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极理论的模型化研究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非均衡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非均衡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6908f0303d8ce2f0066231e.png)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非均衡发展陈华,尹苑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迎来一个新时期。
如何借鉴西方主流区域经济理论为我所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介绍区域经济的增长理论和增长模式,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简要评论。
遵循发展规律,中国区域经济的路径选择是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
一、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源于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鲍茨和斯坦等。
(一)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N.Posenstein-Rodan,1943)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
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
大推进理论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储蓄供给的三个“不可分性”上面。
(二)诺斯出口基地理论封闭经济模型主要缺陷是没有看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出口基地模型弥补了这一弱点。
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theory)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思(North,195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
其理论基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其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
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三)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R.纳克斯(R.Nurkse,1953)提出的,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和需求两个恶性循环。
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
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
![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91501ac108a1284ac850438b.png)
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空间)经济学理论、社会生态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和区域管治理论一、区域(空间)经济学理论基础☐空间经济研究:关于资源在空间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问题☐空间经济的核心问题:解释地理空间中经济活动的集聚现象。
解释经济活动地理结构和空间分布式怎样在集聚的向心力和分散的离心力这两股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空间经济学的基本模型:⏹区域模型:中心-外围模式(CP Model)⏹城市模型:城市层级体系的演化⏹国际模型:产业集聚与国际贸易☐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生产的空间区位⏹理论渊源:19世纪初开始创立的区位理论;30年代,特别是二战后,研究对象:单个厂商区位选择发展成宏观区域决策的理论☐1、区位论研究⏹(1)古典的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农业区位论,6个同心农业圈韦伯:工业区位论,基本决定因素:运费+劳动力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六边形的中心地网络体系☐(2)战后区位论的发展⏹从单个厂商区位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作接近区域实际的、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区位决策客体,从工业、农业、市场,增加到第三产业(运输,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度假等)⏹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目标,同时也考虑人们的居住、采购、出行、游乐等行为效用最大化目标。
⏹贡献最大的是美国、挪威、瑞典和德国学者☐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面对二、三十年代英国(包括卷入三十年代大经济危机的其它国家)经济困境,明确地承认经济运行存在大量的问题,认为不能再放任自流,必须运用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进行调节和干预,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发展。
☐西方国家区域经济活动实践证明,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以具体微观的区位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显然不能适应制订中观或宏观的国家区域发展计划和区域经济政策的需要。
☐为了解决区域问题,跳出区位论的理论限制,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开始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区域问题。
浅谈区域物流增长极模型的构建
![浅谈区域物流增长极模型的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96067cfbf90f76c661371ade.png)
而非均衡发展理论强调经济发展过程 的非均衡性质 ,认为非均衡发展是 区域经济 由落后状态 向某种
发 达 状 态 过 渡 的必 经 阶段 和必 要 形 式 ,而 均 衡 发 展 主要 是 区域 经 济发 展 的 一种 要 求 和 所 达 到 的 结 果 。主
要代 表有 赫 希曼 ( i cm n H r h a )的 “ 心 区一 缘 区 ”理论 、弗农 ( . ro )的梯度 推移 理论 和佩 鲁 s 核 边 Rv nn e
增长极理论属 于区域 经济非均衡增 长理论范畴 。
增长极 的形成 ,需要具有 以下三个方 面的条件 :历史 、技术经济和资源优势 。从历史条件看 ,由于
历史发展 的结果 ,人 口、经济 已形成 了各种呈集 聚状态 的城市 要素 。在这些不 同形式 的集聚 范围内 ,基 础设施 、人才 配置 、社 会经 济环境 等 ,若具有 了一 定优势就 能促进 增长极 的形成 。从 技术经济条 件来 看 .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技术或 制度方 面都具 有较强创新 和发展能力的区域更加适合增长极 的产生和 发展 。从资源条件方面来看 ,在原料 、能源 以及水源等资源都具有 优势的区域 ,在城市的初始形成阶段
22 增 长 极 理 论 .
