茎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1、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1)维管形成层的来源和活动 A、维管形成层的来源:
B、维管形成层的细胞组成、分裂方式 和衍生细胞的发育 C、维管形成层的季节性活动和年轮
(a)、早材和晚材
(b)、年轮
(c)、心材和边材 (d)、木材的三种切面
五、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周木维管束
a、初生木质部:居内,内始式发育,组成同根。 b、初生韧皮部:居外,外始式发育,组成同根。 c、束中形成层:位于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之间,呈狭带状 ,1-2层细胞,是原形成层的保留,具潜在分生能力。
1、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1)表皮-由原表皮发育而来 (2)皮层-由基本分生组织发育而来 (3)维管柱-由原形成层和基本分生组织共同发育而来 A、初生维管束:由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共同 组成的分离的束状结构,由原形成层发育而来。 B、髓:由薄壁组织构成的中心部分。由基本分生 组织发育而来。
生长点、生长锥、茎尖的概念。
三 、茎的发育
(一) 顶端分生组织 (二)顶端分生组织组成的几种理论 1、组织原学说(1868年韩士汀提出):即表皮原, 皮层原,中柱原 。 2 、原套原体学说(1924年,史密斯)
原套:指表面一层或几层细胞,行垂周分裂,保持表面 生长的连续性,其原始细胞在茎尖中央轴的位置上,其 表面层的衍生细胞形成原表皮,进而发展为表皮。 原体:原套里面的多层细胞进行平周和各方向分裂, 其 原始细胞位于原套细胞的下面, 其衍生细胞(包括原套 细胞表面的衍 生以内的各个衍生细胞) 形成基本分生组 织和原形成层(与根的明显的三层不同)。
花芽,位于顶芽下的侧芽迅速发育成为新枝,代替主茎的位置。 其所以称为合轴是因为主轴由许多腋芽发育而成的侧枝联合而 成。幼时显著曲折,老时由于生长加粗,则不显著,大多被子 植物如此。
4、假二叉分枝: 是合轴分枝的另一种形式,由具对生叶的
植物发育而来。如丁香,茉莉,接骨木,石竹等。
(五)禾本科植物的分蘖
束中形成层的初生和次生性质
五、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一)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1、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1)维管形成层的来源和活动 A、维管形成层的来源:
B、维管形成层的细胞组成、分裂方式 和衍生细胞的发育
B、维管形成层的细胞组成、分裂方式和衍生细胞的发育 (a)细胞组成:
纺锤状原始细胞
(一) 茎和枝条 1、茎:植物体上去掉叶和芽的轴状部分,一 般为圆的,少有三角形和方形。 2、 枝条(枝) 枝条:着生叶和芽的茎称为枝条(又称为苗)。
长枝:节间显著伸长的枝条。
短枝:节间缩短的枝条。
(一) 茎和枝条 1、茎:植物体上去掉叶和芽的轴状部分,一 般为圆的,少有三角形和方形。 2、 枝条(枝) 3 、枝上有关结构
(3)维管束:多数,散生在基本组织中,为外韧有限维管束。
具“V”型结构的木质部 。 维管束鞘:厚壁组织组成,包围维管束。 部分单子叶植物茎增粗的原因一是细胞长大,二是初 韧皮部: 外始式发育。 生加粗(增厚)分生组织的活动。 木质部: 内始式发育。
五、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初生生长后,茎的侧生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生 长和分化的活动使茎加粗,这个过程称为次生生长,
