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化合物知识在不同阶段层级发展的实践研究_莘赞梅

合集下载

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与实施青浦高级中学王凤英 2008年5月素化合物知识是学习化学的基础,这类知识常常被学生看作“易懂、难记”,只能死记硬背的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组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情景中的某些问题,引导他们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培养学生的能力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科学性。

关键词:创设情景理论指导知识网络提高科学素质是科学教育的宗旨。

化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分支担负着培养科学家和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双重任务,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挖掘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元素化合物这部分知识是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化学的基础。

中学阶段的化学是从具体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开始,在熟悉具体物质和他们已有日常体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学习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中学化学从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开始逐渐深入到元素化合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物质的变化规律,这也是学生认识事物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科学抽象...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与实施By 峰言蜂语发表于 2006-8-28 14:51:00 元素化合物知识作为中学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1模块教学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化学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专设“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主题来界定核心内容。

1.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分析:以《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为例: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化学1中规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有以下内容:(1)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作用。

(2)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化学知识演变的历程物质的分类

化学知识演变的历程物质的分类

化学知识演变的历程物质的分类化学知识演变的历程和物质的分类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炼金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化学知识不断演变和发展,从最初的实验和观察,到现代化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化学,人们还将物质进行了分类,以便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其属性和特性。

本文将探讨化学知识的演变过程以及物质的分类。

一、古代炼金术与化学的起源古代的炼金术是化学发展的起点。

炼金术士们试图将一种物质转变为另一种物质,寻求黄金的合成和长生不老的秘密。

虽然他们的实验和观察对于后来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炼金术的目标是神秘而神奇的,缺乏科学根据。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化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逐渐形成。

二、实验和观察的推动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通过实验与观察来研究物质。

17世纪末,罗伯特·博义和安托万·拉瓦锡等化学家对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化学方程式和概念,如酸、碱、氧化还原等。

这些研究为化学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元素与化合物的概念在自然界中,物质由许多不同的化学元素组成。

18世纪,安托万·拉瓦锡提出了元素的概念,认为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而化合物则是不同元素的化学结合体。

这一概念为后来的化学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四、元素周期表的发现19世纪,化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元素的性质和周期性规律,最终达到了发现元素周期表的高峰。

1869年,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将元素按照其原子序数和相似性进行了分类,从而使化学元素和其性质的研究更加系统和全面。

五、物质的分类随着化学的发展,人们对物质进行了深入的分类研究。

根据元素之间的化学结合形式和性质的不同,物质可以分为三类: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元素是由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无法通过化学方法分解成其他物质。

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种,包括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等,它们构成了构成自然界的基本成分。

浅谈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与策略

浅谈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与策略

浅谈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与策略高中阶段是一段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阶段,其中元素化合物是化学知识的基本概念之一。

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开展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不仅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还要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高课堂效果。

首先,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是制定有效教学策略的首要任务。

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意愿,但对于课堂中的抽象内容易于感到困惑。

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师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例如,可以借助音视频等多媒体元素来讲解元素化合物的概念,并通过实验等互动方式加深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理解。

其次,构建系统化的知识框架是元素化合物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在化合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逐步讲解,安排有机、无机化合物的知识点,并加以巩固。

同时,教师要充分理解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帮助学生正确应用,避免出现错误的学习认知。

为方便复习和记忆,可以采用分类表格等形式梳理知识点,突出重点及难点,并帮助学生系统化地学习这些知识。

最后,实践和应用是强化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

通过实验、模拟、案例和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元素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来观察元素之间的化合反应,理解元素化合物性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好的提升作用。

同时,还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元素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综上,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并制定系统化的知识框架和有效的教学策略,同时注重实践和应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令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有较高要求的学习,为日后的学习基础打下坚实的基础。

元素化合物教学设计与实施

元素化合物教学设计与实施

元素化合物教学设计与实施作者:莘赞梅李明喜来源:《化学教学》2012年第02期摘要:提出从挖掘教材栏目的素材和线索、关注知识的呈现方式和问题设计、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体现教材“螺旋式”上升的编排思路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并结合案例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元素化合物;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文章编号:1005-6629(2012)2-0017-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新课改以来,关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从课标到教材,从教材体系到教材内容以及内容的呈现方式等,都跟以往有很大不同,因此备受一线教师的关注。

新教材中集中体现元素化合物的专题和章节均很少,许多内容都分散到其他主题的学习中,内容的相对减少并没有降低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化学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凸显化学学科特点的核心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内容并没显著减少,只不过其内容呈现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教材组织形式。

