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整版)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教程整理版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计算机硬件基础
1.1 计算机基本组成
1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5部分组成。
2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为中央处理器。
内存储器和中央处理器合称为主机.
3控制器包括: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时序控制。
1。
1。
1 中央处理器
1运算器通常由算术运算部件(ALU)和一些寄存器组成。
2累加器除了存放参加运算的操作数外,在连续运算中,还用于存放中间结果和最终结果。
3为了使计算机能够正确执行指令,CPU必须能够按正确的时序产生操作控制信号,这是控制器的主要任务.
4控制器组成:①程序计数器(PC);②指令寄存器(IR);③指令译码器;④脉冲源及启停控制线路;⑤时序信号产生部件;⑥操作控制信号形成部件;⑦中断机构;⑧总线控制逻辑。
1。
1。
2 存储器
1按存储器在计算机中的功能分类: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由双极型半导体;主存储器,由MOS半导体存储器构成;辅助存储器,又称为外存储器。
1.1.3 常用I/O设备
1按信息的传输方向来分可分为:输入、输出与输入输出设备.
2输入设备:键盘、鼠标、光标、触摸屏、跟踪球、控制杆、数字化仪、语言输入、手写汉字识别、光学字符阅读机(OCK).
分为两类:媒体输入设备和交互式输入设备.媒体输入设备:纸带输入机、卡片输入机、光学字符阅读机;交互式输入设备:键盘、鼠标、触屏、光屏、跟踪球。
3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语音输出设备、卡片穿孔机、纸带穿孔机、数模转换设备.
4输入输出设备:磁盘机、磁带、可读写光盘、CRT显示器、通信设备。
5输入输出设备按功能分为三类:用于人机接口、用于存储信息、机—机联系。
6键盘:按键开关可分为两类:触点式、非触点式.
7键盘控制器的构成方式不同,可分为编码键盘和非编码键盘两类。
8根据鼠标器锁采用的传感技术的不同,鼠标器可分为两类:机械式与光电式.
9鼠标与主机相连有两种方式:总线接口和通信接口.
10目前大部分计算机把鼠标接在串行通信口:COM1和COM2上。
11打印机以印字原理可分为:击打式打印机和非击打式打印机;以输出方式可分为串行打印机和并行打印机。
12击打式打印机按字锤或字模的构成方式来分,可分为整字形击打印设备(按字模载体的形态分为:球形、菊花瓣形、轮式、鼓式)和点阵打印设备两类。
13非击打式打印机类型:激光印字机、喷墨打印机、热敏打印机。
14显示器由监视器和显示控制器组成。
监视器由阴极射线管(CRT)、亮度控制电路(控制栅)、扫描偏转电路(水平/垂直扫描偏转线圈)组成。
15为保证屏幕上显示的图像不产生闪烁,图像必须以50帧/秒至70帧/秒的速度进行刷新。
16计算题举例:如当分辨率为640×480,帧频为50帧/秒,且水平回扫期和垂直回扫期各占水平扫描周期和垂直扫描周期的20%,则
行频=480线÷80%×50帧/s=30kHz
水平扫描周期=1÷30kHz=33μs
每一像素读出的时间=33μs×80%÷640线=40—50ns
若分辨率提高到1024×768,帧频为60帧/秒,则行频提高到57.6kHz,水平扫描周期(HC)为17.4μs,每像素读出时间减少到13。
6ns。
分辨率要求越高,为保证图像不闪烁,则时间要求越高(每一像素读出显示的时间越短)。
光栅扫描显示器的扫描方式还可以分成逐行扫描和隔行扫描方式两种.
1.2 计算机的系统结构
1。
2.1 并行处理的概念
1并行性包括同时性和并发性两种含义。
2计算机中提高并行性的措施:时间重叠(时间并行技术);资源重复(空间并行技术);资源共享(一种软件方法).
