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名医名方【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系统名医名方【五】
【名方】开锁散(凌耀星)
【组成】硇砂1克,硼砂1克,天龙1.5克,冰片0.5克。

【功能】散结消癥,抗癌启膈。

【主治】食管癌。

【用法】上药研细末,分3次于饭后1小时,和米粥半匙吞服,不饮水,每次可配10天量,为1疗程。

【加减】为了使病人乐于接受,可去冰片,以10天药量加入适量巧克力溶化后搅匀拌和,俟凝固,切成30块,每天3块,于食后1小时取一块入口含化。

以上两种服法,目的在于使药末久留于癌灶。

【名方】舒肝利胆汤(刘大功)
【组成】金钱草30克,茵陈15克,龙胆草12克,柴胡12克,郁金12克,木香12克,川朴12克,枳实12克,大黄12克。

【功能】舒肝利胆、通便排石。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肝胆管结石、泥沙样结石等。

【用法】水煎服,1日1剂,每次煎服300毫升,1日2次,早晚饭后10分钟服用。

连服2~3疗程,每10剂为1疗程。

禁忌:油腻、辛辣食物。

【加减】本方为治疗胆囊炎、胆石症的基本方剂,临床可根据病情随证加减药物。

胁痛较重者加川楝子12克、元胡索6克;绞痛反复发作者可加白芍30克、没药6克,以解痉止痛;纳呆食少者加炒麦芽30克、白术12克,以健脾护胃;大便干燥或需久服药者,减大黄改用熟军12克以缓解通腑排便之力。

【名方】柴胡解毒汤(刘渡舟)
【组成】柴胡10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茵陈18克,土茯苓15克,凤尾草15克,草河车15克。

【功能】清热解毒,疏肝利肝,利尿渗湿。

【主治】胁肋(肝区)疼痛、厌油喜素、多呕、体疲少力、小便短赤、舌苔厚腻。

肝功化验则以单项转氨酶增高为特征。

【名方】厚朴八味汤(刘茂甫)
【组成】厚朴15克,苍术12克,炒枳壳12克,炒莱菔子15克,陈皮12克,连翘9克,生山楂15克,甘草6克。

【功能】和胃理气,水煎早晚服。

【主治】慢性胃炎、慢性肝炎和慢性胆囊炎所致之呃逆反胃、胃中嘈杂、脘腹胀满、食纳不佳、气滞疼痛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肝胆疾病加柴胡、黄芩、金钱草;胃脘疼痛加炒白芍、元胡。

【名方】乌梅败酱方(路志正)
【组成】乌梅12~15克,败酱草12克,黄连4.5~6克,木香(后下)9克,当归10克,炒白芍12~15克,炒枳实10克,太子参12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葛根12克,炙甘草6克。

【功能】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健脾抑肝。

【主治】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

长期腹泻、大便粘滞或带脓血、腹痛坠胀或里急后重、脘腹痞闷、纳少乏力、面色黄白、舌质淡暗、苔腻、脉弦缓滑。

【用法】(1)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2)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烂,和余药按原方比例配匀,烘干研末装入胶囊。

每服生药1.5克,每日2~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

【加减】(1)大便脓血、口苦急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热盛邪实者,减健脾益气药,加泻肝清热导滞之品,如白头翁、秦皮、大黄炭、炒榔片等。

(2)胃脘痞闷、舌苔白腻、湿阻气滞者,酌加藿荷梗、佩兰、半夏、厚朴、苡米等化湿理气之品。

(3)腹泻便溏、面黄乏力,重用“四君”健脾益气。

(4)脘腹冷痛、畏寒肢冷,酌加淡附片、干姜、细辛等温阳散寒药。

(5)大便滑脱,重用乌梅,加煨诃子收涩固脱。

(6)并发肠息肉加莪术、僵蚕消瘀散结。

【名方】蒲连复胃汤(陆长清)
【组成】蒲公英15克,黄连9克,太子参15克,法半夏12克,干姜3克,苏梗10克,乌梅9克,甘草6克。

【功能】益胃清热,和胃降逆,理气止痛。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肝胃不和等病证。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遍,早晚服用。

