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纠错编码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纠错编码原理
一、纠错编码的原理
一般来讲,信源发出的消息均可用二进制信号来表示。
例如,要传送的消息为A和B,则我们可以用1表示A,0表示B。
在信道传输后产生了误码,0错为1,或1错为0,但接收端却无法判断这种错误,因此这种码没有任何抗干扰能力。
如果在0或1的后面加上一位监督位(也称校验位),如以00表示A,11表示B。
长度为2的二进制序列共有2=4种组合,即00、01、10、11。
00和11是从这四种组合中选出来的,称其为许用码组,01、10为禁用码。
当干扰只使其中一位发生错误,例如00变成了01或10,接收端的译码器就认为是错码,但这时接收端不能判断是哪一位发生了错误,因为信息码11也可能变为01或10,因而不能自动纠错。
如果在传输中两位码发生了错误,例如由00变成了11,译码器会将它判为B,造成差错,所以这种1位信息位,一位监督位的编码方式,只能发现一位错误码。
按照这种思路,使码的长度再增加,用000表示A,111表示B,这样势必会增强码的抗干扰能力。
长度为3的二进制序列,共有8中组合:000、001、010、011、100、101、110、111。
这8种组合中有三种编码方案:第一种是把8种组合都作为码字,可以表示8种不同的信息,显然,这种编码在传输中若发生一位或多位错误时,都使一个许用码组变成另一个许用码组,因而接收端无法发现错误,这种编码方案没有抗干扰能力;第二种方案是只选四种组合作为信息码字来传送信息,例如:000、011、101、110,其他4种组合作为禁用码,虽然只能传送4种不同的信息,但接收端有可能发现码组中的一位错误。
例如,若000中错了一位,变为100,或001或010,而这3种码为禁用码组。
接收端收到禁用码组时,
就认为发现了错码,但不能确定错码的位置,若想能纠正错误就还要增加码的长度。
第三种方案中规定许用码组为000和111两个,这时能检测两位以下的错误,或能纠正一位错码。
例如,在收到禁用码组100时,若当作仅有一位错码,则可判断出该错码发生在“1”的位置,从而纠正为000,即这种编码可以纠正一位差错。
但若假定错码数不超出两位,则存在两种可能性,000错一位及111错两位都可能变为100,因而只能检错而不能纠错。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得到关于“分组码”的一般概念。
如果不要求检错或纠错,为了传输两种不同的信息,只用1位码就够了,我们把代表所传信息的这位码称为信息位。
若使用了2位码或3位码,多增加的码位数称为监督位。
我们把每组信息码附加若干监督码的编码称为分组码。
在分组码中,监督码元仅监督本码组中的信息码元。
2
图8-2分组码的结构
其中k是每组码中信息码元的数目,n是码组的总位数,分组码一般用符号(n,k)表示,
又称为码组的长度(码长),nk=r为每码组中的监督码元数目,或称为监督位数目。
通常将分组码规定为如图8-2所示的结构,图中前面k 位(an1,an2,...,ar)为信息位,后面附
加r个监督位(ar1,...,a0),此码又称为系统码。
二、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概念
1、编码效率
设编码后的码组长度、码组中所含信息码元以及监督码元的个数分别为n,k和r,三者之间满足n=k+r,编码效率R=k/n=1r/n。
R越大,说明信息位所占的比重越大,码组传输信息的有效性越高。
所以,R说明了分组码传输信息的有效性。
2、编码分类
①根据已编码组中信息码元与监督码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可分为线性码和非线性码。
若监督码元与信息码元之间的关系呈线性,即满足一组线性方程式,称为线性码。
