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4课《盛唐的中外文化交流》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东渡成功。753年,鉴真(66岁)一行终于抵达今日本 九州南部的鹿儿岛。
鉴
真
坐
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
像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义 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 若
1、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2、贸易往来:新罗物产居唐朝进
唐朝 口首位
与新 3、文化交往:新罗 采用科举制
罗的
选官、 引入中国医学、天文、
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 化发达,因而受到各国的尊重,享 有很高的声望。从这个时期起,唐 朝成为中国的象征,各国人民开始 把中国人称作唐人,这种称呼至今 仍在一些国家沿用。
——
珍大 国唐 也国 ,者 常, 《 须法 日 达式 本 。备 书定 纪, 》
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
职贡图
两幅图中的日本钱币与唐朝的 钱币,有什么相同之处?你还能 举出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一些 事例吗?
3.唐朝时期,中国与古印度交往密切,其中中国
与印度之间的交往纽带是 B
A.互派使节 B.佛教
C.交换土特产 D.科技交流
4.隋唐时,中国与周边各国往来的主要方式
A.民间商贸交往
B.互通使臣 B
C.以宗教为纽带 D.技术交流
5.下列唐朝政府对外商来中国采取的政策中表述
不正确的是 B
A.鼓励贸易 B.不允许长期在中国居住
以史为鉴: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启 示?
第一,我们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 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 文化。 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 其精华,为己所用。
练一练
1.唐朝的对外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
事件
皇帝
鉴真东渡 唐玄宗
玄奘西游 唐太宗
目的地 目的
影响
日本 天竺
传播唐朝 文化
学习佛学 求取佛经
促进了中 日文化交 流
促进了中 印文化交 流
能力拓展
3.鉴真和玄奘身上有 哪些相同的精神值得 我们学习?
勤奋刻苦、持之以恒、不图名利、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结合前面所学内容,试探
讨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原 因是什么? 1、唐朝时国力强盛,经济文化 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对 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唐朝政府采取开放和兼容并 蓄的对外政策; 3、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唐与日本的关系
仔细观察:比较一下日本都城平城京和唐朝长安城的 布局有什么相似之处?
一、遣唐使
时 间:唐朝时期
方 式:日本派使节到中国
遣唐使
目 的: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和文化
影 响: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鉴真东渡
鉴真准备东渡
鉴真造舟备粮准备首次东渡 鉴真东渡遇大风浪舟破 鉴真准备第六次东渡
次数
概况
1 未出海便夭折。 遭诬告与海盗勾结,鉴真一行东渡的船只被官府查没。
2 被风浪所阻。 突遇风暴,船被汹涌的波涛击破,不得不上岸。一个 月后,鉴真一行又下海,再遭风浪,船触礁搁浅,被 渔民救上岸。
3 东渡未能成行。 因官府出面阻止。 4 未果。因弟子的好心阻拦。
5 遭遇台风,失败。在海上漂泊了14天,到了海南岛。 鉴真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
第4课 盛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1.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概况。 2.识记遣唐使、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史实及贡献。 3.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影响,认识唐朝 开放的对外政策的影响及启示。
日本 美国
英国 悉尼
• 在东南亚、欧洲的许多城市,凡是华人聚集的 地方大都有一条街叫做“唐人街”。为什么世 界上许多国家称中国人为“唐人”?
C.可以在中国做官 D.可以和中国人通婚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时间:唐朝时
方式:日本派使节到中国
唐 遣唐使 目的:学习中国先进的制度、文化
朝
影响: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的 中 外 鉴真东渡 文
时间:唐玄宗时期 经过:6次东渡,754年抵达日本 影响: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化 Nhomakorabea交
时间:唐太宗时期
流 玄奘西行 经过:到达天竺,带回佛经
影响: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板书设计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
鉴真东渡:传授佛经、传播中国文化
唐与新罗的关系
中国和新罗
玄奘西行:求取佛经
中国和印度
中国和日本
赏善而不罚恶,则乱;罚恶而不赏善,亦乱。 ——唐 元结
关系
历算等成就:朝鲜音乐传入
中国
唐与新罗的关系
崔致远
唐与天竺的关系
玄奘(602~664), 名陈袆,洛州 缑氏 (今河南偃师)人。 世称三藏法师,俗称 唐僧。
印度古代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遗址
《玄奘取经回长安图》
《大唐西域记》
玄奘西游
1.唐和天竺的友好交往 2.玄奘西游天竺取经,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 寺讲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3、著《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 度半岛等地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他是中 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
主要是因为( A )
A.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政治制度领先于世界各国 C.开辟了发达的水陆交通路线 D.统治者以开明态度吸纳世界先进文化 2.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允许他们长期
在中国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其目的是 B
A.为了改变中华血统 B.促进经济发展,巩固统治 C.避免外国人对中国的仇恨 D.显示大国天朝的风范
鉴
真
坐
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
像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义 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 若
1、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2、贸易往来:新罗物产居唐朝进
唐朝 口首位
与新 3、文化交往:新罗 采用科举制
罗的
选官、 引入中国医学、天文、
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 化发达,因而受到各国的尊重,享 有很高的声望。从这个时期起,唐 朝成为中国的象征,各国人民开始 把中国人称作唐人,这种称呼至今 仍在一些国家沿用。
——
珍大 国唐 也国 ,者 常, 《 须法 日 达式 本 。备 书定 纪, 》
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
职贡图
两幅图中的日本钱币与唐朝的 钱币,有什么相同之处?你还能 举出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一些 事例吗?