3指令流:计算机执行的指令序列;数据流:指令流调用的数据序列;多重性:计算机同时可处理的指令或数据的个数。
4(S—single、单一的,I—instruction、指令,M—multiple、多倍的,D-data、数据)根据指令流和数据流的多重性,可以把计算机分为4类:①单指令流单数据流(SISD)②单指令流多数据流(SIMD)③多指令流单数据流(MISD)④多指令流多数据流(MIMD).
1。
2。
2 流水线处理机系统
若假定图中取指令、分析指令、执行指令的时间相同,均为t,则完成n条指令的时间T分别为
T=3nt;T=(n+2)t.
1。
2.3 并行处理机系统
1并行处理机也称为阵列式计算机,是操作并行的SMID计算机,采用资源重复的措施开发并行性。
并行处理机通常有一个控制器CU,N个处理单元(PE)(包括处理器和存储模块),以及一个互联网络部件(IN)组成。
2并行处理机的主要特点:以单指令流多数据流方式工作;采用资源重复方法引用空间因素;是以某一类算法为背景的专用计算机;
并行处理机的研究必须与并行算法的研究密切结合;处理单元结构相同是同构型并行机,同时是异构型多处理机系统。
1.2.4 多处理机系统
1多处理机属于MIMD计算机。
和SIMD计算机的区别:多处理机实现任务或作业一级的并行,而并行处理机只实现指令一级的并行。
2多处理机的特点:结构灵活性、程序并行性、并行任务派生、进程同步、资源分配和进程调度。
1。
2.5 CISC/RISC指令系统
RISC与CISC比较,指令系统的主要特点:指令数目少;指令长度固定、指令格式种类少、寻址方式种类少;大多数指令可在一个机器周期内完成;通用寄存器数量多。
1.3 计算机存储系统
1.3.3 主存储器
1半导体读写存储器简称RWM,习惯上称为RAM,按工艺不同可分为:双极型RAM和MOS型RAM。
2静态MOS存储芯片由:存储体、读写电路、地址译码、控制电路(存储体、地址译码器、驱动器、I/O控制、片选控制、读/写控制)组成。
3存储器主要技术指标:存储容量、存取速度、可靠性.
4存储器的速度可用访问时间、存储周期和频宽来描述。
Tm(存储周期)>Ta(读出时间),Tm>Tw(写入时间)。
1。
3。
4 高速缓冲存储器
1访问高速缓冲存储器的时间一般为访问主存时间的1/4-1/10.
1。
3.5 辅助存储器
1常用的辅助存储器包括:磁带、磁盘、光盘。
2磁表面存储器的存储原理:磁层由非矩形剩磁特性的导磁材料(氧化铁、镍钴合金)构成;磁层材料的剩磁要大(读出信息大),矫顽力HC要合适,才有足够的抗干扰能力和使用较小写电流,磁层厚度要薄,才能提高记录密度。
3磁头由高导磁率的软磁材料(如坡莫合金和具有高频特性的帖氧体)做铁心,在铁心上开有缝隙并绕有线圈。
4在磁表面存储器中一般都是磁头固定。
5磁盘存储器由磁记录介质、磁盘存储器、磁盘控制器3部分组成;磁盘控制器包括控制逻辑、时序电路、“并-串”转换和“串—并”转换电路;磁盘驱动器包括:读写电路、读写转换开关、读写磁头和磁头定位伺服系统。
6按读写类型,光盘可分为:之都型、一次性写入型和可重写型。
1。
4 计算机应用领域
1计算机应用领域包括:(1) 科学计算;(2)信息管理;(3)计算机图形学与多媒体技术;(4) 语言与文字的处理;(5)人工智能;
第二章操作系统知识
2。
1 操作系统简介
2.1。
1 操作系统的定义与作用
1操作系统是管理软硬件资源,控制程序执行、改善人机界面、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和为用户使用计算机提供良好运行环境的一种系统软件。
2操作系统2个重要的作用:(1)通过资源管理,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效率;(2)改善人机界面,向用户提供友好的工作环境。
3资源:在计算机系统中,能分配给用户使用的各种硬件和软件设施.包括2大类:硬件资源和信息资源.
2.1.2 操作系统的功能特征
1操作系统的主要特性:并发性、共享性和异步性。
并发性: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运行程序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同时执行。
共享性:指操作系统中的资源,可被多个并发的程序使用.