增长极 概念最早是 由法 国经济学 家费 朗索瓦 ・ 鲁于 2 佩 O世纪 5 0年代提 出的 ,针对古 典经济学家 的 均衡 观点 ,指 出现实世界 中经 济要素 的作 用完 全是在 一种非 均衡 的条 件下发生 的 。其基本 思想非常简 明 ,即 :增 长并非 出现在 所有地 方 ;它 以不 同的渠道 向外扩散 ,并对整个 经济产 生不 同的最 终影响 。 “ ”
浅 谈 区域 物 流 增 长 极 模 型 的 构建
区域物流 中心所处理 的是整个 区域 中的不同类 型以及不同行业 的物流活动 ,它是一个具有综合职能
岛群开发时序优化模型构建及方法研究
![岛群开发时序优化模型构建及方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f4d8acf9ec3d5bbfd0a7454.png)
方 面 是 由于 海 岛 自身 交 通 不 便 、淡 水 资 源 匮
乏 ,不利 于 开 展生 产 活动 ,另一 方 面 与 当前 海 岛 开发 需 要 的要 素 资 源 相 对 稀缺 ㈣密 切相 关 。海 岛 地理 位 置 特 殊 ,分 布 特 征 显 著 ,除少 数 孤 岛 外 , 绝 大 多数 岛屿 呈现链 状 或 环状 的 岛群式 分 布 。岛
行 了系统 的理 论 探 索 和 方 法研 究 ;在 此 基 础 上 ,
展 的经典理论 ,能够在海岛开发过程 中指导人们 科学选择岛群内部增长极 ,合理优化 岛群内部开 发 时序 ,早 日实 现各 岛屿 以点 带 面 、互 利 共赢 的
发 展格 局 。
增加海岛异质性假设条件 ,以岛屿生态环境脆弱 性 为 例 对 基 础 模 型 加 以 扩 展 ,最 后 ,根 据 社 会
第 2卷 第 4期 21 0 2年 8月
海 洋 经 济
MAll CONOMY qNE E
Vo J No 4 l2 .
Au . 2 2 g 01
【 区域 经 济 】
岛群 开发 时序 优 化模 型构 建及 方 法研 究
刘 大 海 ,纪 瑞 雪 ,仲 崇 峻 ,王 晶 2 ,刘 洋 2 ,陈 烨
收 稿 日期 :2 1 — 5 3 02 0 — 0
的指导 意义 。
目前 ,世界各 国都对海岛开发表现 出较高的
关 注[】 1。海 岛 开 发 涉 及 经 济 学 、地理 学 、生态 - 3
学 、环境 学 和 国土 安全 学 等 众 多 领 域 ( 义 菊 , 杨 孙 丽等 ,2 1 ) 。海 岛 自身受 自然 、交 通 和政 策 0 1t 4 1
非均衡发展理论
![非均衡发展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7878821482fb4daa58d4bda.png)
非均衡发展理论1.赫希曼——不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有选择地在某些部门进行投资,通过其外部经济使其他部门逐步得到发展的经济学说。
经济学家赫希曼从主要稀缺资源应得到充分利用的认识出发,提出了不平衡增长。
金德伯格、罗斯托等人都主张这一理论。
赫希曼认为,发展道路是一条“不均衡的链条”,从主导部门通向其他部门。
首先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投资,可以带动整个经济发展。
对于社会基础设施或直接生产部门的投资,具有不同的作用。
前者为后者创造了外部经济。
在决策时,社会成本低、外部经济好的投资项目,应该优先选择;一般地说,政府应主动担负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对私人资本缺乏吸引力的社会基础设施的投资。
不平衡增长论主张,集中有限的资金,扶持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度的产业部门。
例如,钢铁工业就是一个具有较大综合关联效应的应重点发展的产业,通过加快钢铁工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与之前向关联的机械、电子产业,而且可以推动与之后向关联的矿山、交通、能源等产业的发展。
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从发展中国家现有资源的稀缺和企业家的缺乏等方面来看,平衡增长理论是不可行的,发展中国家不能将有限的资源同时投放到所有经济部门和所有地区,而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联系效应大的产业,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地区发展也必须有一定的次序,不同的地区按不同的速度不平衡增长,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集中于一些地区和大城市,并以较快的速度优先得到发展,以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其他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发展极”。
发展极地区的优先发展,最终将通过技术的创新与扩散、资本的集中与输出等方式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不平衡增长模式在实践中表现为:在经济发展初期,某些部门和某些地区会得到优先发展,而这种优先发展在产生扩散效应的同时,又会产生回波效应,即当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等要素由于收益差异吸引而发生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时,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将不断扩大,从而两类地区的收入差距也将不断扩大。
2013.7.23 陈湛匀教授 生产力布局理论分析
![2013.7.23 陈湛匀教授 生产力布局理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cca56c9d5bbfd0a79567312.png)
陈湛匀教授生产力布局理论分析生产力布局,是指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对生产力的总体布局。
从理论上说,生产力布局,是指生产力要素资源在区域空间上的配置或组合。
提出生产力布局问题,一是源于各类生产部门和企业所需要的空间条件上的差异性;二是源于地域空间上各特定地区所具备的空间条件的差异。
一般来说,生产力布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宏观布局,也就是生产力的全国总体布局;中观布局,也就是产业部门布局和地区生产力布局;微观布局也就是城镇范围内企业内部的布局。
在“一五”期间,中国划分两大经济地带:沿海和内地;列了1958年,划分了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北、西南、华中七大经济区。
在60年代, 为了战备需要,划分为一线、二线、三线三大经济地带,后将原来华中、华南区合并为中南区, 成为六大经济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又划分为东部沿海、中部内陆和西部边远三大经济地带。
每一个经济地带都存在着二元经济成分。
东部沿海地区生产力水平较高, 但资源相对不足, 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内陆地区生产力不发达,但资源占据优势。
从建国50多年来生产力布局战略调整的实践过程中,中央政府每一次对生产力总体布局的重大调整,经历了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也经受了“公平”与“效率”抉择的痛苦。
