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 China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Vol. 11, No.22
为肿瘤进展的协同因素[13]。
本研究中滴虫阴道炎患者HPV感染率18.65%,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霉菌性阴道炎中霉菌80%~90%为白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为条件致病菌,阴道正常时也可见,只有患者全身及阴道局部细胞免疫能力下降,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并转变为菌丝相,患者才能出现症状。
本研究中霉菌性阴道炎组HPV感染率11.79%,对照组HPV感染率12.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中的研究群体为妇科门诊及住院部同时行TCT及HPV检测的患者,研究对象较为广泛,并非都为阴道炎明显患者。
虽然TCT中检出了霉菌,很多患者阴道微生态环境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比如乳杆菌大量存在、炎细胞很少等,此类患者机体免疫力可能正常,HPV感染机率较低。
关于霉菌性阴道炎与HPV感染的相关性说法不一[14],本研究支持念珠菌性阴道炎与HPV感染可能无显著相关性。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微环境对疾病产生一定的影响。
宫颈处于阴道微环境,阴道微生态是否平衡与感染HPV有密切关系,对生殖道感染进行积极的筛查和治疗是预防宫颈癌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
临床诊疗工作中TCT报告提示细菌性阴道炎及滴虫性阴道炎时,妇科医生建议患者正规治疗调节阴道菌群失衡情况并常规筛查HPV,有助于宫颈病变的预防与治疗。
参考文献
[1] 许惠惠,石卫武,徐玖飞,等. HPV 基因分型在宫颈癌筛查风
险分层管理中的价值[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6,30(1):14-18.[2] Lee B, Suh DH, Kim K, et al. Utility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genotyping for triage of patients with 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 by cervical cytology[J]. Anticancer Res,2015,35(7):4197-4202.
[3] 钱芳,余进胜,陈建华. HPV感染者阴道微生态状况与宫颈异
常上皮细胞病变之间关系[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20):19-20.
[4] Kyrgiou M, Mitra A, Moscicki AB. Does the vaginal microbiota play
a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ervical cance? [J]. Transl Res,2017,
179(2):168-182.
[5] 赵文华. 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的研究[J]. 内蒙古
医科大学学报,2018,40(2):136-138.
[6] 王鸿艳,邹淑波.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阳性妇女的门诊随访分析
[J]. 中国妇幼保健,2018,33(7):1475-1477.
[7] 王巧刚,蒋锦文,陈黎亚. 浙江省东阳地区女性人乳头瘤病毒感
染现状及其亚型分布的调查研究[J]. 现代实用医学,2017,29(5):657-659.
[8] 刘海霞,司百会,吴建龙,等. 阴道炎对宫颈HPV感染的影响[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10):71-72.
[9] HAN C, WU W, FAN A, et al.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advancements for aerobic vaginitis[J]. ARCH GYNECOL OBSTE,2015,291(2):251-257.
[10] 周萍,伏晨阳,成燕,等. 生殖道感染与宫颈病变关系及机制分
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38(18):2172-2173. [11] 刘建华,王耀玲. 阴道微生态变化与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
相关病变的关系[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7,33(8):807-809.
[12] 李东燕,郝敏. 阴道微生态平衡与高危型HPV感染分析[J]. 中
国微生态学杂志,2016,28(5):594-597.
[13] 吕攀攀,邢志芳,曹国君. 病毒感染与肿瘤发生的研究进展[J].
国际医学检验杂志,2017,38(22):3153-3156.
[14] DE BERNARDIS F, ARANCIA S, SANDINI S, et al. Studies of
immune responses in candida vaginits[J]. Pathogeng,2015,4(4):697-707.