植物学
第五章
茎
一 、茎的生理功能和经济作用
生理功能:输导,支持,贮藏,繁殖。 经济利用:食用,药用,材用,原料。 二、 茎的形态 (一) 茎和枝条
(一) 茎和枝条 1、茎:植物体上去掉叶和芽的轴状部分,一 般为圆的,少有三角形和方形。 茎与根的区别:有节 与节间、节上有叶、 叶腋和茎顶生芽。 节和节间:茎上着生叶 的部位称为节,节与节 之间的部分称为节间。
3 、芽的类型 (1)按位置分 (2)按芽的结构分 A、鳞芽 B、裸芽(枫杨及一年生草本植物)。
3 、芽的类型 (1)按位置分 (2)按节的结构分 (3)按芽的性质分 A、枝芽
B、花芽
C、混合芽
3 、芽的类型 (1)按位置分 (2)按节的结构分 (3)按芽的性质分 (4)按芽的生理活动状态
A、活动芽:在生长季节活动的芽。
五、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一)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1、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1)维管形成层的来源和活动 (2)木栓形成层的来源和活动
A、来源: B、活动: C、皮孔的结构和类型: D、树皮的不同含义:
三 、茎的发育
(一) 顶端分生组织 (二)顶端分生组织组成的几种理论 1、组织原学说(1868年韩士汀提出):即表皮原, 皮层原,中柱原 。 2 、原套原体学说(1924年,史密斯) 3、细胞学分区概念(福斯特 1938 银杏)
三 、茎的发育
(一)顶端分生组织 (二)顶端分生组织组成的几种理论 (三)叶和芽的起源 1、叶的起源- 外起源
(一)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1、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1)维管形成层的来源和活动 (2)木栓形成层的来源和活动
A、来源:
第一次形成木栓 形成层的部位:
(a) 表皮(栓皮栎、柳、梨) (b) 紧接表皮的皮层(杨、胡桃、榆) (c) 2、3层皮层(刺槐、马兜铃)
(d) 近韧皮部薄壁细胞(葡萄、石榴)
次生生长所形成的次生组织组成了次生结构。
高粱幼茎横切面
椴树茎横切面
五、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一)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1、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1)维管形成层的来源和活动 A、维管形成层的来源:
束中形成层 束间形成层 在初生结构中的髓 射线,即维管束之间的 薄壁组织中,相当于形 成层部位的一些细胞恢 复分生能力时称为束间 形成层。
射线原始细胞
B、维管形成层的细胞组成、分裂方式和衍生细胞的发育 (a)细胞组成:
(b)分裂方式和衍生细胞的发育
形成层带:由原始细胞和尚未分化而正在进行平周分裂的 衍生细胞所组成。统称为“形成层”。 径向垂周分裂 增殖分裂 侧向垂周分裂 纺锤原 拟横向分裂(侵入生长) 始细胞 平周分裂 :向内产生次生木质部,向外产生次生韧皮部。 包括侧向分裂、顶端横向分裂、整体分 割、一半分割、衰退等。 射线原始细胞的垂周分裂:
顶端分生组织(生长锥)
叶原基 幼叶 腋芽原基(侧枝原基或枝原基)
芽
(二) 芽的概念和芽的类型 1 、芽的概念
2 、芽的一般结构(以枝芽为例)
3 、芽的类型 (1)按位置分 顶芽 A、定芽 腋芽 有的有副芽
有的位置很低变为叶柄下芽 如法国梧桐
B、不定芽 :芽不是生长在枝顶或叶腋的芽。 如根、叶、老茎上。
皮层 初生维管束 髓 髓射线
维管柱
初生韧皮部 束中形成层 初生木质部
向日葵幼茎横切
向日葵幼茎横切放大
