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水利枢纽工程设计资料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滑坡
❖ 库区与工程有关的滑坡、崩塌和不稳定岩体共6处
❖ (2)水库渗漏 ❖ 黑河水库的渗漏区集中于坝址区,它们是:
❖ 1)古河道与现河谷之间的单薄分水岭; ❖ 2) 古河道北岭; ❖ 3) 近坝右岸水库与黄石沟间的分水岭三处。初设工程地质工作已查
明;黄石沟邻谷渗漏的可能性不复存在,查明的两流域地下水分水岭 高程为658.2m,高出水库正常高水位72m之多。而金盆东岭及北岭尽 管有渗漏的条件,但年渗漏量仅300万m3,为水库有效库容的2%,多 年平均径流量的0.45%。 ❖ 5.1.5 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
立小王涧雨量站,1955年设立金并、老水磨、庙哑子、厚畛子、钓鱼
台等雨量站,另外1960年设立双庙气象站,观测降雨,气温、湿度等
项目。
❖ 4.3 气象
❖ 黑河流域,属暖湿带半干燥,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山川气温相差较大, 山区气温较低,据双庙气象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6.4℃,最低 气温-19℃,最高气温29.7℃。
统计参数
Qo
Cv Cs/Cv
820 0.85 3.5
0.01 8000
0.02 7400
0.1 5800
频率P%
0.2
0.5
5100 4300
1 3600
2 3000
5 2200
4.5.2 洪水总量
洪量统计参数及频率值 单位:亿m3
项目
统计参数
频率 P%
Wo
Cv Cs/Cv 0.01
0.1
0.2
❖ (2)基岩裂隙水,该含水层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由于岩基断裂发育的不均匀性和沟 谷切割的影响,该含水层水量不大且不均一。分布高程不等,沿裂隙断层带渗水呈下 降泉出露。坝区两岸地下水均补给河水,左岸ZK13地下水位高出河床36.1m,高程为 526.3m。右岸ZK30地下水位高出河床171.2m,高程658.2m。
❖ (2)古河道北岭工程地质概况
❖ 在金盆村北端在地形上呈一凹槽,地面最低高程594.0m,基岩顶板高程568.3m,上覆 壤土及砂卵石,凹槽宽130~150m。凹槽中心钻孔ZK23及ZK77间有一条南北向发育 的断层,宽度约60~70m,北岭天然豁口的形成与该断破碎带的发育有关。基岩主要 为云母石英片岩和钙质石英岩,钙质石英岩多见溶蚀孔洞,地下水位高程539~549m, 排泄于古河道和渭河谷地,岩石平均单位吸水量ω=0.037~0.157升/分·米·米。但在基 岩表层及豆状溶洞区,局部吸水量高达20~30升/分·米·米。因此金盆北岭亦为渗漏通 道。
95 3.5 69~70
•4.5 洪水
4.5.1 洪峰流量 根据黑河1940~1984段45年实测资料,加入历史调查洪水,
通过频率分析求出一定频率的洪峰流量及24小时、72小时洪水总量, 再通过典型放大方法求得设计洪水过程线。
黑峪口水文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Q=3040 m3/s(发生于1980年7 月2日)。据文献考证及历史洪水调查,自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 年)至今三百六十余年间,黑河共发生较大洪水三十三场,它们是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及光绪二 十四年(公元1898年)。其量级在六十年代刊印时,推求历史洪水 为4190 m3/s,后经1948年陕西省水文站复核、整编,订正为 Qm=3620 m3/s,其重现期大致相当于百年一遇。
黑惠渠首上游800 m处,即黑峪口(二)站,1939年下移500m,又
恢复至(二)断面,1966年下移100m,即黑峪口(三)断面,观测
至今,黑河水库水位站基本断面位于黑惠渠首上游700m处。累计观
测资料47年。
❖
黑河流域先后设有13个雨量站,系列长短不一,早在1940年黑峪
口水文站就有雨量观测资料,1953年设立板房子雨量站,1954年设