因此,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如何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如何选择和组织素材?没有了元素周期律做支撑,以什么样的线索来组织和实施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换句话说,如何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有一个整体构思,知道什么样的内容应该在必修1的新课中完成,什么样的内容应该放在复习课中完成,什么样的内容要在高三复习课中重点强化,理解教材“螺旋式”上升的编排思路。

其次,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抓住核心内容,创造性地整合和实施教学,关注核心知识的迁移价值(这两点通俗地概括就是“教什么知识”的问题)。

第三,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体现核心概念的建构,体现科学方法的渗透,这就涉及到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手段、线索呈现教材内容,这是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的(也就是“怎么教”的问题)。

1、挖掘教材栏目中呈现的素材和线索新教材包含了众多栏目,教材中的资料性栏目有:科学史话、资料卡片、科学视野、科学探究等,均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教学素材。

关於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教材提供的素材也可能不一样,教师可以相互进行借鉴,通过整合和优化,为我所用,提升教学品质。

化学发展史的五个时期

化学发展史的五个时期

近代化学之父----拉瓦锡化学发展史的五个时期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都是化学技术的应用。

正是这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

今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从古至今,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化学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呢?1.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

这时人类的制陶、冶金、酿酒、染色等工艺,主要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多少万年摸索而来的,化学知识还没有形成。

这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2.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

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们,在皇宫、在教堂、在自己的家里、在深山老林的烟熏火燎中,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求得荣华富贵的黄金,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

记载、总结炼丹术的书籍,在中国、阿拉伯、埃及、希腊都有不少。

这一时期积累了许多物质间的化学变化,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这是化学史上令我们惊叹的雄浑的一幕。

后来,炼丹术、炼金术几经盛衰,使人们更多地看到了它荒唐的一面。

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了正当发挥。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版了一些有关化学的书籍,第一次有了“化学”这个名词。

英语的chemistry 起源于alchemy,即炼金术。

chemist至今还保留着两个相关的含义:化学家和药剂师。

这些可以说是化学脱胎于炼金术和制药业的文化遗迹了。

3.燃素化学时期。

从1650年到1775年,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后成为灰烬。

4.定量化学时期,既近代化学时期。

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

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提出了原子学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

高三化学知识中“元素化合物”的几点复习策略

高三化学知识中“元素化合物”的几点复习策略

高三化学知识中“元素化合物”的几点复习策略作者:孙张珂来源:《中学化学》2016年第07期对于大多数选修化学的高三学生来说,进入高三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这一部分的内容是颇具挑战性的复习内容。

即使是在一轮复习之后,少数学生也是仅仅处于了解这一部分知识,没有进一步的理解记忆,以至于碰到具体的考题,即使是书写容易混淆的化学方程式,也无法一步到位,更谈不上面对高考中综合性非常强的考题了。

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普遍觉得知识点多、杂,不能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所以很多知识容易混淆,这也为高三教师的复习教学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指某个物质具体的性质,比如物理性质中的状态、颜色、密度、熔沸点等,比如化学性质中的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等等。

这些事实的认清对于学生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从表面认知上升到记忆维度,最终实现知识的迁移。

根据笔者多年执教高三的经验,从几点谈谈复习策略。

一、利用知识网络将“单一”变成“整体”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而言,都是在陈述某个化学事实。

比如,对于“钠及其钠的化合物”这一部分的知识而言,有以下知识点。

1.金属钠的性质:2.钠的含氧化合物Na2O、Na2O2的性质3.NaHCO3和Na2CO3的性质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比较丰富,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当学生分课时学习时,也许会掌握单一的知识点体系,但是当几个知识点体系联系起来,就会混乱不清,甚至产生害怕的心理,以至于不愿意学习。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使用“知识网络”,如图1所示。

这张网络体系,明显比表格更容易让学生产生轻松感。

在复习教学时,学生根据箭头的方向,掌握化学反应的进行,同时分析物质的性质。

这种网络图可以由教师课前提供,也可以让学士自己画图总结。

在这个过程中,“表观知识”可以记忆理解化。

二、利用坐标体系渗透知识体系对于大多数元素化合物知识而言,可以选择合适的二维体系画出坐标轴。

这里用的比较多的是元素的化合价、物质的分类等等。

因为化合价不仅能体现物质的氧化性或者还原性,还能推测物质的某些未知性质。

浅谈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与策略

浅谈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与策略

浅谈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与策略一、引言高中化学教学中,元素化合物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学生通过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可以掌握物质的基本结构与性质,为后续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

现实教学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概念认识不清晰、化学反应过于抽象等。

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浅谈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与策略,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理解与掌握。

二、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及目标1. 元素的性质与分类元素是物质的基本成分,化学元素根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可以让学生了解元素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2. 化合物的概念及性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以一定的化学键结合而成,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

3. 元素化合物的命名与化学式学生需要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化学式的写法,掌握基本的化学命名和配位配位能力。

