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之时事评论篇】春游赏花 摇落的是樱花 丢弃的是文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素材之时事评论篇】春游赏花摇落的是樱花丢弃的是文明
目录:
01广州日报:赏花文明需要“樱花雨贴纸”
02光明日报:摇落的是樱花丢弃的是文明
03广州日报:旅游不文明也不能全怨游客
04北京晨报:遏制不文明行为要有长效机制
05人民日报大家谈:你会对不文明行为说“不”吗
06环球时报:去日本赏樱花的中国人更加注重礼仪
07人民日报:春游中国有了新看点跟着古诗词去旅游
正文:
01广州日报:赏花文明需要“樱花雨贴纸”
踏着春天的节拍,越来越多景点进入了赏花模式。

日前,武汉大学召开新闻通气会,称樱花开放期间,继续实施“实名限额、免费预约、双重核验”政策。

其中,一个新闻点颇为引人注目——为避免摇树行为,武大专门联合某视频平台,制作了一款樱花雨贴纸,借助虚拟技术满足游客“淋樱花雨”的愿望。

年年岁岁花相似。

每到春天,有关赏花文明的话题就备受瞩目。

近年来,在公共景点,一些不文明行为屡屡出镜——从“有花堪折直须折”、摇树制造樱花雨,到在景区乱丢垃圾、高声喧哗、“到
此一游”,一些任性行为已到了“辣眼睛”的程度。

如何减少不文明行为?
“樱花雨”贴纸,提供了新思路。

以武大来说,高校开放不仅是打开大门这么简单。

随着公众涌入、“用户”增加,势必会增加管理成本。

而所谓的管理,不能止步于限制、规范,而要多想一步,想深一层,摸准游客心理,以需求为导向完善相关服务和配套。

就像摇树行为,确实不雅观,更不文明,但要改变这一观念,还需循序渐进。

对此,一堵了之也好,严加惩戒也罢,实践证明难以根治;而主动借助新技术、新手段,在服务上做加法,在管理中带着服务,靠服务“釜底抽薪”——这种管理可以说告别了简单,走向了贴心、细致。

文明旅游,才配得上花海美景。

推进赏花文明,需要规范、自律,也需要更多像“樱花雨”贴纸这样的管理思路、服务升级。

02光明日报:摇落的是樱花丢弃的是文明
眼下,正值武汉大学樱花节,游人如织,其间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

据报道,3月24日,在武大校园内,一名男子跨过护栏,疯狂地摇动樱花树干,花瓣掉落一地。

而另据报道,就在当天下午,在武大西门,几个未预约成功的旅行团,不听工作人员劝阻和拦堵,强行闯入校内。

摇落的是樱花,丢掉的是素质。

无论摇落樱花雨还是粗暴闯入校内,都属不文明行为。

赏花,本为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却出现这样的不文明行为,无疑大煞风景。

对此,武大学生在发帖“求你们放过樱花”的同时,还表示“我们不欢迎这样的游客”,合情合理,却让人品出无奈——不欢迎又能如何?
看起来,人造“樱花雨”只是私人化“叙事”,实则不然。

其危害有三:其一,花期有时,以野蛮手段摇晃樱花树,是对树木正常生长的伤害。

其二,樱花盛开,观者如潮,不文明者图一时之快制造花瓣雨,后来者还如何赏花?其三,这种不文明行为直接加大了治理成本,武大所需配备的人力与财力,恐怕不是一笔小开支。

赏花是个体行为,但关乎公共秩序,关乎文明素养,也关乎公共治理。

日前有媒体报道,上海樱花节开幕后的第二个周末迎来了首个大客流,双休日人数总和达20余万。

为此,相关部门启动应急预案,以确保园区井然有序。

而在武大,樱花节高峰时,每天接待游客也高达20万人次,这就更需要优化治理模式,提升应对水平。

多年来,武大一直在丰富应对措施,从投入科技设备控制游客人数到租用流动卫生间,从临时交通管制到加大安保、保洁、交通引导……可谓用心用力。

难能可贵的是,尽管纷扰不断,但武大一直坚持开放校园。

这种“旨在传播大学精神和文化”的善举,值得点赞。

但是,武大也面临两大管理尴尬,一是武大毕竟是重要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育场所,平衡师生权益和游客诉求,殊为不易。