❖ 径流的年际变化也是比较大的,实测日历年最大径流量12.2亿m3 (1983年),最小径流3.04亿m3(1979年)分别为多年平均值的 1.83倍及0.46倍。多年平均流量210 m3/s.实测最小流量3040 m3/s(1980年7月2日),实测最小流量1.0 m3/s(1958年1月15日)。实测 月最大径流4.26亿m3(1981年8月)占年总量的1/3以上。最小月径流 仅500万m3(1967年2月),占年总量不足百分之一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库容(万m3)
水位 (m) 489 500 510 520 530 540 550 560 570 580 590 600
面积 (万m2)
0 32 57 90 118 153 196 240 285 349 428 508
库容 (万m3)
0 150 400 1000 2050 3400 5150 7300 9990 13150 17000 21680
❖ 多年平均最大风速20m/s,主风向为WNW,最大冻土深度24cm。流 域内降雨量南多北少,,黑峪口水文站多年平均降雨量841.3mm, 多 年平均迳流深473.8mm。降水年内分配很不均匀,据统计多年平均 7~10月,四个月内降水为全年降雨量的60%,实测月最大降雨为 342.9mm(1981年8月)。
❖ 黑峪口水文站实测径流资料较长,但解放前有四年共21个月资料缺。 由于黑河径流主要由降雨形成,降雨径流过程对应较好,因此采用降
雨资料相关插补。
设计频率年径流值表
统计参数
P%
ω0
Cv
Cs/ Cv
5
25
50
6.67 0.37
3
11.3 8.1
6.2
代表年
81~82 75~76 80~81
75 4.9 74~75
黑河水利枢纽工程设计
基本资料介绍
1.地理位置
金盆水利枢纽位于周至县境内的渭河支流黑河下游峪口以上1.5km,距西安市约86km
2.工程任务
❖ 工程以向西安市供水为主,兼有农田灌溉、发电、防洪等综 合效益。水库年调节水量4.28亿m,其中为西安市供水3.05亿m3, 日平均供水76万m3,为农业供水1.23亿m3,灌溉农田2.47万hm; 坝后式电站装机20MW,年发电量7308万kW·h。
❖ (3)基岩承压水,勘探资料证实,河床钻孔有承压水,埋深数10m,水头高出河床 4~5m。长期观测承压水头衰减很快,涌水量亦大幅度减小到极微,该含水层多以断 层破碎岩为主,是局部存在,补给来源仍是两岸山体,水量较小,鉴于断层多以东西 向发育,故水库蓄水后不会造成承压水对建筑物的影响。
❖ 5.1.4物理地质现象
0.5
W24 0.46 0.65
3.0 2.881 2.206 2.003 1.734
W72 0.802 0.55
2.5 3.807 3.034 2.808 2.481
1 1.53 2.238
2 1.326 1.991
4.5.3 设计洪水过程线
4.6 泥沙
黑河自1956年至1983年共28年实测泥沙资料。由于黑河流域植被良好, 河流清澈,含沙量很小,多年平均输沙量30.6万吨,年平均含沙量0.387kg/ m3, 实测年最大输沙量151万吨(1981年)。实测年最小输沙量为0.75万吨, (1979年)
❖ 按土石坝设计规范的要求防渗体与反滤层应与相对不透水的新鲜 或弱风化岩石相连接的要求,大坝建基控制强风化的厚度5~18m。
强风化岩体分布厚度表
部位
左岸
河床
550以上 550以下 一级阶 地
强风化厚度 10~15 3~5
5~6
5
(m)
右岸
一级阶 地
3~5
岸坡 12~18
(2)防渗体基岩结合部地质构造及处理意见 结合部遇到的断层有F4、F53、F61、F5、F15、F62等,走向基本
部为壤土,厚1~15m,下部为砂卵石厚2~8m。以及坡积堆积物,左
岸上覆于一级阶地,厚度最大14m,右岸覆盖于岸坡,厚度约5m左
右。
❖ 河床及坝肩基岩以云母石英片岩为主,视厚度达100~122m, 其 之为绿泥石片岩,钙质石英岩,岩脉及构造岩等。其中坝基下十余米 的云母石英片岩,云母含量高,片理极为发育,较为软弱。
2258 Km2,干流总长125.8 Km,河道平均比将8.77‰。
❖ 流域最高为太白山主峰,海拔3767m,平均高程海拔2400m。黑河流 域为扇状,东西最大宽六十余Km ,主要支流有陈家河、大蟒河、清 水河、太平河、板房子河、虎豹河、王家河等(支流多汇集于右岸, 右岸支流集水面积约为左岸的三倍),陈家河以下黑河干流较为顺直。 无较大支流汇入,流域平均宽度约6km。
❖ 5.3坝基工程地质条件
❖ (1) 建基高程
❖ 坝肩两岸地形不完全对称,为左陡右缓,左岸地形坡度50°~