4. 元素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学生应了解元素化合物的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和定律,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

以上内容是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的主要内容,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元素与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掌握元素化合物的命名及化学式的写法,了解元素化合物的基本化学反应。

三、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难点分析在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以下难点:1. 元素的性质与分类- 学生对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不清晰,以及对元素的分类不理解。

- 学生难以用化学式或图示来说明元素的存在形式。

2. 化合物的概念及性质- 对化合物的定义理解不够清晰,以及与元素的区分不清楚。

- 化合物的性质描述过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3. 元素化合物的命名与化学式- 对化合物的命名规则不够熟练,导致化学式书写错误。

- 学生在应用命名规则时容易出现混淆。

4. 元素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对反应类型和定律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无法准确描述和预测化学反应。

以上难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策略,以有效解决这些难点。

高中化学李政1~5阶段

高中化学李政1~5阶段

高中化学李政1~5阶段高中化学李政1-5阶段的学习充实而有趣。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高中化学学习的这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高中化学的学习首先要打好基础,掌握元素周期表的运用,理解元素的性质以及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的关系。

此外,了解各种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和性质,如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有助于形成对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的综合认识。

第二阶段:化学计算与物质的转化在这个阶段,我们会学习如何进行化学计算,包括如何计算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的物质质量和物质的数量关系。

同时,我们会了解物质的转化规律,包括有机化合物的燃烧、还原和氧化等基本反应类型。

第三阶段: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平衡在这个阶段,我们将学习到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浓度和催化剂等。

此外,我们还将深入研究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使用Le Chatelier原理预测和改变平衡。

第四阶段:酸碱与氧化还原反应这个阶段的学习重点是酸碱和氧化还原反应。

我们将学习到酸碱定义,酸碱溶液的性质和pH计的使用。

此外,我们还将深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氧化态的推测、半反应方程和电化学电池等。

第五阶段: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这个阶段的学习将会介绍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如碳的化学性质、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以及重要的有机官能团和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等。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李政1-5阶段的学习内容丰富多样。

在这五个阶段的学习中,我们不仅会学习到化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还会学习到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将培养出一种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的能力,提升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这将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大家能够在高中化学学习中踏实努力,取得好成绩。

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策略与知识构建

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策略与知识构建

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策略与知识构建作者:李小萍来源:《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1年第10期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教材内容及编排上变化很大,尤其是“元素化合物”知识只在必修模块《必修1》中编排了两章内容,选修模块再也没有接触元素化合物的相关知识,而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课程目标是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课程目标和各版本教材中的价值功能和呈现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冲击。

由于元素化合物知识“散”和“乱”,很难把握,不少教师不知如何处理这部分教学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根据新课程标准,进行教材的微观设计和宏观设计1.微观设计,运用课程资源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新课程改革从教学设计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材中,在元素化合物的内容里,编写了大量的与生活、社会、技术等有关的内容。

教材不同于从前的线性结构,而是在正文中间穿插设置了很多栏目,如学与问、思考交流、科学探究、资料卡片、科学视野等栏目。

跟过去教材相比,知识体系线索不是很清楚,像学生的一些课外读物似的。

教师如何备课呢?笔者认为:有些栏目如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等,可以组织师生互动;对于像资料卡片、科学视野等栏目的处理,教师可以灵活化,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把这些栏目改变成为同步练习,或者让学生课后阅读,阅读之后再提出一两个问题。

教材内容主要是写给学生看的,而不是靠教师的嘴去讲,很多知识本身需要学生自己去看,自己去了解,自己去感悟。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缓解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内容多、课时不足的矛盾。

2.宏观设计,联系其他模块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我们认真分析课程标准会发现:《必修1》与《必修2》是递进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关系,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有一个整体的观念。

笔者认为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时候,不应该学完四个非金属元素和四个金属元素就行了,而是在后面还应有一个理性上升的过程。

核心素养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策略作者:崔文玲来源:《家长·下》2018年第08期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素材。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过程,可以渗透STSE教育,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当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科学、技术、环境、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因此,面对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策略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

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中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是以事实性知识为载体,辅之以核心元素及其化合物为例展开的认识程序性知识,同时关注化学核心基本观念和基本认识的建构。

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以及时代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提出了全面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在培养与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元素化合物知識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挖掘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多重教学价值和功能1.知识价值与功能:体现物质知识体系逻辑线索,物质的存在→ 制备→ 性质(物理、化学性质)→ 用途。

丰富对氯气的具体认识,解释身边与氧气有关的一些现象。

2.方法价值与功能:学会认识物质的基本思路和一般方法。

思想观念价值:初步建立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其用途的观点。

深化变化与能量观、分类观和微粒观。

3.挖掘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多重教学价值和功能,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在真实的情景中,使学生“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认识物质是变化的,能多角度、动态分析化学反应”。

