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论文——张培基散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
译
理
论
与
实
践
散文的翻译技巧
——浅析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姓名:陈茜
院别:湖南理工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班级:0805班
学号:14080701355
编号:20
散文的翻译技巧
——浅析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陈茜
(湖南理工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0805班学号14080701355 编号20)
摘要: 散文有其独到的特点,而英译散文更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难点。
于此,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各种独到的翻译技巧无疑为后来者指明了道路,故本文试通过拜读张先生的著作来分析得出个中技巧以供参详。
关键词:散文、张培基、英译
The Translation Skills of Prose
——Brief study of the Selected Modern Chinese Prose
Writingstranslated in English by Professor Zhang Peiji Abstract:Prose has its special characteristics,so that more difficult points are existed when translating Chinese proses into English.For this condition,the Selected Modern Chinese Prose Writingstranslated in English by Professor Zhang Peiji provided guidance for laters without doubt.This thesis is trying to analyse its skill by reading the famous work for readers.
Key Words: prose、Zhangpeiji、translation
引言
张培基先生在译坛孜孜不倦地耕耘了50年,他的译著和专著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被国内外图书馆收藏。
早在1992年,时任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主任的金圣华女士就撰文"张培基教授",称对张先生所著的《英语声色词与翻译》和《习语汉译英研究》两本书"印象十分深刻"。
被许多高校选定为英语专业翻译课教材的《英汉翻译教程》也是由张先生主编的。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是一本不是教材的好教材,它为中国学者深入研究翻译理论与技巧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典型实例。
李明的《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文《落花生》赏析》认为,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文《落花生》在再现原文信息、体现原文功能方面为我们英译汉语散文树立了典范;朱曼华的《中国散文翻译的新收获》中说:“拜读之后笔者觉得张先生在处理‘增益’与‘删略’关系,‘表层语义’与‘潜层语义’关系,以及声色词语对应与非对应性关系等诸多方面出手不凡,均有独到之处。
”故本文着重从张先生作品的内容和翻译中的“增益”与“删略”、跨句翻译以及“表层语义”与“潜层语义”方面来阐述对张先生作品的理解。
一:作品内容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篇幅有限,但它几乎囊括了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一大批杰出作家寓意深邃的有一定代表性的散文作品。
这些作家或名人包括李大钊、方志敏、鲁迅、郭沫若、胡适、叶圣陶、朱自清、郁达夫、柔石、萧红、
老舍、郑振铎、萧乾、冰心等等;也有至今仍在笔耕的文学巨匠如巴金、季羡林等等。
如只拜读该作品英文部分,绝对会认为出自原篇英文散文而非英译过来的,可见张培基先生翻译功底之深厚。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推出对国人的翻译指导思想或翻译观念的更新也会起到先导作用。
让世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民真实的思想感情,有条件的有识之士应多做些这方面的译介工作。
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问世的意义不可低估。
二:作品中体现的散文翻译技巧
(一):增益与删略
在英汉翻译中,有时为了使表达更加准确、行文更加流畅或风格更加贴近的目的,我们必须增加原句表层没有出现的词汇或短语等,这就是增益法。
反之则为删略。
恰当地运用增益和删略会使译文详略得当,能展示译者的翻译底蕴。
1、“昨晚上甜蜜的私语,今朝的冷清的露珠”
“Last night’s whisper s of love;thi s morning’s drops of cold dew”
译者用了“增益”“删略”互补的手法,译出了文中所“无”,如“love”;又割舍了文中所“有”,如“甜蜜的”,在潜层语义上实现了更完美的“统一”,使得很美的一句中文变成了更美的英语。
2、“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
”
“He urged the waiter again and again to take good care of me, but still did not quite trust him. He hesitated for quite a while about what to do.”
“甚是仔细”一句并没有明确译出,进行了删略,不过既然有again and again,信息已经到位了,就不拘泥于字对字。
3、“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Never mind! It won’t do to trust guys like those hotel boys.”
很明显的,“他们去不好!”翻译成英文中多了很多成分,比如重复的guys和hotel boys,但这个增益又使得这句很口语化的句子更加传神,也让读者更加理解其中的意思。
4、“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I spread on the seat the brownish fur-lined overcoat he got tailor made for me.”
讲明是“tailor made”,否则会使英语为母语的读者产生误解,造成信息传达不准确。
可见汉译英中,适当的增益(即over translation)是很必要的。
“紫毛大衣”的译法十分地道,可见翻译的真功夫。
原作者强调“紫毛大衣”,背后有它的含义。
有毛的,厚,暖和,这就是“紫毛大衣”的潜台词,并且是父亲给我做的,于是可见细致深沉的父爱蕴含其中。
张先生的译法基本是直译的,并且小小发挥了一下,这样原文细节上的言外之意一点也没有损失。
5、“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
“He told me to be watchful on the way and be careful not to catch cold at night.”