二是武大毕竟不是执法机关,遏制不文明行为,力有不逮,只能止于劝阻、引导,
而无权处罚。

对此,武大可创新管理方式,比如联合执法机关进校执法,并予以积极配合。

此前,原国家旅游局发布《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其中明确规定,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形成后,旅游主管部门应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信息通报游客本人,提示其采取补救措施,挽回不良影响。

必要时向公安、海关、边检、交通、人民银行征信机构等部门通报“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

显然,像野蛮摇晃樱花树、硬闯高校大门的行为,就应纳入旅游部门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

纳入相关记录只是第一步,加强对不文明行为的处罚力度,让当事人为自己的不文明行为承担代价,他们才会吸取教训。

其实,公共场合中的一些行为,不只是不文明,已经涉嫌违法违规。

根据新问题,出台新措施,激发治理创新的潜能,不文明行为才会大大减少。

03广州日报:旅游不文明也不能全怨游客
国家旅游局公布了《旅行社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并公开征求意见。

针对我国游客在出游过程中发生的不文明行为,条例规定,旅游主管部门可以将旅游者的相关信息纳入不文明行为记录,以及采取在一定期限内限制出境旅游、边境旅游、参加团队旅游、乘坐航班等惩戒措施。

旅游文明是一个“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的老话题,唠唠叨叨、说来说去也不外乎就这么几单:乱写乱刻、大声喧哗、不讲
秩序、不讲卫生等等。

有关方面为解决旅游不文明可谓费尽心思,陆续出台“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去年还推出了“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首批有四位野蛮游客“上榜”。

《旅行社条例》再次涉及旅游文明问题,足见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旅游不文明何以成为打不死的“小强”?值得探讨。

旅游不文明,游客素质肯定是第一位的。

文明是一种修养,修成一种气质,这需要通过不断地模仿、学习、巩固,才能内化。

对于洗脚上田的第一代来说,如果后期修为跟不上,“土”气未脱,关键时刻难免会显出“土形”。

最要命的是,“为老不尊教坏子孙”——父母的不文明“遗传”给下一代。

时下正是暑假亲子游旺季,不少旅游景区可见一家几口出游现象,有的家长带着孩子基本都是边走、边吃、边扔,饮料瓶、包装袋、废纸巾等随手一扔……孩子看在眼里,就可能记在心上、学在行上。

加大对旅游不文明行为的惩罚力度,不文明者可能连飞机都坐不了,威慑力可想而知,此举无疑有助于提升旅游文明水平。

客观地说,旅游不文明的板子全打在游客屁股上,由游客埋头单,既欠公允也难以釜底抽薪。

因为,一种行为结果往往有多种诱因,内部的、外在的,并不完全是行为人的个人素质使然。

以经常出现的游客不满航空服务而发生冲突为例,这些游客素质肯定有问题,但航空公司有没有责任?譬如,游客已经登机,飞机却在停机坪里滞留几小时,还不让下飞机,气都喘不过来,游客能不有意见吗,忍耐力差一点的就可能表现出来。

这时,外部诱因也很重要吧?再如,节
假日自驾游,高速公路塞车几乎成为常态,一塞数小时,动弹不得,连个大小便的地方也找不着,再文明的人也可能会犯错,做出不文明之举。

还有,一些景区为了利益最大化,从不采取限流、分流措施,游客多多益善,结果就出现人满为患、旅游品质受损现象,个别素质较差的游客就可能通过行为表达自己的不满。

旅游不文明虽然是通过游客行为表现出来,但游客未必能负完全责任。

提升旅游文明水平,需要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主体等多方协同共治,在各自责任范围内找相应的应对办法,一起把旅游品质提升起来,把旅游文明跟上来。