·医学影像观察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分析
【摘要】目的 对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究。
方法 本次研究通过在本院2016年10月—2018年11月接受治疗的患者中进行抽样,选取了96例患者作为样本,按照检查方式,分为X线组、CT组、MRI组,对检查结果的影响表现以及分级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在本次研究当中,在不同检查方案下,患者的检出率存在一定的差异,X线的检出率仅仅为71.88%,CT组的检出率为87.5%,而MRI组检出率为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在关节面变窄、侵蚀以及软骨肿胀等方面,X线与其他检查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关节面骨质囊变方面,三种检查方式的差异比较明显,但是在关节面变宽、关节面下骨质硬化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在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分级检查的时张萌 李銮宁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放射科,湖北 襄阳 441000
候,MRI检查在0级患者当中的检查结果与其他检查方式有着显著的差异;在Ⅰ级患者检查中,三种检查结果之间的两两相比都存在统计学的差异;Ⅱ级患者当中的X线检查与其他两种检查方式之间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是在Ⅲ、Ⅳ级患者的检出率方面,三种检查手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当前的影像学征象以及诊断当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在进行诊断的过程中,MRI检查的效果最优,而在分级检查当中,MRI在各个级别当中的检查效果都较好。
【关键词】X线;CT;MRI;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临床价值【中图分类号】R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08(2019)22-0080-05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9.22.034
Diagnostic Analysis of Sacroiliac Joint Lesions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第11卷 第22期81
ZHANG Meng LI Luanning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Xiangy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Xiangyang Hubei 441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X-ray, CT and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sacroiliac joint lesions in early ankylosing spondylitis. Methods In this study, 96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s samples in the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6 to November 2018. According to the examination metho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X-ray group, the CT group and the MRI group. The impact performance of the inspection results and the grading situation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In this study, there we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detection rate of patients under different examination schemes. The detection rate of X-ray was only 71.88%, that of CT group was 87.5%, and that of MRI group was 10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X-ray and other examinations in articular surface narrowing, erosion and cartilage swelling.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examinations in articular surface bone cyst degeneration, but there are no obvious differences in articular surface widening and subarticular bone sclerosis. In the grading examination of patients with early ankylosing spondyliti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sults of MRI examination in grade 0 patients and other examinations; in grade Ⅰpatients, there a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results of the three examinations; in gradeⅡpatients, there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X-ray examination and other two examinations (P < 0.05). But in the detection rate of gradeⅢ andⅣpatien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hree methods (P > 0.05). Conclusion Among the current imaging signs and diagnosis, in the process of diagnosis of sacroiliac joint lesions in early ankylosing spondylitis, the effect of MRI is the best, while in the grading examination, the effect of MRI in all levels is better.
[Keywords] X-ray; CT; MRI;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nkle joint; clinical value
在目前的临床当中,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在青年人群当中的发病率较高,而从其发病原因来看,受到了环境以及遗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经常会出现骶髂关节的病变,使得致残率显著提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通过对强直性脊柱炎进行早期诊断,能够有效地提升诊断效果,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降低患者的致残率。
但是对于这一疾病来说,在临床当中的表现缺乏特异性,这就使得在诊断当中经常会出现漏诊以及误诊的情况[1]。
而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诊断技术得到了应用,通过分析不同诊断方式,能够实现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诊断准确性的提升,为患者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可靠的保障。