异步性:又称为随机性.
2从资源管理的观点来了解操作系统的6个主要功能:
①处理器管理;②存储管理;③设备管理;④文件管理;⑤作业管理;⑥网络与通信管理。
2.1。
3 操作系统的类型
1操作系统的类型: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
2批处理系统的主要特征:用户脱机工作、成批处理作业、多道程序设计、作业周转时间长。
3分时操作系统特性:同时性、独立性、及时性、交互性.
4实时操作系统组成:数据采集、加工处理、操作控制、反馈处理。
2.2 处理机管理
2。
2。
1 进程的基本概念
1进程: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的一次运行活动。
2进程属性:结构性、共享性、动态性、独立性、制约性、并发性。
2.2。
2 进程的状态和转换
1 3种不同的进程状态:运行态(running)、就绪态(ready)、等待态(wait)(又称为阻塞态,blocked;或睡眠态,sleep). 2.2。
3 进程的描述
1进程上下文:操作系统中把进程物理实体和支持进程运行的环境合称为上下文(Context)。
2一个进程映像包括:进程程序块、进程数据块、系统/用户堆栈、进程控制块(PCB)。
3进程控制块包括3类信息:标示信息、现场信息、控制信息.
4常用的现场信息包括:通用寄存器的内容、控制寄存器(PSW)的内容、用户堆栈指针、系统堆栈指针.
5常用的控制信息包括:进程的调度相关信息、进程组成信息、进程间通信相关信息、进程在二级存储器内的地址、CPU资源的占用和使用信息、进程特权信息、资源清单.
2。
2。
4 进程的同步与互斥
1进程之间存在两种基本关系:竞争关系和协作关系。
2进程的互斥是解决进程间竞争关系的手段;进程的同步是解决进程间协作关系的手段。
进程的互斥是一种特殊的进程同步关系,即逐次使用互斥共享资源.
3典型的进程间同步问题: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4最常用的同步机制:信号量即PV,管程.
5原语是操作系统中执行时不可中断的过程,即原子操作两个同步原语:P(测试)操作和V(增量)操作。
2。
2。
5 死锁
1死锁:两个进程分别等待对方占用的一个资源,于是两者都不能执行而处于永远等待。
2死锁产生的条件:①互斥的条件;②占有和等待条件;③不剥夺条件;④循环等待条件。
2.3 存储管理
1存储管理的功能:①主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②地址转换和存储保护;③主存空间的共享;④主存空间的扩充。
2。
3。
1 存储器的层次
1计算机系统的存储器可分为:寄存器、高速缓存、主存储器、磁盘缓存、固定磁盘、可移动磁盘介质6个层次结构。
2逻辑地址转化为物理地址,称为地址转换或重定位.
2.3.2 地址转换与存储保护
1存储管理类型:分区存储管理、分段存储管理、分页存储管理、虚拟存储管理。
2.3.3 分区存储管理
1分区存储管理分为:固定和可变分区管理.
2可变分区管理的分配算法:最先适用分配算法、最优适用分配算法、最坏适用分配算法。
2。
4 设备管理
1外围设备分类:存储型设备、输入输出型设备。
2设备管理应具有以下功能:外围设备中断处理;缓冲区处理;外围设备的分配;外围设备驱动调度。
2.4。
1 I/O硬件原理
1按照输入输出特性,I/O设备可划分为:输入型外围设备、输出型外围设备和存储型外围设备.
2按I/O控制器功能的强弱以及和CPU之间联系方式的不同,I/O 设备控制方式可分为:询问方式、中断方式、DMA方式、通道方式。
3访问方式又称为程序直接控制方式。
4 DMA,直接存储器存取方式.
5通道又称为输入输出处理器。
2.4。
2 I/O软件原理
1操作系统通常把I/O软件组织成4个层次:I/O中断处理程序(底层)、设备驱动程序、与硬件无关的操作系统I/O软件、用户层的I/O软件.