1、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1)表皮-由原表皮发育而来 (2)皮层-由基本分生组织发育而来 特点:单层活细胞,狭长,无叶绿体,排列紧密, 外壁角质化, 有时有蜡质 , 沉水植物无角质层 特点:是表皮和维管柱之间的部分,为多层细胞 (或较薄)和气孔。 所组成,主要是薄壁组织;近表皮处的细胞有叶 绿体,一般无内皮层(水生植物和一些地下茎除 外);有的具有厚角组织、纤维和石细胞。 淀粉鞘: 有的植物在相当于内皮层处 的细胞富含淀粉粒,称为淀粉鞘。
即由顶端分生组织的表层(单子叶植物)或第二、三 2、芽的起源 层(双、裸)细胞发生。由平周分裂开始,接着进行垂周分 (1)顶芽,来自顶端分生组织。 -外起源 裂,形成叶原基。叶原基可由原套单独发生(当原套厚时)
也可由原套原体其同发生。 (2)腋芽,外起源,发生在叶原基腋处,与叶的起源相似由 表层或第二、三层细发生。 -外起源 (3)不定芽,有外生或内生,其发生与顶端分生组织无直接 关系, 发生在不定部位,不同层次。 外起源:表层、皮层。 内起源:维管柱外围组织或维管形成层。
分蘖:分枝集中在地面下或近地面密集的节上,节 上生根,这种分枝称为分蘖。
分蘖节:着生分蘖 的密集的节和节间 部分。 蘖位:即分蘖的节位,有 高蘖位和低蘖位之分, 如蘖位四比蘖位三高。
(六)茎的形态学特征在生产上的应用 1.根据芽磷根判断枝条的年龄,用于扦插,嫁接等。
2.对芽的顶端优势的应用 如麻(促进),棉(抑制)
四、茎的初生结构
茎端顶端分生组织中的初生分生组织所衍生的细胞,经过 根的初生结构: 分裂,生长,分化而形成的组织,称为初生组织,由这种组织 表皮 组成茎的初生结构。
皮层 维管柱 (一)双子叶植物茎和裸子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1、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1、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茎 的 初 生 结 构
表皮
以后随着茎的增粗,新木栓形成层的产生逐渐 内移,最终由次生韧皮部发生。
五、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一)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1、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1)维管形成层的来源和活动 (2)木栓形成层的来源和活动
A、来源: B、活动:
平周分裂,向内、外分别形成栓内层和木栓,与木栓形 成层共同组成周皮。
左旋:牵牛、菜豆
右旋:律草、薯蓣 中性:何首乌
(三)芽的生长习性 植物由于适应不同的环境而形成不同的习性: 1、直立茎:茎背地面而生,直立。 2.缠绕茎:茎细长,柔弱,不能直立,以茎本 身缠绕它物上升。 3、攀援茎:茎细长、柔弱,不能直立,以特有 的结构攀援他物上升 有5种攀援结构 4.葡萄茎:茎细长、柔弱、平卧地面,蔓延生长, A、卷须:瓜类、葡萄、豌豆 节上生不定根,芽发育为新植株。如草莓、甘薯 B、气生根:常春藤、络石、辟荔
1、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1)表皮-由原表皮发育而来 (2)皮层-由基本分生组织发育而来 (3)维管柱-由原形成层和基本分生组织共同发育而来 A、初生维管束:由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共同组 成的分离的束状结构,由原形成层发育而来。 类 型
有无束中形成层:无限维管束 有限维管束
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排列方式: 外韧维管束 双韧维管束 周韧维管束
射线原 始细胞
增殖分裂
平周分裂 :形成射线。
B、维管形成层的细胞组成、分裂方式和衍生细胞的发育 (a)细胞组成:
(b)分裂方式和衍生细胞的发育
(c)髓射线和维管射线的比较
髓射线 起源
基本分生组织
维管射线
射线原始细胞
位置 数量
位于初生维管组织间
数目固定 初生射线