【加减】泛酸者去乌梅加乌贼骨15克、大贝母10克;持续痛者加元胡15克、川楝子9克;有出血者加白芨15克、蒲黄6克;腹胀便干者加槟榔6克、莪术6克;舌红少苔、胃阴亏伤者减黄连3克,加沙参15克、麦冬10克。

【名方】蒲连护胃汤(陆长清)
【组成】蒲公英10克,黄连6克,党参10克,干姜3克,大贝母10克,白芨12克,延胡索12克,川楝子6克,法半夏10克,甘草6克。

【功能】清热消瘀,降逆和胃,益脾护胃,激活化生之源,理气止痛。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胃肠功能紊乱等。

【用法】凉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两次服。

将上药共研细末为散,每服5克,1日3次饭后服,效果更佳。

【加减】脾虚气弱加黄芪、升麻;嗳气频作加炒枳壳、陈皮;气滞腹胀加川朴花、大腹皮;呕恶打呃,加丁香、柿蒂;胁胀隐痛加香附、青皮;食积嗳腐加山楂、莪术;胃肠挛急痛加炒白芍;嘈杂泛酸加吴萸、煅牡蛎;脘腹坠胀加槟榔、木香;腹胀少酸加乌梅、黄芪。

【名方】温肾健脾止泻方(陆永昌)
【组成】台党参18克,炒白术15克,茯苓15克,白扁豆(花尤佳)18克,焦山楂18克,炒故纸12克,炒神曲12克,炒泽泻12克,炒吴茱萸9克,五味子9克,炒白芍15克,煨诃子肉9克,煨肉豆蔻6~9克,广木香6克,砂仁9克,炙甘草6克。

【功能】温肾健脾,固肠止泻。

【主治】肾阳虚衰、命门火微,脾失温煦、健运无权,以致胃之关门不固,大肠传导失司,而泄泻经久不愈者。

【加减】如患者素体虚弱,形寒肢冷,服上方12~15剂后,泄泻虽减,而腹痛甚者,加醋炒粟壳、炒干姜、川附子各6~9克,并酌情加重党参、炒白术、炒白芍、炙甘草之用量,以增其温肾暖脾、固肠止泻、缓解腹痛之功。

刘惠民先生尝谓:“粟壳醋炒,不仅能增加固肠止泻之效,且能避其成瘾之弊。

”屡经运用,信哉斯言!
【名方】温中止痛汤(吕景山)
【组成】制附片10克,炒白术10克,高良姜10克,香附末10克,炒枳壳10克,干姜炭10克,醋煅大黄炭6克。

【功能】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用法】水煎,头、二煎混合均匀,早、午、晚饭后分服。

【名方】加味半夏泻心汤(吕靖中)
【组成】党参15克,半夏15克,黄芩10克,黄连9克,干姜9克,枳壳9克,甘草6克,瓦楞子20克,海螵蛸20克,大枣5枚。

【功能】和胃降逆、开结除痞、调和阴阳。

【主治】中虚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调,症见心下痞满、疼痛、干呕或呕吐泛酸、嘈杂,或肠鸣下利、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名方】加减下气汤 (麻瑞亭)
【组成】云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何首乌3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

【功能】健脾和胃,舒肝理气,清肺降逆。

【主治】脘腹胀闷,胸胁滞痛,头目昏晕。

【用法】水煎温服。

【加减】胃脘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9克、炒干姜4克、缩砂仁6克、罂粟壳3克、三七粉3克等。

胆胃病(胆囊炎及胆结石等),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川楝子9克、广木香4克、白蔻仁6克、软柴胡9克、罂粟壳3克等。

黄疸(急性黄疸型肝炎等),增首乌为40~60克,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净连翘9克、茵陈蒿15克、赤小豆12克、焦山栀
6克、滑石粉15克等。

肝胃病(慢性肝炎及肝硬化腹水等),改粉甘草为泽泻9克,加广郁金9克、苏泽兰20~40克、赤丹参20克、半枝莲9克、白花蛇舌草12克、砂仁9克,腹水另加木防己9克、滑石粉12克。