3.唐朝时期,中国与古印度交往密切,其中中国
与印度之间的交往纽带是 B
A.互派使节 B.佛教
C.交换土特产 D.科技交流
4.隋唐时,中国与周边各国往来的主要方式
A.民间商贸交往
B.互通使臣 B
C.以宗教为纽带 D.技术交流
5.下列唐朝政府对外商来中国采取的政策中表述
不正确的是 B
A.鼓励贸易 B.不允许长期在中国居住
以史为鉴: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启 示?
第一,我们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 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 文化。 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 其精华,为己所用。
练一练
1.唐朝的对外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
事件
皇帝
鉴真东渡 唐玄宗
玄奘西游 唐太宗
目的地 目的
影响
日本 天竺
传播唐朝 文化
学习佛学 求取佛经
促进了中 日文化交 流
促进了中 印文化交 流
能力拓展
3.鉴真和玄奘身上有 哪些相同的精神值得 我们学习?
勤奋刻苦、持之以恒、不图名利、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结合前面所学内容,试探
讨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原 因是什么? 1、唐朝时国力强盛,经济文化 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对 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唐朝政府采取开放和兼容并 蓄的对外政策; 3、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唐与日本的关系
仔细观察:比较一下日本都城平城京和唐朝长安城的 布局有什么相似之处?
一、遣唐使
时 间:唐朝时期
方 式:日本派使节到中国
遣唐使
目 的: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和文化
影 响: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鉴真东渡
鉴真准备东渡
鉴真造舟备粮准备首次东渡 鉴真东渡遇大风浪舟破 鉴真准备第六次东渡
次数
概况
1 未出海便夭折。 遭诬告与海盗勾结,鉴真一行东渡的船只被官府查没。
2 被风浪所阻。 突遇风暴,船被汹涌的波涛击破,不得不上岸。一个 月后,鉴真一行又下海,再遭风浪,船触礁搁浅,被 渔民救上岸。
3 东渡未能成行。 因官府出面阻止。 4 未果。因弟子的好心阻拦。
5 遭遇台风,失败。在海上漂泊了14天,到了海南岛。 鉴真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
第4课 盛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1.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概况。 2.识记遣唐使、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史实及贡献。 3.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影响,认识唐朝 开放的对外政策的影响及启示。
日本 美国
英国 悉尼
• 在东南亚、欧洲的许多城市,凡是华人聚集的 地方大都有一条街叫做“唐人街”。为什么世 界上许多国家称中国人为“唐人”?
C.可以在中国做官 D.可以和中国人通婚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时间:唐朝时
方式:日本派使节到中国
唐 遣唐使 目的:学习中国先进的制度、文化
朝
影响: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的 中 外 鉴真东渡 文
时间:唐玄宗时期 经过:6次东渡,754年抵达日本 影响: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化 Nhomakorabea交
时间:唐太宗时期
流 玄奘西行 经过:到达天竺,带回佛经
影响: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板书设计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
鉴真东渡:传授佛经、传播中国文化
唐与新罗的关系
中国和新罗
玄奘西行:求取佛经
中国和印度
中国和日本
赏善而不罚恶,则乱;罚恶而不赏善,亦乱。 ——唐 元结
关系
历算等成就:朝鲜音乐传入
中国
唐与新罗的关系
崔致远
唐与天竺的关系
玄奘(602~664), 名陈袆,洛州 缑氏 (今河南偃师)人。 世称三藏法师,俗称 唐僧。
印度古代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遗址
《玄奘取经回长安图》
《大唐西域记》
玄奘西游
1.唐和天竺的友好交往 2.玄奘西游天竺取经,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 寺讲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3、著《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 度半岛等地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他是中 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
主要是因为( A )
A.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政治制度领先于世界各国 C.开辟了发达的水陆交通路线 D.统治者以开明态度吸纳世界先进文化 2.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允许他们长期
在中国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其目的是 B
A.为了改变中华血统 B.促进经济发展,巩固统治 C.避免外国人对中国的仇恨 D.显示大国天朝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