55°,右岸地形坡度40°~45°,河床高程487.0m,宽64m,坝顶高 程处河谷宽368m。
❖
坝区岩性分类有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及前震旦系大镇沟组基岩。其
中第四系堆积物有河床砂卵石层,厚8~15m。一级阶地堆积物,上
(Q1+Q2)△t/2+(q1+q2)△t/2=V2-V1
5.工程地质
❖ 5.1坝库区地质概况
❖ 5.1.1地层岩性
❖ 云母石英片岩(Se),钙质石英岩(Qu)。
❖ 5.1.2构造
❖ 坝址区断层共81条 ,裂隙 8组
❖ 5.1.3水文地质
❖ 坝区地下水可分为三种类型:
❖ (1)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河床砂卵石,含水量大,透水性强,厚度8~17m 左右。渗透系数K=88.5~91.7m/d。
❖ 峪口以上干流长91.2Km,控制流域面积1481Km2,约占全流域面积 的65%,干流经高山深谷,河床比降大,约为14.7‰。峪口以上为秦 岭林区,流域内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为46.5%,含沙量小,水质无 污染,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
❖ 4.2 水文站点
❖
黑河流域于1938年10月在黑峪口设立水文站,基本断面位于峪口
❖ 5.2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 (1)古河道单薄分水岭工程地质概况 ❖ 古河道单薄分水岭,位于古河道与黑河左岸之间,河床高程处岭宽450~
500m,正常蓄水位高程处岭宽250m左右。主要岩石为云母石英片岩,绿泥石 片岩及钙质石英岩,建库后形成漏水通道,危及大坝及泄洪洞安全。
❖ F5、F20、F23、F37及F75断层通过单薄分水岭,其中断层F75、F37规模较大,破碎 带宽10~20m,F5F23次之,破碎带宽3~5m。
❖ 单薄分水岭地下水位高程526~537m,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向分水岭两侧的古河道 及黑河河床排泄。
❖ 东岭基岩单位吸水量平均值ω=0.032升/分·米·米,渗透系数K=0.062m/d。与帷幕要求 ω=0.03升/分·米·米值非常接近,因此可以肯定,东岭防渗帷幕对减少渗漏,降低浸润 水位作用不会太大。但由于初设勘探工作量有限,从已有的勘探孔中发现有枪透水带 可能在水库蓄水后形成集中渗漏区,如ZK13,位于心墙坝轴线向金盆的延伸线上,在高 程525~540米处有一极强透水带,ω=20~30升/分·米·米。因此单薄分水岭的帷幕灌浆 工程处理是必要的。
与坝轴线平行。防渗体与基岩结合部的断层处,均应按规范开挖回填砼塞,
以延长渗透途径。断层破碎带的管涌比降,根据现场试验结果,其临界比 降为2.86,破坏比降为4.12,允许比降建议采用小值的1/2~1/3。
3.工程规模
❖ 总库容2.0亿m3,有效库容1.774亿m3 。属大(2)型工程 ❖ 正常蓄水位594.0m。 ❖ 死水位520.0.m。
❖ 设计洪水标准为500年一遇,校核洪水为5000年一遇。
4.水文气象
❖ 4.1 流域概况
❖
黑河为渭河一级支流, 属黄河二级支流,发源于秦岭太白山北麓,由
西南流向西北,至周至县马召村镇附近出峪,向东北汇入渭河,流域面积
由于推移质无实测资料,故而采用一般山区河流推移质与悬移质比例上限 0.3系数,则黑河推移质年输出量为9.18万吨。推移质及悬移质年输沙量为28.8 万m3。
4.7 坝址下游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4.8 水位库容曲线
水位(m)
620 600 580 560 540 520 500 480
0
水位-库容曲线
❖ 由黑峪口水文站水温资料,多年平均水温11.3℃,最高温度36℃,最 低温度0℃。
❖ 4.4 径流
❖ 黑河径流主要由降雨形成,故水情随降雨变化。
❖ 四十三年径流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径流量6.67亿m3。年内分配极不均 匀,其中丰水期(7~10月)的径流量占年总量的62%,枯水期 (11~3月)主要是地下水补给,占年总量的12.7%,春汛(4~5月) 占年总量17.9%,夏枯期(6月)占年总量的7.4%。汛期7~9月三个 月占年总量的50.2%左右。