关注社会发展、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创设有意义情境线索1.创设情景要依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回归学生的实际(如现代科技成就、社会热点问题、学生遇到生活现象)。

关于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的思考

关于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的思考

关于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的思考作者:乔中云曹丽敏吴星来源:《化学教学》2015年第04期摘要:以江苏省高中化学九节评优课“氮肥的生产与使用”为素材,通过分析这些课的共性优点和具体的案例,归纳总结出关于高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应倡导的教学方法:向学生充分展现所学知识的价值;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化学;引导学生认同学科观念和接受学科文化熏陶。

同时指出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应关注实验探究的科学性和科学地处理教材内容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方法文章编号:1005–6629(2015)4–0015–0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简单地说化学是创造和识别物质的科学。

由于中学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元素化合物知识在中学化学课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形成化学观点、认同化学文化的重要基础和载体。

在现阶段的高中化学课程中,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被安排在必修1课程模块中,对于刚从义务教育学段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说,由于认知水平的发展、化学知识的积累、化学思维和方法的应用等水平均处于不是很高的阶段,加之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不少化学教师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要求过高,导致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显得比较困难。

如何科学且有效地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省高中化学评优课观摩活动,观摩了来自南京、苏州、镇江、无锡、泰州、盐城、淮阴、徐州等市区9位老师的“氮肥的生产与使用”的课堂教学,从中我们得到了许多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有益启迪。

1 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应倡导的教学方法1.1 向学生充分展现所学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也是提升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想学”,“想学”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源泉。

让学生想学化学有多种教学方法,其中向学生展示所学化学知识的价值是重要且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向学生展示所学化学知识的价值,一是要向学生展示所学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二是向学生展示所学化学知识在化学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三是向学生展示所学化学知识在化学及其相关学科学习中的作用。

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元素化合物的变化分析

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元素化合物的变化分析

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元素化合物的变化分析作者:王超华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08期摘要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新课程变化的重心,为此,本文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作为对象,研究其在新课程中的变化。

关键词新、旧教材元素化合物变化分析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理念上都有一定改变,本文主要从课程内容角度进行分析。

1 元素化合物的重要性一直以来,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化学教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学生学习化学都要从元素化合物知识开始,只有把这一基础知识学扎实了,才能深入理解元素化合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物质变化的规律性,进而获得升华,特别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大部分实验课程是对这一知识的再现;元素化合物知识还在以后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比如,环境、材料、能源等领域以及日常生活中柴米油盐的点点滴滴等,所以离开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其他化学知识将是空谈。

在新的化学课程体系中,对元素化合物知识作了很大的改变,但并没有弱化其重要性,它仍然将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但是对化学教育工作者而言,非常有必要了解这一知识内容是如何变化的,针对这些变化又应该如何优化自己的教学工作,建立新的教学理念。

2 新课程中元素化合物的变化分析化学新课程中的内容没有和以前一样统统详尽罗列出来,而是在各方面进行了精选和调整,特别是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它的选取以及处理的深广度、学习的重点和方式等。

2.1 新课程中元素化合物的改变在新课程中,元素化合物知识除了少数以分散的形式出现在必修2和其他选修模块中外,大本分还集中在必修1中。

在内容的变化中,主要集中在:首先,元素化合物的选取和以前相比,有了更精整的选择。

从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角度选择元素化合物,然后再按照元素在周期系中的代表性选择了典型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进而综合考虑在周期系中的代表性、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以及对生产生活和环境保护有着广泛影响的典型元素和化合物。

高中化学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策略探析

高中化学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策略探析

高中化学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策略
探析
美国高中化学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策略探析
元素化合物是美国高中化学新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学习者掌握这一重要知识点对深入理解有力帮助,确定学习者获得这一知识点的有效教学策略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将对美国高中化学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策略进行探析。

首先,我们应将课程各种主要元素进行归纳,让学生学习、记忆。

例如,学生需要熟悉化学元素的基础知识,如构成元素的原子,以及原子的种类、数量和性质等。

其次,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室实验,让学生体会各种化学反应配制元素化合物的过程。

例如,学生可以参与将水分子组装成水合物的实验中,体会化学反应的过程,让学生更能理解各种元素的概念。

此外,我们还应结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各种元素的作用,从而加强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

例如,学生可以参加制作膨化食品的实践,让学生使用氢氧化钠、碳酸钙等元素,体会元素化合物发挥的作用,提高化学知识的认知。

最后,我们应创设多种有趣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获得有意义的学习成果。

例如,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的元素知识设计一张简单的元素化合物谱图,学生还可以以树状结构来表示各种元素的大小,引导学生完成课堂的有趣活动,使学生对元素具有正确的认知。

