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城区一中八年级生物下册 7.3.2合理利用自然教学设计 冀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列举自然资源种类,体会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2.概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会图片的含义,结合数据分析,结合实际分析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这些自然资源与我们生产和生活有何关系?在数量上有何特征?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和对待我国的自然资源状况呢?
【讲授新课】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复习提问】什么是自然资源?
【学生回答】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取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是自
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问】自然资源有哪些种类?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概括,小组讨论
【学生竟答】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
【教师补充】还有气候资源.自然资源还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提问】哪些是可再生资源?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总结】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属于可再生资源.例如:水资源、气候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等.水资源、气候资源可以循环再现,土地资源可以重复使用,生物资源可以不断的生长繁殖.所以都是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了就不可能再产生,或使用后在较短时间内难以恢复的资源.煤、石油、矿石等矿产资源形成周期很长,在人类历史时期使用完以后就无法再生,所以是非可再生资源.
【设计意图】通过导学案,锻炼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承转】自然资源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的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那么,同学们能否举例说明资源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学生活动】小组活动,总结: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
【教师展示课件】生活离不开资源
【承转】自然资源为我们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那么,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呢?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内容并小组讨论,竞赛回答.
【教师小结】对可再生资源:合理利用,注意保护和培育.
对非可再生资源:珍惜和节约使用
【教师小结】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污染、断流——不可利用一或没有可利用的--取之尽,用之竭.
土地—水土流失、荒漠化--生产力下降,消失——取之尽,用之竭.
【承转】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地球上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那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怎样?
【课件显示】中国自然资源总的特征:资源丰富,人均不足.
【展示课件】“我国的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值”
“中国自然资源在世界中的位次”
【教师提问】请找出资源人均不足的原因?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竞争回答.
【教师总结、板书】人口的继续增长,人口总量大、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对资源利用不当,破坏和浪费资源等.
【展示课件】资源利用的不合理
干旱
土地沙化
【承转】那么,你们怎样认识“地大物博”这个常用的形容词?对合理利用和保护我国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课件演示】我们既要看到我国资源的优势,也要看到人均资源不足,相对短
缺.同时,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还会不断大量增长;另一方面,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也将持续增长.再加上我国资源利用不当、保护不力、管理不善等问题突出,导致破坏和浪费严重,更加剧了我国资源问题的严峻性.所以,我们既要为我国丰富的资源而自豪,也要看到资源的危机,树立危机意识,更好地、合理的利用、节约、保护资源.
【提问】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完成课件中的倡议书.可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作为正方和反方,针对倡议书的内容答辩.
【设计意图】答辩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材料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达到思维对话的目的.通过答辩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课后反思】
本节课力求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尽可能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图导,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和学生互动,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由于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的差异,小组成员间的差异很大,因而个别同学没有真正参与进来,还需教师在组织教学
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上有所提高.
《毒品的危害与拒绝毒品》考点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共5题,共10分)
1.下列关于“禁毒”、“预防艾滋病”的认识正确的是()
A.吸食毒品对身体没有伤害,是一种时尚
B.作为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拒绝不良诱惑
C.艾滋病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我们要与艾滋病患者隔离
D.静脉注射毒品没有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2.下列属于毒品的是()
①鸦片②葡萄糖③海洛因④大麻⑤杜冷丁⑥硝酸甘油⑦黄连素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⑥
D.③④⑥⑦
3.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下列关于毒品的描述错误的是()
A.毒品损害人的大脑和心脏
B.毒品具有成瘾性,一旦染上很难戒除
C.毒品能振奋精神,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D.毒品吸食过程中容易感染艾滋病等各种传染病
4.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首先在美国被发现,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
下列预防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不注射毒品、不吸食毒品
B.不与艾滋病患者握手
C.不输被污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D.不用不清洁的针头注射和进行皮下穿刺
5.近来,陆续出现一些明星和歌星吸食毒品的新闻。
下列关于吸毒的看法正确的是()A.毒品具有镇痛效果,应该吸食
B.吸毒能排解精神空虚,不妨尝试
C.明星吸毒是一种潮流,可以追随
D.吸毒严重损害个人健康,不可效仿
第三节社会行为
【学习目标】
1.描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培养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成功的科学探究需要探索精神。
4.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学习重点】
1.信息交流的意义。
2.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
【学习难点】:探究蚂蚁的通讯。
引入新课
课前让大家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的取食过程,这些动物取食行为
都相同吗?其中哪些是群体生活的动物?把你的观察结果说一说。
像蚂蚁这样的小动物过着群体生活,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
这样的动物还有、、、________等。
但并不是所有群体生活的动物都有社会行为。
怎样判断一种动物是否具备社会行为呢?下面我们以白蚁为例探究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
合作探究
认真阅读课本p54-56页内容,完成下列各题,并在书上勾画下来
1.(1)白蚁群体成员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①蚁后,;②蚁王,;
③工蚁,;④兵蚁,。
(2)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
推测:为什么牧羊人放牧时管好头羊就可以?
