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旱区限量灌水造林对幼苗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旱区限量灌水造林对幼苗的影响
摘要:植树造林是我国目前大力提倡和开展的绿色环保活动,是为了改善我国日益严重的环境恶化问题而提出的。
植树造林的过程中,提高幼苗的成活率是一项重要且关键的内容。
本文就从灌水对于幼林成活率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
文章以某旱区为例,通过对阳坡与阴坡的试验对比,得出在幼林的生长中,阴坡的限量灌水有利于提高幼林生长速度和质量,而阳坡则应适当多灌水,才能满足幼林生长对水分的需求。
试验表明,通过对灌水的控制来促使幼林根系发展延伸是提高幼林成活率的关键。
关键词:旱区造林限量灌水幼苗生长水分影响为了改善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增大全国的绿色覆盖面积,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但在一些干旱地区,造林过程中的幼苗常常会因为水分供给不足或灌水过多而严重影响幼苗的生长与成活。
那么,对于旱区来讲,如何实施灌水才更有利于幼苗健康成长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采用实验的方法,通过限量灌水和采取覆盖措施来对幼林生长情况及进行对比,研究了旱区限量灌水对幼林的影响作用。
1、试验地概况
本实验中所选择的试验田是处于暖温带半湿润易干旱的气候环
境中,该地年降水量较少,尤其是在春季植树期间,降水较少。
本地的土壤是属于黄绵土,田间持水量为21%,植被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
在选择具体的造林地时,分别在阳坡和阴坡选取了试验林地。
试验中所选取的树苗品种是当地适宜栽种的刺槐,并选用了农业塑料薄膜作为覆盖物。
2、试验方法
以阳坡为主,进行小区对比试验。
在春季挖穴植苗,穴规格40 cm ×40 cm×40cm。
栽植时,覆土踏实,灌水下渗后,再加覆盖材料。
覆盖地膜与挖穴规格相同,在其中间剪一条长缝,使苗木通过而覆盖穴中,并在其上覆土,以便压牢。
每小区植苗30株,均在地面留干长5 cm。
按灌水量0(ck)、0.5、1.5、2.5 kg/株等处理布置。
考虑到阳坡和阴坡本身水分条件的差异,以地膜重点处理阳坡。
4个灌水量处理,阳坡有一类均覆盖薄层松散干土壤,而另一类均覆盖地膜,共8个小区;阴坡除薄层松散干土壤覆盖类外,另一类均未作任何覆盖,亦共8个小区。
土壤水分利用土钻和烘箱,在植树穴内,深度100 cm,每10 cm 取样,随幼苗成活率调查,从定植起每月测定一次,并按深度40 cm 和100 cm分别计算平均值。
幼苗成活率除造林当年的月调查外,次年生长季末再进行一次,以了解幼苗稳定成活的情况。
在造林当年旱季末(6月末)和生长盛期(7月末),自树干顶端以下采第3片功能叶,由封口塑料袋带回,用烘干法测定叶片含水量。
在生长季末,均以常规方法测定树高和基径;在造林第2年,选定标准株,采用根系研究所使用的大号土钻(直径9.4cm),在同一方位近树干位置,分土层(10 cm)调查根系垂直分布,并辅以全挖法,观察根系形态。
3、试验结果
在对试验中所得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后,我们对试验地中不同区域的幼苗的成活率与生长状况做出了总结分析,具体如下所示:3.1幼苗成活
春季温度开始回升,但由于春旱(3~5月)以及初夏旱(6月),缓苗时期土壤水分的高低与幼苗成活关系密切。
定植时鱼鳞坑中的土壤含水量,阳坡深度40 cm为13.84%,深度100 cm为13.37%;阴坡深度40 cm为20.93%,深度100 am为18.17%。
尽管初时的土壤含水量都不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在下降,至旱季末已为最低值,尤其初植幼苗根系层土表40 cm甚为明显,接近凋萎湿度;之后,由于进入雨季,土壤含水量开始上升。
可见,定植后的幼苗,若不尽快生根下扎,以吸取深土层的水分,难以逾越表土干燥时期而成活。
限量补充灌水的作用就在于在土壤含水量下降的阶段(4-6月),给幼苗生根成活创造相对有利的表层土壤水分环境。
阴坡亦是如此。
从时间进程上,4月份幼苗成活植株占绝大多数。
最大成活率,仅有一个小区出现在7月份,其余均出现在4~6月份。
可见,旱季是幼苗成活的关键阶段,幼苗成活过程大体上在旱季结束。
除个别小区外,最终成活率(生长季末)基本上还是最大成活率,均在90%以上,阳坡93.3%~100%,阴坡96.7%~100%。
显然,这与造林时底墒尚好以及造林后降雨适当有关。
尽管如此,阳坡仍显示出灌水的作用:未灌水处理的成活率为93.3%,低于灌水处理。
由此可
以看出,在造林的过程中,灌水能够有效促进幼林成活发芽,而造林当年为旱季对于提高造林成活率也是有着重要影响意义的。
3.2幼苗生长
造林当年,由于土壤含水量的提高,在阳坡,生长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苗高甚为明显。
但在阴坡,灌水量低于0.5 kg/株的处理,其生长量变化如同阳坡;而灌水量高于1.5 kg/株,幼苗生长量开始降低,灌水不再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阴坡气温相对较低,光照偏弱,土壤含水量本身就较高,过多的水分会影响根系呼吸,从而限制幼苗对水分的利用,使其生长受到制约。
灌水叠加覆盖还可进一步促进幼苗的生长。
在阴坡,低于0.5 kg/株的灌水量,土壤覆盖处理的幼苗高大于未覆盖;而高于1.5 kg/株的灌水量,土壤覆盖处理的幼苗高却小于未覆盖。
表明阴坡土壤水分较多时,土壤蒸发又是有利的。
为提高灌水的效益,阴坡造林灌水不宜过多。
植苗第2年,幼苗生长仍然显示上述的规律,这与幼苗根系的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与旱地作物实施灌水“以水调水”的作用效果相似,限量灌水有利于根系下延生长,以扩大吸收利用深层土壤的水分。
阳坡根系垂直分布深度,随灌水量的增大而加深。
相同条件下,植物组织含水量高,代谢活动一般旺盛,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植苗后,经过干旱季节,叶片含水量变化规律与根系类同。
阳坡对照的叶片含水量为181.90%,2.5 kg/株的处理增大至241.25%;阴坡也表现出0.5~1.5 kg/株的灌水量分界点。
进入雨季,叶片含水量同样如此。
由于灌水,根系变深及相应叶片含水量的提高是幼苗
抗旱稳定生长的基础。
4、结论
通过上述试验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在旱区进行植树造林时,造林当年旱季对于造林幼苗的成活率的提高是有着直接影响作用的,这是因为旱季土壤表层水分较少,可以促使幼林快速向下扎根吸取水分,有利于根系的快速形成。
由此可见,在对幼林生长中的灌水管理而言,并非保持土壤完全湿润就能够促进幼林的快速生长,而是应该适当的进行限量灌水,以促使幼林根系的生长。
通常人们都认为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六成到八成之间时,最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与存活,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造林的过程中,是不能对整地进行过大面积的破土处理的,尤其是对于旱区来讲,以整地的方式来提高土壤含水量并非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也应当进行灌水造林,但应当适当控制灌水量,对于阴坡来讲,应当少灌水,而阳坡则应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多灌水,以保证造林成活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