以上就是对美国高中化学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策略探析,我们可以发现,在新课程中,如果我们能够正确使用知识点,做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从而更好地了解化学的本质。

新课程理念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实践探索word精品文档9页

新课程理念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实践探索word精品文档9页

新课程理念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实践探索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2.011传统的元素化合物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活动中心,采用“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以“结构-性质-制备-用途”为主线对单质及其化合物进行学习。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接受效率较低、应用能力较弱。

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科学的方法论去指导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是我们一直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本文通过“碳的多样性”一节的教学实例和大家一同探讨元素化合物的教学。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要求碳及其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普遍应用于我们的生产、生活实际,自然界和生活中很多现象都与其性质息息相关。

碳及其部分化合物的性质在初中化学已经有所涉及,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碳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

通过介绍碳的三种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C60的物理性质和微观结构,体现碳单质的多样性;通过介绍种类繁多的含碳化合物,重点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认识碳酸盐与碳酸氢盐性质的异同点,体现碳的化合物的多样性。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化学[1]提出本课题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和用途,能够对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比较(与酸反应、热稳定性)。

二、教学环节及评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元素观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对碳及其化合物展开知识构建,期间采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方式展开教与学的活动,最终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

1. 情景引入——从“美”字说起教学设计思路:【幻灯片】展示一组美丽的图片:美丽的珊瑚,精美的钻石,秀美的溶洞奇观,妍婉秀美的传世名帖《兰亭序》【设置问题】上述展示的物质中都含有同一元素,该元素是?评析: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应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应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应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林召福
【期刊名称】《科学教育》
【年(卷),期】1999(000)002
【摘要】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整个中学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约占整个教材的三分之二。

元素化合物知识广泛,千头万绪,显得非常繁杂,"易懂难记"。

所以,对这些基础知识只靠死记硬背是无法学好的。

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高获得知识的能力。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不断更新,学生学习的知识量不断增加,因此教给学生科学的
【总页数】3页(P26-28)
【作者】林召福
【作者单位】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炼油厂中学 138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8
【相关文献】
1.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的研究 [J], 罗永来
2.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J], 荆、红云
3.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J], 尹海英
4.导学——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J], 唐明
5.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J], 胡天序;张玉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中化学远程研修专题二必修课元素化合物内容分析与核心教学策略(上)

高中化学远程研修专题二必修课元素化合物内容分析与核心教学策略(上)

高中化学远程研修专题二必修课元素化合物内容分析与核心教学策略〔上〕专题简介: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内容的特点是什么,知识体系是怎样的,详细内容在教材中是如何组织和实现的;这些变化决定了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特点。

本研修专题在深化分析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内容的根底上,结合实验区详细教学案例,从不同角度深化剖析了教学案例在表达必修课元素化合物教学特点方面的优点和缺乏,并提出了详细的教学策略。

本讲主题: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内容的特点是什么,知识体系是怎样的,详细内容在教材中是如何组织和实现的,必修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的深广度是怎样的,本讲结合详细内容对上述问题进展了深化分析。

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博士胡久华嘉宾:教育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所长王磊教授福建省龙岩市教研员杨梓生山西太原五中高级教师齐红涛一、课程标准要求的元素化合物内容有哪些?特点是什么?1、一线教师对必修元素化合物内容的认识教师A:课程标准对元素化合物内容没有提出详细的要求,我们应该选取哪些详细的物质来进展教学?课程标准第11页,有一个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当中有一个第三,根据消费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意义。

读完就有一个感觉,就是说跟教学大纲不太一样,你需要理解什么样的重要化合物,大纲指的非常明确:氧化钠、过氧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

但是如今课程标准好似是很笼统的,所以我就在想这是有一点差异的地方。

课程标准根本上每一个位置最后都落在了重要的应用上,就是知识在消费生活中怎么应用。

如今看来课程标准把这个方向提升到了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怎么把化学跟消费结合起来。

化学2主题三:特别有意思第五是以酸雨的防治和无磷洗涤剂的使用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这个在以前的大纲中是不可能这么提的。

高中化学教学交流(元素化合物的教学)

高中化学教学交流(元素化合物的教学)