国内外对优化生产力布局做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一系列的理论观点。
1909年韦伯工业区位论,1933年克里斯泰勒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1964年,杜贝地区的差异以及各地区间的关系学科;1978年涅克拉索夫区域布局规划理论。
19世纪30年代前,社会资源配置能达到帕累托最优, 主要代表性研究成果有索罗-斯旺模型1-2-3、大推进论4、贫困恶性循环理论5-6、低水平均衡陷阱论7和临界最小努力论8等平衡发展理论。
该理论是2 SolowRM. A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6, 70 ( 2): 203-223.2 SolowRM. Technical andtheAggregateProductionFunc-tion[ J]. ReviewofEconomicStudies, 1957, 39( 3): 327-345.3 SwanTW. EconomicGrowth andCapitalAccumulation[ J]. EconomicRecord, 1956, 32: 334-3614 Rosenstein-RodanPN. Problem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Eastern andSouth-EasternEurope[ J]. Economic Jour-na,l 1943, 53( 1): 43- 505 NurkesR. International Proble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AmericanEconomic Review, 1952, 5( 1): 64-73.20 世纪60 年代和70 年代中心——外围理论,主要有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Myrdal,1957)、赫希曼的“核心-边缘理论”(Hirschman,1958)等;20 世纪60 年代,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弗里德曼(Friedman)从国家角度提出“中心—边缘理论”,对赫希曼的“核心—边缘区理论”进行了补充(Friedman,1966);弗里德曼认为,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从一个地区扩散,在另一个地区集聚,就导致了经济发展中心及其外围地区的形成。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ba46a22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d2.png)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1.1理论基础1.1.1增长极理论最早提出增长极概念的是20世纪50 年代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 Perroux),增长极理论被后来的学者缪尔达尔(G. Myradal)和赫希曼(A . Hirschman)等人借助地理空间概念,将其发展为经济地理层面的区域不均衡发展理论。
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是不平衡发展的,提出经济增长会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这些地区凭借着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条件、特殊政策获得优先发展机会,有创新能力的推进型产业在一些地区集聚,形成类似磁场极的增长中心。
它不仅会促进自身发展,还能形成经济网络,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将优势资源向外进行扩散,并对整个地区的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增长极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它们好比磁极之间的向心力与离心力。
极化效应,又称回波效应,是增长极不断聚集周边腹地的人才、技术和资本等资源要素,吸引和拉动相关经济活动的过程。
扩散效应则是极化效应的反向过程,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外转移和扩散,对周边腹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佩鲁(Perrour)将这种极化和扩散归结为规模经济效益和集聚经济效益,资本的集中和输出,技术的创新和扩散。
缪尔达尔(Myrdal)用极化和扩散效应来说明这种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作用强度和方式都不相同,当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就会造成区域的不平衡发展;反之,区域差距就会缩小,进入均衡发展过程。
湖北省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文化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以增长极理论为指导,在文化旅游资源利用中,进行据点开发,通过经济地域空间结构的优化,以增长极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1.1.2点轴理论1984年10月,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教授在2000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的报告中首次提出点-轴理论。
他指出我国建国以来为了追求平衡的区域工业发展,没有针对性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而是各地区平分,资源回报率低,在我国生产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不利于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
十大经济理论
![十大经济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15b0cffba0d4a7302763ab9.png)
十大经济理论一、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
其中又有两种代表性理论,即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纳克斯的平衡发展理论。
推进理论的核心是外部经济效果,即通过对相互补充的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一方面可以创造出互为需求的市场,解决因市场需求不足而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提高储蓄率,进一步扩大投资,消除供给不足的瓶颈。
