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妙玉的结局应该是什么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妙⽟的结局应该是什么样的?妙⽟在后⼈的评论中有⼀⾮常经典的句⼦来概括妙⽟的⼀⽣“⾦⽟之质,终遭泥陷”
妙⽟是个带发修⾏的⼥尼。
在贾府⼀般⼈的⼼⽬中,她才貌出众举⽌飘逸,是个素有“怪癖”、不
为⼈亲近的特⽴独⾏的⼈物。
⽽从她的少⼥情怀来说,她⾝在庵理佛静修,⼼中却难了世俗⽣
活的“尘缘”。
她⾏⾛于“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观园中,由显得形单影只,枯寂堪怜!
红楼梦中对妙⽟的判词是:
画:⼀块美⽟,落在泥垢之中。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质,终陷泥淖中。
其实我觉得(个⼈见解,不喜勿喷)妙⽟的结局不应该是说应该是怎样,反⽽妙⽟的结局是必
然的,是那个时代造成的她的必然结局。
那⼜是哪些性格哪些时代背景造成的她的结局呢?
1.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妙⽟进⼊佛门本⾮出⾃⾃愿,且只是带发修⾏,但她⼜必须默守佛门的规戒。
那近在咫尺的⼤
观园,虽产⽣着巨⼤的诱惑⽽她则要排除世俗的杂念,与红尘中的“热闹”划清界限。
同她年纪相
仿的⼤观园诸艳,整⽇锦⾐⽟⾷,吟诗听曲作乐,⽽她只能守着“钟鸣栊翠寺,鸡唱稻⾹村”的枯
寂⽣活,巨⼤的反差,使她⽆法摆脱⼼中的纷扰和俗念。
妙⽟⾃称“槛外⼈”意在表现⾃⼰的超凡脱俗。
其实,她何尝不懂得,⾃⼰不过是寄⽣在贾府贵族
之家。
她的冷僻和清傲,恐怕也是她“⼼中的纷扰和俗念”的⾃我克制的掩饰。
那妙⽟便把宝钗和黛⽟的⾐襟⼀拉, ⼆⼈随他出去,宝⽟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
让
他⼆⼈在⽿房内, 宝钗坐在榻上,黛⽟便坐在妙⽟的蒲团上.妙⽟⾃向风炉上扇滚了⽔,
另泡
⼀壶茶.宝⽟便⾛了进来,笑道:"偏你们吃梯⼰茶呢."⼆⼈都笑道:"你⼜赶了来 茶吃.这⾥
并没你的."妙⽟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的茶盏来.妙⽟忙命: "将那成窑的茶杯
别收
了,搁在外头去罢."宝⽟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 ⼜见妙⽟另拿出两只杯
来.⼀
个旁边有⼀⽿,杯上镌着"べ "三个⾪字,后有⼀⾏⼩真字是"晋王恺珍玩",⼜有"宋元丰
五
年四⽉眉⼭苏轼见于秘府"⼀⾏⼩字.妙⽟便斟了⼀ ,递与宝钗.那⼀只形似钵⽽⼩,也有
三
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 ".妙⽟斟了⼀ 与黛⽟.仍将前番⾃⼰常⽇吃茶的那只绿⽟⽃来
斟
与宝⽟.宝⽟笑道:"常⾔`世法平等',他两个就⽤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
道:"
这是俗器? 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未必找的出这么⼀个俗器来呢."宝⽟笑道:"俗说`
随乡
⼊乡',到了你这⾥,⾃然把那⾦⽟珠宝⼀概贬为俗器了."妙⽟听如此说,⼗分欢喜,遂⼜寻
出
⼀只九曲⼗环⼀百⼆⼗节蟠虬整雕⽵根的⼀个⼤ニ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个,你可吃
的了这
⼀海?"宝⽟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杯为
品,
⼆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饮骡了'.你吃这⼀海便成什么? "说的宝钗,黛⽟,宝
⽟都
笑了.妙⽟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杯.宝⽟细细吃了,果觉轻浮⽆⽐,赏赞不绝.妙⽟正
⾊
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 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笑道:"我深知道的,我
也
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便是了. "妙⽟听了,⽅说:"这话明⽩."黛⽟因问:"这也是旧年的
⾬
⽔?"妙⽟冷笑道:"你这么个⼈,竟是⼤俗⼈,连⽔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墓蟠⾹
寺住
着,收的梅花上的雪, 共得了那⼀⿁脸青的花瓮⼀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
开了.
