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四散文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四理解词句解读标题与个性探究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点突破四理解词句、解读标题与个性探究
逐点突破·建知识之架构
导图指引
考向分析
考向(一) 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这两个字。
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1.文中词语的审视方法
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再结合语境,对所给词语进行“内外结合”的审视:
“内看”,就是审视词语的内部结构,看关键字,看构成方式,看词语所在句子;
“外看”,就是审视词语所在句的外部环境,看相邻、看段意、看主旨。
2.文中词语的理解技巧
(1)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①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
②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
③将答案代入原文理解,看是否恰当。
(2)运用了修辞的词语
①联系语境分析它运用了何种修辞格。
②在有效阅读区间内,在该词语前后会有对其进行直接阐释的句子、段落。
③若在有效阅读区间内没有对需释义的词语的阐释性语句、语段,可联系全文主旨,分析文章表面上(表)写什么,实际上(里)写什么,而后由表及里,联系修辞方法分析该词的修辞义。
(3)体现作者情感态度、表现主旨的词语
①明确该词语所在句段的主要内容,分析句段结构,理清作者写了几个层面。
②本义入手,追根溯源。
从相关语境中找出包含该词或其近义词的句子,体验其情感。
③与文章情感(主旨、观点)相关的词一般是文章的核心词语,看清它是文章的标题,还是主旨词,还是情感词,明确词语的地位。
典例 1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窗子以外
林徽因
①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②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
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
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
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
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③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④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⑤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
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
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
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⑥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
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
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⑦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
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
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
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有删改)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规范解题】第一步,审明要求,明确方向。
第二步,找准区间,分析文本。
考查分析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
找出关于“窗子”的描写,对其进行分析归纳。
第②段写“我”看到铁纱窗外面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第③段提到铁纱窗、玻璃窗,第④段写“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都在窗子以外,第⑤段写书房窗外的情形,这几段提到的窗子都是________(具体)的。
第⑦段写即便是出门旅行,也“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这里说的是________(无形)的“窗子”,即________(心态与观念的限制),它造成了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等,分隔了不同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考向(二) 分析句子的意蕴
句子的意蕴是指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
考试中的“意蕴”是实实在在的,有明确的答案和得到答案的依据的。
意蕴与情感不是一回事。
虽说有些地方有相通之处,但意蕴重在思想性、认识性,而情感重在倾向性,即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1.句子意蕴的三层意义
句子的意蕴一般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表层意义,即语句的字面意义;
第二,句内意义,即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第三,句外之意,即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产生的意义。
2.句子分析的三种方法
(1)句意含蓄的句子
①抓住重要语句的附加成分,分析句子修饰语的意义,结合语境探讨其具体含意和表达艺术。
②分析语境,即分析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从整体阅读的角度出发,将句子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分析。
需要强调的是,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是篇章语境最重要的因素,对文章的各个部分、句子以至词语都具有统摄作用。
(2)运用修辞的句子
①确定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格。
②将语句“还原”,就是将语句的修辞手法还原成没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语句。
如理解比喻句,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象征句,就要寻找象征对象;理解反语句,就要将褒贬互换;理解双关句,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
③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理解语句内容。
(3)起结构作用的句子
①对于此类语句,首先要判断语句在文中的位置来确定其含意。
②要掌握各类结构句的常规解法。
理解总领句、总结句的含意要分别对下文与上文的几段内容进行概括;理解过渡句的含意,需要对上下文的内容进行把握;理解照应句应找出照应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解释;理解结论句就要结合文章的主题,这样的句子多位于结尾部分,作用是卒章显志、升华主题、总结全文等。
典例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渐行渐远的村庄
黄辉
一个人的夜晚,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
茅草、镰刀、乌鸦和月亮,一叶瓦,半块砖,数缕轻薄的寒烟,几根擎天的大树,那里栖满了我心灵的诗意。
多年之后,当我在某一个城市冬天的黄昏里独倚栏杆眺望西北故乡的方向,我的睫毛被从故乡赶来的雪花打湿,我看见在高楼之间漫天的雪花间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
它将在这样一个充满寒冷的浓黑的夜晚里死去吗?在那生命将尽的一刻它能梦到母亲雪白温暖的胸膛吗?
