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民俗学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专题片——《小章竹马》《齐鲁民俗》 《潍坊风筝与年画》《走进莆田》《山西后沟村 影像》
《艺术民俗学》教材要点
• 民俗学的定义P28-29 • 民俗的社会功能P32-34 • 艺术与民俗之间的动态关系P65 • 汪宁生的社区艺术调查提纲P42-50 • 段宝林的民俗调查提纲P国古代典籍中的民俗语汇
(俗 民风 习俗 风俗 民俗)
• “礼从宜,事从俗。”(《礼记》)(孔颖达: 宜-方便,俗-土俗)
• “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礼记·王制》) • “故君民者,彰好以示民俗。”(《礼记·缁衣》 •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
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 俗。”(《毛诗序》)
周公问政于姜尚、伯禽
“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于鲁,三年而后 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 ‘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 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 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 礼,从其俗而为也。’于是周公叹曰: ‘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 (《史记·鲁周公世家》)
例3:地方史志、家谱的造假现象
• 枣庄山亭区的“三老冤” • 洼子村张姓罪犯不入《张氏家谱》
2.考古学的局限
• 我国过去只有金石学,主观臆测的成分比 较多。
• 通过挖掘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古代社会生活 的一个点或一个侧面,难以挖掘到“完整 的古代生活” 。
例:古代墓葬中的“逾制”习俗
3.民俗学——最不像学问的学问
[清] 黄遵宪《日本国志•礼俗志》
风俗之端,始于至微,搏之而无物,察之而 无形,听之而无声;然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和之, 人与人相接,人与人相续,又踵而行之。及其既 成,虽其极陋甚弊,举国之人,习以为常,上智 所不能察,大力所不能挽,严刑峻法所不能变。 夫事有是、有非、有美、有恶,旁观者或一览而 知之,而彼国称之为礼,沿之为俗,乃至举国之 人展转沉锢于其中,而莫能少越,则习之囿人也 大矣!
例1:佤族采风
3.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的规划建设之中。
例1:济宁赵楼乡书记谢登攀的佚事(骂街;隆重评选最不 孝顺的儿媳妇;对付拆房钉子户)
例2:井塘村民俗旅游开发
(二)民俗的功能
(见《艺术民俗学》33-35页) 1 .历史积存功能——以俗证史 例1:苗族的“鼓楼抢鸡”——“女还舅门”——老
人节 2 .社会教育功能 a.引导个人融向集体社会的导向作用。 例1:电影《青春祭》 b.社会整合作用。 例1:义和团运动中的梨园屯教案 c.向心力作用。 3 .审美娱乐功能
民俗学的学问
人类在理解掌握社会科学知识方 面通常有三种途径:
典籍文献 考古挖掘 民俗调研
1.典籍文献的局限
要重视典籍文献,但不能迷信。白纸黑字照 样有假,而且有时是故意造假。预谋登基或是将 要登基的“准皇帝”们,往往会编造一些离奇的 神话、轶事;一旦当上皇帝,这些凭空编造的东 西就会载入煌煌史册之中。
民间文学说——美国和前苏联 传统文化说——将民俗的领域限于传统之中, 而将当代生活中的新生民俗排斥在外(现代西方 理论)
第二讲 民俗的定义与民俗学的特性
• 传统民俗学认为,民俗是一个民族或群体 长期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的简称。
• 我们认为,民俗是不同的人类群体受一定 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及文化传统制约而产 生的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意识。
2.国外学者对于“民俗”一词的界
定
文化遗留物说——已进化到较高文化阶段的 民族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英国文化进化学 派)
