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七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Ⅰ卷(33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
A.
B./
C.
D.//
2.
A.宛然萧索贻笑大方砰然心动
B.凋敝攀缘铤而走险没精打采
C.消受缈茫不识时务夙兴夜寐
D.惊蜇斑驳坚如磐石一鼓作气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中国国家馆在东方的晨曦里,在美轮美奂的世博园建筑群中,发出耀眼的中国红。
B.张老师针对班上学生成绩良莠不齐的情况,讲课时注意分类指导,学生都很满意。
C.为了救活这家工厂,新厂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开发,真可谓。
经过,神九飞船与天宫一号飞行器对接,毫发不爽。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双增长,成为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本着“”为原则,在基础上。
D.在张承志的散文中,对中国当今所处的社会形态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对当今中国人奉行的“功利主义”提出了强烈的批判。
5.下列有关文学名著内容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高老辈”外,其他人都不敢反对,因为怕承担不孝的名声。
(《家》)
(《家》)
克洛德得知弗比斯将要与爱斯梅拉达幽会,就身穿黑衣,到他们幽会的小旅店手握着匕首破门而入,杀死了弗比斯。
(《巴黎圣母院》)
克洛德死后,加西莫多失踪了,与他一起失踪的还有爱斯梅拉达的尸体。
后来人们在地窖里找到了两具抱得异常紧的尸骨。
(《巴黎圣母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
宋词的文化品格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
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是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是就其形式立名。
至于“曲子词”、“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
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
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
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
”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
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
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
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
古人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
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
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
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
当其婉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
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
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
柳永“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语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
词句
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
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
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的“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的“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6.下面不属于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特点的一项是()
A.词在早期是与燕乐相配的歌词,燕乐对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形成了影响。
B.词的句法参差,词牌丰富,能够较少顾忌地表现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
C.词的语言向俚俗靠拢,语句浅显易懂,有一定程度的口语化。
D.词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也能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
7.下面关于诗与词不同特征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的句式较为整齐,而词的句式变化错落,适于倚声弦歌与抒发复杂的情感。
B.“诗庄词媚”“词为艳科”之说,表明诗和词在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方面存在不同。
C.“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是说诗长于反映社会生活,词善于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
D.诗的语言晦涩艰深,而词较为浅显易懂,既能满足文人的欣赏,又能娱悦听众。
8.下列对原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词又被称作“诗余”,这标志着诗的发展在唐代之后,到了宋代便开始逐渐消亡。
B.词的音乐属性,影响了词的创作方式和接受方式,是词形成市井文化品格的基础。
C.由于词具有市井文化品格,深受普通大众的喜爱,这就决定了宋词的荣耀与辉煌。
D.词在咏史言志时,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是因为其表现情感更有深度和广度。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
羽,字鸿渐,不知所生。
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育为弟子。
及长,耻从削发,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始为姓名。
有学,愧一事不尽其妙。
性诙谐,少年匿优人中,撰《谈笑》万言。
天宝间,署羽伶师,后遁去。
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
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
名僧高士,谈宴终日。
貌寝,口吃而辩。
闻人善,若在己。
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
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岗子”。
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
著书甚多。
扁舟往来山寺,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①,击林木,弄流水。
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②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
当时以比接舆③也。
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
有诏拜太子文学。
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
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
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
羽野服挈具而入,李曰:“陆君善茶,天下所知。
扬子中泠水,又殊绝。
今二妙千载一遇,山人不可轻失也。
”茶毕,命奴子与钱。
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与皇甫冉善。
时鲍尚书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君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
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
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之重。
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
