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在电视新闻故事化表达中的应用视听语言的要素与表达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听语言在电视新闻故事化表达中的应用|视听语言的要素
与表达特点》
摘要:视听语言在电视新闻故事化表达中的作用电视语言对电视新闻的故事化表达有何作用,一方面,电视新闻中音
乐的运用,有利于新闻摆脱呆板和单调,通过使用不同节奏、不同风格的音乐也能够配合新闻内容,更易于调动观众的情绪,使新闻故事更好看,但电视编导不能为了新闻的好看,在内容上过分地追求新、奇、特,以吸引观众的眼球,提高收视率,使新闻过度“娱乐化”
摘要:在一个全球化多媒体的信息时代,媒体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网络的普及和新闻源头的共享,决定了独家新闻已经不再是独家占有的概念。
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开始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吸引观众,因为人们更喜欢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获得信息。
本文将对电视新闻叙述中的视听语言进行分析,并对其表达效果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视新闻视听语言
故事化表达近年来,随着我国电视新闻节目故事化倾向的日益明显,电视新闻故事这种
形式日益成熟,涌现出大量电视新闻故事节目,我们对电视新闻故事化这种现象的关注也日益增多起来,对它的理论研究更是成为一个热门。
电视新闻故事化的成因时至今日,
越来越多的电视栏目开始使用讲故事的手段,“讲故事”已经成为当下电视节目制作的常用手法。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电视节目的娱乐化。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压力不断增大,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迫切需要休闲娱乐,需要寻求新鲜事物的刺激,以便在紧张和劳累之后获得身心的放松和享受。
电视艺术具有满足广大观众娱乐需求的功能,电视媒体自然被受众期待为一种娱乐工具。
作为节目来说,一些乏味
的信息和刻板的说教,已不再是大众的首选,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寓教于乐”的生动化节目。
目前,电视节目出现了娱乐化的趋向,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变和过渡。
娱乐正在成为一种潮流,成为媒体刺激受众的重要手段,几乎各种类型的节目,都在探索娱乐化功能的创造空间。
媒体运作的市场化。
从世界范围来看,电视台的经营
实际上就是一种企业经营,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广告,广告利润的高低又取决于收视率。
电视观众口味难调,对于新闻的要求也不一样,但听故事是人们的共同爱好,处于海量信息大潮中的受众已不再满足于“快餐式”的信息获得,而倾向于追求更深层次的内涵。
为了更好地抓住观众,提高节目的收视率,节目的创作者就不得不考虑受众的需求,以寻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要满足受众的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消费热情,就需要转变原有的观念,采用更吸引人的新闻播报方法,电视新闻以故事化的形式表达就应运而生。
受众心理趋向故事化。
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说:“新文学的核心就是采集和讲述故事,这个故事必须满足公众的利益兴趣和需求。
”电视新闻选择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传递信息,其意义还在于给报道一个可视性
的外壳,形象生动感性的故事描绘,契合了受众轻松化的消费心理,既能为受众“解惑”,又能为受众带来消费的愉悦,实现“解压”和“解闷”。
① 信息消费的轻松化,是指当今
的受众更偏向于在一种轻松、幽默、平等的状态下心情愉悦地接受以轻松活泼、嬉笑怒骂、富于个性等风格特征为呈现方式的新闻信息产品,传统新闻节目那种板着面孔对受众进行“强行灌输”和“政治说教”的方式已为观众所难以接受。
② 视听语言在电视新闻故事化表达