精神文化说——民俗学研究“所注意的不是 犁的形状,而是用犁耕田的仪式;不是渔具的制 造,而是渔夫捞鱼时所遵守的禁忌;不是桥梁屋 宇的建筑术,而是建筑时所行的祭献等事。” (英·班尼女士《民俗学概论》)
历史学家生活在自己编写的厚重 的文献典册里,考古学家生活在自掘 的坟墓内,民俗学家生活在鲜活的民 众生活之中。
第三讲 民俗学的 功用与民俗的功能
(一) 民俗学的功用
1.更准确地理解文化,认识社会。
例1:乡村贴挂年画的“婆婆眼”。 例2:松江(老上海)的舞龙——拔龙尾习俗。
2.了解相关区域民俗状况,便于沟通交流。
第四讲 民俗文化在社会文化体系中 的位置
1.官文化——上层文化、主流文化 2.士文化——中间的文人知识分子阶层,所
艺术民俗学课件
民俗资料片
民俗资料片——《领略山东民俗》《齐鲁民 俗》《走进西藏》《走进女儿国》《世界奇异婚 俗》《中国婚俗》《北方的纳努克》
民俗艺术片——《王小赶脚》(吕剧)《梁 山伯与祝英台》(动画片)《当行论》《卖布头》 《黄半仙》(相声小品)《山东快书集锦》 《人 与人》《上帝也疯狂》《奴隶苦难史》(电影)
过去被认为是“信史”的地方史志、家谱等 文献,也有编撰者凭一己私好有意扬善隐恶的随 意增删的现象。
即使是比较可靠的文献典籍,还要考虑到其 在现实生活中贯彻落实的真确情形。
例1:《智囊全集·机敏颖悟》“甘罗妙对”
秦王梦日落、山崩、海干、花谢,群臣 莫能解者。甘罗年十二,进曰:“日落帝 星现,山崩地大平,海干龙献宝,花谢子 收成。”事虽不经,亦云善对。
甘罗,战国秦人,十二岁随秦相吕不 韦出使赵国,赵王割五城献秦,封上卿。
例2:冯梦龙《智囊全集·机敏颖悟·董伽罗》
通海节度使段思平,为杨氏所忌,逃之。 剖野核桃,有文曰“青昔”。思平拆之曰: “青乃十二月,昔乃二十一日,吾当以是 日举义。”遂借兵东方,及河,欲渡,思 平夜梦人斩其首,又梦玉瓶耳缺,又梦镜 破,惧不敢进兵。军师董伽罗曰:“三梦 皆吉兆也。公为大夫,‘夫’去首为 ‘天’,天子兆也;玉瓶去耳,为‘王’; 镜中有影,如人相敌,镜破影灭,无对 矣。”思平乃决。遂逐杨氏而有其国,改 名曰“大理”。
《中国民俗通志》(山东教育 出版社)中的民俗分类
生产志、商贸志、医药志;(生产贸易民俗) 服饰志、饮食志、居住志、交通志;(衣食住行) 节日志;(岁时节日) 生养志、婚嫁志、丧葬志;(婚丧嫁娶) 宗族志、江湖志、庙会志、交际志;(社会民俗) 信仰志、禁忌志;(信仰民俗) 游艺志、演艺志、民间工艺志;(民间游艺) 民间文学志、民间语言志。(口承语言民俗)
《艺术民俗学》教材要点
• 民俗学的定义P28-29 • 民俗的社会功能P32-34 • 艺术与民俗之间的动态关系P65 • 汪宁生的社区艺术调查提纲P42-50 • 段宝林的民俗调查提纲P国古代典籍中的民俗语汇
(俗 民风 习俗 风俗 民俗)
• “礼从宜,事从俗。”(《礼记》)(孔颖达: 宜-方便,俗-土俗)
• “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礼记·王制》) • “故君民者,彰好以示民俗。”(《礼记·缁衣》 •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
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 俗。”(《毛诗序》)
周公问政于姜尚、伯禽
“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于鲁,三年而后 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 ‘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 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 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 礼,从其俗而为也。’于是周公叹曰: ‘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 (《史记·鲁周公世家》)
例3:地方史志、家谱的造假现象
• 枣庄山亭区的“三老冤” • 洼子村张姓罪犯不入《张氏家谱》
2.考古学的局限
• 我国过去只有金石学,主观臆测的成分比 较多。
• 通过挖掘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古代社会生活 的一个点或一个侧面,难以挖掘到“完整 的古代生活” 。
例:古代墓葬中的“逾制”习俗
3.民俗学——最不像学问的学问
[清] 黄遵宪《日本国志•礼俗志》
风俗之端,始于至微,搏之而无物,察之而 无形,听之而无声;然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和之, 人与人相接,人与人相续,又踵而行之。及其既 成,虽其极陋甚弊,举国之人,习以为常,上智 所不能察,大力所不能挽,严刑峻法所不能变。 夫事有是、有非、有美、有恶,旁观者或一览而 知之,而彼国称之为礼,沿之为俗,乃至举国之 人展转沉锢于其中,而莫能少越,则习之囿人也 大矣!