”集并《茶经》今传。
(选自《唐才子传?陆羽》)
【注】①犊鼻:即犊鼻裤,围裙,一说指短裤。
②裴回:徘徊。
③接舆:春秋时楚国的隐士,佯狂避世。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僧高士,谈宴终日谈宴:欢饮畅谈
B.工古调歌诗工:精妙
C.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原:原理
D.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究:探究
1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貌寝,口吃而辩秦王还柱而走
B.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虽九死其犹未悔
C.陆君善茶,天下所知若属皆且为所虏
D.时鲍尚书防在越,羽往依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羽出身不详,小时候被僧人智积不愿意跟从削发为僧
B.陆羽在溪边修建房舍,闭门读书,与高僧贤士交好,他听到别人的美德,就像自己具有这种美德一样高兴。
C.陆羽的《茶经》论述了茶道的根源、茶道的方法、茶道的器具。
影响广泛,备受推崇,后又著有《毁茶论》。
D.陆羽一生中与智积、皎然上人、李季卿、皇甫冉等人关系密切。
具有辩才,言论不凡,后来陆羽去越地时,皇甫冉曾写序相赠。
第Ⅱ卷(117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天宝间,署羽伶师,后遁去。
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
(5分)
(2)茶毕,命奴子与钱。
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5分)
13.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
鹧鸪天时谪黄州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现,照水红蕖细细香。
邻舍外,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1)请简要分析上阕三四两句的景物描写在写法上的特点。
(4分)
(2)“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4.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7分)
(1)淇水汤汤,。
(《诗经氓》)
(3)△?所思在远道。
(《涉江采芙蓉》)
(4)△,△。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短歌行》)
(5)△,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18
沙田山居
①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
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
日月闲闲,有的是时间与空间。
一览不尽的青山绿水,马远夏圭①的长幅横披,任风吹,任鹰飞,任渺渺之目舒展来回,而我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晨昏,竟已有十八个月了,十八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
②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
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渺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放樯桅出去,风帆进来。
最是晴艳的下午,八仙岭下,一艘白色渡轮,迎着酣美的斜阳悠悠向大埔驶去,整个吐露港平铺着千顷的碧蓝,就为了反衬那一影耀眼的洁白。
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摇动我的心潮。
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黢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
③海围着山,山围着我。
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
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
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
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
早晨,我攀上佛头去看日出,黄昏,从联合书院的文学院一路走回来,家,在半山腰上等我,那地势,比佛肩要低,却比佛肚子要高些。
这时,山什么也不说,只是争噪的鸟雀泄漏了他愉悦的心境。
等到众鸟栖定,山影茫然,天籁便低沉下去,若断若续,树间的歌者才歇下,草间的吟哦又四起。
至于山坳下面那小小的幽谷,形势和地位都相当于佛的肚脐,深凹之中别有一番情趣。
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
无论是鸡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音。
④从我的楼上望出去,马鞍山奇拔而峭峻,屏于东方,使朝暾②姗姗其来迟。
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黄昏早半小时来临,一个分神,夕阳便落进他的僧袖里去了。
一炉晚霞,黄铜烧成赤金又化作紫灰与青烟,壮哉崦嵫③的神话,太阳的葬礼。
阳台上,坐看晚景变幻成夜色,似乎很缓慢,又似乎非常敏捷,才觉霞光烘颊,余曛④在树,忽然变生咫尺,眈眈的黑影已伸及你的肘腋,夜,早从你背后袭来。
那过程,是一种绝妙的障眼法,非眼睫所能守望的。
等到夜色四合,黑暗已成定局,四围的山影,重甸甸阴森森的,令人肃然而恐。
尤其是西屏的鹿山,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踞,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
⑤千山磅礴的来势如压,谁敢相撼?但是云烟一起,庄重的山态便改了。
雾来的日子,山变成一座座的列屿,在白烟的横波回澜里,载浮载沉。
八仙岭果真化作了过海的八仙,时在波上,时在弥漫的云间。
有一天早晨,举目一望,八仙、马鞍和远远近近的大小众峰,全不见了,偶尔云开一线,当头的鹿山似从天隙中隐隐相窥,去大埔的车辆出没在半
空。
我的阳台脱离了一切,下临无地,在汹涌的白涛上自由来去。
谷中的鸡犬从云下传来,从远的人间。
我走去更高处的联合书院上课,满地白云,师生衣袂飘然,都成了神仙。
我登上讲坛说道,烟云都穿窗探首来旁听。
⑥起风的日子,一切云云雾雾的朦胧氤氲全被拭净,水光山色,纤毫悉在镜里。
原来对岸的八仙岭下,历历可数,有着许多山村野店,水浒人家。
半岛的天气一日数变,风骤然而来,从海口长驱直入,脚下的山谷顿成风箱,抽不尽满壑的咆哮翻腾。
蹂躏着罗汉松与芦草,掀翻海水,吐着白浪,风是一群透明的野兽,奔踹而来,呼啸而去。
⑦海潮与风声,即使撼天震地,也不过为无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
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噪音。
从清早到午夜,一天四十多班,在山和海之间,敲轨而来,鸣笛而去的,是九广铁路⑤的客车、货车、猪车。
曳着黑烟的飘发,蟠蜿着十三节车厢的修长之躯,这些工业时代的元老级交通工具,仍有旧世界迷人的情调,非协和的超音速飞机所能比拟。
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伸着我的心弦。
我的中枢神经,一日四十多次,任南下又北上的千只铁轮轮番敲打,用钢铁火花的壮烈节奏,提醒我,藏在谷底的并不是洞里桃源,住在山上,我亦非桓景,即使王粲⑥,也不能不下楼去:
栏杆三面压人眉睫是青山
碧螺黛迤逦的边愁欲连环
叠嶂之后是重峦,一层淡似一层
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
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
【注】余光中从1974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本文就是此时所写。
沙田,地名,在香港九龙半岛。
①〔马远夏圭〕二人都是南宋画家,以画山水见长。
②〔朝暾(tūn)〕朝阳。
③〔崦嵫(Yān zī)〕山名,在甘肃天水西面。
古代神话说是日落之处。
④〔余曛(xūn)〕日落时的余光。
⑤〔九广铁路〕香港九龙至广州的铁路。
⑥〔王粲(177—217)〕三国时文学家。
曾写《登楼赋》,寄托思念故乡、怀才不遇的感情。
1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自己的山居美景,笔法多变,景物各呈其妙,同时景中含情,凝聚其中的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悠悠情思。
B.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地描绘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突出好景虽美但胜景易逝的主题。
C.文章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把山居的美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作者抒发的感情更加真挚可信。
D.语言含蓄而优美,古雅而有韵味,叠音词的使用,长短句的结合,古诗句的化用,都增强了语言的韵味。
E.作者以一首诗收尾,照应了文章开头,使文章的思想感情更加含蓄,令读者回味全文,与作者产生感情的共鸣。
16.