因此,本次研究通过本院于2016年10月—2018年11月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进行抽样,选取了96例患者作为样本,对X线、CT 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通过在本院于2016年10月—2018年11月接受治疗的患者中进行抽样,选取了96例患者作为样本,按照检查方式,分为X线组、CT组、MRI组,每组患者的人数均为32例。
纳入标准:(1)患者在进行临床诊断之后,相关结果符合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相关临床症状,病理检查也符合。
(2)患者自愿参与到此次研究当中。
(3)患者均为年龄超过18周岁的成年人。
排除标准:(1)排除存在其他骶前关节病变的患者。
(2)排除存在腰间盘突出、骨性关节炎以及脊柱滑膜症等脊柱疾病患者。
(3)排除存在精神类疾病的患者。
在X线组当中,男性患者共有17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25~71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6.1±3.5)岁,病程1个月~9年,平均病程为(3.42±0.48)年。
CT组当中,男性患者共有18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24~72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9±3.3)岁,病程1个月~10年,平均病程为(3.51±0.68)年。
MRI组当中,男性患者共有16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22~73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6.3±3.2)岁,病程1个月~10年,平均病程为(3.38±0.52)年。
对于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来看,在病程、年龄以及性别等方面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X线检查 在X线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进行检查的过程中,选用的设备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数字型X线系统,参数为管电压80 kV,采用自动式曝光的方式。
患者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采用仰卧位,X线中心定位于患者的耻骨上方,骶髂关节的正斜位进行拍片检查[2]。
1.2.2 CT检查 CT组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的检查选用飞利浦Brilliance64排CT机作为检查设备,对患者进行CT 检查,参数设定为120 kV电压,300 mAs电流以及5 mm层厚,重建层厚为1.25 mm。
在对患者进行扫描检查的时候,选取的范围为患者的髂嵴水平至股骨小转子之间[3]。
1.2.3 MRI检查 MRI组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在进行诊断检查的时候,选取的仪器为美国GE公司1.5 T扫描仪进行扫描,线圈位于患者的替补,采用斜冠状位进行前后扫描。
在设定参数的时候,STIR序列TI为120 ms,TE为60 ms,TR为2500 ms。
在SE序列中,T1W1设定TE为18 ms,TR为350 ms。
而在SE序列的T2W1设定当中,TE为120 ms,TR为4300 ms,层数为12层,每层厚度为4 mm,矩阵为512×512,然后对患者进行增强性扫描[4]。
1.3 观察标准 在本次研究当中,对三种不同扫描方式的结果进行观察,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检出率进行记录,主要观察内容包括关节面侵蚀、关节面骨质囊变、关节间隙变窄以及关节软骨肿胀等。
根据不同的分级标准,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情况进行观察。
在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进行分析的时候,一共分为5级,0级为完全正常;Ⅰ级为怀疑有强直活侵蚀症状;Ⅱ级为有轻度异常、侵蚀以及硬化的症状;Ⅲ
82
China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Vol. 11, No.22
级为有严重的侵蚀、异常以及硬化症状,关节间隙比较明显;Ⅳ级为患者出现了严重的侵蚀、异常以及硬化症状,同时表现出大部分强直[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x ±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检出效果对比
在本次研究当中,在不同检查方案下,患者的检出率存在一定的差异,X 线的检出率仅仅为71.88%,CT 组的检出率为87.5%,而MRI 组检出率最高为100%高于CT 组和X 线组,χ2=9.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而在关节面变窄、侵蚀以及软骨肿胀等方面,X 线与其他检查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χ2=15.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关节面骨质囊变方面,三种检查方式的差异比较明显,χ2=11.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是在关节面变宽、关节面下骨质硬化方面
表1 三组患者检出效果对比
X 线组(n =32)
71.88%(23/32) 59.38%(19/32) 68.75%(22/32) 65.62%(21/32)CT 组(n =32) 87.50%(28/32) 68.75%(22/32) 81.25%(26/32) 84.38%(27/32)MRI 组(n =32) 100.00%(32/32) 100.00%(32/32) 100.00%(32/32) 87.50%(28/32)χ2值 9.132 15.895 11.400 5.431P 值
<0.05
<0.05
<0.05
>0.05
表2 三组患者对不同分级强制向脊柱炎患者的诊断比较
X 线组(n=32) 71.88%(23/32) 28.13%(9/32) 18.75%(6/32) 37.50%(12/32) 9.38%(3/32) 6.25%(2/32)CT 组(n=32) 87.50%(28/32) 12.50%(4/32) 46.88%(15/32) 28.12%(9/32) 6.25%(2/32) 6.25%(2/32)MRI 组(n=32) 100.00%(32/32) 0.00%(0/32) 28.12%(9/32) 62.50%(20/32) 6.25%(2/32) 3.12%(1/32)χ2值 9.132 3.192 6.109 8.259 0.308 0.422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
0.05
图2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 检查典型结果图示
图1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 片检查典型结果图示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1。
2.2 三组患者对不同分级强制向脊柱炎患者的诊断比较
在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分级检查的时候,MRI 检查在0级患者当中的检查结果与其他检查方式有着显著的差异;在Ⅰ级患者检查中,三种检查结果之间的两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Ⅱ级患者当中的X 线检查与其他两种检查方式相比,χ2=8.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但是在Ⅲ、Ⅳ级患者的检出率方面,三种检查手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2。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在青年人群当中的发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第11卷 第22期83