❖ 库区与工程有关的滑坡、崩塌和不稳定岩体共6处
❖ (2)水库渗漏 ❖ 黑河水库的渗漏区集中于坝址区,它们是:
❖ 1)古河道与现河谷之间的单薄分水岭; ❖ 2) 古河道北岭; ❖ 3) 近坝右岸水库与黄石沟间的分水岭三处。初设工程地质工作已查
明;黄石沟邻谷渗漏的可能性不复存在,查明的两流域地下水分水岭 高程为658.2m,高出水库正常高水位72m之多。而金盆东岭及北岭尽 管有渗漏的条件,但年渗漏量仅300万m3,为水库有效库容的2%,多 年平均径流量的0.45%。 ❖ 5.1.5 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
立小王涧雨量站,1955年设立金并、老水磨、庙哑子、厚畛子、钓鱼
台等雨量站,另外1960年设立双庙气象站,观测降雨,气温、湿度等
项目。
❖ 4.3 气象
❖ 黑河流域,属暖湿带半干燥,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山川气温相差较大, 山区气温较低,据双庙气象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6.4℃,最低 气温-19℃,最高气温29.7℃。
统计参数
Qo
Cv Cs/Cv
820 0.85 3.5
0.01 8000
0.02 7400
0.1 5800
频率P%
0.2
0.5
5100 4300
1 3600
2 3000
5 2200
4.5.2 洪水总量
洪量统计参数及频率值 单位:亿m3
项目
统计参数
频率 P%
Wo
Cv Cs/Cv 0.01
0.1
0.2
❖ (2)基岩裂隙水,该含水层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由于岩基断裂发育的不均匀性和沟 谷切割的影响,该含水层水量不大且不均一。分布高程不等,沿裂隙断层带渗水呈下 降泉出露。坝区两岸地下水均补给河水,左岸ZK13地下水位高出河床36.1m,高程为 526.3m。右岸ZK30地下水位高出河床171.2m,高程658.2m。
❖ (2)古河道北岭工程地质概况
❖ 在金盆村北端在地形上呈一凹槽,地面最低高程594.0m,基岩顶板高程568.3m,上覆 壤土及砂卵石,凹槽宽130~150m。凹槽中心钻孔ZK23及ZK77间有一条南北向发育 的断层,宽度约60~70m,北岭天然豁口的形成与该断破碎带的发育有关。基岩主要 为云母石英片岩和钙质石英岩,钙质石英岩多见溶蚀孔洞,地下水位高程539~549m, 排泄于古河道和渭河谷地,岩石平均单位吸水量ω=0.037~0.157升/分·米·米。但在基 岩表层及豆状溶洞区,局部吸水量高达20~30升/分·米·米。因此金盆北岭亦为渗漏通 道。
95 3.5 69~70
•4.5 洪水
4.5.1 洪峰流量 根据黑河1940~1984段45年实测资料,加入历史调查洪水,
通过频率分析求出一定频率的洪峰流量及24小时、72小时洪水总量, 再通过典型放大方法求得设计洪水过程线。
黑峪口水文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Q=3040 m3/s(发生于1980年7 月2日)。据文献考证及历史洪水调查,自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 年)至今三百六十余年间,黑河共发生较大洪水三十三场,它们是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及光绪二 十四年(公元1898年)。其量级在六十年代刊印时,推求历史洪水 为4190 m3/s,后经1948年陕西省水文站复核、整编,订正为 Qm=3620 m3/s,其重现期大致相当于百年一遇。
黑惠渠首上游800 m处,即黑峪口(二)站,1939年下移500m,又
恢复至(二)断面,1966年下移100m,即黑峪口(三)断面,观测
至今,黑河水库水位站基本断面位于黑惠渠首上游700m处。累计观
测资料47年。
❖
黑河流域先后设有13个雨量站,系列长短不一,早在1940年黑峪
口水文站就有雨量观测资料,1953年设立板房子雨量站,1954年设