2输入输出中断的类型和功能:通知用户程序输入输出操作延链推进的程度;通知用户程序输入输出正常结束;通知用户程序发现的输入输出操作异常;通知程序外围设备上重要的异步信号.
3由设备无关软件完成的功能:对设备驱动程序的统一接口;设备命名;设备保护;提供独立于设备的块大小;缓冲区管理;块设备的存储分配;独占性外围设备的分配和释放;错误报告。
2.4.3 Spooling系统
1外围设备联机操作,简称为Spooling系统或假脱机操作系统,是用一类物理设备模拟另一类物理设备的的技术,是使独占使用的设备变成多台虚拟设备的一种技术,也是一种速度匹配技术.
2“井管理程序”控制作业和辅助存储器缓冲区域之间交换信息。
3“井”是用做缓冲的存储区域,采用井的技术能调节供求之间的矛盾,消除人工干预带来的损失。
4预输入程序的主要任务是控制信息从输入设备输入到输入井存放,并填写好输入表以便在作业执行中要求输入信息量,可以随时找到它们的存放位置.
5系统拥有一张作业表用来登记进入系统的所用作业的作业名、状态、预输入表位置等信息。
6输入井中的作业有4种状态:输入状态、收容状态、执行状态、完成状态.
7作业表是作业调度程序进行作业调度的依据,是Spooling系统和作业调度程序共享的数据结构。
2。
4.4 磁盘调度
1操作系统采用一种适当的调度算法,使各进程对磁盘的平均访问(主要是寻道)时间最小,磁盘调度分为:移臂调度、旋转调度.
2移臂调度算法:电梯调度算法。
3当有若干等待进程请求访问磁盘上的信息时,旋转调度应考虑如下情况:①进程请求访问的是同一磁道上的不同编号的扇区;②进程请求访问的是不同磁道上的不同编号的扇区;③进程请求访问的是不同磁道上的相同编号的扇区。
情况①②情况,旋转调度总是让首先到达读写磁头位置下的扇区先进行传送操作;情况③旋转调度可以任选一个读写磁头位置下的扇区先进行传送操作.
2。
5 文件管理
2.5.1 文件与文件系统
1文件是由文件名字标示的一组相关信息的集合,文件名是字母和数字组成的字母数字串,格式和长度因系统而异。
2文件可以按各种方法进行分类,按用途分成:系统文件、库文件、和用户文件;按保护级别可分为:只读文件、读写文件和不保护文件;按信息流向可分为输入文件、输出文件和输入输出文件。
3操作系统支持以下4种不同类型的文件:普通文件、目录文件、块设备文件、字符设备文件.
4普通文件:ASCII文件和二进制文件。
5 ASCII文件由多行正文组成,在dos,windows中每一行以回车换行结束,整个文件以ctrl+z结束;在unix中每一行以换行结束;整个文件以ctrl+d结束.最大优点是可以原样打印和显示,也可以用通常的文本编辑器进行编辑.
6二进制文件由一定数据结构,组织成字节的流,可执行文件是指令和数据的流,记录式文件是逻辑记录的流.
7文件系统面向用户的功能是:文件的换名存取;文件目录建立和维护;实现从逻辑文件到物理文件的转换;文件存储空间的分配和管理;提供合适的文件存取方法;实现文件的共享保护和保密;提供一组可供用户使用的文件操作.
8存取方式是操作系统为用户程序提供的使用文件的技术和手段。
9存取方式:顺序存取(用于磁带文件机磁盘上的顺序文件);直接存取(通常用于磁盘文件);索引存取。
2.5。
2 文件目录
1文件目录项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有关文件存取控制的信息;有关文件结构的信息;有关文件管理的信息。
2目录结构:一级目录结构(单用户微型机操作系统CP/M);二级目录结构;树型目录结构。
3多级目录结构通常采用树型目录结构。
2。
5.3 文件的结构和组织
1文件的结构:文件的逻辑结构、文件的物理结构。
2文件的逻辑结构:流式文件、记录式文件.