心悸(冠心病等),改粉丹皮为生地炭12克,改炒杏仁为全栝楼9克,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柏子仁9克、北沙参20克、白蔻仁6克、赤丹参15克。

眩晕(高血压等),改粉甘草为炒白术9克,加炒杜仲12克、明天麻9克、夏枯草12克、决明子20克、茺蔚子12克、牡蛎粉15克等。

水气病(急慢性肾炎等),改云茯苓为猪苓片9克,改粉甘草为泽泻9克,加炒杜仲12克、苏泽兰20克、车前草12克、冬葵子12克、砂仁6克、炒蒲黄15克、白茅根15克,急性者另加青浮萍9克、北沙参15克;慢性者另加木防己9克、芡实15克、川萆薢15克,改何首乌为上肉桂4克。

血虚(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改炒杭芍为炒赤芍15克,改粉丹皮为生地炭12克,改何首乌为上肉桂4克,改广橘红为红人参9克,加炒杜仲12克、鹿角胶9克、北沙参20克、鸡内金9克、锻磁石9克、补骨脂12克、山萸肉15克、刺海参30克(另炖烂,分3次服)。

【名方】醒胃汤(马骏)
【组成】炒苍术12克,厚朴10克,石菖蒲10克,陈皮10克,姜半夏10克,炒吴萸7克,炒川连10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酒大黄2克。

【功能】健脾醒胃,和中化湿。

【主治】暴饮暴食,寒热不均所致功能性消化不良、浅表性胃炎等。

症见:脘腹饱胀,食欲不振,呕吐恶心,嘈杂胀满,嗳气吞酸,口苦口粘,肢体倦怠,大便溏干不定,脉象弦滑,舌淡苔白厚腻。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煎煮两次,取汁300毫升,早晚各服150毫升。

【加减】治疗中应根据病情轻重及兼证酌情加减。

兼见食积者加焦三仙、鸡内金、莱菔子以消食导滞;兼见瘀血者加五灵脂、红花、檀香以活血化瘀;兼见肝气郁结者加柴胡、白芍、郁金以舒肝解郁;兼见嘈杂、吞酸者加煅瓦楞、乌贼骨以和胃制酸;兼见脾胃虚弱明显
者加党参、白术以益气健脾;兼见气滞明显者,加广木香、砂仁和胃行气消滞;兼见湿热较重者酌加茵陈,栀子、藿香、黄芩、蒲公英以清化湿热。

【名方】肝达舒方(毛德西)
【组成】人工牛黄2克(冲服),黑米30克(包煎),郁金10克,生黄芪15克,三七5克,生山楂15克。

【功能】清肝解毒,舒肝达郁,益气养阴。

【主治】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

凡表现为面色少华,胁痛腹胀,身倦气乏,纳呆泛呕,或见黄疸,或有腹水,或肝脾肿大,舌暗脉弦,证属肝脏气阴亏损、热毒内蕴、痰瘀互结者,可选用本方治疗。

【用法】水煎服,1日1剂,分两次煎服。

现已制成胶囊剂在临床作用。

【加减】腹胀纳差者,加生炒麦芽、炒莱菔子以健脾开胃;胁痛绵绵者,加金铃子、炒白芥子以通络止痛;黄疸者,加茵陈、生大黄以清化退黄;舌红苔少者,加北沙参、柏子仁以养阴柔肝;舌苔白腻者,加生苡仁、冬瓜皮以利湿解毒;舌苔黄腻者,加龙胆草、山栀子以清解内毒;便秘者,加全栝楼、草决明以宽腑活瘀;肝积硬变者,加鳖甲、龟版以软坚化积;有神昏或出血倾向者,加服犀黄丸或牛黄清心丸以清肝凉血醒神。

【名方】豢龙汤 (施奠邦)
【组成】羚羊角4克,牡蛎12克,石斛10克,麦冬(青黛少许拌)5克,南沙参12克,川贝(去心)6克,夏枯草5克,丹皮5克,黑荆芥3克,薄荷炭3克,茜草根6克,牛膝6克,茅根15克,藕片五大片。