四、有机化学的教学
如何记忆,如何将不成网络的知识记住
五、做好元素化合物的实验教学
演示 分组 开放实验室 定性实验 定量实验 综合实验
引导学生从类别的角度分析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可能会发 生的反应,但在讲解通性的同时不要忘了补充物质的特性。
③以氧化还原规律为线索 在复习时,应引导学生达到以下要求:能利用化合价价态规 律判断物质的性质(氧化性或还原性),还应记住常见的氧 化剂与还原剂,及其对应的产物。
鲁科版必修1-p51
形成元素化合物思维导图
4、学生提高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的需要
案例:
水和气体的净化 火的知识 毒气知识 化学基本知识(盐) ……………………
二、根据鲁科版的体系进行元素化合物的教学
1、从方法进行教学
物质通性 氧化还原反应
2、从元素进认识
方法线
①以元素的转化为线索 复习时应抓住:单质→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盐 以及一些特殊的转化如:CO2→C,CO2→O2
理综题目数量的少与元素化合物内容的多,二者之间的矛盾 使得元素转化题极为常见。其中: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这一 步转化是考察的重点。
②以物质的分类与通性为线索 •a金属单质的通性; •b非金属单质的通性; •c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d碱性氧化物的通性; •e酸的通性; •f碱的通性; •h盐的通性(弱酸盐、弱碱盐、酸式盐、铵盐。。。)。
元素化合物教学
引子
化学学科的“基础” (化学学科的“主食”) 知识融合 (“万能胶”,背景知识) 学生的薄弱点 (时间“久远”,不成系统)
一、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1、形成学生化学知识、技能的骨架 2、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知识基础 3、学生认识世界物质,形成物质观的载体 4、学生提高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要求和层级发展
新课程标准以 “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 为元素
·1 6·
化 学 教 育 2 0 1 3 年第 3 期
同一周期元素化合物相似性和递变性的规律 。 第三 阶段的会考复习 , 挖 掘 和 整 合 教 材 中 的 核 心 知 识 , 从教材实验的角度再认识典型物质的性质 , 建立和 完善以核心元素为主体的知识结构 。 第四阶段的高 考复习 , 关注化学反应的多重价值 , 在化学反应原 理的指导下 , 多层次多角度认识物质及其性质 , 并 建构三维的知识网络和转化关系 。 可以将元素化合 物知识的学习阶段和认识发展层级梳理为图 1 和图 2。
2 0 1 3 年第 3 期 化 学 教 育
·1 5·
新课程天地
元素化合物知识在不同阶段层级发展的实践研究
莘赞梅1 李明喜2
( )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1 北京丰台实验学校 1 1. 0 0 0 4 3;2. 0 0 0 7 1
摘要 高中化学新教材在内 容 的 编 排 上 体 现 了 “ 螺 旋 式” 上 升 的 特 点, 教 学 中 如 何 体 现 这 个 特点?需要教师整体把握同一内 容 在 不 断 阶 段 的 层 级 发 展 , 分 层 落 实 知 识 。 本 文 提 出 了 高 中 学 习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4 个阶段 , 每个阶段的知识和认识的层级是不同的 , 并结合氨气的教学实例进行 了阐述 。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层级发展 元素化合物 氨气 教学案例 认识发展
2 0 1 3 年第 3 期 化 学 教 育
·1 7·
应 。 学生通过解决教学问题及应用评价的手段辨证 地认识各种物质 的 优 劣 , 来 促 进 学 生 的 认 识 发 展 , 进而理解 、 学习氨气 、 氨水 、 铵盐的性质 。 最后从 物质分类的角度提升和梳理零散的认识 , 构建研究 含氮物质的思路和方法 。 通过课堂教学 , 学生深切 体会出化学和技术对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 , 达到情 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 ]NH3 的会考复习教学设计思路 [ 案例 2 教学定位是复习巩固基础知识并提升能力 , 因 此课堂教学 围 绕 核 心 知 识 氨 气 和 硝 酸 2 种 物 质 展 开 , 核心内容主要是氨气的喷泉实验 、 催化氧化反 应 、NH3 实验 室 制 法 以 及 硝 酸 的 性 质 等 , 并 以 递 进式的问题设计呈现知识 。 复习课由 3 个核心任务 — — 回顾 课 本 实 验 , 落 实 基 础 知 展开 : 教学任务 1— — — 拓展 应 用 , 提 升 能 力 ; 教 学 任 识 ; 教学任务 2— — — 归纳总结 , 形成网络 。 教 学 任 务 1 的 具 体 务 3— : 问题设计是这样的 ( 只节选氨气性质的一段 ) 【 问题 1】 请 写 出 使 喷 泉 实 验 发 生 的 操 作 : 挤 压胶头滴管 , 使少量液 体进 入烧瓶 , 打 开 止水夹 。 【 问题 2】 描 述 该 实 验 现 象 : 烧 杯 里 的 水 由 玻 璃管 进 入烧瓶 , 形成喷泉 , 烧瓶 内 液 体呈 红色 。 【 问题 3】 此 实 验 说 明 氨 气 具 有 哪 些 性 质 : 氨 气 极易溶于水 , 氨 水显弱碱 性 。 【 问题 4】 请 用 化 学 用 语 解 释 上 述 实 验 现 象 : NH3 +H2O 幑幐NH3 · H2O 幑幐NH +OH 【 】 请 简述 形成 “ 问题 5 喷泉 ” 的 原 因 : 氨气 极