3记录根据长度可分为定长(格式F)和不定长(格式V)记录。
4文件的物理结构:顺序结构、连续结构、索引结果。
5连接结构的特点是使用连接字—指针来表示文件中各个记录之间的关系.
6连接文件-串联文件.
7索引文件在文件存储上分为两个区:索引区、数据区。
2。
5。
4 文件的共享和保护
1 文件保护是指防止文件被破坏,它包括2个方面:一是防止系统崩溃所造成的文件破坏,二是防止其他用户的非法操作所造成的文件破坏。
2 为了防止系统崩溃造成文件破坏,定期转储是一种经常采用的方法.
3 防止其他用户的非法操作所造成的文件损坏,是通过操作系统的安全策略实现,基本思想是建立三元组:用户(每一个操作系统使用者的标示)、对象(在操作系统中一般是文件,操作系统把对资源的统一到文件层次,通过设备文件使用设备、通过socket 关联文件使用进程通信)、存取权限(定义了用户对文件的访问权)。
4 文件保密的主要方法有:设置密码和使用密码.
密码分为两种:文件密码和终端密码。
2。
6 作业管理
2。
6.1 作业及作业管理的概念
1 作业(Job)是用户提交给操作系统计算的一个独立任务。
一般每个作业必须经过若干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顺序加工步骤才能得到结果,每一个加工步骤称为一个作业步(Job Step).
2 作业由用户组织,作业步由用户指定,一个作业从提交给系统,直到运行结束获得结果,要经过提交、收容、执行和完成4个阶段。
3 作业管理可以采用脱机和联机两种方式。
2。
6.2 作业调度
1 作业调度算法包括:先来先服务算法、最短作业优先算法、响应比最高者优先(HRN)算法、优先数算法。
2 相应比=已等待时间/估计计算时间。
3 优先数算法分为:静态和动态优先数算法。
2。
6。
3 多道程序设计
1 操作系统引入多道程序设计的好处:一是提高了CPU的利用率;二是提高了内存和I/O设备的利用率;三是改进了系统的吞吐量;四是充分发挥了系统的并行性.主要缺点是作业周转时间长。
第三章程序设计语言
3.1 程序设计语言基础知识
3。
1。
1 程序设计语言基本概念
1程序设计语言分为低级语言和高级语言两大类,低级语言包括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高级语言包括面向过程的语言和面向问题的语言。
3。
1.2 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成分
1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成分:数据成分、运算成分、控制成分、函数。
2数据是程序操作的对象,具有存储类别、类型、作用域和生存周期等属性,使用时要为它分配内存空间;
数据名称由用户通过标示符命名,标示符是由字母、数字和称为下划线的特殊符号“_"组成的标记;
类型说明数据占用内存大小和存放形式;存储类别说明数据在内存中的位置和生存期;
作用域说明可以使用数据的代码范围;
生存期说明数据占用内存的时间范围.
3数据类型分类:
⑴按程序运行过程中数据的值能否改变,①常量(整型常量、实型常量、字符常量、符号常量)②变量⑵按数据的作用域范围①全局量②局部量⑶按数据组织形式的不同①基本类型(整型、实型、字符型、枚举型)②构造类型(数组、结构、公用)③指针类型④空类型。
4大多数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运算可分为算术运算、关系运算、逻辑运算.为了确保运算结果的唯一性,运算符号规定优先级和结合性。
5控制结构:顺序、选择、循环。
6任何函数都是由函数说明和函数体两部分组成。
7函数定义的一般格式
返回值的类型函数名(形式参数表) //注释
{
函数体
}
8函数调用的一般形式为:函数名(实参表);
9传值的好处是传值调用不会改变调用函数实参变量的内容。
10函数体若调用自身则称为递归调用。
3。
2 程序编译、解释系统
3。
2。
1 程序的编译和解释
1编译方式和解释方式
解释方式:Visual Basic、Visual Foxpro、Power Builder、Java 编译方式:Visual C/C++、Delphi
第四章系统配置和方法
4.1 系统配置技术
4。
1。
1 系统架构
1系统架构:①客户机/服务器系统;②浏览器/服务器系统;③多层分布式系统.