次生木与次生韧间
数目不固定 次生射线
五、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B、休眠芽:在生长季节不活动,通常 茎下部腋芽是休眠。 顶端优势:顶芽生长优势的现象。原 因是顶芽形成生长素向下运输,抑制了腋 芽的生长生产中应促进或抑制顶芽生长。
(三)茎的生长习性 植物由于适应不同的环境而形成不同的习性: 1、直立茎:茎背地面而生,直立。 2.缠绕茎:茎细长,柔弱,不能直立,以茎本 身缠绕它物上升。
3.对分枝方式的应用
① 单轴分枝为营养枝,合轴分枝为结果枝, 用于果树修剪,棉花的整枝等,以调整树 冠,促进结果枝。
② 对禾本科分蘖的应用:促进有效分蘖, 控制无效分蘖。合理密植,巧施肥料,控 制水肥,调节播种期,选择合适品种等。
三 、茎的发育
(一) 顶端分生组织 构成:原分生组织和初生分生组织 。
叶痕:叶落后在茎上留下的痕迹 。
维管束痕:叶痕内一些点线状突起,为枝条与叶柄间维管束 断离留下的痕迹。
芽鳞痕:顶芽(鳞芽)开展时芽鳞片脱落后留下的痕迹据此 可判断枝条的年龄,用于插枝、嫁接、切片的依据。
皮孔:周皮形成后,木质茎上交换气体的通道。
(二) 芽的概念和芽的类型 1 、芽的概念 芽:处于动态而未伸展的枝、花或花序。有枝芽 和花芽之分。 2 、芽的一般结构(以枝芽为例)
C、叶柄:旱金莲、铁线莲 D、钩刺:猪殃殃、白藤 E、吸盘:爬墙虎
(四)茎的分枝类型 1、二叉分枝:最原始的分枝,由顶端分生组织分成二
半,各半形成同样的分枝。
2、单轴分枝(总状分枝):顶芽不断向上生长,主干明
显,多数裸子植物,部分被(杨,山毛榉)。
3.合轴分枝:顶芽发育到一定时候就死亡或生长缓慢或为
C、髓射线:维管束间的薄壁组织,也称初生射线, 基本分生组织发育而来。
茎与根的初生结构的比较
(二)单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玉米茎的结构: (1)表皮:表皮细胞有长、短细胞之分,表皮上有气孔。 (2)基本组织:近表皮细胞为厚壁细胞,幼嫩茎有叶绿体, 长细胞:角质化。 无皮层和髓之分。 短细胞:栓质细胞和硅质细胞。
B、维管形成层的细胞组成、分裂方式 和衍生细胞的发育 C、维管形成层的季节性活动和年轮
(a)、早材和晚材
(b)、年轮
(c)、心材和边材 (d)、木材的三种切面
五、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周木维管束
a、初生木质部:居内,内始式发育,组成同根。 b、初生韧皮部:居外,外始式发育,组成同根。 c、束中形成层:位于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之间,呈狭带状 ,1-2层细胞,是原形成层的保留,具潜在分生能力。
1、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1)表皮-由原表皮发育而来 (2)皮层-由基本分生组织发育而来 (3)维管柱-由原形成层和基本分生组织共同发育而来 A、初生维管束:由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共同 组成的分离的束状结构,由原形成层发育而来。 B、髓:由薄壁组织构成的中心部分。由基本分生 组织发育而来。
生长点、生长锥、茎尖的概念。
三 、茎的发育
(一) 顶端分生组织 (二)顶端分生组织组成的几种理论 1、组织原学说(1868年韩士汀提出):即表皮原, 皮层原,中柱原 。 2 、原套原体学说(1924年,史密斯)
原套:指表面一层或几层细胞,行垂周分裂,保持表面 生长的连续性,其原始细胞在茎尖中央轴的位置上,其 表面层的衍生细胞形成原表皮,进而发展为表皮。 原体:原套里面的多层细胞进行平周和各方向分裂, 其 原始细胞位于原套细胞的下面, 其衍生细胞(包括原套 细胞表面的衍 生以内的各个衍生细胞) 形成基本分生组 织和原形成层(与根的明显的三层不同)。
花芽,位于顶芽下的侧芽迅速发育成为新枝,代替主茎的位置。 其所以称为合轴是因为主轴由许多腋芽发育而成的侧枝联合而 成。幼时显著曲折,老时由于生长加粗,则不显著,大多被子 植物如此。