病率较高,而从其发病原因来看,受到了环境以及遗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但是对于这一疾病来说,在临床当中的表现缺乏特异性,这就使得在诊断当中经常会出现漏诊以及误诊的情况[6]。
而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诊断技术得到了应用,通过分析不同诊断方式,能够实现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诊断准确性的提升,为患者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可靠的保障。
在现阶段的临床当中,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原因并没有完全研究清楚,目前普遍认为其与基因HLA-B27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关性。
对于这种疾病来说,在青年男性当中的发病率较高,但是这种疾病的症状比较隐匿,在早期的时候没有任何的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全身乏力、低热以及消瘦的情况[7]。
对于90%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来说,最主要的症状就是骶髂关节炎,患者在晨起的时候会出现反复性的腰痛,同时还会表现出强烈的关节外症状,患者的主动脉关闭不全,同时出现一些结膜炎、青光眼、巩膜炎以及中耳炎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随着当前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各种影像学技术在临床诊断当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作为一种最常用的检查方法,X线的应用十分广泛,临床当中也发现其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当中有着一定的效果(如图1)。
但是对于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来说,X线的平片扫描缺乏特异性以及敏感性,存在较高的漏诊率,特别是在Ⅱ级以下的患者诊断当中,误诊率更高,但是在Ⅲ级以上的诊断当中,效果比较良好[8]。
对于CT检查来说,相较于X线诊断,在空间分辨率方面相对较高,通过采用多层螺旋CT对患者进行扫描,能够在结合图像的基础上,进行多方位的重建,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诊断当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能够将患者的骨质异常以及解剖结构异常清楚地展现出来(如图2),这也就决定了其在诊断率方面要优于X线。
但是对于MRI来说,其作为一种先进的检查方式,能够将软骨、滑膜、骨髓等等病变良好地显示出来,这就使得其在骶髂关节病变诊断当中的优势比较明显。
从分辨率来看,MRI要高于CT,通过对不同组织的不同密度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对病变组织以及周围组织的情况进行准确地判断[9]。
在本次研究当中,在不同检查方案下,患者的检出率存在一定的差异,X线的检出率仅仅为71.88%,CT组的检出率为87.50%,而MRI 组检出率为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在关节面变窄、侵蚀以及软骨肿胀等方面,X线与其他检查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关节面骨质囊变方面,三种检查方式的差异比较明显,但是在关节面变宽、关节面下骨质硬化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10]。
在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分级检查的时候,MRI 检查在0级患者当中的检查结果与其他检查方式有着显著的差异;在Ⅰ级患者检查中,三种检查结果之间的两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级患者当中的X线检查与其他两种检查方式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是在Ⅲ、Ⅳ级患者的检出率方面,三种检查手段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根据相关报道研究,MRI在临床诊断当中效果更好能够见病变空间的分布显示出来,同时从多方位来获得相应的断层图像,对病变周围的组织进行清晰地观察,从而具备了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这就使得其诊断效果要优于CT以及X线。
强直性脊柱炎作为脊柱关节病的原型,是目前比较高发的一种疾病,患者在出现这一症状之后,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强直性脊柱炎属于风湿病的范畴,在16~30岁的男性当中发病率较高,同时男性的发病率要明显高于女性[11]。
在目前的临床研究当中发现,强直性脊柱炎疾病的致残率很高,患者在出现这一症状之后,病情较轻的会出现脊柱变形,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脊柱残疾,在早期患者经常会表现出下背痛以及晨起僵硬的情况,在活动之后症状得到缓解,但是伴有乏力、低热以及食欲减退的症状。
在最初的时候,患者的疼痛是间歇性的,在病情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表现出持续性的疼痛,随后脊柱的疼痛感消失,然后出现从下到上的部分甚至是全部强直,表现出驼背畸形的症状[12]。
在临床当中,需要采用更为多样的影像学手段,对强直性脊柱炎进行确诊,从而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降低病情带来的危害。
通过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MRI检查,能对病变的相对静止期以及活动期进行准确地判断,在早期诊断当中的价值要明显优于X线以及CT,能够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保障。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影像学征象以及诊断当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在进行诊断的过程中,MRI检查的效果最优,而在分级检查当中,MRI的在各个级别当中的检查效果都较好。
参考文献
[1] 曾雪伟,黄华仪,李俊,等. 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
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比较[J]. 中国实用医药,2017,12(10):44-46.
[2] 师红莉,詹浩辉. 多序列联合应用MRI检查在早期强直性脊柱
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J]. 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9):90-92.
[3] 张立民. 用X线、CT与MRI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
病变的临床价值[J]. 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4):107-108. [4] 李振玉,彭保成,刘斌,等. 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
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 中外医疗,2016,35(1):175-176.
[5] 高岩峰. 对比分析X线、CT和MRI 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
节病变诊断中应用的价值[J]. 中国保健营养,2016,26(33):409.
[6] 王涛,李世军,王建平,等.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
X线、CT和MRI对比研究[J]. 医药前沿,2016,6(25):97-98.