04北京晨报:遏制不文明行为要有长效机制
为进一步提高市民素质,培养爱干净、讲卫生的好习惯,形成“我的城市我的家”的良好社会风气,河南省汝州市六城联创指挥部联合该市执法局、交警队、报社、电视台等部门上街曝光不文明行为,尤其是不文明交通行为。

对于被曝光的人员不仅会在媒体上予以通报,还会给予处罚。

(大河网)
通过媒体把这种不文明行为曝光,可以让当事人脸上无光,增强文明意识。

更多的市民也可从中了解到这种行为的不文明,对不讲文明的人有一定的教育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人们的行为举止,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城市的“脏乱差”情形,将城市文明和形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不过,如果有的人可能不在意媒体曝光,而我行我素,你曝你的光,我做我的,那么媒体曝光对这些不文明行为的人又能起多大作用呢?换言之,媒体曝光并非万能,不能使所有人从意识上愿意改变,因此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做不文明的事。

何况这样抓是在不文明行为之后,也有点本末倒置。

利用大众传媒曝光不文明行为,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而只是揭露不良陋习,弘扬文明行为的一种辅助形式。

要有效地遏制不文明行为,需要多措并举,使工作常态化。

最为根本的是采取宣传教育让他们从意识上到行动上真正改正错误行为。

要多部门协作联动,运用各种载体、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宣传,开展全民文明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市民的城市意识、文明意识和公德意识。

要合理地设置卫生设施、摊点和停车点方便群众使用。

有关部门既要齐抓共管,又要明确城市建设和管理部门的分工与职责,市政部门应负责抓好公共设施的养护、维修和管理。

城管执法、交警巡警和工商部门要对占道经营、违章作业、乱停乱放等不当行为进行执法处罚。

城管、交警、巡警要加强街面巡查工作,做到监管常态化,杜绝随意摆摊设点、沿街叫卖、乱停乱放。

要严格考核。

要制订规范性文件,并组织文明卫生监督检查小组,不定期、不定点地随机抽查、评价,促使管理的部门履行责任,防止腐败问题产生,从而切实抓好这项工作,引导群众做文明公民,树立文明城市整体形象。

05人民日报大家谈:你会对不文明行为说“不”吗
遇到不文明行为,是置若罔闻还是果断说不?对每一个公民,这都是一道必答题。

“在文明的路上,没有人能置身事外”,很多时候,能不能、会不会对不文明行为说不,考验个人的文明素养,反映社会的文明水位。

本期大家谈,我们选刊三篇来稿,在观点的碰撞交流中凝聚促进社会文明的行动勇气。

——编者
系好文明的安全带
王文武
学驾照的时候有一道考题:驾驶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遇到横风时,应紧握方向盘减速行驶,防止横风让方向发生偏移造成危险。

自然界的横风可以靠紧握方向盘保持稳定,但是面临社会领域的不文明行为“横风”,我们该如何保持安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基本的规则和秩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最终无法得到保障。

真正告别不文明的行为,归根到底要靠公民法治意识和道德素质的提高。

孔子曾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司马光也说过“销恶于未萌,弥祸于未形”。

我们应当把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结合起来,把社会秩序的依法依规治理和个人的自觉行动结合起来,从内外两个方面提升素质,让崇尚文明成为一种风气,让文明出行成为一种公共文明的传递。

唯有如此,才能提升文明的水位,为社会系好文明的安全带。

当一个社会的文明准则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同,当一个社会的道德原则成为人们真心实意的价值追求,那么每个人都会在内心里面听到“道德律令”的声音,从而根除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心理土壤。

拿出“文明的勇气”
张军停
现实生活中,尽管社会文明程度已有很大提升,但不文明行为仍然存在:骑上雕塑,攀爬树木,乱扔垃圾,写上“到此一游”,纵容宠物狗随地大小便……客观分析,在种种不文明行为中,大多数都是因为不熟悉环境和规矩、不经意所致,但无论有怎样的原因,作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我们都不能只做旁观者,都应该涵养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文明素养。