(1)主要情感:(6个字以内)△。
(3分)
(2)思路:(3分)
第①段:△第②—⑥段:△第⑦段:△
17.在③—⑥段中,作者写出了山景的哪三大特点?请用几个短语简要概括。
(6分)
答:(1)△(2)△(3)△
18.下面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请具体其表达效果。
(1)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答:△
(2)我登上讲坛说道,烟云都穿窗探首来旁听。
答:△
参考译文:
陆羽,字鸿渐,人们不知道他的父母是谁。
当初,竟陵的僧人智积在河边捡到一个婴儿,就把他当作自己的弟子来养育。
这个婴儿长大以后,不愿意跟从智积削发为僧,就用《易经》为自己占卜,卜得《蹇》卦中的《渐》卦,卦上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他才用陆羽做自己的姓名,鸿渐作为自己的字。
陆羽有学问,他只要有一件事没能做得尽善尽美就会感到羞愧。
他生性诙谐,少年时与优伶们混在一起,撰写了上万字的《谈笑》。
天宝年间,陆羽被官府任命为优伶的老师,后来他逃走了。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品行高洁而行迹污秽”的那种人。
上元初年,陆羽在苕溪边上修建了房子,闭门读书。
还与有名的高僧和隐士相聚,整日喝酒聊天。
陆羽相貌丑陋,说话结巴,却很善辩。
他听到别人的美德,就像自己具有这种美德一样高兴。
与别人定好的约会,即使虎狼当道也会如期前
往。
他自称“桑苎翁”,又号称“东岗子”。
他精通古调歌诗,兴致极为安闲高雅。
著作很多。
他驾着小舟在山寺间来往,总是头戴纱巾,脚穿草鞋,身穿粗布短衣,腰系围裙,敲打着林间树木,戏耍着河中流水。
有时他独行于旷野之上,吟咏古诗,来往徘徊直到月亮下山,兴致尽了才痛哭着回家。
当时的人们都把他比作春秋时楚国的狂人接舆。
陆羽与僧人皎然是最好的朋友。
皇上曾下诏任命陆羽为太子文学。
陆羽嗜好喝茶,创制了茶道的精妙理论,著有《茶经》三卷,论述茶道的根源、茶道的方法、茶道的器具,被当时的人称为“茶仙”,天下人由此逐渐懂得喝茶了。
卖茶的店家用瓷土陶制出陆羽的塑像,奉为神来祭祀,客人每买十件茶具,就送一尊陆羽的塑像。
当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到江南任宣慰使,他喜欢喝茶,知道陆羽的名声,就派人召陆羽来。
陆羽身穿农夫的衣服提着茶具进入衙门,李季卿说:“陆先生精于茶道,名满天下,此地扬子江的中泠泉水又极为绝妙,如今二妙碰到一起,千载难逢,陆先生不可错过这个机会啊。
”喝完茶,李季卿命令家奴付给陆羽茶钱。
陆羽为此感到很羞愧,另写了《毁茶论》一篇。
陆羽与皇甫补阙友善。
当时尚书鲍防在越中,陆羽前往依附他,皇甫冉写《序》送给他说:“您推究儒、佛二家的名理,穷尽诗歌的丽则。
遥远的别馆,孤单的岛屿,有船通行的地方就一定要去;有鱼梁钓矾之处,可随意前往。
那越中地方是著名的山水之乡,军门又承担着朝廷节钺的重任。
鲍长官是了解先生爱惜先生的人,会对先生解衣推食,倍加关照,先生此去怎能是仅仅品尝镜湖的鱼,赏若耶溪的月而已呢?”陆羽的诗文集和《茶经》一书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