH—
参考答案:
B
【知识点】离子反应
解析:往混合溶液中加Ba(OH)2溶液,开始阶段发生的反应为Ba2++SO42- +2H+ + 2OH—= BaSO4↓+ 2H2O,图像为a-b段;当SO42- 被完全沉淀时,还有2mol H+ ,所以继续滴加Ba(OH)2溶液,发生的反应为H+ + OH—= H2O,无沉淀产生,图像为b-c段,该阶段消耗Ba(OH)2 1mol;再继续滴加
Ba(OH)2溶液,发生反应为Mg2++ 2OH—= Mg(OH)2↓,所以沉淀又增加,图像为c-d段,当镁离子完全被沉淀,则沉淀不再增多,图像为d-e。
所以正确的是B
故答案选B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离子反应,难点是反应的先后顺序。
10. 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36g冰中含有氢键的数目为2N A
B. 100g30%的甲醛水溶液中所含的氧原子数目为1N A
C. 1molCl2与足量铁粉完全燃烧,转移的电子数为3N A
D. 14gFe发生电化学腐蚀最终生成Fe2O3·xH2O,电极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5N A
参考答案:
D
【详解】A.如图,每摩尔水分子都和4个水分子形成氢键,而每个氢键被两个水分子共有,所以1mol水能够形成2mol氢键,所以36g冰中含有氢键的数目最多为4N A,故A错误;B.甲醛和水分子中均含有氧原子,100g30%的甲醛水溶液中所含的氧原子数目多于1N A,故B错误;
C.1molCl2与足量铁粉完全燃烧,生成物中氯显-1价,转移的电子数为2N A,故C错误;
D.14g铁的物质的量为n==0.25mol,而铁反应生成Fe2O3·xH2O后,铁的价态由0价变为+3价,但0.25mol铁的电极反应为Fe-2e-=Fe2+,电极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5N A,故D正确;
故选D。
11. 下表所列各组物质中,物质之间通过一步反应能实现如图所示转化的是
A.③④ B.②⑤ C.①⑤ D.④⑤
参考答案:
D
略
12. 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己烷中共价键的数目为19N A
B.1mol·L-1的Na2CO3溶液中含有的碳酸根离子小于N A个
C.标准状况下,44.8 L NO与22.4 LO2混合后气体分子总数为2N A
D.1 molNa2O和Na2O2混合物中含有的阴、阳离子总数是3N A
参考答案:
D
13. 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或归纳的说法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蔗糖和麦芽糖的化学式都可用C12H22O11表示,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
②聚乙烯、聚氯乙烯、纤维素都属于合成高分子
③明矾、石膏、冰醋酸、水都是电解质
④盐酸、漂白粉、水玻璃都是混合物
⑤分馏、干馏、裂化都是化学变化
⑥植物油、直馏汽油都可与溴水反应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参考答案:
C
14. 已知酸性:H2CO3>HClO>HCO3-,氧化性:HClO>Cl2>Br2>Fe3+>I2。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Fe3+与I-不能共存的原因:Fe3++2I-===Fe2++I2
B. 向NaClO溶液中滴加浓盐酸:ClO-+H+===HClO
C. 向含1 mol FeBr2溶液中通入1 mol Cl2:2Fe2++2Br-+2Cl2===2Fe3++Br2+4Cl-
D. 向NaClO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2ClO-+CO2+H2O===HClO+CO32-
参考答案:
C
A、根据氧化性Fe3+>I2,所以Fe3+可以和I-反应生成I2,但题中所给方程式不满足得失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关系,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应该是:2Fe3++2I-=2Fe2++I2,故A错误;
B、因氧化性HClO>Cl2,所以向NaClO溶液中滴加浓盐酸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l2,离子反应为Cl-+ClO-
+2H+═H2O+Cl2↑,故B错误;C、向含lmolFeBr2溶液中通入lmolC12,由氧化性顺序Cl2>Br2>Fe3+及得失电子守恒可知,离子反应正确的是:2Fe2++2Br-+2C12═2Fe3++Br2+4C1-,故C正确;D、根据酸性强弱顺序:H2CO3>HClO>HCO3-,可知向NaClO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应该为HClO和HCO3-,正确的离子反应为:ClO-+CO2+H2O═HClO+HCO3-,故D错误;
所以答案选C。
15. 下列各选项陈述I和陈述Ⅱ均正确且二者有因果关系的是()
参考答案:
C
考点:铁的化学性质;氯气的化学性质;硝酸的化学性质;浓硫酸的性质;钠的重要化合物;铜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专题:元素及其化合物.
分析:A.常温下铁与浓硫酸发生钝化,铜与浓硫酸不反应;
B.CO2会与饱和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
C.Cl2使润湿的有色布条褪色,而干燥的布条不褪色,说明氯气无漂白性,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D.浓HNO3氧化性比稀HNO3强.
