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言文注释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言文注释赏析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言文注释赏析
1、文言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1)有盛名,为(2)司隶校尉。
诣(3)门者,皆俊才清称(4)及中表(5)亲属,乃通(6)。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7)亲。
”既通(8),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9)有何亲?”对曰:“昔先君(10)仲尼(11)与君先人伯阳(12)有师资之尊(13),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14)也。
”元礼及来宾莫(15)不奇(16)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17)语(18)之,韪曰:“小时了了(19),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20)踧踖(21)。
2、翻译
孔融十岁的时分,跟从父亲到洛阳。
那时李膺名望很大,担任司隶校尉的职务。
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拔尖的人、有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属才去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官吏说:“我是李膺的亲属。
”通报了今后,上前坐下来。
李膺问:“您和我有什么亲属关系?”孔融回答说:“早年我的先人孔子早年拜您的先人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代代通好。
”李膺和他的那些来宾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讶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知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分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调。
”孔融说:“我猜测您小的时分必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感到忐忑不安。
3、注释
(1)李元礼(lǐ yīng,110年—169年),颍川郡襄城县(今属河南襄城县)人。
东汉时期名士、官员。
祖父李修,汉安帝时官至太尉。
(2)为:担任。
(3)诣:前往,到。
(4)清称:有声誉。
(5)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表面,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
(6)乃通:才(予以)通报。
(7)府君:李膺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
”
(8)既通:通报之后。
既,现已。
(9)仆:我,谦称。
(10)昔:早年、从前。
先君:对死去的先人的敬称。
(11)仲尼:孔子,字为“仲尼”。
(12)伯阳:即老子,姓李,名耳。
(13)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曩昔我的先人仲尼早年访问您的先人伯阳为师。
先君,死去的先人。
师资:师徒,这儿指当年孔子问礼于老子。
(14)奕(yì)世为通好:世代代代相互友好往来。
奕世:代代。
(15)莫:无。
(16)奇:对……感到古怪。
(17)语:名词。
话。
(18)语:动词。
告知,说。
(19)小时了了(liǎo liǎo):小时聪明。
了了:聪明。
(20)大:十分。
(21)踧踖(cù jí):忐忑不安的'姿态。
4、启示
后人常常引证故事中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表面上是称誉人,实际上却带有小看的意思,所以咱们不能容易应用到别人身上。
小孩子天资聪颖当然好,可是后天的尽力与培育尤为重要,能否成为有用的人最重要的便是运用好自己的聪明才智,并坚持一颗活跃进步的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4、赏析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写洛阳李元礼名望很大,寻常人等都无缘登门访问。
这儿对李元礼名望之盛的描绘,为后文孔融成功地以年仅十岁、无官无名之身成为李元礼的座上宾供给了一个布景和根底。
为后文做衬托,衬托出孔融的才智
第二层写孔融聪明机敏地访问了李元礼,人皆称奇。
这儿孔融奇妙地运用了“亲属关系”这个概念,将孔夫子与老子二人之间的师生关系延伸到自己与李元礼的关系上,不可谓不机巧,其思想不可谓不灵敏。
第三层写孔融机敏地辩驳陈韪的刁难,再次表现出他聪明机敏的特色。
陈韪显然是小看孔融,以为他不过是一个年幼无知的孩提,成心出语刁难,意为:你这时年纪小,尽管聪明,也别满意太早了,长大后未必就有长进。
孔融奇妙地使用陈韪批判他的话来逆推,使陈韪堕入窘困的地步,这也再一次显现了他的灵敏和机敏。
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至此,孔融年纪虽小但机敏反常的性情已表现得酣畅淋漓。
5、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闻名文学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武帝时袭封临川王。
官至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
自幼才调拔尖,爱好文学,喜纳文士,其撰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
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阶级人物的言谈轶事,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其时士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
言语精粹、生动逼真,对后世小说影响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