❖ 径流的年际变化也是比较大的,实测日历年最大径流量12.2亿m3 (1983年),最小径流3.04亿m3(1979年)分别为多年平均值的 1.83倍及0.46倍。多年平均流量210 m3/s.实测最小流量3040 m3/s(1980年7月2日),实测最小流量1.0 m3/s(1958年1月15日)。实测 月最大径流4.26亿m3(1981年8月)占年总量的1/3以上。最小月径流 仅500万m3(1967年2月),占年总量不足百分之一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库容(万m3)
水位 (m) 489 500 510 520 530 540 550 560 570 580 590 600
面积 (万m2)
0 32 57 90 118 153 196 240 285 349 428 508
库容 (万m3)
0 150 400 1000 2050 3400 5150 7300 9990 13150 17000 21680
❖ 多年平均最大风速20m/s,主风向为WNW,最大冻土深度24cm。流 域内降雨量南多北少,,黑峪口水文站多年平均降雨量841.3mm, 多 年平均迳流深473.8mm。降水年内分配很不均匀,据统计多年平均 7~10月,四个月内降水为全年降雨量的60%,实测月最大降雨为 342.9mm(1981年8月)。
❖ 黑峪口水文站实测径流资料较长,但解放前有四年共21个月资料缺。 由于黑河径流主要由降雨形成,降雨径流过程对应较好,因此采用降
雨资料相关插补。
设计频率年径流值表
统计参数
P%
ω0
Cv
Cs/ Cv
5
25
50
6.67 0.37
3
11.3 8.1
6.2
代表年
81~82 75~76 80~81
75 4.9 74~75
黑河水利枢纽工程设计
基本资料介绍
1.地理位置
金盆水利枢纽位于周至县境内的渭河支流黑河下游峪口以上1.5km,距西安市约86km
2.工程任务
❖ 工程以向西安市供水为主,兼有农田灌溉、发电、防洪等综 合效益。水库年调节水量4.28亿m,其中为西安市供水3.05亿m3, 日平均供水76万m3,为农业供水1.23亿m3,灌溉农田2.47万hm; 坝后式电站装机20MW,年发电量7308万kW·h。
❖ (3)基岩承压水,勘探资料证实,河床钻孔有承压水,埋深数10m,水头高出河床 4~5m。长期观测承压水头衰减很快,涌水量亦大幅度减小到极微,该含水层多以断 层破碎岩为主,是局部存在,补给来源仍是两岸山体,水量较小,鉴于断层多以东西 向发育,故水库蓄水后不会造成承压水对建筑物的影响。
❖ 5.1.4物理地质现象
0.5
W24 0.46 0.65
3.0 2.881 2.206 2.003 1.734
W72 0.802 0.55
2.5 3.807 3.034 2.808 2.481
1 1.53 2.238
2 1.326 1.991
4.5.3 设计洪水过程线
4.6 泥沙
黑河自1956年至1983年共28年实测泥沙资料。由于黑河流域植被良好, 河流清澈,含沙量很小,多年平均输沙量30.6万吨,年平均含沙量0.387kg/ m3, 实测年最大输沙量151万吨(1981年)。实测年最小输沙量为0.75万吨, (1979年)
❖ 按土石坝设计规范的要求防渗体与反滤层应与相对不透水的新鲜 或弱风化岩石相连接的要求,大坝建基控制强风化的厚度5~18m。
强风化岩体分布厚度表
部位
左岸
河床
550以上 550以下 一级阶 地
强风化厚度 10~15 3~5
5~6
5
(m)
右岸
一级阶 地
3~5
岸坡 12~18
(2)防渗体基岩结合部地质构造及处理意见 结合部遇到的断层有F4、F53、F61、F5、F15、F62等,走向基本
部为壤土,厚1~15m,下部为砂卵石厚2~8m。以及坡积堆积物,左
岸上覆于一级阶地,厚度最大14m,右岸覆盖于岸坡,厚度约5m左
右。
❖ 河床及坝肩基岩以云母石英片岩为主,视厚度达100~122m, 其 之为绿泥石片岩,钙质石英岩,岩脉及构造岩等。其中坝基下十余米 的云母石英片岩,云母含量高,片理极为发育,较为软弱。
2258 Km2,干流总长125.8 Km,河道平均比将8.77‰。
❖ 流域最高为太白山主峰,海拔3767m,平均高程海拔2400m。黑河流 域为扇状,东西最大宽六十余Km ,主要支流有陈家河、大蟒河、清 水河、太平河、板房子河、虎豹河、王家河等(支流多汇集于右岸, 右岸支流集水面积约为左岸的三倍),陈家河以下黑河干流较为顺直。 无较大支流汇入,流域平均宽度约6km。
❖ 5.3坝基工程地质条件
❖ (1) 建基高程
❖ 坝肩两岸地形不完全对称,为左陡右缓,左岸地形坡度50°~
55°,右岸地形坡度40°~45°,河床高程487.0m,宽64m,坝顶高 程处河谷宽368m。
❖