②根据信息码元与监督码元之间的约束方式不同,可分为分组码和卷积码。
分组码的监督码元仅与本码组的信息码元有关;卷积码的监督码元不仅与本码组的信息码元有关,而且与前面码组的信息码元有约束关系。
③根据编码后信息码元是否保持原来的形式,可分为系统码和非系统码。
在系统码中,编码后的信息码元保持原样,而非系统码中的信息码元则改变了原来的信号形式。
④根据编码的不同功能,可分为检错码和纠错码。
⑤根据纠、检错误类型的不同,可分为纠、检随机性错误的码和纠、检突发性错误的码。
⑥根据码元取值的不同,可分为二进制码和多进制码。
本章只介绍二进制纠错码和检错码。
3、编码增益
由于编码系统具有纠错能力,因此在达到同样误码率要求时,编码系
统会使所要求的输入信噪比低于非编码系统,为此引入了编码增益的概念。
其定义为:对于相同的信息传输速。
率,在给定误码率下,非编码系统与编码系统之间所需信噪比
S0/N0之差(用dB表示)
采用不同的编码会得到不同的编码增益,但编码增益的提高要以增加
系统带宽或复杂度来换取。
4、码重和码距
对于二进制码组,码组中“1”码元的个数称为码组的重量,简称码重,
用W表示。
例如码组11001,它的码重W=2
两个等长码组之间对应位不同的个数称为这两个码组的汉明距离,简
称码距d。
例如码组10001和01101,有三个位置的码元不同,所以码距
d=3。
码组集合中各码组之间距离的最小值称为码组的最小距离,用d0表示。
最小码距d0是信道编码的一个重要参数,它体现了该码组的纠、检
错能力。
d0越大,说明码字间最小差别越大,抗干扰能力越强。
但d0与
所加的监督位数有关,所加的监督位越多,d0就越大,这又引起了编码
效率R的降低,所以编码效率R与最小码距d0是一对矛盾。
根据编码理论,一种编码的检错或纠错能力与码字间的最小距离有关。
在一般情况下,分组码的最小汉明距离d0与检错和纠错能力之间满足下
列关系:
①当码字用于检测错误时,为了能检测出任意≤e个错误,最小码距
应满足:
d0≥e+1(8-1)
这可以用图8-3(a)来说明。
设一码组A位于O点,另一码组B与A
最小码距为d0。
当A码组发生e个误码时,可以认为A的位置将移动到以O为圆心、
以e为半径的圆上,但其位置不会超出此圆。
只要e比d0小1,发生e
个错码后错成的码组不可能变成另一任何许用码组,即有e≤d01。
②当码字用于纠错时,为了能纠正任意≤t个错误,最小码距应满足:
d0≥2t+1(8-2)
这可以用图8-3(b)来说明。
若码组A和码组B发生不多于t位的错误,则其位置均不超出以O1和O2为圆心,t为半径的圆。
只要这两个圆
不相交,则当误码小于t时,根据它们落入哪个圆内,就可以正确地判断
A或B,即可以纠正错误。
以O1和O2为圆心,t为半径的两圆不相交的
最近圆心距离为2t+1,此即为纠正t个误码的最小码距。
③为了能纠正任意≤t个错误,同时又能检测出任意≤e个错误,最
小码距应满足:
d0≥e+t+1(e>t)(8-3)
(简称纠检在解释此式之前,先来说明什么是“纠正t个错码,同时
又检测e个错码”
结合)。
在某些情况下,要求对于出现较频繁但错码数很少的码组按
前向纠错方式工作,以节省反馈重发时间,同时又希望对一些错码数较多
的码组,在超过该码的纠错能力时,能自动按检错重发方式工作,以降低
系统的总误码率。
这种工作方式就是“纠检结合”。
(a)(b)图8-3码距与检错和纠错能力之间的关系(c)
在上述“纠检结合”系统中,差错控制设备按照接收码组与许用码组的距离自动改变工
则将按纠错方式工作,作方式。
若接收码组与某一许用码组间的距离在纠错能力t的范围内,
否则按检错方式工作。
现用图8-3(c)来说明。
若设码组的检错能力为e,则当码组A中存在e个错码时,该码组与任一许用码组B的距离至少应有t+1,否则将进入许用码组B的纠错能力范围内,而被错纠为B,这就要求最小码距应满足式(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