小心,警醒,其实是一个意思,于是该略则略,很灵活,使得整个文章看起来富有生机。
(二):跨句翻译法
跨句翻译是指把若干汉语句子看作一个整体,将其译成一个或若干个英语句子的翻译技巧与方法。
这些汉语句子本身或其小句在翻译时需要新调整,或拆、或拼,调整过程中还要注意小句的前后顺序。
调整的对象包括子句、分句和句子形式等。
跨句翻译法具有一定的表义功能和文体功能。
跨句翻译法的运用包含独
立分句处理和依存分句处理两条原则。
散文翻译样本的初步统计表明,译成并列句、时间状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者居多。
6、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When I met father in Xuzhou, 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his courtyard and the thought of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
原句是个典型的流水句,没有主语,谓语却多达五项,各个分句按时间逻辑铺排,之间除了“又、不禁”没有任何其他连接词。
汉语流水句的翻译,应该把意念流纳入到英语的形式框架之中。
观察译文可以发现,译者根据原句的逻辑成分,整理出原句清晰的逻辑思路,通过跨句翻译,改变了整个句子的语序,使其符合英语的习惯同时又没法改变其原意。
7、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呢?
Why should I be made to pass through this world for nothing?
单从结构看,张先生的译文用被动语态“why should I be made …”将句法进行调整,符合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能够更好地引起译文读者的共鸣。
从语法角度看,而未明确主语的前提下用被动语态更佳。
8、事虽经纬万端,但综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Complicated as the matterwas, an overall view of the situation will show that unit-ed,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benefit; divided they suf-fer。
此句的原译为“Though the matter was as complicated ascould be, an all_round view of the situation would showthat cooperation is beneficial to the country and nationwhile division is detrimental to them”,使原本精辟有力的原文显得苍白无力,张先生则用简练的手法表达了后半部的排比结构和韵味,跨句翻译的恰当运用使整个句子的气势出来了。
9、“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
“The discouraging sate of affairs filled him with an uncontrollable feeling of deep sorrow, and his pent-up emotion had to find a vent. That is why even mere domestic trivialities would often make him angry.”
原文分号之前被并成一句。
这一句跨句翻译译得实在漂亮,完全跳出了原文的语序和结构,而是将几个短句重新组织,用符合英语习惯的句型和结构进行再创作。
仔细推敲,又发现信息一点也没有损失。
如此高质量的,如行云流水般流畅的译文,令人叹为观止,值得所有后来者好好推敲学习。
(三):表层语义与潜层语义
每个词都有特定的语义成分,因此语义成分分析也被应用于翻译的控制研究,表层语义是字词在字典里的习惯性解释,而潜层语义则是长年累月的生活经验等总结出的内在含义,在特定环境下一个词有多种不同意义,所以在汉译英当中的潜层语义和表层语义的转化是个很大的难点,需要仔细推敲方能得出。
张先生在对语言的两层语义的转化中做的相当到位,值得好好揣摩学习。
10、欢快的声波在金色的暮霭中飘荡
The joyous sound wave drifted through the golden evening mist
该句中有“游泳”等字样,一般译者无疑会同swim产生联想,而张先生却总是能跳出表层语义的局限进入潜层语义中来,力求译出原文的精神实质,跟原文一对比,只见更好的表达了那声波的动态和欢快的情景,从wave一词的运用实在
可见张先生功底之深厚。
11、许久储蓄在心里的诗料,今晨在理发店里又浮上了心来了。
My long pent_up poetic emotion emerg ed again this morning at a hairdresser’s
句子翻译很简练,把“储蓄在心里的”较长的定语浓淡缩成意为“心扉封闭”或“被压抑”的pent_up也很经济实惠又形象逼真,对其潜层语义的运用实在恰到好处。
类似的还有“慧心”一词,在英语里并没有完全对应的词,而张先生在翻译中将其“模糊”处理译为feeling heart,颇有见地。
12、里边没人
“Go back to your seat. Don’t leave your things alone.”
这是个典型的整个句子都根据语境进行了语义的调整,起到了解释作用,细心的父亲怕行李没人照看。
若直接译为“There’s no one inside.”肯定会令西方读者不知所云。
这份细心和踏实实在不是一般译者可以做到的。
13、我不禁汗涔涔泪潸潸了。
At the thought of this, sweat oozes from my forehead and tears trickle down my cheeks.
这个句子是增益和语义改变的例子,不仅联系上下加上了个开头来解释为什么汗涔涔泪潸潸,在翻译时又巧妙地运用oozes和trickle二字,发音轻缓,传神地表达了作者因紧张、焦虑、羞愧而出汗和流泪的情景。
一般的译文都会习惯于直译为“Already sweat is starting on my forehead, and tears welling up in my eyes.”难以有这样的表现力。
结语
通过以上例子,浅析了张先生散文翻译中的几种基本技巧,在翻译中,如果忽视或抛弃任何一个部分,都意味着把一部分意义抛弃了。
因此,是否能在翻译中再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是译文成功的关键。
而恰当熟练地运用这些翻译技巧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道路,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值得一代又一代的译者继续孜孜不倦地研究和学习以求得译坛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2、陈宏薇:《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48-50,176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251
4、米曼华:“中国散文翻译的新收获——喜读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J].<中国翻译)2ooo年第3期
5、刘士聪著,《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译林出版社,2002.122-124
6、林语堂,《论翻译》,《翻译论集》,刘靖之主编,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1.65-70
7、刘重德,《托尔曼教授谈翻译的艺术》,《浑金璞玉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 144-147
8、张燕,《对“信”的再认识》,《译学辞典与译学理论文集》,孙迎春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43-48
10、Biber,Douglaseta1.Long man grammar of written and spoken English[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OOO年,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