在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悲剧发生后,社交媒体上流传了另一个发生在公交车上的视频:一位乘客同样与司机发生争吵,并试图夺取司机的方向盘,这时另外一名乘客为闹事者送上一脚“飞腿”,保住了一车人的安全。

当然,用“飞腿”是否正确值得探讨,但这个视频得到很多人转发,至少说明人们认同一个道理,这就是当不文明行为危及公共安全时,需要有人站出来,对不文明行为勇敢说不。

面对不文明行为,我们不能只做“看客”,不能指望其他人站出来而自己“搭便车”。

每个人,每个家庭,一起构成了一张紧密相连的网络,因此不能抱着事不关己的心态置身事外,而应该具备一
种“文明的勇气”。

让不文明行为无立足之地,文明之花才能长久绽放。

不必以暴制暴
毕文章
前几天,在小区门口看到一个人乱扔垃圾,刚想上去劝阻他,从旁边出来一个人对他大声责骂,两个人吵得不可开交,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

用过激的方式对待不文明行为,容易适得其反、火上浇油。

“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遇到不文明行为,如果每个人都能挺身而出,不文明现象一定能够减少。

但制止不文明行为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以暴制暴”的行为,很容易激化矛盾,更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冲突,引发更加不文明的后果。

一个小男孩对着大山喊粗话,他听到了回声就跑去跟妈妈说山那边有个孩子骂他。

妈妈告诉他:“你好好说话,看看他说什么?”小男孩大喊礼貌用语,听到了美好的回声。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用文明的方式制止不文明行为,本身就是用行动在践行文明,能起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06环球时报:去日本赏樱花的中国人更加注重礼仪
日本“ITmedia business online网站3月13日文章,原题:社交网络数据分析表明:在日本赏花的中国人更加注重礼仪说到4月前后的日本赏花季,很多游客都表示这是赴日游览的最好时节。


些中国游客甚至专门组团去日本观赏樱花,可见日本赏花季(在中国)人气十足。

日本某公司对中国游客的在日消费趋势展开调查,当被问及“在日本赏花时最在意的事情是什么”时,许多受访者明确回答说“是自己的礼仪”。

数据显示,做出如此回答的中国受访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5.2%。

不知是否受到之前媒体对中国游客负面评价的影响,中国游客如今在日本赏花时越来越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生怕行为不当会给人留下不好印象。

这不禁让人想起前几年日本媒体形容在日本赏花的中国游客时,使用的措辞——任意折花、大声喧哗等,日媒曾指责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受此影响,中国国内媒体及大使馆积极呼吁赴海外旅游的中国人应注重自身礼仪,此后注重礼仪的中国游客迅速增加。