例1:佤族采风
3.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的规划建设之中。
例1:济宁赵楼乡书记谢登攀的佚事(骂街;隆重评选最不 孝顺的儿媳妇;对付拆房钉子户)
例2:井塘村民俗旅游开发
(二)民俗的功能
(见《艺术民俗学》33-35页) 1 .历史积存功能——以俗证史 例1:苗族的“鼓楼抢鸡”——“女还舅门”——老
人节 2 .社会教育功能 a.引导个人融向集体社会的导向作用。 例1:电影《青春祭》 b.社会整合作用。 例1:义和团运动中的梨园屯教案 c.向心力作用。 3 .审美娱乐功能
民俗学的学问
人类在理解掌握社会科学知识方 面通常有三种途径:
典籍文献 考古挖掘 民俗调研
1.典籍文献的局限
要重视典籍文献,但不能迷信。白纸黑字照 样有假,而且有时是故意造假。预谋登基或是将 要登基的“准皇帝”们,往往会编造一些离奇的 神话、轶事;一旦当上皇帝,这些凭空编造的东 西就会载入煌煌史册之中。
民间文学说——美国和前苏联 传统文化说——将民俗的领域限于传统之中, 而将当代生活中的新生民俗排斥在外(现代西方 理论)
第二讲 民俗的定义与民俗学的特性
• 传统民俗学认为,民俗是一个民族或群体 长期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的简称。
• 我们认为,民俗是不同的人类群体受一定 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及文化传统制约而产 生的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意识。
2.国外学者对于“民俗”一词的界
定
文化遗留物说——已进化到较高文化阶段的 民族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英国文化进化学 派)
精神文化说——民俗学研究“所注意的不是 犁的形状,而是用犁耕田的仪式;不是渔具的制 造,而是渔夫捞鱼时所遵守的禁忌;不是桥梁屋 宇的建筑术,而是建筑时所行的祭献等事。” (英·班尼女士《民俗学概论》)
历史学家生活在自己编写的厚重 的文献典册里,考古学家生活在自掘 的坟墓内,民俗学家生活在鲜活的民 众生活之中。
第三讲 民俗学的 功用与民俗的功能
(一) 民俗学的功用
1.更准确地理解文化,认识社会。
例1:乡村贴挂年画的“婆婆眼”。 例2:松江(老上海)的舞龙——拔龙尾习俗。
2.了解相关区域民俗状况,便于沟通交流。
第四讲 民俗文化在社会文化体系中 的位置
1.官文化——上层文化、主流文化 2.士文化——中间的文人知识分子阶层,所
艺术民俗学课件
民俗资料片
民俗资料片——《领略山东民俗》《齐鲁民 俗》《走进西藏》《走进女儿国》《世界奇异婚 俗》《中国婚俗》《北方的纳努克》
民俗艺术片——《王小赶脚》(吕剧)《梁 山伯与祝英台》(动画片)《当行论》《卖布头》 《黄半仙》(相声小品)《山东快书集锦》 《人 与人》《上帝也疯狂》《奴隶苦难史》(电影)
过去被认为是“信史”的地方史志、家谱等 文献,也有编撰者凭一己私好有意扬善隐恶的随 意增删的现象。
即使是比较可靠的文献典籍,还要考虑到其 在现实生活中贯彻落实的真确情形。
例1:《智囊全集·机敏颖悟》“甘罗妙对”
秦王梦日落、山崩、海干、花谢,群臣 莫能解者。甘罗年十二,进曰:“日落帝 星现,山崩地大平,海干龙献宝,花谢子 收成。”事虽不经,亦云善对。
甘罗,战国秦人,十二岁随秦相吕不 韦出使赵国,赵王割五城献秦,封上卿。
例2:冯梦龙《智囊全集·机敏颖悟·董伽罗》
通海节度使段思平,为杨氏所忌,逃之。 剖野核桃,有文曰“青昔”。思平拆之曰: “青乃十二月,昔乃二十一日,吾当以是 日举义。”遂借兵东方,及河,欲渡,思 平夜梦人斩其首,又梦玉瓶耳缺,又梦镜 破,惧不敢进兵。军师董伽罗曰:“三梦 皆吉兆也。公为大夫,‘夫’去首为 ‘天’,天子兆也;玉瓶去耳,为‘王’; 镜中有影,如人相敌,镜破影灭,无对 矣。”思平乃决。遂逐杨氏而有其国,改 名曰“大理”。
《中国民俗通志》(山东教育 出版社)中的民俗分类
生产志、商贸志、医药志;(生产贸易民俗) 服饰志、饮食志、居住志、交通志;(衣食住行) 节日志;(岁时节日) 生养志、婚嫁志、丧葬志;(婚丧嫁娶) 宗族志、江湖志、庙会志、交际志;(社会民俗) 信仰志、禁忌志;(信仰民俗) 游艺志、演艺志、民间工艺志;(民间游艺) 民间文学志、民间语言志。(口承语言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