【功能】清热养阴,降火止血。

【主治】肝炎、肝硬化早期肝肺邪热上冲,以致鼻衄、血色鲜红、心烦口渴、目红目赤、舌苔黄、脉数,并对澳抗阳性者有较好的转阴效果。

【用法】水煎沸后,再用文火煎半小时左右,取汁服下。

1日1剂,
水煎2次。

在临床使用时,方中藕片可改用藕节炭,以加强止血之功。

白茅根宜用鲜品,如无茅根,亦可改用茅花,止血之功亦佳。

【名方】砂半理中汤(宋孝志)
【组成】清半夏9克,制香附9克,高良姜9克,炒枳壳9克(或炒枳实),砂仁9克(打碎)。

【功能】理气散寒,和胃止痛。

【主治】胃脘近心窝处疼痛,泛酸嗳气,或吐涎沫,脘腹胀满,痛引胁背或胸中。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沉弦或弦紧。

【用法】用砂锅加水至浸没药材,水面超出药材5分。

砂仁打碎后下,每剂煎2次,日服1剂,分2次服。

服本方痛止后,可用5~10剂共研细末,每服6克,温开水调服,日1~2次,以巩固疗效。

【加减】本方为治疗胃痛的基本方剂,临床可根据病情辨证酌加药物。

(1)肝胃痛症:见胃痛连胁,攻撑作痛,呃逆嗳气,苔多薄白,脉弦紧。

治疗将香附加至12克为主药,余4味药量仍为9克。

若口苦吐酸,为胆火较盛,可加生栀子6~9克;胁痛较重者,可加川楝子9克。

(2)心胃痛症:见痛引胸中,心悸气短,舌红苔薄白,脉寸尺俱微,动见于关。

治疗将高良姜加至12克为主药,余4味药仍用9克。

若大便色黑即与小肠火有关,可加焦栀仁3克。

(3)脾胃痛症:见胃脘疼痛,脘腹胀满,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舌苔白腻,脉缓或大,治疗将炒枳壳(或炒枳实)加至12克为主药,余4味药仍用9克。

(4)肺胃痛症:见胃脘疼痛,肩背拘急,痰多咳嗽,动则气少,舌苔白腻,脉寸微关紧尺沉,治疗将清半夏加至12克为主药,余4味仍用9克。

若兼大便干燥或不通,为大肠有热,可加大黄2~3克。

(5)肾胃痛症:见脘痛及腰,腰酸小腹胀满,行则佝偻,舌苔薄白,脉沉弦或伏。

治疗将砂仁加至12克为主药,余4味仍用9克。

若腰酸小腹胀甚,可加沉香末(分冲)2克;同时有小便不利者,可加肉桂末(分冲)2克。

若中焦痞满,上下不通,这是兼有三焦症状,可加黄连2~3克,肉桂末(分冲)2克。

【名方】止泻汤 (宋祚民)
【组成】藿香10克,苍术6克,茯苓10克,防风6克,乌梅3克,焦山楂1.5克,黄连1.5克,炒白芍6克,甘草3克。

【功能】健脾止泻。

【主治】大便泄泻,一日数行,泻下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或形如蛋花,或为黄绿色泡沫便,或作呕吐,不思饮食,腹胀尿少,舌红或淡红,苔白或腻,脉濡滑。

【用法】水煎,每剂煎两次,每次煎15~20分钟,两次共煎取120毫升,混匀,分3次空腹温服。

【加减】患儿若有表邪低热者可加苏叶3克。

呕吐者加苏梗6克。

咳嗽者加苦梗6克。

尿少者加滑石块10克。

泻不止加伏龙肝15克,炒扁豆10克,炒苡米10克,或诃子10克,甚者加米壳1.5克(不满半岁小儿不可用)。

治疗小儿病应注意护养胃气,保存津液防止液脱。

如泻止,而二、三日内无大便,切不可使用通下药,以免重伤胃气,遗患无穷。

应待其胃气复元,则大便自通。

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硬物,或强行给食。

宜多饮稠米汤,代替饮食,以养胃生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