4、假二叉分枝: 是合轴分枝的另一种形式,由具对生叶的
植物发育而来。如丁香,茉莉,接骨木,石竹等。
(五)禾本科植物的分蘖
束中形成层的初生和次生性质
五、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一)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1、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1)维管形成层的来源和活动 A、维管形成层的来源:
B、维管形成层的细胞组成、分裂方式 和衍生细胞的发育
B、维管形成层的细胞组成、分裂方式和衍生细胞的发育 (a)细胞组成:
纺锤状原始细胞
(一) 茎和枝条 1、茎:植物体上去掉叶和芽的轴状部分,一 般为圆的,少有三角形和方形。 2、 枝条(枝) 枝条:着生叶和芽的茎称为枝条(又称为苗)。
长枝:节间显著伸长的枝条。
短枝:节间缩短的枝条。
(一) 茎和枝条 1、茎:植物体上去掉叶和芽的轴状部分,一 般为圆的,少有三角形和方形。 2、 枝条(枝) 3 、枝上有关结构
(3)维管束:多数,散生在基本组织中,为外韧有限维管束。
具“V”型结构的木质部 。 维管束鞘:厚壁组织组成,包围维管束。 部分单子叶植物茎增粗的原因一是细胞长大,二是初 韧皮部: 外始式发育。 生加粗(增厚)分生组织的活动。 木质部: 内始式发育。
五、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初生生长后,茎的侧生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生 长和分化的活动使茎加粗,这个过程称为次生生长,
植物学
第五章
茎
一 、茎的生理功能和经济作用
生理功能:输导,支持,贮藏,繁殖。 经济利用:食用,药用,材用,原料。 二、 茎的形态 (一) 茎和枝条
(一) 茎和枝条 1、茎:植物体上去掉叶和芽的轴状部分,一 般为圆的,少有三角形和方形。 茎与根的区别:有节 与节间、节上有叶、 叶腋和茎顶生芽。 节和节间:茎上着生叶 的部位称为节,节与节 之间的部分称为节间。
3 、芽的类型 (1)按位置分 (2)按芽的结构分 A、鳞芽 B、裸芽(枫杨及一年生草本植物)。
3 、芽的类型 (1)按位置分 (2)按节的结构分 (3)按芽的性质分 A、枝芽
B、花芽
C、混合芽
3 、芽的类型 (1)按位置分 (2)按节的结构分 (3)按芽的性质分 (4)按芽的生理活动状态
A、活动芽:在生长季节活动的芽。
五、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一)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1、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1)维管形成层的来源和活动 (2)木栓形成层的来源和活动
A、来源: B、活动: C、皮孔的结构和类型: D、树皮的不同含义:
三 、茎的发育
(一) 顶端分生组织 (二)顶端分生组织组成的几种理论 1、组织原学说(1868年韩士汀提出):即表皮原, 皮层原,中柱原 。 2 、原套原体学说(1924年,史密斯) 3、细胞学分区概念(福斯特 1938 银杏)
三 、茎的发育
(一)顶端分生组织 (二)顶端分生组织组成的几种理论 (三)叶和芽的起源 1、叶的起源- 外起源
(一)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1、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1)维管形成层的来源和活动 (2)木栓形成层的来源和活动
A、来源:
第一次形成木栓 形成层的部位:
(a) 表皮(栓皮栎、柳、梨) (b) 紧接表皮的皮层(杨、胡桃、榆) (c) 2、3层皮层(刺槐、马兜铃)
(d) 近韧皮部薄壁细胞(葡萄、石榴)