1 问题的提出
高中化学新教材有这样一个特点 : 某些核心内 容可能会出现在必修 、 选修不同模块中 。 比如 “ 原 》 、 电池 ” 知 识 出 现 在 人 教 版 教 材 《 化学2 ( 必 修) 选修 4 《 化学反应原理 》 中 ; “ 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 、 选修 4 《 在初中 、 高中选修 1 《 化学与生活 》 化学 、选修5 《 反应原 理 》 化 学 与 技 术》 等 教 材 中 都 有 体现 ; 还有就是有机物乙烯 、 苯 、 乙醇 、 乙酸 、 糖 》 、选修5 《 类物质等均在 《 化学2 ( 必 修) 有机化 学基础 》 及选修 1 《 化学与生活 》 中 出 现 。 如 何 在 不同模块教学中呈现相同的内容?需要教师整体把 握同一内 容 在 不 断 阶 段 的 层 级 发 展 , 分 层 落 实 知 螺旋式 ” 上升的编排思路 。 识 , 体现教材 “ 近几年 , 一些研究者和实践者已经关注了 “ 同 ,但研究的内容大 一内容在不同阶 段 的 层 级 发 展 ” 多是化学概念原理以及有机化学的层级发展 , 很少 有人关注元素化合物知识在不同阶段的层级发展和 认知构建 。 原因之一是化学概念原理和有机化学在 教材编排上关注了知识的层级发展 , 而元素化合物 知识在教材编排上则没有将其显性化 , 内容主要集 中在必修教材中 。 其 实 , 认 真 研 读 教 材 不 难 发 现 , 新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知识采取了 “ 集中与分散 ” 相 结合的教材组织形式 , 在 《 化学 1》 第 三 、 四 章 集 中呈现了 8 种核心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 其他内 容则分散在 《 化学 2》 第一章 、 第四 章 以 及 《 化学 与生活 》 的部分章节中 , 教材编排上也体现了螺旋 式上升的特点 , 只不过呈现特点属于内隐式 。 新教 材虽然删减了部分元素化合物的知识 , 但并没有降 低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要求 , 所 以教学中更要关注这部分内容在不同阶段的学习要 求 , 可以变换角度复现和强化知识 。
+ 4 -
气的会考复习课是以典型实验为载体进行复习设计 的 , 通过对课 本 实 验 细 节 的 再 挖 掘 和 设 计 , 把 分 散 、 零碎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统一到氨 气 和 硝 酸 这 2 种典型物质中各个击破 , 建立和完善以核心元素为 主体的知识结构 。 通过解决递进式的问题 , 兼顾了 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 , 将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 提升有机结合 , 准确把握课标要求 。 ]NH3 的高考复习教学设计思路 [ 案例 3 基 于合 成氨反应 在 教 材 和 工业生产中 的 价值 和 地 位 , 为了凸显其重 要性及 其蕴 涵 的学 科 价值 , 可 以以氨的 合 成及 发 展 史 为 情境线索 , 以体现化学反 应 原理 对元素 化 合 物知识的 指导 作 用 , 设计 高三综 合 复习课 , 引 领 学 生 像 科 学 家 一 样 预 测 和 解 决 问 题 , 体 会 化学反应 原理 知识 对 生 活 、 生产 的 指导 作 用 。 下 面 是具体的教学 过程 : — — 回顾化学 史 教学 环 节 1— 【 提问 引 入 】 什么 是 氮 的 固 定 ? 你 知 道 最 常 用 的 人 工 固 氮 的 方 法 是 什 么? 对 于 合 成 氨 反 应 的 研 究 , 哪 位 科 学 家 的 研究起 了 决 定性的 作 用 ? ( 设计 意 图 : 通过 了 解 合 成 氨 反 应 及 其 相 关 的 科 学 家 , 使 学 生 知 道科 学 发 展的 历程 是 艰辛 的 , 但 作 用是 伟 大 的 , 从而 崇尚科 学 , 尊 重 知识 , 感受 化 ) 学学 科 的 价值 。 — — 深 入 思考 分 析表达 教学 环 节 2— 【 过渡 】 可 以 说 , 合 成氨反应 在解 决世界 7 0亿 人口 的 吃饭 问题 上 起 了重 要 作 用 。 下 面我们就沿着 氨的 合 成这 条线索 , 了解 氨的 合 成 方 法 有哪些 ? 【 ) +3 ) 幑幐 媒 体展 示 】 方 法 1. N H2 ( g g 2 ( ) , 从 平衡 移 动 原 理 考 虑 , 合 成 氨 工 业 中 2 NH3 ( g 会采取什么措施 提 高 氨气的 产 率? 方法2 . 1 9 9 8 年 2 位 希腊 化学 家 提 出了 电 解合 成氨的 新 思 路 , 采 用 高 质 子 导 电 性 的 S C Y 陶瓷 ( 能 传 递 H+ ) 为 介 质 , 实现 了 高 温 ( 5 7 0℃ ) 常 压 下 高 转 化 率 的 电 解 法 合 成氨 , 装 置 如 图 4。 钯 电 极 ) ,该极上 填 “ 阳” 或 “ 阴” A 是电解池 的 阴 极 ( - + 的 电 极 反应式是N e +6 H =2 NH3 。 2 +6