坝区岩性分类有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及前震旦系大镇沟组基岩。其
中第四系堆积物有河床砂卵石层,厚8~15m。一级阶地堆积物,上
(Q1+Q2)△t/2+(q1+q2)△t/2=V2-V1
5.工程地质
❖ 5.1坝库区地质概况
❖ 5.1.1地层岩性
❖ 云母石英片岩(Se),钙质石英岩(Qu)。
❖ 5.1.2构造
❖ 坝址区断层共81条 ,裂隙 8组
❖ 5.1.3水文地质
❖ 坝区地下水可分为三种类型:
❖ (1)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河床砂卵石,含水量大,透水性强,厚度8~17m 左右。渗透系数K=88.5~91.7m/d。
❖ 峪口以上干流长91.2Km,控制流域面积1481Km2,约占全流域面积 的65%,干流经高山深谷,河床比降大,约为14.7‰。峪口以上为秦 岭林区,流域内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为46.5%,含沙量小,水质无 污染,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
❖ 4.2 水文站点
❖
黑河流域于1938年10月在黑峪口设立水文站,基本断面位于峪口
❖ 5.2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 (1)古河道单薄分水岭工程地质概况 ❖ 古河道单薄分水岭,位于古河道与黑河左岸之间,河床高程处岭宽450~
500m,正常蓄水位高程处岭宽250m左右。主要岩石为云母石英片岩,绿泥石 片岩及钙质石英岩,建库后形成漏水通道,危及大坝及泄洪洞安全。
❖ F5、F20、F23、F37及F75断层通过单薄分水岭,其中断层F75、F37规模较大,破碎 带宽10~20m,F5F23次之,破碎带宽3~5m。
❖ 单薄分水岭地下水位高程526~537m,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向分水岭两侧的古河道 及黑河河床排泄。
❖ 东岭基岩单位吸水量平均值ω=0.032升/分·米·米,渗透系数K=0.062m/d。与帷幕要求 ω=0.03升/分·米·米值非常接近,因此可以肯定,东岭防渗帷幕对减少渗漏,降低浸润 水位作用不会太大。但由于初设勘探工作量有限,从已有的勘探孔中发现有枪透水带 可能在水库蓄水后形成集中渗漏区,如ZK13,位于心墙坝轴线向金盆的延伸线上,在高 程525~540米处有一极强透水带,ω=20~30升/分·米·米。因此单薄分水岭的帷幕灌浆 工程处理是必要的。
与坝轴线平行。防渗体与基岩结合部的断层处,均应按规范开挖回填砼塞,
以延长渗透途径。断层破碎带的管涌比降,根据现场试验结果,其临界比 降为2.86,破坏比降为4.12,允许比降建议采用小值的1/2~1/3。
3.工程规模
❖ 总库容2.0亿m3,有效库容1.774亿m3 。属大(2)型工程 ❖ 正常蓄水位594.0m。 ❖ 死水位520.0.m。
❖ 设计洪水标准为500年一遇,校核洪水为5000年一遇。
4.水文气象
❖ 4.1 流域概况
❖
黑河为渭河一级支流, 属黄河二级支流,发源于秦岭太白山北麓,由
西南流向西北,至周至县马召村镇附近出峪,向东北汇入渭河,流域面积
由于推移质无实测资料,故而采用一般山区河流推移质与悬移质比例上限 0.3系数,则黑河推移质年输出量为9.18万吨。推移质及悬移质年输沙量为28.8 万m3。
4.7 坝址下游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4.8 水位库容曲线
水位(m)
620 600 580 560 540 520 500 480
0
水位-库容曲线
❖ 由黑峪口水文站水温资料,多年平均水温11.3℃,最高温度36℃,最 低温度0℃。
❖ 4.4 径流
❖ 黑河径流主要由降雨形成,故水情随降雨变化。
❖ 四十三年径流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径流量6.67亿m3。年内分配极不均 匀,其中丰水期(7~10月)的径流量占年总量的62%,枯水期 (11~3月)主要是地下水补给,占年总量的12.7%,春汛(4~5月) 占年总量17.9%,夏枯期(6月)占年总量的7.4%。汛期7~9月三个 月占年总量的50.2%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