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抢救药物过敏性休克20例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抢救药物过敏性休克2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措施。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2011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过敏性休克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及时吸氧、建立静脉通路、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及药物等对因对症治疗,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本组20例患者中19例经抢救后0.5~2 h逐渐好转,症状消失,血压回升至正常。

1例因就医太晚,全身皮肤青紫,休克晚期,抢救无效死亡。

结论:对于过敏性休克的处理,首先弄清病因,针对病因迅速、积极地进行抢救,为患者争取足够的抢救时间。

标签:过敏性休克;心肺复苏;呼吸骤停
过敏性休克是由于已致敏的机体对抗原物质发生的强烈全身性变态反应综合征[1],是临床上不可预测的、突然发病的、威胁生命安全的过敏反应,也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病情进展迅速,如果不尽早抢救,很容易导致死亡。

有报道称,在过敏性休克死亡病例中,有57%是由药物引起的[2]。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2011年12月-2014年12月救治的20例重症过敏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具体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2011年12月-2014年12月救治的重症过敏性休克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2~75岁,平均(36.5±19.0)岁。

过敏原因:头孢类药物过敏6例,其中2例为非正规门诊未行皮试直接输注过程中出现过敏症状,左氧氟沙星5例,硫酸依替米星4例,解热镇痛药过敏3例,泛影葡胺过敏2例。

其中用药0.5 h以内发病者16例,24 h以上发病者4例。

所有20例患者均有头晕、心悸、肢冷、烦躁、脉搏细弱、血压急剧下降(<80/50 mm Hg)的临床表现。

1.2 方法
所有患者应立即停止可疑药品输入、吸氧、建立静脉通路、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同时监测患者血压、呼吸、尿量。

药物抢救措施如下:(1)肾上腺素0.5 mg 皮下注射,如症状不缓解,根据患者病情可10~15 min重复一次;(2)地塞米松10 mg入壶防止出现喉头水肿;(3)补充血容量,平衡盐液500~1000 ml静脉滴注;(4)若低血压经补液仍不能纠正,给予多巴胺20~4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持续静滴;(5)苯海拉明20~40 mg肌注;(6)出现心跳呼吸骤停者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

1.3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血压回升至60/90 mm Hg以上,意识恢复,临床症状消失,未出现心脑肾等脏器的功能障碍视为抢救成功。

2 结果
本组20例患者中19例经抢救后0.5~2 h逐渐好转,症状消失,血压回升至正常。

1例因就医太晚,全身皮肤青紫,休克晚期,抢救无效死亡。

3 讨论
过敏性休克属于分布性休克,是由于已致敏的机体对抗原物质(如某些药物、异种蛋白等)发生的强烈全身性变态反应综合征,抗体与抗原结合使机体释放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缓激肽、5-羟色胺和血小板激活因子等,导致全身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心排血量急剧减少,血压下降达休克水平[1,3]。

3.1 过敏性休克的原因
过敏性休克原因较多,急诊科最常见的原因主要还是药物过敏,以抗生素过敏的患者临床多见。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具有抗菌作用强、耐青霉酶、临床疗效高、毒性低等优点[4]。

急性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泌尿系感染是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的常见病,故头孢类抗生素应用较为普遍。

本组20例患者中,其中以头孢菌素类导致过敏反应者6例,且2例为非正规门诊不常规给予皮试就给予用药,导致患者输液过程中突然出现过敏反应,这也提示临床工作中一定要注意用药的正规安全性。

同时临床医生应该给患者普及必要的抗生素应用原则,避免有的患者为单纯地图方便快捷而去一些非正规医疗机构行输液治疗,1例死亡患者就是因为在院外未经皮试输注头孢曲松钠,输液过程中突然出现心悸、胸闷,血压下降,随即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后来诊,虽经积极心肺复苏,终因就医时间晚死亡,其实关于头孢曲松钠导致过敏性休克的病例临床多有报道[5-6],但有些医师由于没有受到正规培训,对此重视不足。

左氧氟沙星为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硫酸依替米星为氨基糖苷类药物,这两种抗生素抗菌谱广,且不需皮试,在急诊科应用也颇为广泛,但本组5例患者在输注左氧氟沙星的过程中出现了过敏反应,4例患者在输注硫酸依替米星的过程中出现了过敏反应。

