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拓展游戏”对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效果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心理拓展游戏”对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效果分析
作者:林念念
来源:《文理导航》2018年第13期
【摘要】素质教育战略大背景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重点。
尤其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更需以创新形式突破瓶颈,同时推动学校班级文化的优化建设。
运用心理拓展游戏需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科学定位,并结合未成年人身心發育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游戏形式,从而让拓展游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理拓展游戏”;班级;文化建设;效果
引言
“心理拓展游戏”顾名思义,是结合了心理学元素与拓展游戏的融合式教育。
这种寓教于乐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对新时期中小学班级管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尤其是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而言,以游戏面貌出现的教育形式显然更易激发未成年人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不仅能够让未成年人在接受体验式教育游戏的同时实现素质教育的改革目标,也有助于推动班级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创新及可持续发展。
一、学校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见问题
传统模式下,一些心理教师在针对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形式相对单一、手段比较刻板。
虽然并不缺乏专业性与针对性,然而与中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旺盛的活动能力间形成了事实上的差距。
即便心理教师的教育宗旨和理念十分科学、合理,然而教育模式的机械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针对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因此,不少中小学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往往难以得到学生足够积极主动的响应。
特别是当心理教师以惯常的理论教育形式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时,学生或是反应冷淡,或是敷衍塞责,更有少数学生对此不屑一顾。
因此,新时期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亟待优化教育形式,应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才能实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质与高效。
二、“心理拓展游戏”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
(一)有助于激发未成年人的参与热情
中小学阶段的未成年人好奇心重、活力十足,对游戏的热情丝毫不逊于年龄更小的儿童,且随着年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丰富,学生对于形式和内容与众不同的新游戏更加热衷,这就使拓展类游戏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大势所趋。
在针对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倘若枯坐于教室面对心理教师的滔滔不绝,学生会很自然地将其与理论知识传授间划上等号,从而仅仅将其视作又一项学习任务,部分学生更可能因为形式的单一刻板而产生厌烦心理。
反之,将诸如“导盲之旅”“同心横杆”“井然有序”等心理拓展游戏应用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则不仅能够使教育实现寓教于乐,也更易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游戏活动中切实体验到诸如信任、互助、齐心、内省、秩序、谦让等更加良好的心理感受。
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会在春风化雨又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让教育实现内化于心的目标,从而在多实践性模式中提升教育的渗透性与融合度。
(二)有助于提升教育品质和成效
借助非常规的教育模式,未成年人在自主自愿心理模式下接受了教育的影响,实现了从意识到行为模式的改变,如此就是成功的教育。
尤其是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来说,心理拓展游戏让未成年人心理素质、个性品质等的修正与优化以更为顺畅的途径在其头脑、思想中逐步强化、固化,使其自觉理解和认同一种心理教育和思想道德模式,并自愿依循这一文化、教育氛围中的规则改变自身行为方式。
因此,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应用心理拓展游戏有助于提升教育品质和成效。
这不仅是在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也是通过优化创新教育手段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心理拓展游戏”在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运用策略
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教师应善于依托有效策略,拓展班级育人成效,落实班级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整合一致的教育合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
(一)游戏活动前清晰讲解
游戏总脱离不了基本规则、具体内容和最终目的三个核心、基础元素。
应用心理拓展游戏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和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需遵循这些原则。
所以心理教师需要在游戏活动前对相关环节进行清晰讲解,确保学生理解游戏的主题、类型,清楚掌握游戏规则与内容,并认同游戏宗旨和目标。
比如开展“多人绑腿跑”心理拓展游戏前,教师要明确这个游戏宗旨在于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合作、互帮互助、自信、信任他人、坚持不懈、迎难而上等积极、优良的心理素质,要让学生
在游戏进行过程中有意识地体验和感受这些优良心理、美好人性的感召力。
又如,因为存在竞争环节,这类游戏潜藏着一定的危险因素,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控制节奏,做好自我防护,避免一时冲动给自己或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危险。
游戏活动前心理教师的清晰讲解,可以帮助学生将游戏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之间建立起相对明确的对应关系,促进未成年人对游戏“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有助于未成年来后续重复游戏时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也可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回忆游戏过程中愉快兴奋的情绪。
(二)游戏活动中感悟、引导
心理拓展游戏的设计目的在于以丰富新颖的形式提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品质和成效,从而让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实现内化。
故这类心理游戏通常具有一定的难度,中小学往往无法一次性顺利完成。
比如“多人绑腿跑”心理拓展游戏就很可能因为部分学生求胜心切而出现整队节奏混乱导致失败的情况。
当这种问题出现时,心理教师就可不失时机地引入积极心理学等教育手段,让学生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并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发扬自助、互助精神彼此鼓励,并重拾自信心,且更加信任同伴,再秉承持之以恒、永不言败的积极心理多次尝试,直至最终的胜利。
逆境往往是针对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最好的时机。
心理教师在学生失败时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以积极心理对抗失败的重要性,这能让学生逐渐领悟和学会对抗压力的知识与技能。
对生活在优越物质环境中的未成年人来说,学会对抗压力、提高心理承受力不仅有助于在校期间的学习,更是在人生早期夯实心理健康基础,以更加完善的思想、顽强的心理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三)游戏活动后分享、总结
以游戏形式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最为关键的环节在于游戲结束后的分享与总结。
未成年人经历和体验了心理拓展游戏的酸甜苦辣,只是在意识、精神、心理上形成了相对模糊的感性认识,还需要心理教师协助开展分享与总结,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理解心理游戏的教育内涵。
比如“多人绑腿跑”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彼此间讨论,诸如若干次失败的特点和原因;最后一次成功时的策略和原因;面临失败时同学之间采用了何种鼓励方法,受到了怎样的感动;从失败的经历中,学生学到或掌握了怎样的应对方法,或体验到了何种心态更加有助于反败为胜等。
有了心理教师引导下的分享与总结,未成年人就能更好地认识到心理拓展游戏的教育作用,比如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提高个人自信心和对他人信任程度的积极性、面对挫折不轻
言放弃的决定性等。
而这种体验的延伸和渗透,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品质、思想意识乃至道德修养的提升与完善。
不仅如此,由于一个团队中所有的成员都经历了游戏的锻炼,这个团队成员会因彼此的互动和影响而在整体上实现心理素质的提升,这不仅更加有利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开展,也能够通过未成年人之间更加和谐融洽、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而让心理健康教育内化、固化,使这一群体的未成年人都在提升心理素养品质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
结语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
在这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中,关注、呵护、引导是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
心理拓展游戏以其新颖生动的教育形式更好地迎合了未成年人身心发育的诸多特点,并通过体验式教育手段让未成年人从身体到心理得到全面锻炼,有助于落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要求。
各级中小学校利用心理拓展游戏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科学定位,通过学生的全面参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充分融合,从而有效推动未成年人个性品质的全面健康发展,并进一步促进班级文化优化创新建设。
【参考文献】
[1]董晓星,陈家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15(4)
[2]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15.28(2)
[3]张伟,学校心理教育视野内的素质拓展训练[J].校园心理,2016(05)
[4]彭聃齢,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