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的汉代髹漆工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姿多彩的汉代髹漆工艺
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发明漆器后,初生的漆工艺就像早晨的太阳冉冉升起。

大约经过了四五千年的发展,到了汉代,漆工艺如日中天,进入了它的高峰时期。

近一个世纪以来,全国各地汉墓出土的漆器数以千百计。

如长沙望城坡古坟垸汉墓出土1500多件;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700多件;广西贵县罗泊湾出土700多件;四川绵阳永兴双包山2号汉墓出土500多件;安徽巢湖放王岗汉墓出土300多件;湖北江陵高台28号汉墓出土各类器物250件,其中漆器占230件。

至于随葬数件至数十件漆器的汉墓,则不计其数。

这些都说明汉代漆器生产空前繁荣。

数量众多的漆器作坊
汉代铜镜常有作坊的铭文,如“李氏作镜自有纪”、“刘氏作镜佳且好”、“赵氏镜大毋伤”、“吕氏作镜世少有”、“王氏作镜自宜贾市”等。

在汉代漆器上也有同样的情况,如江苏邗江胡场西汉本始四年王奉世墓,出土的漆笥及小漆盒上均戳印“中氏”;安徽霍山县汉墓出土20多件漆耳杯,均烙印“黄氏”;江苏海州霍贺墓的漆食奁,有长方形墨印“桥氏”;湖南长沙杨家山王后冢汉墓的漆盘,锥刻“羽氏”;江苏仪征烟袋山汉墓的漆器有铭书“周氏”;江苏邗江杨寿乡新莽墓的漆案刻有“王氏”;湖北江陵高台28号汉墓的漆斗有“尹氏”。

显然,以上这些漆器,应当是“中氏”、“黄氏”、“桥氏”、“羽氏”、“周氏”、“王氏”、“尹氏”等私人漆器作坊的产品。

因为印记多是在制造时烙印或戳印的,与买者漆
书的物主标记是不同的。

这些作坊遍及全国各地,数量很多,有如过江之鲫。

汉代私人漆器作坊有的规模还很大。

如一件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制造的漆盘,铭文为:“永平十二年蜀郡西工,夹行三丸,治千二百,卢氏作,宜子孙,牢。

”铭文完全是商业性质的,所谓“夹行三丸”,是宣扬产品的品质优良,“夹”是指最好的胎质,“行三丸”,“丸”即“垸”,即经过三次上漆。

“治千二百”,是指一次生产的批量为1200件,说明卢氏作坊的规模不小。

“牢”,是指器身坚牢。

再加上一句吉祥颂词“宜子孙”。

全国各地除了大量私人漆器作坊外,官营漆器作坊也到处都是,有中央的,地方郡县的,还有各诸侯国的。

先进的流水作业
汉代漆器制造属于精密工业,无论国营还是私营,只要是大型漆器作坊,内部专业分工都是很细的。

每一个工人只负责一道工序。

工人的专业化程度很高,在技术上精益求精。

采用流水作业的生产方法,对于成千上万件的大批量生产,是最先进的生产方式。

从现存汉代漆器上的铭文,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漆器生产分工的具体细节。

1995年湖南永州鹞子岭2号汉墓出土的漆耳杯,外底边沿有锥刻铭文:“元延四年,广汉郡工官造乘舆髹画木铜耳黄涂,容一升十六。

素工宣、髹工政、上工威、铜耳黄涂工忠、画工俞、工护、清工昌、造工忠造。

护工卒史敞、守长、丞尚、掾商、守令史谭主”。

贵州清镇汉墓出土的一件漆耳杯也有铭文:“元始三年,
广汉郡工官造乘舆髹画木黄耳培,容一升十六。

素工昌、髹工立、上工阶、铜耳黄涂工常、画工方、工平、清工匡、造工忠造。

护工卒史恽、守长音、丞冯、掾林、守令史谭主”。

这些铭文中的工人,我认为都是按其工作性质,即各人不同的专业,以及制造的先后顺序排列的:“素工”是制胎的工人,“髹工”是初步上漆的工人,“上工”是再次上漆的工人,“黄涂工”是在铜扣上涂金的工人,“画工”是漆画和锥画的工人。

