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案并用——小组合作探究”英语教学模式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第8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水平已是必然要求。

然而很多学校的英语教学要么仍然采用
传统的“语法翻译法”
教学,费时多,收效低;要么盲目地在课堂进行“交际训练”,形式花哨,却无实效,其结果都没能真正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有鉴于此,我校英语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适合本地区英语教学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两案并用—小组合作探究”(“两案”指“预学案”和“导学案”)。

经过近两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实现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根本性转变。

一、实现了从自我学习到互相学习的转变
单纯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能取长补短,能激发学生潜力,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然而,不少英语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常常是“有其形而无其实”的形象工程。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必须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为什么要合作、怎样合作和如何有效合作。

“两案并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对互相学习中的关键——
—小组合作进行研究,从理论到实践,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
教学手段。

1.为什么要合作?“两案并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采用小组合作方式,
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思维质量,扩大参与面,使各自分散的发现变成集体的共同财富;同时还能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各抒己见,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相互激励的目的,最终使英语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动起来。

2.怎样合作?摆脱形式,形成有效合作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两案并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小组的设置上进行了优化组合,
形成多层面的齐头并进。

具体以7人一组为例,即“1优带2中,2中教4差”,也就是1个优等生带2个中等生,2个中等生各教2个较差生。

男女混编,既重学生意愿,又作适当调整。

一旦成组,3年不变,形成相互的、稳定的责任意识。

在分工上,明确责任:优生总领全组,较差生的问题中等生回答,中等生的疑惑优生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小组间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

这样的小组安排与分工,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既能形成“赶、帮、超”新局面,又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如何有效合作?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调控,
教师既关注小组学生整体学习的实际,又注意个体发展;既关注进度,又留心深度;既控制时间,又体现重难点。

二是有效评价,改变重结果的评价模式,
转向重小组探究过程,在过程中发现、培养、欣赏学生的学习能力。

采取小组评比、
奖励个人贡献等激励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实现了从自觉学习到自发探究学习的转变
“两案并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对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跨越性发展,在自觉学习的基础之上,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把自主探究具体落实在四个层面。

1.学案设计:以自觉为前提,大胆放手。

尽可能摆脱对教师过多的依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自己读,自己观察,自己感受,自己去分析和思考问题,从而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

2.导案设计: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发展。

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在设计内容、方法与进度上,我们充分考虑到各种层次学生的差异,帮助学生优化学习过程。

3.记录心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将学习不佳归咎于潜能不够,
殊不知学习效果差是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
■武汉市黄陂区实验中学王胜芳
“两案并用—小组合作探究”
英语教学模式浅析
高效课堂
15
Rights Reserved.
2013年第8

■武汉市黄陂区实验中学郑鹏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审美
造成的。

我们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学习策略,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通过自己记录
“我的问题”“我的质疑”“我的得失”等,体会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实现自我管理与评价。

4.展示成功:通过适当的途径与场合,如口语比赛、写作比赛、听力比赛、快速阅读;英语角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英语学习特长,体验成功的喜悦,再将其转化为学习动力,
使主动参与学习成为一种持久、强烈的意识,最终形成自发探究性学习的内在动力。

三、实现了单一输出到双向互动教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仅仅重
“学”,即学生课堂所学。

殊不知学生没有好的课前预习,教师没有精心的课堂设计,难以形成最佳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更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两案并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通过大胆改革,实现从单一的学生“学”到“学”(学生预学)、“导”(教师指导)并重,以“学”为主、以“导”
为辅的双向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学”即两案中的学生预学案。

预学案内容设计分三个层次:
简———中———难。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开展预习学习,但必须在预学本上记录自己的疑难点,以便在小组中讨论或课后进行复习。

“导”即教师的导学案。

教师要设计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预学案设计有学生合作探究环节,指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挖掘所学知识。

导学案配有当堂训练与拓展环节,
检查学生重难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适当拓展练习,让学生在熟练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以及从书本向实际生活的延伸。

实践证明,“两案并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不仅能让学生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动力,
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体成绩,而且还能使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与策略去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学会学习。

责任编辑
廖林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几乎变成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课,淡化了形象感染,淡化了情感熏陶,使本来具有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语文教学缺失了应有的魅力,
导致学生创造力枯竭,审美体验萎缩,缺少人文情怀。

新课标明确指出: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传授语文知识,
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这就充分肯定了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给广大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审美教育,以自然美、情感美、语言美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创造美的热情。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语言艺术的瑰宝,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留下来的珍贵的精神财富,给人以无穷的智慧。

一部中学语文教材,
真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给学生展示了美的广阔天地,学生可以尽力发掘美,尽情欣赏美。

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运
用教材资源,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让学生真正地喜爱语文。

一、感受情感美
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而且一个人的情感还能感染别人,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情感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内动力,
语文教学中的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要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浓厚的主观能动色彩,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

因此,教师就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作者的情感化为学生自己真实的情感。

这样,学生不仅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感知美,而且也会在美的欣赏中较扎实地掌握语文知识。

《背影》全篇都饱含着父子之情,但最集中、最突出、最感人的还是车站送别时父亲买橘子的那个片断。

“用两手高效课堂
16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