3 体现不同阶段层级发展的教学实践案例
氨气和铵盐的 性 质 在 旧 教 材 中 是 完 整 的 一 节 , 而新的人教版教材中 , 氨的内容只占一节内容的一 》 第四章第四节 ) , 主干内容没有 个标题 (《 化学 1 多少变化 , 突出氨气的性质和制法 , 将铵盐的性质 穿插在氨 气 的 性 质 之 中 , 删 除 了 对 氨 气 结 构 的 认 识 。 相对于过去教材以事实性知识的描述来呈现氨 气的性质 , 现 在 的 教 材 更 加 关 注 氨 气 的 价 值 性 知 识 , 所以 , 教材在开始就介绍了合成氨对人类社会 发展的伟大意义以及有 2 位科学家因研究这个反应 。站在 而获得了诺贝尔 奖 ( 目 前 为 止 应 该 有 3 位) 整体把握的高度来看氨气的教学 , 新课教学和复习 课教学如何体现认知建构的螺旋式上升?如何体现 氨气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价值?以什么样的线索组织 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值得教师认真思考 。 下 面请看 3 个案例 : [ ]NH3 的 新 授 课 教 学 设 计 思 路 ( 案例 1 以人 , 见表 1。 教版教材为例 ) [ 点评 ] 从表 1 的 教 学 设 计 可 以 看 出 , 氨 气 的 — — 合成氨反应 新课教学 , 利用了教材提供的素材 — 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引入 。 以含氮化肥使用过程的演 变和优化的过程为问题线索来承载氨气 、 氨水 、 铵 盐的性质等知识线索, 一 明 一 暗2条 线 索 交 错 呼
化合物知识集中呈现的学习主题 , 课程标准描述为 “ 根据生 产 、 生 活 中 的 应 用 实 例 或 通 过 实 验 探 究 , 了解钠 、 铝 、 铁 、 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 性质 ,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 通过实验了解 氯 、 氮 、 硫 、 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 ” 质 , 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尽管课程标准对元素化合物的要求采用了比较简约 的描述 , 但对照各省 、 市的模块学习要求以及 《 高 考说明 》 可以发现 : 元素化合物知识并没有实质的 变化 , 只是表述形式上的改变 。 结合新课程教材中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呈现特点 , 笔者认为在元素化合 物教学中 , 更应关 注 知 识 在 不 同 阶 段 的 层 级 发 展 , 绝不能因为新课程标准的简约描述而简化教学 , 否 则 , 将会给整个化学的学习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 笔者认为 , 高中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过程大 致分为 4 个阶段 : 第一阶段 , 必修 1 第三 、 四章元 素化合物知识的集中学习阶段 ; 第 二 阶 段 , 必 修 2 第一章元素周期律对元素化合物的再认识阶段 ; 第 三阶段 , 突出典型物质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关系的 高二会考复习阶段 ; 第四阶段 , 以概念理论指导的 高三高考复习阶段 。 每一阶段的学习 , 切入的视角 不同 , 知识和认识达到的层级也不同 。 第一阶段的 新授课学习 , 侧重从一定的生产 、 生活情境学习典 型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 以物质分类 、 氧化还原 反应及离子反应为理论基础 , 为学生建立关于物质 性质的感性认识和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 。 第 二阶段 , 在必修 2 学习元素周期表 、 律的时候 , 回 过头来用元素周期律的知识理解和深化必修 1 中相 对散乱的元素化 合 物 知 识 , 在 元 素 周 期 律 的 指 导 、 统领下 , 上升到类 、 族来高度认识物质 , 初步学会 用物质结构的理论解释物质的性质 , 并应用类推迁 移的方法 , 预测陌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 既要 建立起位 — 构 — 性的 关 系 , 也 要 建 构 起 同 一 主 族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