关于“工”,学术界众说纷纭,争论很大,许多著名学者的看法都不同。

我在主编《中国漆器全集》第3卷写的前言《汉代漆工艺美术综论》中,说过这样的话:如果要我从中选择一种说法,在没有新的更好的说法出来之前,我是倾向于“”的说法的。

“”字从水,
所以无论如何,“”这个工种应与水有些关系的。

从这个基点出发,“工”有可能是将刚髹漆的器物放入荫室中,是负责漆膜干燥的工匠。

我国著名的髹漆著作《髹饰录》说到漆工设备时,有“暑溽”一条:“暑溽,即荫室。

大雨时行,湿气郁蒸”。

杨明注:“荫室中以水湿则气薰蒸,不然则漆难干,故曰大雨时行”。

我国很早就认识到了“荫室”的重要性。

《史记?滑稽列传》记载:“秦二世立,又欲漆其城,优旃曰:‘善。

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

漆城虽于百姓愁费,然佳哉!漆城荡荡,寇来不能上。

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
于是二世笑之,以其故止”。

优旃的话很幽默:漆城的主意倒是很好,但到哪里去找那么大的荫室呢?看来,荫室对漆器制造是相当重要的,所以,“荫室”这道工序,在漆器工种题名中是应该有所反映的。

漆器在荫室阴干之后,还有最后一道工序,就是
漆器运出作坊之前,要将漆器清洗、修整和检验,这一项工作是由“清工”去完成的。

一切应做的事都做完了,作为工场主任的“造工”,就要签上名字,对产品表示全面负责。

“”,我查遍了古今字典,都找不到这个字,东汉许慎编的大字典《说文》中也没有。

对这个意见分歧很大的奇字,相信经过大家不断地分析讨论,终究会柳暗花明,有一个正确的结论。

锥画漆器
汉代许多漆器花纹图案的线条比头发丝还要细,它们不是用笔画的,而是用金属锥刻画出来的。

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遣册(随葬品清单)有两支竹简记载:“布曾检一,锥画,广尺二寸”、“□□□□,锥画,
广尺三寸”。

与墓中随葬品实物对照,则是两件锥画漆器。

由此,我们得知“锥画”是汉代漆艺的专业术语。

锥画的线条比头发丝还要细,它能在很小的面积内刻画出极其丰富的内容。

如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一件锥画狩猎纹漆奁,虽然高仅17厘米,奁径仅28厘米,但锥画的内容却非常丰富。

天空飘着彩云,鸟儿在飞翔;清清河水中有鱼群在游动;地面小兔奔跑,小耗子匍匐爬行;还有仙人乘豹和生动的狩猎图景:一个手执长矛的猎人,正在追赶两头仓皇逃命的梅花鹿,气氛紧张,动感强烈。

锥画需要通过光线明暗的对比,才能清晰显示出来。

《韩非子》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客有为周君画者,三年而成,君观之,与髹者同状。

周君大怒。

画者曰:‘筑十版之墙,凿八尺之牖,而以日始出时加之其上而观’。

周君为之,望见其状尽成龙蛇禽兽车马,
万物之状备具。

周君大悦。

此之功非不微难也,然其用与素髹同。

”锥画漆器,在光线暗淡的情况去看它,“与素髹同”,即与素漆箱一样,看不出花纹来,但在明亮的光线下,则“望见其状尽成龙蛇禽兽车马,万物之状备具”。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是战国时人,这个故事说明战国时就发明了锥画漆器。

可惜的是,今天一件战国锥画漆器也见不到,但锥画漆器在西汉墓中却有大量出土。

彩绘漆器
彩绘是汉代漆器最主要的装饰,其内容十分丰富。

如云气、花卉、动物、植物、山水、人物、乐舞、故事、神话、书法等,人间天上的美好事物,都在漆器彩绘艺术中表现出来。

要特别提出来的是,汉代漆画中,有大量的云气画和云虚纹画。

所谓云虚纹画(简称虚纹画),是云气中穿插了许多仙人、仙兽、仙禽,这是汉代描写天堂的艺术。

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黑地彩绘云虚纹漆棺,就是这种艺术的代表作品。

漆棺上的虚纹画,是人们幻想中的天堂,在漫卷的流云中,绘了100多个仙人、仙兽、仙禽,仙人们有的狩猎,有的乐舞,怡然自得,快乐自在。

漆器上的画面一般都不大,所以汉代漆画艺术的表现手法,是在有限的平面上不事细致繁琐的描绘,而以简练的线条,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高度概括和夸张,着重于神态的表现,因而能产生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

如湖北江陵高台28号西汉墓出土的凤鸟纹漆盘,简单几笔,就把三只凤鸟描绘得形神毕肖,栩栩如生。

印花漆器
汉代漆器上的花纹图案,百分之九十九是手绘的,但也发现个别用印模蘸漆印花的作品。

如甘肃、湖北、江苏出土的少数漆耳杯和漆盘上,都有模印同心圆纹,它们一个个大小统一,线条匀整,非常规范。

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量印花丝绸实物来看,漆器上印花也是可能的。

戗金漆器
锥画发展到西汉中期又有创新,就是在锥画的线条中填金,这样,在黑漆地上的图案就熠熠生辉,宛如夏夜星空,璀璨美观。

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戗金漆
器是1973年湖北光化西汉中期墓出土的锥画戗金流云神仙鸟兽纹漆卮。