栖居在村庄里的鸟都是幸福的鸟,即便是一群乌鸦。
它们一起在冬天晃眼的阳光下飞起飞落,舞蹈,鸣叫和欢宴;傍晚,当夜幕下沉,它们又一起喊叫着归巢。
它们没有迷失和孤独。
村边的那一片树林,夜色已经来到,鸟们已经归巢,四周充满了如水的静谧和安详。
在树林的上方,有星星和月亮。
空气开始逐渐地冷下来,虫子们也停止了鸣叫,只剩下泥土和树木的呼吸渐渐清晰。
树林旁的错落的房舍在银灰色的月辉下隐约可见。
高高的屋脊上蹲着一两只眼光雪亮的猫头鹰,而檐下石台上满布青苔的小石洼里储满了上一场下的未干的雨水,白天里有鸡和鸟撅着小嘴来喝,到夜晚就都盛满了一枚枚晃动的水晶般的月亮。
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
它是诗人心中纯洁的纤尘不染的蓝月亮,它只能在诗歌里出现,只能在多年前的村庄夜晚的上方出现,只能在我的梦里和我的小妹的呓语中出现,它属于童年和梦,属于心灵和灵魂。
史蒂文斯说:“月亮就折叠到大衣里了。
”这让我想象在一个有月亮的村庄的夜晚,月辉是那么皎洁,我们在晚饭后到村边的树林旁散步,我们的孩子睡在家里,出来时,她告诉我们要把月亮带给她,然后,等我们回家,一轮月亮就折叠在我们的大衣里抖落在她的小手里了。
这样的孩子是幸福的。
她可以看到乡村最纯洁和最完美的月亮,她有一颗童稚的心。
当我背叛了村庄走进华灯闪烁的城市,在晚饭后漫步在人流熙攘的广场上。
我牵着孩子的小手想在城市的上空指给她看哪是星星哪是月亮时,我失败了,我们的视力被刺眼的霓虹灯遮挡。
我们的周围不再拥有寂静和月华,充满耳朵的是流行乐的噪音和声嘶力竭的喊唱。
我知道也许我的这种言说带有某种矫情的成分,因为我现在已无法离开城市,但我的心灵承受的是背叛的煎熬和对那一轮出现在村边树林里的蓝月亮的无穷无尽的思念。
我知道,当我在广场上能时时看到白色的大理石雕塑和五颜六色喷泉的时候,那一枚属于村庄的蓝月亮已渐行渐远。
可怜的孩子!你不能认识月亮,还能认识什么?
我累了,疲惫已极,那一间童年村庄的低矮草房已成为我精神的天堂。
我在那一个春天出走,母亲赶着她洁白的羊群把我送到村口;然后,我离开羊肠小道,走向城市的方向,母亲转身赶着她的羊群走进草原。
她知道有一天她的儿子还会回到她的身边吗?村庄,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为何年龄愈大愈对它魂牵梦绕?其实,许多个夜晚我都不敢触摸这样一个烫手的词语,它是我的灵魂和根。
我的根扎在村庄里,扎在乡野的有一搭无一搭的狗吠声里,扎在长满鸟群和月亮的天空、长满树木的大地上。
(节选自《散文百家》) 结合原文,理解“我看见在高楼之间漫天的雪花间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一句的含意。
【规范解题】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
第二步,回归文本,理解分析。
在这段话中,作者以“孤独的鸟”比喻________(远离村庄的“我”),以鸟“找不到归程和穴巢”比喻________(居住在高楼间的“我”找不到自己心中的“村庄”),“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表达________(自己对村庄的迷失)之感。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作者以“孤独的鸟”比喻远离村庄的“我”(人),以鸟“找不到归程和穴巢”比喻居住在高楼间的“我”(人们)找不到自己心中的“村庄”,表达自己对村庄的
迷失之感。
考向(三) 解读散文的标题
鉴赏散文标题,一般考虑以下角度:
1.理解标题的多重含义
(1)理解标题的表层含义,即表层义;
(2)体会标题的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和象征义;
(3)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探究标题与文章中心的关系,即主旨义。
2.分析标题的作用、效果
(1)词语句式方面:用语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含蓄蕴藉等。
(2)手法技巧方面:运用比喻、象征、双关、拟人、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运用虚实结合等各种表现技巧。
(3)结构脉络方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话题,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线索作用,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为“文眼”,有揭示文章中心或主题的作用。
(4)内容主题方面:明确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事件等内容;体现作者的审美体验和价值判断;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5)与读者关系方面:充满强烈的感情色彩,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发人深思,富有启发性。
解读散文的标题有两种题型。
(1)意蕴分析
典例 3 阅读全文,体会标题“渐行渐远的村庄”的含义。
(原文见典例2) 【规范解题】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
第二步,回归文本,理解分析。
考查分析作者情感态度、表现主旨的词语的能力。
首先确定阅读的范围是全文,再结合全文理解“村庄”的含义。
“渐行渐远”既指________(远离现实中的村庄),表达了作者________(对村庄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也指________(远离精神上的村庄),表达了________(对“村庄”这一灵魂和根的精神远离,或作者对纯洁、美好,具有精神依托的村庄生活的渴望和呼唤)。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渐行渐远的村庄”不仅写出作者离开村庄,渐远村庄,表达作者对村庄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而且更写出对“村庄”这一灵魂和根的精神远离,表达了作者对纯洁、美好,具有精神依托的村庄生活的渴望和呼唤之情。
(2)综合分析
典例 4 (2018·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
水缸里的文学
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
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
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
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
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
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