解答:解:A.常温下铁与浓硫酸发生钝化,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反应的进一步发生,铜与浓硫酸不反应,陈述Ⅱ不合理,故A不选;
B.CO2会与饱和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所以陈述Ⅱ不合理,故B不选;
C.Cl2使润湿的有色布条褪色,而干燥的布条不褪色,说明氯气无漂白性,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则次氯酸的氧化性比氯气的强,陈述均合理,存在因果关系,故C选;
D.浓HNO3氧化性比稀HNO3强,陈述II不合理,故D不选;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综合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混合物分离方法等为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 (12分)北京市场销售的某种食用精制盐包装袋上有如下说明:
(1)碘酸钾与碘化钾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配平化学方程式 KIO3+ KI+ H2SO4==== K2SO4+ I2+ H2O
(2)上述反应生成的I2可用四氯化碳检验。
向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加入Na2SO3稀溶液,将I2还原,以回收四氯化碳。
Na2SO3稀溶液与I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3)已知:I2+2S2O32-====2I-+S4O62-。
某学生测定食用精制盐的碘含量,其步骤为:
a. 准确称取wg食盐,加适量蒸馏水使其完全溶解;
b. 用稀硫酸酸化所得溶液,加入足量KI溶液,使KIO3与KI反应完全;
c. 以淀粉溶液为指示剂,逐滴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0×10-3mol/L的Na2S2O3溶液10.0mL,恰好反应完全。
①判断c中反应恰好完全依据的现象是。
②b中反应所产生的I2的物质的量是 mol。
③根据以上实验和包装袋说明,所测精制盐的碘含量是(以含w的代数式表
示) mg/kg。
参考答案:
(12分)
(1)1、5、3、3、3、3
(2)I2+SO32-+H2O====2I-+SO42-+2H+
(3)①溶液由蓝色恰好变为无色②1.0×10-5 (3分)③(3分)
略
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
17.
氯化亚铜(CuCl)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国家标准规定合格CuCl产品的主要质量指标为CuCl 的质量分数大于96.50%。
工业上常通过下列反应制备CuCl:
2CuSO4 + Na2SO3 + 2NaCl + Na2CO3→2 CuCl ↓ + 3Na2SO4 + CO2↑
(1) CuCl制备过程中需要配置质量分数为20.0%的CuSO4溶液,该溶液所需的
CuSO4 ·5H2O与H2O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
准确称取0.2500gCuCl样品置于一定量的0.5mol/L FeCl3溶液中,待样品完全溶解后,加水20 ml ,用0.1000mol/L的Ce (SO4)2溶液滴定到终点,消耗24.60 ml Ce (SO4)2溶液。
有关化学反应为:Fe3+ + CuCl → Fe2+ + Cu2+ + Cl-、 Ce4+ + Fe2+→ Fe3+ + Ce3+。
通过计算说明上述样品中的质量分数是否符合标准。
参考答案:
答案:
(1)5:11 2’
(2)符合标准(97.91%>96.50%) 2’
18. (10分)某温度时,水的离子积为Kw=1× 10—13,则该温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
于) 250C,其理由
是。
若将此温度下PH=11的苛性钠溶液a L与PH=1的稀硫酸b L混合(设混合后溶液的体积变化不计),试通过计算填写以下不同情况时两种溶液的体积比:
(1)若所得混合溶液为中性,则a:b=;
(2)若所得混合溶液的PH=2,则a:b=;参考答案:
大于水的电离是吸热的加热促进水的电离K W增大
(1)10:1 (2)9:2
19. 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某同学将一块部分被氧化的钠块用一张已除去氧化膜、并用针刺一些小孔的铝箔包好,然后放入盛满水且倒置于水槽中的容器内。
待钠块反应完全后,在容器中仅收集到1.12 L氢气(标准状况),此时测得铝箔质量比反应前减少了0.27 g,水槽和容器内
溶液的总体积为2.0 L,溶液中NaOH的浓度为0.050 mol·L-1(忽略溶液中离子的水解和溶解的氢气的量)。
(1)写出该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试通过计算确定该钠块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
(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
参考答案:
(1)Na2O+H2O = 2NaOH, 2Na+2H2O = 2NaOH+H2↑, 2Al+2NaOH+2H2O = 2NaAlO2+
3H2↑。
(2)n(NaOH余) = 2.0 L×0.05 mol·L-1 = 0.1 mol,
n(H2) ==0.05 mol,n(Al) == 0.01 mol = n(NaAlO2),
由电子守恒知:n(Na)+3n(Al) = 2n(H2),即:n(Na)+3×0.01 mol = 2×0.05 mol,得:n(Na) = 0.07 mol。
由钠守恒知:n(NaAlO2)+n(NaOH) = n(Na)+2n(Na2O),即:0.01 mol+0.1 mol = 0.07 mol +2n(Na2O),
得:n(Na2O) = 0.02 mol。
w (Na) =≈88.77%。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