堆漆画漆器
堆漆是西汉漆工艺的新发明。

所谓“堆漆”,是利用漆黏稠不易展开的特性,使图像线条高出画面,有时还特意用漆灰或油灰堆起,使图像具有立体感,有如后世壁画的沥粉堆金。

长沙马王堆汉墓有多件漆器是用堆漆手法进行装饰的,如墨地彩绘漆棺、红地彩绘漆棺、云气纹长方漆奁。

贴花漆器
汉代贴花漆器有金薄贴花、银薄贴花、羽毛贴花和锦绣贴花等多个品种,但以金、银薄贴花最为常见。

《后汉书?舆服志》记载,汉代皇帝的漆车上贴有“金薄缪龙”。

西汉初期墓葬很少有金银贴花漆器出土,但自西汉中期开始,金银薄贴花漆器开始出现。

西汉晚期,在江苏扬州地区的汉墓中,常有金银薄贴花漆器出土。

如扬州邗江杨庙乡昌颉村西汉晚期墓的一件银扣贴金薄漆圆盒,器身有三道金薄纹饰带。

金薄图形有西王母、羽人、凤凰、灵芝草、飞鸟及山水、流云等,是一幅令人神往的仙境图。

扣器
从战国至秦汉,木胎漆器总的发展趋势是由厚木胎向薄木胎发展,变得越来越轻巧和精致。

但同时也
变得不那么结实和牢固了,人们必须采取加固措施,特别是在容易磨损和开裂的口沿处。

于是用金属加固器口的漆器就出现了。

它最初出现在战国时期,但那时还处于试制阶段,扣器罕见。

只有到了汉代,尤其到西汉中晚期,才普遍流行。

用金属加固器口,汉代称为扣器。

《说文》云:“(扣),金饰器口”。

汉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扣器的记载。

汉代扣器有黄金、白银、铜扣器三大类。

铜扣器又有涂金与不涂金两大类。

黄金扣器是扣器中等级最高的,规定只有皇帝才能使用。

白银扣器的地位仅次于黄金扣器,汉代规定,皇后、太子可以使用。

老百姓只能用铜扣器。

但这种等级规定,后来因社会上大量生产扣器而自行消失。

《盐铁论?散不足》云:“今富者银扣黄耳”,可见有钱人家也使用银扣漆器。

考古发
现,一些并非皇室、王侯的汉墓也有银扣漆器出土。

汉代的高级扣器多与金银贴花、彩绘、镶嵌等装饰相结合。

如江苏扬州邗江昌颉村汉墓出土的一件银扣漆盒,盒身长方形,套盖盖面嵌平脱四叶银薄,中镶圆形珠,每叶镶鸡心小珠,其余贴金薄,并在金薄上用黑漆绘云气纹。

器盖和器身均有三道银扣,银扣之间贴金薄纹饰,有云气、羽人、飞鸟等。

银扣银光闪闪,金薄金碧辉煌,金银交相辉映,流光溢彩。

用多种装饰组合,汇众美于一器,自然灿烂辉煌,瑰丽无比。

百宝嵌
用金、银、珠、玉、宝石以及各种宝贵材料,杂嵌于一器上,近代叫“百宝嵌”漆器。

《西京杂记》记载,
汉代“武帝为七宝床、杂宝案、厕宝屏风、列宝帐,设于桂宫,时人谓之四宝宫”。

这里的“七宝”、“杂宝”、“厕宝”、“列宝”,意思与“百宝”相近。

考古发掘已证实,汉代确有这种“杂宝”漆器,如河北满城汉墓有集嵌金、银、珍珠、玛瑙、绿松石、骨雕于一器的漆奁,说明汉代已初具“百宝嵌”漆器的工艺了。

一色漆器
汉代的彩色漆器绚丽多彩,精美非常。

如马王堆汉墓的黑地彩绘漆棺,里面洞朱,外面黑漆为地,用朱、白、黄、绿、赤、橙、紫、红等色彩绘花纹。

如果将棺上彩云按色阶排列,简直像彩虹一样美丽。

汉代的一色漆器比彩色漆器毫不逊色,也是极美的。

如湖北云梦大坟头1号汉墓的纯黑漆耳杯和漆盘、
湖南长沙望城坡古坟垸汉墓的素墨漆盆、江苏淮安青莲岗汉墓的纯黑色海棠形漆盆、广州龙生岗汉墓的纯褐色漆套盒等,都是单色漆器的代表性作品。

这些纯黑、纯褐的漆器,像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河水那样,给人以素净、典雅和宁静的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