平衡发展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存在两种恶性循环,即供给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低储蓄——资本供给不足——低生产率)和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低生产率),而解决这两种恶性循环的关键,是实施平衡发展战略,即同时在各产业、各地区进行投资,既促进各产业、各部门协调发展,改善供给状况,又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形成相互支持性投资的格局,不断扩大需求。
因此,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和地区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平衡发展理论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但是一般区域通常不具备平衡发展的条件,欠发达区域不可能拥有推动所有产业同时发展的雄厚资金,如果少量资金分散投放到所有产业,则区域内优势产业的投资得不到保证,不能获得好的效益,其他产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
即使发达区域也由于其所处区位以及拥有的资源、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劳动力等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产业的投资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因而也需要优先保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投资,而不可能兼顾到各个产业的投资。
所以平衡发展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二、不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是以赫希曼为代表提出来的。
他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不平衡的。
该理论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强调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
在他看来,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少数“主导部门”,尤其是“直接生产性活动”部门。
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的实证分析_以安徽省芜湖市为例
![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的实证分析_以安徽省芜湖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5705e3f0066f5335a8121bd.png)
态上看, 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与其它产业的关联度较高; 从动态看, 支柱产业是具有较大需 求收入弹性、生产率上升快, 对相关产业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产业[ 6] . 2. 2. 1 支柱产业的选择基准[ 7]
( 1) 区位商基准: 以劳动力就业和产出水平在全国所占的比重来表示的, 并以此来确定地域专业化程度.
比. 根据 H i 的值, 初步确定表 1 中的相关产业最有可能发展成为主导产业[ 5] .
表 1 主导产业的备选产业 的 Hi 排序
Tab. 1 The leading industry for choosing the arrange of the Hi
产业
Hi 排位
纺织业
2. 246 6
交通运输设备 有色金属冶炼 电力蒸汽热水
17929产业增长极的培植对于产业经济增长点的培植要立足于芜湖现有的工业基础依靠体制和科技的创新着力延伸产业链形成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为主导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技术含量高主导产业的选择芜湖市的工业按行业分有33个之多以全省为背景区根据2002芜湖统计年鉴的行业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相关统计资料依据公式它反映了产业的各项技术经济和社会综合指标该产业越有可能发展成为区域工业的主导产业gi为工业产值比较率pi为就业人口比较率产业就业的人口与地区最大产业就业人口之比产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与工业最高全员劳动生产率之比ci为出口交货率根据hi主导产业的备选产业的hi排序taleadingindustryhi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塑料制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烟草加工业hi排位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化学原料及化学专用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黑色金属矿医药制造业纺织业压延加工业制品制造业151112101413芜湖市应确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为主导产业
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评述
![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评述](https://img.taocdn.com/s3/m/9b9f960af78a6529647d5363.png)
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评述区域之间的联系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其中经济联系是最基本的。
区域经济联系通过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形式得以实现。
这四种“流”的流向、流量有很高的相关性。
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期,在市场力的作用下,以有形的物流和人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最直接。
虽然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重要性在日益增加,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要转化为物流和人流。
因此,区域运输联系就成为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主要手段,成为现实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重要杠杆。
印度经济学家D.潘德拉格指出,“运输是人类文明的生命线,是构成支持经济增长的基础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国人文地理学家F.拉采尔有过“交通是城市形成的动力”的著名论断。
区域科学的创始人,美国的w.艾萨德1956年在其《区位与空间经济》一书中更明确地指出:“在经济生活的一切创造革新中,运输工具在促进经济活动和改变工业布局方面,具有最普遍的影响力。