次生生长所形成的次生组织组成了次生结构。
高粱幼茎横切面
椴树茎横切面
五、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一)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1、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1)维管形成层的来源和活动 A、维管形成层的来源:
束中形成层 束间形成层 在初生结构中的髓 射线,即维管束之间的 薄壁组织中,相当于形 成层部位的一些细胞恢 复分生能力时称为束间 形成层。
射线原始细胞
B、维管形成层的细胞组成、分裂方式和衍生细胞的发育 (a)细胞组成:
(b)分裂方式和衍生细胞的发育
形成层带:由原始细胞和尚未分化而正在进行平周分裂的 衍生细胞所组成。统称为“形成层”。 径向垂周分裂 增殖分裂 侧向垂周分裂 纺锤原 拟横向分裂(侵入生长) 始细胞 平周分裂 :向内产生次生木质部,向外产生次生韧皮部。 包括侧向分裂、顶端横向分裂、整体分 割、一半分割、衰退等。 射线原始细胞的垂周分裂:
顶端分生组织(生长锥)
叶原基 幼叶 腋芽原基(侧枝原基或枝原基)
芽
(二) 芽的概念和芽的类型 1 、芽的概念
2 、芽的一般结构(以枝芽为例)
3 、芽的类型 (1)按位置分 顶芽 A、定芽 腋芽 有的有副芽
有的位置很低变为叶柄下芽 如法国梧桐
B、不定芽 :芽不是生长在枝顶或叶腋的芽。 如根、叶、老茎上。
皮层 初生维管束 髓 髓射线
维管柱
初生韧皮部 束中形成层 初生木质部
向日葵幼茎横切
向日葵幼茎横切放大
1、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1)表皮-由原表皮发育而来 (2)皮层-由基本分生组织发育而来 特点:单层活细胞,狭长,无叶绿体,排列紧密, 外壁角质化, 有时有蜡质 , 沉水植物无角质层 特点:是表皮和维管柱之间的部分,为多层细胞 (或较薄)和气孔。 所组成,主要是薄壁组织;近表皮处的细胞有叶 绿体,一般无内皮层(水生植物和一些地下茎除 外);有的具有厚角组织、纤维和石细胞。 淀粉鞘: 有的植物在相当于内皮层处 的细胞富含淀粉粒,称为淀粉鞘。
即由顶端分生组织的表层(单子叶植物)或第二、三 2、芽的起源 层(双、裸)细胞发生。由平周分裂开始,接着进行垂周分 (1)顶芽,来自顶端分生组织。 -外起源 裂,形成叶原基。叶原基可由原套单独发生(当原套厚时)
也可由原套原体其同发生。 (2)腋芽,外起源,发生在叶原基腋处,与叶的起源相似由 表层或第二、三层细发生。 -外起源 (3)不定芽,有外生或内生,其发生与顶端分生组织无直接 关系, 发生在不定部位,不同层次。 外起源:表层、皮层。 内起源:维管柱外围组织或维管形成层。
分蘖:分枝集中在地面下或近地面密集的节上,节 上生根,这种分枝称为分蘖。
分蘖节:着生分蘖 的密集的节和节间 部分。 蘖位:即分蘖的节位,有 高蘖位和低蘖位之分, 如蘖位四比蘖位三高。
(六)茎的形态学特征在生产上的应用 1.根据芽磷根判断枝条的年龄,用于扦插,嫁接等。
2.对芽的顶端优势的应用 如麻(促进),棉(抑制)
四、茎的初生结构
茎端顶端分生组织中的初生分生组织所衍生的细胞,经过 根的初生结构: 分裂,生长,分化而形成的组织,称为初生组织,由这种组织 表皮 组成茎的初生结构。
皮层 维管柱 (一)双子叶植物茎和裸子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1、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1、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茎 的 初 生 结 构
表皮
以后随着茎的增粗,新木栓形成层的产生逐渐 内移,最终由次生韧皮部发生。