由此可以看出,抗生素导致过敏反应在急诊科是占有很大比率的。

本组患者中有16例为在急诊科输液过程中发生的过敏反应,2例患者在行增强CT过程中,注射泛影葡胺时出现过敏反应,这也提示临床医生过敏性休克有时是很难预防的。

但发生在医院内的过敏患者常因发现及时,早期干预,早期纠正,避免了病情进一步恶化。

文献[7]报道称,祛瘀中药注射剂可导致过敏性休克,考虑急性心脑血管疾病也是急诊科的常见病,一些活血化瘀、改善循环的中药在本科也有应用,虽无此类事件发生,但仍应提高警惕。

3.2 过敏性休克的诊断
过敏性休克发病很快,必须及时做出诊断。

按《急诊内科学》有关过敏性休克的诊断标准,凡在接受药物注射过程中突然出现急性周围灌注不足为主的全身
性速发变态反应,而又难以药品本身的药理作用解释时,即可做出诊断[8]。

除了休克的表现外,常伴有喉头水肿、气管痉挛、肺水肿等征象。

低血压和喉头水肿是致死的主要原因[9]。

3.3 过敏性休克的治疗
抢救本症的首选药物是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在治疗休克的药物中,效果最佳的是肾上腺素,它的使用能够增加细胞内的CAMP成分,以达到避免介质流出、防止在循环时激活嗜碱性细胞和组织中的肥大细胞的目的,其β受体在功效上可以达到升高血压、增强血管收缩、增大心肌收缩、促进气管扩张的效果[9]。

糖皮质激素能抑制免疫反应的多个环节,也是临床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重要药物,具有抗炎、免疫抑制和抗过敏特性,可以减少炎症周围的免疫活性细胞;减少血管扩张,稳定溶酶体膜,抑制吞噬作用;减少前列腺素和相关物质的产生,使血中嗜酸性细胞减少,抑制嗜酸性细胞释放组胺、白三烯[10]。

临床工作中最常用的是地塞米松,笔者临床抢救过敏性休克患者建立液体通路后立即给予地塞米松10 mg入壶,为了避免患者进展到喉头水肿阻塞呼吸道,抢救成功的19例患者无一出现喉头水肿的表现,从而避免了气管插管、呼吸机使用等有创操作。

治愈的19例患者,16例经肌肉注射1次肾上腺素及应用地塞米松后,病情迅速好转,3例经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后血压仍低于80/50 mm Hg,给予应用多巴胺后血压很快升高,恢复正常。

此外,纠正过敏性休克过程中扩容也很重要,此时患者处于低灌注状态,所以一旦出现过敏反应,立即停用过敏药物,换上生理盐水,从而快速扩充血容量,并注意输液总量、液体成分、输液速度,根据血压监测指标动态调整。

3.4 过敏性休克的预防
预防过敏性休克的最根本措施是避免接触过过敏源,但过敏性体质的患者有时过敏源种类繁多,现有的条件无法做到完全避免。

笔者总结以下几点体会:(1)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证,能口服尽量不静点,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因为临床多见的严重的过敏反应多是在输注药物的过程中发生。

(2)应用青霉素和头孢类药物时应详细询问患者既往有无药物过敏史,有无家族药物过敏史。

对既往出现过头孢类过敏史的患者可尽量应用不宜出现过敏反应的其他种类的抗生素。

如必须应用,用药前必须做皮试,即使皮试阴性也不能放松警惕,避免出现迟发性过敏反应,本组患者中有1例应用头孢孟多酯48 h后出现症状。

所以对过敏性体质的患者用药一定要谨慎。

应用不用做皮试的药物首次应用时也应关注患者输注过程中有无不适,告知患者用药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感觉必须立即报告医生。

(3)一旦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突然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一定要立即停止应用药物,同时建立新的液体通道,就地抢救。

综上所述,作为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有些过敏反应的出现可能是无法事前预知的,所以应该对过敏性休克的诊断及抢救有足够的认识,只有早期发现,及时抢救,才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于学忠.协和急诊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94-99.
[2] Khan D A,Solensky R.Drug allergy[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10,125(2 Supp12):S126-137.
[3]刘大为.实用重症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23.
[4]陈瑛.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使用[J].临床医学,2011,31(6):109-110.
[5]陈秀凤.头孢曲松钠致过敏性休克二例抢救体会[J].海南医学,2008,19(12):119.
[6]曹敏.头孢曲松钠致过敏性休克[J],海峡药学,2012,24(7):231-232.
[7]李继友,刘雅嫔.祛瘀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病例分析[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3,21(6):686-688.
[8]张文武.急诊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53-155.
[9]刘柯.急诊救治重症过敏性休克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4):38-39.
[10]侯冬梅.过敏性休克78例临床救治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6):50-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