”纵观人类历史,交通运输作为区位影响因素始终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紧密相联,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空间扩展的主要力量之一。
关于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国内外理论界与实务界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现将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简单归纳。
一、关于交通经济区域形成机理研究早在20世纪初叶,一些学者曾注意到促使交通运输沿线经济带形成的若干事实,并试图从理论上加以论证。
如以阿尔弗莱德?韦伯(Alfred Weber)和高兹为代表的古典工业区位论关于企业规模经济、区位规模经济和城市规模经济的研究。
1927年,美国学者斯坦因?德?吉尔通过对工业中心间不断加强的相互联系的研究,在早期出现的“工业四边形”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制造业带(Manufacturing Belt)”的概念。
1.增长极与增长中心理论研究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F?佩罗克斯(F.Peoux)提出了增长极理论,后经佩罗克斯本人及法国经济学家J.R.Boudeville等学者的共同努力,使增长极的概念由起初的推进型单元扩展到具有地理空间意义的城市、城镇或其他地理单元等,并作为萧条地区或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政策而流行于世。
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644851ac5da50e2524d7f12.png)
四川省遂宁市位居四川中部,成渝之心,成南高速干线中部,拥有丰富、独特和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瑰宝,旅游资源赋存丰富,类型全、数量多、品位高,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和鲜明的区域特色。现目前,遂宁市旅游旅游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明确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优化旅游业发展的要素结构和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优先项目,以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作为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空间结构形成与变化的增长极理论,对于解释旅游经济活动的空间发生过程和不平衡性刚好适用,热别是对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遂宁市旅游业的发展应建立在子昂故里、大英死海景区、观音湖、灵泉寺这四大景区的统一规划、协调的基础上,注重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宣传,挖掘巴蜀文化内涵,将遂宁打造成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城市,敢做影子,分流游客,担当起四川中路旅游环线的重任。这就首先需要加快四大景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在景区和景区之间建设多路径的旅游通道,最终形成由景点、景区、旅游圈和旅游地域网络构成的旅游空间结构,强调对资源的深度开发,形成遂宁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优势和规模效益,以达到区内资源的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第七章 工业集聚、产业集聚和新产业区理论
![第七章 工业集聚、产业集聚和新产业区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f4b68a30029bd64783e2c9f.png)
的集聚,与其所在区域内的社会人文环境密 切相关。也即,区域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区 域创新环境的改善。
而另有一些学者(Scott,
1988~Storper&Scott,1992)指出,新产 业区,作为新的产业空间,是大量专业 化中小企业在集聚过程中生成的“柔性 生产综合体”(Flexible Production Complex)。新产业区出现在福特制 (Fordism)批量生产已被抛弃的地方,同 时也出现在大城市的周围地区,即将新 产业区看作是后福特制(Post-Fordism)的 产物。
素的竞争优势(主要由垂直和水平联系的 企业间合作与竞争形成)和非直接经济要 素的区域创新系统(由支撑机构和企业群 间相互作用形成)两个方面。
(四)集群化战略及对中国的 启示
虽然从成因来看,产业集群主要是市场
因素的作用,但与政府的政策扶持不无 关系。
①只有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才有
必要干预经济活动。 ②政府应当扶持合作良好的企业群,而 非单个企业。同时,在扶持对象的选择 上,应考虑到区域的要素禀赋优势,竞 争优势并非无本之木。
种不同形式的集聚体。马库森根据集聚 区内企业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四种典型的工业区类型(见图2、 表5):
①马歇尔式工业区(Marshallian District)
②轮轴式工业区(Hub-and-spoke District)
③卫星平台式工业区(Satellite Platform
实施集群战略,关键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发 展。 产业集群的发展既涉及产业问题,又涉及区 域问题,是一个“产业区域化”的过程。由 于中国产业经济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 不协调,地方保护主义和产业结构趋同现象 严重,因此,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求产业政策 与区域发展政策相结合。
新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
![新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1f77a49a336c1eb91a375dd9.png)
新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
产生与发展
❖空间要素要求各区域经济主管部 门在分析本区域发展条件的基础 上, 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 阶段, 适时推进经济的空间发展, 使区域经济由不均衡向均衡发展。
新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
产生与发展
新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
结语
谢谢大家!
