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钱塘湖春行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钱塘湖春行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钱塘湖春行》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早春景色,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2、难点
(1)领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如对仗、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学习方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
内容。

2、赏析法:对诗歌中的词句进行赏析,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之处。

3、想象法:结合诗歌的内容,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描绘出诗歌所
展现的画面。

4、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诗歌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合
作学习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

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大自然呈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今天,我们将跟随唐代诗人白
居易的脚步,一同走进《钱塘湖春行》,去领略钱塘湖畔的早春美景。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其代
表诗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

(三)朗读诗歌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四)理解诗意
1、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小组交流,互相释疑。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诗歌大意: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水初涨,与堤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
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
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
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五)赏析诗歌
1、诗人是如何描绘钱塘湖早春景色的?
明确:诗人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选取了典型的景物进行描绘。

如“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展现了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

2、诗歌中哪些词语用得精妙?
明确:“争”和“啄”两个动词用得生动形象,写出了早莺和新燕的活
泼可爱。

“乱”字描绘出春花的繁多和缤纷,“浅”字则突出了春草的柔嫩。

3、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通过描绘钱塘湖的早春美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
赞美之情,以及早春游湖的喜悦和悠然自得的心境。

(六)写作手法
1、借景抒情
诗人借描绘钱塘湖的早春景色,抒发了自己的喜悦之情,情景交融,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2、对仗工整
诗歌中多处运用对仗,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3、拟人手法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争”和“啄”将黄莺和燕子拟
人化,赋予它们人的动作和情感,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早春的生机。

(七)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
将《钱塘湖春行》与其他描写春天的诗歌进行比较,如韩愈的《早
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分析它们在写景和抒情方面的异同。

2、描绘画面
根据诗歌的内容,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一幅钱塘湖早春
的画面。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欣赏了白居易笔下的钱塘湖早春美景,感受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多观察身边的美景,用优美的语言去描绘它们。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钱塘湖春行》。

2、以“春天的校园”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300 字的短文,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手法。

五、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

同时,要加强对诗歌写作手法的讲解和训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写作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