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检索课的教学改革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导读:虽然信息检索课的发展受到了网络检索技术的冲击,但信息检索的存在仍然有合理性。
教师在信息检索课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针对学生的特点(专业、个人能力)进行案例教学,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信息检索课,教学改革,案例教学
一、信息检索课开设有理
虽然信息检索课的发展受到了网络检索技术的冲击,但信息检索的存在仍然有合理性。
信息检索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增加学生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为目标的课程。
国外学者把信息素养描绘为信息社会学习者的执照。
在学习型社会,信息检索与利用的能力将决定自主学习的成败。
网络时代,虽然学生能获取信息的方法和途径增加,但仍需要获得专业的指导和协助。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方面的内容。
信息检索课也要注意对学生在这三方面的培养。
这三要素中,学生的信息能力似乎较高,但具体分析却不容乐观。
据《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目前学生网民占总体网民的31.7%,是最大的网民群体。
而学生中,上网人数最多的是初中、高中生,占学生网民总数的41.0%。
虽然,学生在初中、高中阶段就与网络亲密接触。
但他们多用网络于娱乐和通讯,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的使用率一
直很高。
他们对网络资源的了解不全面,其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并不与网龄成正比。
学生的信息意识并不强。
许多学生并不知到如何使用图书馆,也不知道哪里能查找到撰写论文的资料。
在图书馆对读者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很多读者并不清楚图书馆有哪些数据库,怎样检索、下载。
学生的信息道德也是信息检索课中应着力培养的方面,要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始终,要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
目前,学生上网不遵守行为规范,网络行为不能受到监督。
如随意改变计算机设置,自设密码,或者阅读不良网站,盗用别人的资源等。
二、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从信息检索课的对象,即信息来看,可以说信息检索课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课程。
发表论文。
信息传播与获取受同时期技术的影响深远。
特别是在网络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借助网络技术传播的信息,无论在信息提供、组织或者传播方面都会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
发表论文。
信息检索课要长盛不衰,一定要追踪网络带给信息源、信息检索工具的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反映信息检索的新技术、新方法。
从信息检索的教材发展轨迹我们也可以看出信息检索的教学内容随时代变迁的印记。
信息检索教材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i]段是1984-1987年,
这一时期只是信息检索教材发展的滥觞,并未形成体系。
第二阶段是从1988年到1995年,这是信息检索教材发展的高潮。
这一时期出版的教材质量有专业人员把关,系统性强、学科覆盖全面。
第三阶段是从1996年至今,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计[ii]算机检索的引入和发展。
改变了手工检索的主导地位,传统的国内外工具书逐步被中外文数据库所代替。
大量的网络资源的检索与使用也成为教材的重要内容。
由于网络资源和数据库的更新很快,教材要随之进行修订。
目前,较为成熟的文献检索教材都进行了多次再版修订。
如谢德林主编的《信息检索与分析利用》已修订到第三版。
教学内容除了要保持先进性外,还要注意对信息的评价和利用,这是信息检索的最终落脚点。
这也是目前信息检索教材中普遍缺失的地方。
三、网络平台搭建“第二课堂”
网络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
网络和教育的结合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
搭建网络教育平台是对信息检索课传统课堂的延伸,网络教育具有超越时空限制、形式丰富、资源共享的优点,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助学习。
首先,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平台应该协助信息检索课的开展。
依托学校的网络教育系统,教师将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大纲、教学周历、多媒体课件、作业以及其它素材提交到教育平台上,与校域网链结,以方
便学生随时随地进入系统学习。
其次,在网络教育平台上搭建交流空间,教师需要最低保证能在固定的时间接受学生的咨询,学生之间可以随时交流。
最后,学生也可以在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平台中上传作业,以及上挂不同来源的声频、视频信息资料;教师也可多角度提供案例资料,包括超越信息检索课大纲限制之外的知识点和素材,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深化学习,磨练检索技能。
四、教学方法因学生而变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在对课程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时,教师应坚持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学过程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正确的学生观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息息相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
信息检索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注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目前,信息检索课多是选修课,由多个自然班级组成。
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计算机操作能力也有很大悬殊。
教师在信息检索课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针对学生的特点(专业、个人能力)进行案例教学,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发表论文。
案例教学的突出特点是针对性强、实践性强及综合性强。
将
案例教学引入信息检索课的具体做法是: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设计多个典型案例,让学生根据案例自由组队。
其次,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案例,自觉地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检索方法、检索原理和检索途径等,构造合适的检索策略,对数据库进行检索。
再在团队中讨论、比较、分析得出结果或调整检索策略进入下一轮的查询。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检索结果进行评价。
通过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又达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目的。
五、考核方式灵活化
目前大部分信息检索课的考试采用闭卷或者闭卷+上机的形式,这种形式也是传统的考试方法,为多数必修课的主流考法。
但这种形式的考试并不适合信息检索课。
信息检索课培养的是学生的应用能力,即信息检索与分析利用的能力。
信息检索课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很少,从教学学识的分配来看,只占1/3~1/2,其余学时为实践课(上机实习)。
如果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会与教学的目标和教学实践相悖,不利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信息检索课采用闭卷+上机的考试形式也存在不妥。
一方面,上机考试受网络速度、学生计算机的操作速度制约,考试的不确定性增强,考试的公正性也受到影响。
很多学生同时点击一个数据库使图书馆的服务器负担过重,服务器的响应速
度变慢,这往往造成学生不能按时答完题。
另外一方面,网络增加了学生作弊的机会,不少学生用qq、邮箱相互传送答案。
为了解决闭卷或者闭卷+上机的考试形式的弊端,信息检索课的考核可以采用撰写检索报告的方式,再综合学生的平时表现给出最后的成绩。
检索报告的撰写能对学生信息检索能力进行全面考察和评估,有利用学生的检索策略和技巧的提高。
其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一般选修课是由多个班级构成)设置多个检索题目,并规定学生只能选择专业相关的题目。
考试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既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提前积累相关专业的信息检索经验,也可以减少雷同答卷的几率,降低抄袭的可能性。
考核成绩中应设置增加平时成绩的比例,调动学生平时上课的积极性,保障学生上课的出勤率。
信息检索课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
图书馆应加强信息检索课在教学方法、内容方面的研究,激发大学生对信息检索课的兴趣,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信息检索课,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意识,让他们建立获取信息的信心;培养大学生的信息能力,使其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大学生的信息道德,构建一个规范的有序的信息获取环境。
[参考文献]
[1]郭峰.浅谈文献检索课教材的发展模式[J].晋图学
刊.2005(3).
[2]白建华.赵军.赵立桢.以案例教学加强信息检索课实践环节的思考[J].图书馆学刊.2008(3).
[3]张大苹.袁明英.信息检索课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论开展高校信息检索课个性化网络教学的意义[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