2在多层分布式系统中,各层次按照以下方式划分:①瘦客户;②业务服务;③数据服务。
3业务服务层完成业务逻辑,实现分布式管理、负载均衡、
Fail/Recover、安全隔离。
4多层系统主要特点:①安全性;②稳定性;③易维护;④快速相应;
⑤系统扩展灵活。
5目前最为流行的2类多层应用架构:①Sun的J2EE;②Microsoft。
Net.
6 Sun的J2EE:①客户层;②Web层;③业务层;④企业信息系统层。
7基于J2EE的客户端可以是基于Web的,也可以是不基于Web的独立(Stand Alone)应用程序。
在基于Web的J2EE客户端应用中,用户在客户端启动浏览器后,从Web服务器中下载Web层中的静态HTML页面或由JSP或Servlets动态生成的HTML页面;不基于Web的J2EE客户端应用程序可以在不经过Web层的情况下直接访问部署在EJB容器(EJB Container)中的EJB组件.
8 J2EE规范定义的Web层由①JSP页面;②基于Web JavaApplets;
③用于动态生成HTML页面的Servlets构成。
9运行在Web层中的Web组件依赖Web容器来支持诸如响应客户请求以及查询EJB组件等功能。
10EJB组件可以完成从客户端应用程序中接受数据、按照商务规则对数据进行处理、将处理结果发送到企业信息系统层进行存储、从存储系统中检索数据以及将客户发送回客户端等功能。
11部署和运行在业务层中的EJB组件依赖于EJB容器来管理诸如事务、生命期、状态转换、多线程及资源存储等。
12企业信息系统层通常包括: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大型机事务处理(Mainframe Transaction Prossing)系统、关系数据库系统(RDMS)及相关企业信息管理软件。
4。
1。
2 系统配置方法
1常用的系统配置方法:双机互备、双机热备、群集系统、容错服务器。
2双机互备、双机热备系统切换时机:系统软件或应用软件造成服务器宕机;服务器没有宕机,但系统软件或应用软件工作不正常;
SCSI卡损坏,造成服务器与磁盘阵列无法存取数据;服务器内硬件损坏,造成服务器宕机;服务器不正常关机。
3群集技术与双机热备技术的本质区别是能否实现并行处理和某节点失效后的应用程序的平滑接管,双机热备技术只是在两台服务器上实现的.
4群集服务优点:①高可用性;②修复返回;③易管理性;④可扩展性.
5容错服务器通过CPU时钟锁频,系统中所用硬件的备份,系统中所有冗余部件的同步运行,实现容错。
可靠性和可用性可实现99.999%。
4。
1.3 系统处理模式
1集中式计算模式最典型的特征是通过主机系统形成大部分的通信流程,构成系统的所用通信协议都是系统专有的,大型主机在系统中占据着绝对的支配作用,所有控制和管理功能都由主机来完成。
2一般认为,从80年代到今天,分布式计算经历了3个阶段:①桌上计算(Desktop Computing);②工作组计算(Wordgroup Computing);③网络计算(Network Computing)。
3实时处理也叫做联机处理(Online Transaction,OLTP).
批处理与实时处理对比
特性批处理
实时处理
业务处理记录业务数据
累计成批,排序周期处理数据产生立即处
理
文件更新批处理时
业务处理时
相应时间(周转时间) 几小时或几天
几秒钟
4基于网络浏览器的分布式计算方式称为Web计算,分布式对象和网络技术的集成称为对象Web。
5Web计算的优点:①统一的用户界面;②经济性、可维护性;③鲁棒性;④可伸缩性;⑤兼容性;⑥安全性;⑦适应网络的异构、动态环境。
4。
1。
4 系统事务管理
1事务是用户定义的一个数据库操作序列,这些操作要么全做,要么全不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单位.
2在SQL语言中,定义事务的语句有三条:①BEGIN TRANSACTION②COMMIT③ROLLBACK
3事务具有4个特性:①原子性(atomicity);②一致性(consystency);③隔离性(isolation);④持续性或称永久性(durability)。
4事务是恢复和并发控制的基本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