上述公司的负责人分析道,可能一说到樱花,大家就会联想到日本,所以许多中国游客都会在社交网络上传自己的赏花经历以博取关注。

说到赏花地点,中国人第一想到的是京都,其次是清水寺。

古寺、街道、樱花组合是中国游客寻求的“日式旅游”。

当然,如今他们关注更多的还有“如何做一个文明的旅客”。

这对中日两国来说,都是件不错的事情。

(陈琳琳译)
07人民日报:春游中国有了新看点跟着古诗词去旅游
“草长莺飞二月天”,中国许多地方将迎来一年中最美丽的时光。

旅游市场上,赏花、踏青、采摘、远足、露营等产品种类丰富,可供选择。

为吸引游客,各地版本的“赏花地图”“踏青地图”应运而生。

越来越多的人不负大好春光,走出家门。

人们戏称,一场新“春”运即将拉开帷幕。

随着人们旅游态度和消费理念的变化,旅游市场也不断做出改变。

这个春天的旅游也有了新看点。

赏花
“春天经济”正红火
近年来,赏花游日益受到人们欢迎,成为这个传统旅游淡季里的主打产品。

去年,一位外国网友上传了一张樱花照片,着实让贵州省贵阳平坝农场火了一把。

纵横几公里的花海,惊艳了全世界。

前几年,国内出名的花海并不多,以油菜花海为例,仅江西婺源、云南罗平、青海门源等几处,如今,江苏兴化、陕西汉中、贵州兴义等地的油菜花海都已颇具名气。

3月中旬,陕西汉中还将举办“2019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节”。

由于南北地域的不同、花期的早晚,整个春天,中国从南至北都有花可赏。

赏花游正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春天经济”。

岭南控股广之旅国内游总部总经理文爽介绍,今年赏花游产品种类丰富,根据花期早晚,早春有广西恭城桃花、福建樱花、婺源油菜花;3月中,西藏林芝桃花、华东百花争相盛放;4月各种特色花海陆续登场,包括广西猫儿山的高山杜鹃、河南洛阳牡丹、新疆杏花等。

赏花游受花期长短影响很大,如何在花期中吸引游客延长停留时间、在花期之后让游客成为“回头客”,是赏花游能够真正成为“赏花经济”的关键。

近年来,许多地方正摸索用好“赏花游”这个引子,结合景区的具体资源和条件,开发更丰富的旅游项目,用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留住游客。

例如,婺源将看油菜花与体验徽派生活方式相结合,湖北英山四季花海将看花与康养度假相结合等,逐渐形成了各自的赏花文化。

怀古
“跟着诗词去旅游”
如今,文旅融合的旅游产品日益受到市场认可,文旅融合也被视为2019年中国旅游业的一大风口。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介绍,数据显示,90%的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参与过文化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是文旅融合中的重要元素和载体,古诗词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古人寄情山水,创作了无数诗词作品,几乎所有名山大川都曾获得过诗人、词人的“推广”。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掀起了一股“诗词热”,也让浙东唐诗之路走进人们的视野。

这个春天,“跟着诗词去春游”、寻找诗词里的大好河山,成为人们的出行新选择。

浙江旅游一直以“诗画浙江”作为自己的品牌形象和定位。

2018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此后,“诗路”沿线各地纷纷恢复“诗路”古迹、挖掘当地文化。


统计,共有400多位唐代诗人在浙东山水间留下了1500多首诗。

作为串联浙江诗画山水的黄金旅游带,浙东唐诗之路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之路。

可以说,浙东唐诗之路的打造,也让浙江的旅游形象更加具体可感。

今年1月11日,柯桥、上虞、嵊州、新昌等浙东唐诗之路沿线8地的旅游部门在天台山共同成立了唐诗之路黄金旅游线联盟,未来将携手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打好“诗路”牌,吸引游客纵情山水,进而感受唐诗的文化魅力。

下乡
感受山村巨变
去乡村依然是人们春游的重要选择之一。

日前,河北省休闲农业主管部门与各市农业部门共同推出了“春观花”系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为游客提供更多春游产品选择;在重庆潼南崇龛,景区提供游船、小火车和直升机等,打造“水陆空”一体的游乐项目,给游客带来了全新的乡村旅游体验。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乡村旅游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早已不是“吃农家饭”的初始阶段,硬件设施现代化、产品线路精品化、产品内涵丰富化等,成为乡村旅游的新特点。

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中国乡村的巨大变化。

大四学生葛范宇平时喜欢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搜寻旅游目的地信息。

去年,因为一则富平柿饼的短视频,他关注到了陕西富平,短视频里挂满枝头火红的柿子和柿农们脸上开朗的笑容深深地感染了他。

葛范宇对这个中国“柿子之乡”生出了浓厚的兴趣。

今年寒假结束回到学校后,他找了个周末和同学一起去了一趟富平。

石川河湿地公园里,岸边柳树吐出新绿,河面上波光粼粼,同学们“闻到了空气里飘着的泥土的气息”。

通过与当地村民的闲聊,他们了解到富平近年的变化。

“村民们家门口的垃圾场变成了运动场地,坑洼不平的土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村子变得干净美丽。

”葛范宇说,自己从小生活在城市,在去富平之前,他始终不能理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真正含义,这次春游,对他而言教育意义重大。

“只有自己到了乡村,才能感受到真正的乡土中国,才能真切理解在中国乡村发生的变化。

”(尹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