中的作用电视语言对电视新闻的故事化表达有何作用?电影叙事学家麦茨在论述电影符
号时,说电影有五种传播符号――影像、文字、声音、音乐、音效,这些手段在电视新闻中同样能够得到很好的运用。
除此之外,电视新闻画面中有时还会用到一些电脑动画效果、特技效果,用电脑制作的图表、图形,还有给画面加框、画面重叠等,这些视觉效果虽然都可以归入到影像这个大的概念中,但是它们和通常所说的影像含义大不一样,这些都是电视所特有的。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
从此可以看出人类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是依靠视觉,其次是听觉。
”③与看报纸和听广播相比,电视的特性使人们更加倾向于选择通过电视获取信息。
电视新闻中视听手段的运用,大大增加了新闻的现场感与真实感,使新闻与观众离得更近,更能够感染观众,强化人们对真实事件的感知。
纪实手法的运用增强现场感。
所谓“眼见
为实”,电视新闻中的现场画面带给观众仿佛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这是报纸和广播所无法企及的。
纪实手法中采用的镜头有时是晃动的,画面质量甚至达不到正常的播出水准,但正是这些看似不加修饰的镜头给观众更强的现场感与真实感。
这在一些突发新闻特别是抓捕行动的报道中使用较多。
《今日说法》栏目在《千万富婆等你来》中就使用了纪实的方法,观众可
以跟随摄像机看到抓捕犯罪嫌疑人的整个过程。
观众在颠簸的镜头中能够产生明显的在现场的感觉,抓捕过程因为纪实手法的运用显得紧张、刺激。
运用多义的镜头语言。
中国有句
话叫“此时无声胜有声”,还有一句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样的意境在报纸和广播中是无法体现的,广播和报纸给人的信息是较为具体的,而电视画面在某些方面则可以给观众自己理解的空间。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第九天,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李小萌在北川县
城恰巧遇到了正准备重返家中的当地灾民朱元云,在拍摄成的新闻短片《路遇》的最后,老人背着扁担独自离去的背影让人感动,也让李小萌失声痛哭。
在新闻的结尾,老人离开时并没有立即更换镜头,而是用镜头记录了老人渐行渐远的蹒跚背影。
当李小萌被其他记者问到当时为什么会哭时,她说自己也不清楚。
正如央视主持人鲁健在一期节目中所言,“那是一种复杂的多义性的情感”,或许看到老人离去的背影,有人想到了自己年迈的父亲,看到了最普通的中国老百姓对家的眷恋,在巨大的天灾面前个人的渺小,观众会把自己各自不同的感情掺杂在这种电视画面带给我们的感情空间里。
每个观众会有对镜头画面不同的解读,同样是感动,但各
不相同,带有浓郁的个人色彩。
慢镜头的使用。
在叙事学理论中有延缓的概念,它“仿
佛是电影摄影中的一种慢镜头,它将某些重要的场景或人物的某些行动以比正常的运动速度更慢的速度展现出来。
”④在文学作品的叙事文本中,这种速度极少出现,但这一方法在电视新闻中却极易实现。
慢镜头是电影和电视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使瞬间的变
化被延缓放大,主体动作因此得到格外地强调突出,于是,慢动作被认为是“时间上的特写”。
一些新闻事件是突然发生的,观众通过正常的画面无法看得清楚,慢镜头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在电视新闻中,能够帮助观众更清楚地了解突发状况。
2008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突访伊拉克,在新闻发布会上遭到伊拉克记者扔鞋,在当天播出的《新闻联播》中的这则新闻里,当时的情景被以慢镜头的形式播放。
另外,慢镜头的使用可以强化观众的心理感受,烘托气氛,表达主题。
广州亚运会期间新闻频道的系列报道之《广州记忆――感动瞬间》就大量使用了慢镜头,记录那些令人动容的时刻。
例如三次掉入水中但依然坚持完成比赛的印度皮划艇激流回旋运动员班达里、艰难跨越障碍的巴林选手蒂拉红、第一次站在草地上挥动高尔夫球杆的阿富汗选手法�勒……他们在赛场上的时间很短,也并未取得骄人的成绩,但他们坚韧的意志、
顽强拼搏的精神、超越自我的品质在新闻回放的慢动作中得到了强化,这同样也是体育运动最高境界的一种发扬。
用音乐烘托气氛。
对新闻报道中加音乐这一问题,电视同仁意见不一。
赞成者认为,音乐本身的作用有助于加强对新闻事件的描绘和表现,强调气氛,而且还富有民族特色、地方性和概括性;反对者认为,音乐破坏了新闻的严肃性,把新闻的客观真实变成了“作秀”。
笔者认为电影或影视剧中常常用音乐烘托气氛,不同的音乐节奏能传递给观众不同的情感变化。