2.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①②③
3.探究群体中的信息交流的方式
(1)讨论: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实现分工合作的条件是什么?
(2)①黑长尾猴发现不同敌害时叫声相同吗?
②听到同伴的叫声,其它黑长尾猴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③黑长尾猴结群生活有什么好处?
(3)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动物群体中个体间进行信息交流都有哪些方式?
(4)群体中的社会行为的意义是什么?
4.探究蚂蚁的通讯
认真阅读课本p56页探究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提出问
题:
(2)作出假设:蚂蚁是靠传递信息的。
(3)拟定计划,进行探究
提示:
2.饲养蚂蚁时应注意些什么?
3.观察蚂蚁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个效果好?
4.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石头?
(4)根据观察记录,分析得出结论。
(5)表达交流
达标检测:
1.在狒狒的群体中等级的排列次序是据、、
和的不同。
2.在动物群体中进行信息交流时可以通过动物的、和传递信息。
3.为让一只刚出生不久便失去“母亲”的小猪活下来,让另一只正在哺乳的母猪喂养,往往先在该小猪身上抹上这头母猪的尿,否则母猪不会喂养它,这实际上是动物之间的一种,尿起了的作用,从获得途径来看该母猪的种行为属于。
4.下列具有社会行为的有()
A. 在同一片森林筑巢的喜鹊
B. 个体户在河边养的一群鸭
C. 一群南飞的大雁
D. 一块稻田里的所有青蛙
5.下列关于狒狒群体中的首领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群体内部是“常胜冠军”优先享有食物、配偶和选择筑巢场地
B. 其它成员对它表示顺从,对它的攻击不反抗
C. 对群体不承担任何责任
D. 在群体中是个体最大、力量最强、最凶猛的
6.下列几种动物的行为中不能起到同种个体之间交流信息作用的是()
A. 蜜蜂的舞蹈动作
B.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
C. 鸟类的各种鸣叫声
D.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
7.在一群猴组成的等级社会中,存在着优势个体,如果出现猴A优于猴B,猴C优于猴A,猴B优于猴D,则优先获得食物和配偶的应该是〔〕
A.猴A
B.猴B
C.猴C
D.猴D
8.下列这些动物的行为中,都能起到同种个体之间交流信息作用的一组是()①雌蚕蛾释放性外激素②鸟类的各种鸣叫声③蚂蚁相互碰触角
④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⑤遇到猎豹追捕,瞪羚会急转弯⑥狗一路走一路撒尿
A.①③⑤⑥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①②③⑤。
9.传说当年项羽和刘邦决战,兵败行军至乌江,天色已晚,只见岸边沙滩上有几个蚂蚁围成的大字“霸王死于此”。
项羽心想:这是天意,遂大喊一声:“天绝我也!”即拔剑自刎。
想一想:刘邦手下的军师是怎样使蚂蚁聚在一起,并围成这五个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