新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
新空间经济学在中国
❖ 克鲁格曼断言, “ 中国的经济地理,非常符合 NEG的框架”。这是因为 “ 首先,出现了非常 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大量中西部向沿海地区 迁徙的移民,形成了这些地区和东南部的制造业 联系。应该说,这一景象的形成是因为大多数中 国的工业制品是面向海外市场而非国内市场。同 时,区域差异也是19世纪美国 “ 制造业带”的 真实写照。然后是关于产业区位的问题。从温州 的 “ 打火机城” ( 占据了95%的世界份额), 到盐步的内衣生产集群,中国存在着成千上万的 产业集群。”
空间经 济学
注重空间特性,强调区 域的空间分异。即使考 虑时间,把区域设为随 时间变化的线性过程。
量化分析
收敛与发散、主导产
业选择、经济增长差 异、投入-产出分析
时间 空间
空间表达
空间结构、梯度推 移、城镇体系、功 能区划、空间规划
新空间济学(新经济地理学)
产生与发展
历史渊源
农业区位论
起步阶段
区位论
空间经济学概念
试图把被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的空间因素纳入到 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框架中, 研究经济活动的 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不同规模、不 同形式的生产的空间集中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 的分析探讨区域经济增长规律与途径。
第六章 增长极理论
![第六章 增长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dfd3ac25fbfc77da269b11c.png)
• 一、支配作用 • 增长极理论以“不平等的动力学”或“支 配说”为基础。 • 佩鲁指出,社会是一个不同质的集合体, 由于各种因素,社会集合体内部的各种组 成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平等的相互联系。 这种联系就是“支配关系”。
• 所谓支配就是指当存在着甲、乙两个经济单位 时,若甲对乙产生一种影响,而乙对甲不能产 生相反的影响或者乙对甲无法产生同等程度的 影响时,则称甲为支配单位,乙为被支配单位。 • 支配作用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形式。 • 支配作用可能产生于偶然的原因,也可能产生 于结构性的、制度性的因素。 • 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支配单位起主导作用的 不平等的动态过程。
• 从20世纪50年代佩鲁提出“增长极”理论以来,其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区 域规划中均收到了比较显著的效果。 • 在我国,有学者指出,对欠发达地区在发展过程中, 就可以采取“效益优先”原则,首先在具有增长潜 力的地点集中投资,通过极化效应使这些城镇称为 增长中心,然后再通过政府的干预强化增长中心的 扩散效应。从现实来看,这一理论的应用在我国取 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 表现在增长极的极化效应比较突出,而传播效应却 不尽如人意,没有达到预期的以“增长极”带动区 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目的。
• • • •
四、增长极形成的条件 1、有长信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人才 2、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产环境 3、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 3
第二节 增长极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增长极理 论做了补充和发展。主要分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20世纪50~70年代 • (1)佩鲁提出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长极概念比较模糊,为了明确其概念,区域 经济学家拉苏恩(J. suen)进一步结束了这一理论的内容。 指出了增长极与组织空间(organization space)之间的关系。其 中心思想是: • ⅰ增长极是由一系列经济多动组成; • ⅱ这些活动通过投入、产出联系被优化地组成一个整体; • ⅲ通常它们围绕着一个先行部门或者是推进性的行业集群成块; • ⅳ在地理上它们有集群性; • ⅴ一个先行部门和一组先行部门,随后是诱导城市活动的整个 集团会成为创新的中心,它们采纳创新、扩散创新; • ⅵ这一类经济活动中心的增长速度比该区以外的经济活动的中 心增长要快。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内容与发展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内容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0d7973b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fe.png)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内容与发展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是经济学中的一种理论框架,旨在解释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机制。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修正,逐渐形成了现代经济学中重要的增长理论之一。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核心观点是,经济增长是由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共同驱动的。
在这个模型中,经济的增长率取决于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的增长率。
劳动力增长率可以通过人口增长率来衡量,资本增长率可以通过投资率来衡量,而技术进步的增长率则是一个外生变量。
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当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的增长率都保持一定水平时,经济就会呈现稳定的增长态势。