[7] 李超,李文举,刘前进. 对比分析X线、CT和MRI在早期强
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应用的价值[J]. 中外女性健康研
究,2016,12(23):34.
[8] 王保奇. 对比X线、CT和MRI在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
节病变诊断中的价值[J]. 中国数字医学,2017,12(3):30-31.
84 China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Vol. 11, No.22
[9]
张智彬,王志萍,岳冬梅. X 线、CT 和MRI 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应用对比分析[J]. 大家健康,2016,10(11):51.
[10] 王凡. 探讨X 线、CT 和MRI 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
变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农村卫生,2016,9(10):94-95.[11] 朱枫.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X 线平片、CT 和MRI
诊断对比研究[J]. 当代医学,2016,22(24):76-77.
[12] 孙玉梅,王志强. X 线、CT 和MRI 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
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11):106-107.
X线、CT检查在创伤性湿肺诊断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 探析X 线、CT 检查在创伤性湿肺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2014年12月—2018年9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检查和治疗的157例创伤性湿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X 线、CT 检查,对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并分析CT 与X 线的影像学特征。
结果 CT 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X 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在创伤性湿肺的临床诊断上,采用X 线综合临床症状的方法仍是首选的检查手段,X 线是诊断基础。
但相比于X 线,CT 的诊断符合率更高,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X 线;CT ;创伤性湿肺;诊断价值;符合率;影像学特征【中图分类号】R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08(2019)22-0084-03doi :10.3969/j.issn.1674-9308.2019.22.035
Application of X-ray and CT in the Diagnosis of Traumatic Wet Lung
TAN Guoguang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Xingt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unde Hospit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Foshan Guangdong 52832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X-ray and CT examina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traumatic wet lung. Methods 157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wet lung who were examined and treated in the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4 to September 2018 were the subjects, all patients were underwent X-ray and CT examination, the diagnostic conformity rate of the two examination methods was compared, and the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CT and X-ray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diagnostic coincidence rate of C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X-ray, and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traumatic wet lung, the method of X-ray comprehensive clinical symptoms is still the preferred mean of examination, X-ray is the basis of diagnosis. But compared with X-ray, CT has a higher diagnostic coincidence rate, which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formulation of clinical treatment.
[Keywords] X-ray; CT; traumatic wet lung; diagnostic value; coincidence rate;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谭国光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附属杏坛医院放射科,广东 佛山 528325
创伤性湿肺又称为湿肺综合征,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胸部外伤并发症。
创伤性湿肺多是因挤压、打击、车祸、跌落等钝性损伤所致,患者肺部组织发生突变、充血,患者会出现咳嗽、胸闷、呼吸困难、血痰等症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存质量均会造成严重的威胁。
近年来,创伤性湿肺的临床发生率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患者表现出的症状无法准确鉴别疾病,故临床需要选择一种准确性高、操作简单的影像学技术进行辅助检查,以便及早确诊[1-3]。
X 线是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技术,虽然此种检查技术的操作简单,但X 线的表现有多样性,若不进行综合考量和全面观察,非常容易出现漏诊及误诊的现象,诊断准确性低。
随着临床检查技术的发展,CT 在各领域、各疾病的临床诊断上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4]。
为进一步探究创伤性湿肺诊断中X 线与CT 的诊断准确性,本次研究选择2014年12月—2018年9月在本院接受检查和治疗的157例创伤性湿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是2014年12月—2018年9月在本院接受检查和治疗的157例创伤性湿肺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28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最大83岁,最小7岁,平均年龄为(42.13±2.38)岁;致伤原因:车祸伤45例,打击伤34例,跌倒致伤41例,挤压伤35例,其他2例。
患病至就诊时间最长3 d,最短25 min,平均就诊时间为(1.53±0.57)d。
157例创伤性湿肺患者中,合并肋骨骨折患者61例,合并上肢或下肢骨折患者42例,合并胸腔积液患者32例,合并皮下气肿患者18例,合并纵隔气肿患者4例。
纳入标准[5]:(1)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有外伤史,伴有不同程度的咳血、咳嗽、胸痛、进行性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且最终均确诊为创伤性湿肺。
(2)参与本研究的患者各项基本资
料完整,检查依从性良好。
(3)本研究纳入的所有患者均为知情、自愿参与。
1.2 研究方法
(1)检查方法——X 线:检查仪器为意大利GMM 数字化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