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桡足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育桡足类?
桡足类的种类很多,应选择适宜培养的种类。
适宜培养的种类应该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食性杂,可以摄食动植物饵料和有机质碎屑等;繁殖能力强,生长快;作为观赏鱼幼体的饵料,营养价值高。
(1)培养设备主要培养设备有培养容器、搅拌器、充气装置、升温装置等。
小型培养容器多使用1米。
左右的塑料水槽。
大型培养容器多为水泥池,容量从几立方米到几百立方米不等。
池深一般1~1.3米。
小型培养容器多用散气石充气搅拌,不设专门的搅拌器。
用于水泥池的搅拌器有两种:一种是专门的搅拌器,带有翼片,慢速运转,靠翼片搅动水体;另一种是用铺在池底的塑料管充气搅拌。
桡足类生长繁殖要求的水温一般较高,需配备升温装置。
(2)培养用水的处理培养用水最好通过砂滤,如果无砂滤设备,也可以用筛绢网过滤,以滤除水中的大型动物。
(3)接种种的来源有两个途径。
一是从自然水域采集的桡足类,经分离、富积培养后,再往大型培养容器接种;二是采集桡足类的卵进行孵化。
接种量以大为好。
接种量大,增殖到可收获密度的时间短,生产效率高。
接种量最大可以达到当时培养条件下最大密度的一半。
(4)投放附着基培养底栖和半底栖的桡足类,需要投放附着基。
例如,虎斑猛水蚤有爬行于池壁和池底或在其附近游泳的习性。
为了增加其栖息场所,投放附着基有明显效果。
附着基的种类有蚊帐布、筛绢网、塑料波纹板、聚乙烯薄膜等。
垂挂蚊帐网作为附着基,则不会降低通气能力,而且蚊帐网上有青苔生长,起到了附着基、饵料和稳定水质的作用。
(5)管理
①投饵应根据桡足类的食性选择适宜的饵料。
杂食性桡足类的饵料种类很多,适于大量培养。
除了饵料种类外,还要控制投饵量。
如果用1米s容量的塑料水槽作为培养容器,混合投喂对虾配合饵料与酵母,对虾配合饵料投喂量每周30~75克,酵母投喂量每天2克,1周后,虎斑猛水蚤增殖到1.4万~1.7万个/升;混合投喂鱼类配合饵料与酵母,鱼类配合饵料每2~3天投喂5~10克,酵母每2~3天投喂10克,1周后,虎斑猛水蚤增殖到1.6万~2万个/升;1次或多次投喂酱油糟125~625克,1周后,虎斑猛水蚤增殖到4 000个/升。
②搅拌与充气搅拌和充气的作用,一是增加培养水中的溶解氧,二是防止饵料下沉,是培养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但要适当控制搅拌和充气的强度。
底栖和半底栖的桡足类有在池壁附近生活的习性,搅拌强度过大或充气量过大,有可能对其产生不利影响。
③控制温度和光照度应把温度和光照度控制在最适宜范围。
温度不宜变化过大。
④水质控制指标桡足类培养中水质变化不宜过大,特别是投喂人工饵料时更要注意。
培养过程中,溶解氧应大于5毫克/升,pH值应控制在7.5~8.6。
如果溶解氧和pH值过低,应加强通气。
⑤收获培养的桡足类最高密度都有一定界限,并且随培养条件不同而不同。
据报道,虎斑猛水蚤的增殖密度,在1升水槽中为3万个/升,在30升水槽中为1.8万个/升,1米。
水槽中可达1.5万个/升,在40米。
水池中(用油脂酵母做饵料)达到3.6万个/升,在200米s水池(用面包酵母做饵料),增殖密度也达到1.58万个/升。
在密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就要收获其中的一部分,这对桡足类长期稳定的增殖是有利的。
每次收获量的大小,以不影响其增殖为准。
如果每次的收获量过小,则现存量就大,桡足类则处于较高密度状态,对其生长繁殖不利。
相反,如果每次的收获量过大,则现存量就小,参与繁殖的个体数量就少,也影响其增殖的速度。
每次收获以10%左右为宜。
收获方法是用网目0.33毫米的网捞取。
收获的个体主要是成体和后期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