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
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
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
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水,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
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
⑥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
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
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
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
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⑦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
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
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
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
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
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实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
⑧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
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
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规范解题】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
第二步,回归文本,理解分析。
考查分析文章标题的能力。
第一问,应该从文中找到一些相关的语句,如第①段中“________”(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第⑤段中“________”(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据此可以获得答案信息:________(水缸萌芽了“我”的文学梦,水缸是“我”童年精神世界的寄托)。
又如第⑧段中“________”(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________”(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据此可以获得答案信息:________(水缸是“我”文学创作的源泉及动力,“水缸”成为“我”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文学世界的象征)。
第二问,思考这个标题的表达效果,一般要从词语句式、手法技巧、结构脉络、内容主题、对读者阅读产生的影响等方面思考,如“水缸里的文学”,这种奇妙的表达,________(设置了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富有想象力的标题,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寓意:“我”的文学梦是从对水缸里的河蚌仙女的想象中萌发的。
水缸是“我”童年时代精神世界的寄托,可以让“我”的梦想在其中畅游。
水缸的记忆伴随着“我”,是“我”文学创作的源泉及动力,“水缸”成为“我”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文学世界的象征。
效果:既形象又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虚实结合,凸显主题。
考向(四) 个性化探究文本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首先,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应该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然后由表及里,归纳要点,把握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
其次,对散文文本探究要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选材、组材、语言、线索设置等特点;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而作随意的褒贬。
个性化探究文本有两种题型。
(1)一般性解读
典例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聆听井冈山
素素
井冈山,盈眼皆为绿色。
我就想,如果绿色是井冈山的盖头,那么我们此行的目的,可能就是撩开它梢上的绿,去寻觅它蕊里的红吧。
接下来的日子,果然就是这样。
我们一路走过无数个地方,无论山上、水边,还是村镇之畔,无处不踩着潮湿的绿意。
属于井冈山的红,一部分陈列在各类博物馆或纪念馆里,一部分涂写在小村或古镇的墙壁上。
我尤其注意到了写在井冈山墙壁上的红,它其实是红军当年留下的标语。
数量极其可观,不只是一条两条,而是成百上千条;颜色斑驳而多样,或是红漆,或是白粉,或是黑墨汁;字迹也隐显各异,有的清晰可念,有的模糊难辨,有的影影绰绰。
像一支支从不同方向赶来的队伍,个个张大了嘴巴,以默片的姿态呼喊着,而这一条条光影斑驳的拷贝,就悬浮在露天的墙壁上,眩晕了我的眼睛。
尽管有人告诉我,墙壁上写有标语的村镇,就是红军当年的驻地。
我仍无法想象,大敌当前,战争残酷,在少有的那么一点空隙里,竟有人一笔一画地往墙壁上写出这么多大字。
我去过的地方叫宁冈,叫东固,不论是街巷、祠堂,还是照壁、屋前,一切可以书写的地方,几乎被标语给密集地覆盖了。
也就是说,在那段特殊的日子,出自红军之手的标语,把整个井冈山都染红了。
革命需要鼓动。
红军当年要不断地吸收新战士,井冈山人管这叫“扩红”,当然离不开标语和口号。
革命需要打胜仗。
红军与白军发生过的战斗不胜其数,光是大规模的反围剿就有五次,要打垮围追堵截的白军,也离不开标语和口号。
革命需要农民的支持。
红军战士大多是农民出身,他们正是为了打土豪、分田地而参加了红军,要动员一贫如洗的百姓拥护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