五、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一)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1、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1)维管形成层的来源和活动 (2)木栓形成层的来源和活动
A、来源: B、活动:
平周分裂,向内、外分别形成栓内层和木栓,与木栓形 成层共同组成周皮。
左旋:牵牛、菜豆
右旋:律草、薯蓣 中性:何首乌
(三)芽的生长习性 植物由于适应不同的环境而形成不同的习性: 1、直立茎:茎背地面而生,直立。 2.缠绕茎:茎细长,柔弱,不能直立,以茎本 身缠绕它物上升。 3、攀援茎:茎细长、柔弱,不能直立,以特有 的结构攀援他物上升 有5种攀援结构 4.葡萄茎:茎细长、柔弱、平卧地面,蔓延生长, A、卷须:瓜类、葡萄、豌豆 节上生不定根,芽发育为新植株。如草莓、甘薯 B、气生根:常春藤、络石、辟荔
1、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1)表皮-由原表皮发育而来 (2)皮层-由基本分生组织发育而来 (3)维管柱-由原形成层和基本分生组织共同发育而来 A、初生维管束:由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共同组 成的分离的束状结构,由原形成层发育而来。 类 型
有无束中形成层:无限维管束 有限维管束
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排列方式: 外韧维管束 双韧维管束 周韧维管束
射线原 始细胞
增殖分裂
平周分裂 :形成射线。
B、维管形成层的细胞组成、分裂方式和衍生细胞的发育 (a)细胞组成:
(b)分裂方式和衍生细胞的发育
(c)髓射线和维管射线的比较
髓射线 起源
基本分生组织
维管射线
射线原始细胞
位置 数量
位于初生维管组织间
数目固定 初生射线
次生木与次生韧间
数目不固定 次生射线
五、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B、休眠芽:在生长季节不活动,通常 茎下部腋芽是休眠。 顶端优势:顶芽生长优势的现象。原 因是顶芽形成生长素向下运输,抑制了腋 芽的生长生产中应促进或抑制顶芽生长。
(三)茎的生长习性 植物由于适应不同的环境而形成不同的习性: 1、直立茎:茎背地面而生,直立。 2.缠绕茎:茎细长,柔弱,不能直立,以茎本 身缠绕它物上升。
3.对分枝方式的应用
① 单轴分枝为营养枝,合轴分枝为结果枝, 用于果树修剪,棉花的整枝等,以调整树 冠,促进结果枝。
② 对禾本科分蘖的应用:促进有效分蘖, 控制无效分蘖。合理密植,巧施肥料,控 制水肥,调节播种期,选择合适品种等。
三 、茎的发育
(一) 顶端分生组织 构成:原分生组织和初生分生组织 。
叶痕:叶落后在茎上留下的痕迹 。
维管束痕:叶痕内一些点线状突起,为枝条与叶柄间维管束 断离留下的痕迹。
芽鳞痕:顶芽(鳞芽)开展时芽鳞片脱落后留下的痕迹据此 可判断枝条的年龄,用于插枝、嫁接、切片的依据。
皮孔:周皮形成后,木质茎上交换气体的通道。
(二) 芽的概念和芽的类型 1 、芽的概念 芽:处于动态而未伸展的枝、花或花序。有枝芽 和花芽之分。 2 、芽的一般结构(以枝芽为例)
C、叶柄:旱金莲、铁线莲 D、钩刺:猪殃殃、白藤 E、吸盘:爬墙虎
(四)茎的分枝类型 1、二叉分枝:最原始的分枝,由顶端分生组织分成二
半,各半形成同样的分枝。
2、单轴分枝(总状分枝):顶芽不断向上生长,主干明
显,多数裸子植物,部分被(杨,山毛榉)。
3.合轴分枝:顶芽发育到一定时候就死亡或生长缓慢或为
C、髓射线:维管束间的薄壁组织,也称初生射线, 基本分生组织发育而来。
茎与根的初生结构的比较
(二)单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玉米茎的结构: (1)表皮:表皮细胞有长、短细胞之分,表皮上有气孔。 (2)基本组织:近表皮细胞为厚壁细胞,幼嫩茎有叶绿体, 长细胞:角质化。 无皮层和髓之分。 短细胞:栓质细胞和硅质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