在一些电视新闻故事化的叙事过程中使用音乐,有利于某种情感的表达,同时也能够改变主持人单一介绍时间过长而使观众疲倦的状态,起到调节观众注意力的作用。
例如,央视《法治在线》节目中使用的音乐较为固定,且音乐音节较为简单,在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的同时又不会喧宾夺主,破坏观众对于新闻中信息的接受。
较为固定的音乐也可以成为一个节目的标志之一。
亚运会期间《广州记忆――感动瞬间》这则新闻可谓把电视的特有元素发挥到了极致,新闻解说并没有使用煽情的语调,依然保持客观的语态,只是起到了衔接的作用,但是电视画面给观众视觉上的冲击却是巨大的,不禁使人为体育健儿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同时也为他们未能获得奖牌而倍感惋惜。
一方面,电视新闻中音乐的运用,有利于新闻摆脱呆板和单调,通过使用不同节奏、不同风格的音乐也能够配合新闻内容,更易于调动观众的情绪,使新闻故事更好看。
但并不是所有的电视新闻都可以配以音乐,新闻播出的形式应该符合所在节目的风格。
另一方面,新闻中的音乐如果使用不当,也会适得其反破坏新闻内容的表达。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010年11月30日《法治在线》中的“特写”板块《小人
物大英雄:生死瞬间英雄本色,舍身救人铸警魂》为观众讲述了民警庞邦荣舍己救人的光荣事
迹,新闻的背景音乐使用的是观众耳熟能详的影视剧《无间道》中的一段配乐《再见,警察》。
真实的新闻事件配以影视剧的音乐,首先会让人联想到电影的情节,笔者认为这是不合适的,这会破坏电视画面里群众送别英雄时的庄重感和悲伤的情绪。
特写镜头的运用。
电视新
闻的优势在于其画面强大的现场展示性。
通过对镜头拍摄到的画面细节的展示,让观众自己去发现、去感触。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梅尔文・曼切尔在他所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重点论述了新闻写作的一个原则:“要展现,不要讲述”(Show,Don"t Tell)。
曼
切尔认为,“讲述”会让读者处于一种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而“展现”则让读者身临其境,吸引读者进入故事之中。
他给我们举了一个很小的例子来说明“Show”与“Tell”的区别:
在报道一个被狙击手杀死的小孩的葬礼时,一位记者写道:“在整个葬礼过程中,极度悲痛的父母一直在哭泣。
”另一位记者则是这样写的:“孩子的父母轻声地哭泣着。
佛兰克林太太有些支持不住,倚靠在丈夫的身上。
”第一位记者是在告诉我们孩子的父母很悲痛。
而另一位记者则把那位妇女的悲痛展现在我们面前。
曼切尔要求“记者像作家一样善于运用细节去描绘出一幅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发生了什么,并让我们相信你的描述是真实可信的”。
⑤ 电视新闻就是要在叙述的同时,展示给读者现场的情况,对于细节的展示,能够给读
者以现场的真实感。
同时,把事件的过程及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展示给观众看,可以改变新闻的面貌、细节让观众进入新闻的内心。
这是一个节目成功的标志,也是对一个记者必须具备素质的要求。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自身所具备的特点加上故事化手段,能够使内容更易于被
观众接受。
但电视编导不能为了新闻的好看,在内容上过分地追求新、奇、特,以吸引观众的眼球,提高收视率,使新闻过度“娱乐化”。
同时,电视新闻虽然在表达方式上采用了一些技巧和手段,但是并不意味着观众不再愿意关注那些严肃、深刻、思想性强的信息,毕竟这些才是真正对百姓生活有直接影响的。
注释:①李希光:《畸变的媒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5页。
②潘知常:《讲“好故事”与“讲好”故事》,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69页。
③欧阳照:《电视新闻的叙事研究》,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页。
④谭君强:《叙事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页。
⑤西蒙斯:《讲故事》,海口:海南出
版社,2008年版,第64页。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