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题材新的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实主义题材新的探索
作者:陈伊尔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24期
摘要:本文从人物形象、故事架构、舞台表现、民族特色四个方面,阐述了大型民族舞剧《天路》中对现实主义题材新探索的成功之举以及艺术突破。

“长于抒情、拙于叙述”的舞蹈艺术使得舞剧中的故事梳理很难呈现,但是此部新作舞剧清晰的描绘了一幅青藏铁路建设者的精神肖像,此剧为舞剧创作“从高原向高峰”的攀登做出了努力。

关键词:现实主义;舞剧;《天路》
《天路》是国家大剧院继《马可.波罗》之后排演的第二部舞剧,这部舞剧因作为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的开幕剧目进入我们视野,后又荣获第十六届“文华大奖”。

现实主义题材舞剧不容小觑,当今对于现实主义题材的探索,不啻为时代迫切的需求。

近年来,舞剧的创作多为历史、人物等题材,切入点直接,像天路这种现实主义作品少之又少。

此次《天路》打破了一直以来我们对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刻板印象,用舞蹈刻画现实主义题材故事,将青藏铁路的建成故事通过“小人物”串联成感人故事,为现实主义题材发展铺下坚实基础。

1.塑造“群体化”形象
在以往的人物塑造中,大抵围绕地标式英雄人物,以人物传记为切入点,但此次《天路》贴合群众,塑造了一群没有标签的“普通人”——士兵卢天,士兵父母,战友,藏族姑娘央金和藏族小伙索朗,其中两大群体,既士兵(筑路者)群体与藏区藏民群体都有其典型形象,分别为男首席卢天和女首席央金。

在传统舞剧中,大多围绕女首席人物命运展开故事结构,但此故事结构中以男首席展开,使人耳目一新,一个个人物形象真实可信,能够“立得住”,实在是人物塑造上的成功。

2.描绘“生活化”故事
将人物塑造的有血有肉之后,需要有一个与之相符,同样接地气的故事脉络得以支撑。

在塑造中,本剧一破非“阴谋、爱情、生死”三大元素不得以立于力舞台,二破非反派角色不足以建立冲突的故事结构。

在铁道兵为西藏修筑铁路的故事背景下,用接“地气”的小故事细节填充大结构。

没有过重的恩爱情仇,但有“源于生活”的故事脉络。

从生活故事中提炼戏剧性,如其中铁道兵们在恶劣环境下无私奉献着青春、铁道兵在风雪交加中对高原婴孩的集体救援等,这些小故事交织在大故事中,使得整个故事发展更加完整自然、直击人心。

在故事的塑造中,口琴这个意象反复出现推动故事发展,将藏族小伙索朗的调皮、卢天回忆父母时的忧伤、战友间苦中作乐等情节脉络像“枝丫”与“故事树”一样串联起来。

3.增强“多样化”表现
剧中舞蹈类型融合了多民族、多舞种、多形式。

剧中舞段不但有抒发内心的独舞,也有卢天与藏族姑娘央金的双人舞,还有筑路者们对藏族同胞的营救以及塌方时与战友的并肩作战共赴生死的群舞。

不但有刚劲的军旅舞蹈,还有民族舞蹈,如表达汉藏一家亲的群舞中,使用了锅庄舞,还让我们看到了“洗衣歌”的影子,使得观众更易产生共鸣。

通过舞蹈风格,将两个大群体的人物肖像式的呈现在观者眼前。

在舞台的空间上,使用了电影蒙太奇的诗意表现手法,如在卢天与母亲的时空对话中,母亲害怕再次失去卢天的忧愁与想念中,以及卢天在遥远他乡对母亲的思念中,将舞台空间分隔同时把人物呈现于舞台表现不同维度,是对舞台空间使用的新颖表现手法。

4.富有“民族化”特色
《天路》不仅在舞段中表现出浓郁的民族特征,并且在音乐中,也呈现出具有民族风味的原生态音乐素材,音乐效果质朴与震撼,仿佛来自“高原深处的声音”。

在创作中,《天路》的主编团队专程乘火车感受西藏铁路沿线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体验高海拔地区作业的艰辛与困苦,并且总编导对藏族的风土人情情有独钟,多次进行采风与收集,积累了大量舞蹈素材,因此,大量使用了藏族舞蹈语汇,表达藏族同胞的质朴。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1],此类现实主义题材正是因为这不可或缺的民族性,才变得如此生动而富有张力。

结语
《天路》承载着三代人的筑路故事,接地气式的避免了“假、大、空”故事内核,开现实主义题材的成功先河,也不免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用“大情怀”将“小故事”,从“小人物”入手,表达了人民的声音,抒写了国家的命运,立意高远,形象感人,将繁杂的故事情节凝练成简洁的舞蹈语汇,给当今中国舞剧创作带来了新的思考。

注释
[1] 鲁迅.《且介亭杂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3)
参考文献
[1] 刘海栋.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获奖舞剧《天路》国家大剧院北京歌舞剧院演出[J].舞蹈,2019(7).82
[2] 田旭.从“言不尽意”到“立象以尽意”——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草原英雄小姐妹》《天路》观后[J].艺术评论,2019(7).180
[3] 于平.王小京.现实题材也是舞剧创作的一條“天路”——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天路》观后[J],舞蹈,2019(5).1
作者简介:陈伊尔(1994.11.28—),女,汉族,籍贯:陕西西安人,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艺术硕士学位,专业:音乐与舞蹈学,研究方向:西域舞蹈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