我只吃过⼀回,这是第⼆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
得."黛⽟
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了出来.
在⼩说中,这段情节是对妙⽟内⼼世界和为⼈性格的最⽣动的深⼊开掘和刻画。
招待宝⽟吃茶时,妙⽟“仍将前番⾃⼰⽇常吃茶的那只绿⽟⽃与宝⽟。
”虽然这⾥只有淡淡的⼏笔,但已画龙点睛般地描绘出这孤僻少⼥对宝⽟的⾮同⼀般的浓浓的情意!
2.依旧是风尘肮脏违⼼愿
在⼤观园⼀般⼈的⼼⽬⾥,妙⽟是个“天⽣成孤僻⼈皆罕”的怪⼈虽说与宝⽟的性格有共通之处,但最了解妙⽟的是邢岫烟,她与宝⽟的谈话,可算是对妙⽟的个性特征有所补充:
宝⽟忙问:“姐姐那⾥去?\"岫烟笑道:“我找妙⽟说话。
”宝⽟听了诧异,说道:“他为
⼈孤癖,不合时宜,万⼈不⼊他⽬.原来他推重姐姐,竟知姐姐不是我们⼀流的俗
⼈。
”岫烟笑道:“他也未必真⼼重我,但我和他做过⼗年的邻居,只⼀墙之隔.他在
蟠⾹寺修炼,我家原寒素,赁的是他庙⾥的房⼦,住了⼗年,⽆事到他庙⾥去作
伴.我所认的字都是承他所授.我和他⼜是贫贱之交,⼜有半师之分.因我们投亲
去了,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来.如今⼜天缘凑合,我们得
遇,旧情竟未易.承他青⽬,更胜当⽇。
"宝⽟听了,恍如听了焦雷⼀般,喜的笑
道:“怪道姐姐举⽌⾔谈,超然如野鹤闲云,原来有本⽽来。
正因他的⼀件事我为
难,要请教别⼈去。
如今遇见姐姐,真是天缘巧合,求姐姐指教。
”说着,便将拜帖
取与岫烟看.岫烟笑道:“他这脾⽓竟不能改,竟是⽣成这等放诞诡僻了.从来没见
拜帖上下别号的,这可是俗语说的`僧不僧,俗不俗,⼥不⼥,男不男\',成个什么
道理。
”宝⽟听说,忙笑道:“姐姐不知道,他原不在这些⼈中算,他原是世⼈意外之
⼈.因取我是个些微有知识的,⽅给我这帖⼦.我因不知回什么字样才好,竟没了
主意,正要去问林妹妹,可巧遇见了姐姐。
”
说明了正是佛教,道教和中华⽂化的交相教化,使妙⽟成了不僧不俗,不男不⼥的怪⼈。
她独特的出⾝和经历,造成了她孤傲⾼洁,放诞怪癖的性格,也为她套上了礼教和宗教的双重精神枷锁。
也正是因为这以上的种种原因造就了妙⽟的结局,但对于妙⽟的结局,红学界历来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解读的关键词是“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愿”。
所谓风尘肮脏,容易让⼈联想到流落在烟花巷的风尘⼥⼦。
在贾家败⼈亡之后,妙⽟是否沦为妓⼥,这是⼀个悬念。
但对于出家⼈来说,世俗⽣活就是肮脏的风尘,所以妙⽟的风尘肮脏,并不见得是沦为风尘⼥⼦,也可能是指这位带发修⾏的尼姑,在沦落中不能不屈从于⼀桩“违⼼愿”的婚姻。
所以我觉得是这个时代的因素造就了妙⽟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