这是因为劳动力和资本的增长会带来产出的增加,而技术进步则能够提高产出的效率,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增长。
然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它的一大局限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到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在现实世界中,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而环境的容纳能力也存在一定的限制。
如果经济增长过快,可能会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恶化,进而对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了包含环境因素的增长模型,例如可持续发展模型。
这
些模型在考虑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充分考虑了资源约束和环境保护的问题,以实现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增长理论框架,它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修正与完善。
尽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解释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机制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随着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人们对经济增长模型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以寻求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成长三角理论详解
![成长三角理论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30e454688e9951e79b8927b0.png)
在增长轴理论的指导下,城市规划的地域 结构布局,往往采用沿交通线延伸发展的锯齿 状、组团状模型。这种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 既可以避免按传统同心圆盲目向四周扩展,形 成“摊大饼”式的封闭蔓延,使城市用地紧张, 市内交通拥挤,缺乏公园绿地和通风调节等环 境质量下降,也可以充分依托旧城,避免过于 偏激的分散布点。
主要思路
首先,重点思路开发沿海、沿江、沿河三大轴线地带, 使之逐渐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增长轴。
其次,在目前国家财政投资有限的情况下,中西部 应积极选取和培育有较大发展优势和潜力的增长极、增 长带和增长中心,以此为突破口,振兴中西部经济。中 部地区的区位条件优越,且矿藏丰富,城市相对密集, 发展潜力大。而西部的优势主要在于丰富的资源。西部 应充分发挥水资源、环境资源、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等 优势,从地区特色出发,迅速建立经济增长极,对于那 些可以成为增长极的“点”,不妨借鉴东南沿海地区的 发展经验,实行特殊的政策和灵活措施,吸引外国、港 澳台、东部的资本来投资,再现特区效应。
典型案例分析:
目前, 许多国家都认可增长三角这种国际 合作模式, 并在积极地推动其形成和发展。在 众多的增长三角中 ,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新加坡增长三角 ( IMS- GT) 、图们江地区、珠 - 港- 澳次区域合作区、澜沧江- 湄公河次区 域、上莱茵边境区最为典型、影响最大。
珠- 港- 澳次区域合作区
2、 珠- 港 - 澳之间存在较强的经济互补性。
香港和澳门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十分短缺, 低附 加值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迫切向外转移, 而珠江三 角洲经济区拥有丰富而廉价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 源, 且作为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从而成为港 澳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港珠、澳珠之间“前店后 厂”式的合作即是建立在这种经济互性的基础上。 随着产业间合作的发展, 珠 -港 -澳之间的贸易、 金 融、旅游、劳务合作迅速发展, 已经形成生产要素 一体化间的区域合作基 本上是自发形成的。
2023年国家电网招聘之金融类全真模拟考试试卷A卷含答案
![2023年国家电网招聘之金融类全真模拟考试试卷A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b6f55e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c2.png)
2023年国家电网招聘之金融类全真模拟考试试卷A卷含答案单选题(共30题)1、市场失灵是指()。
A.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削减的现象B.由于生产要素富有流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加强的现象C.由于巨大外部性的存在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加强的现象D.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扭曲了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答案】 A2、某市拥有100万人口,其中从业人数80万,登记失业人数5万,该市失业率为()。
A.5%B.5.9%C.6.8%D.7%【答案】 B3、“挤出效应”发生于()。
A.货币供给减少使利率提高,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B.私人部门增税,减少了私人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支出C.所得税的减少,提高了利率,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D.政府支出减少,引起消费支出下降【答案】 C4、当一个行业由自由竞争行业演变成垄断行业时,()。
A.垄断市场的价格等于竞争市场的价格B.垄断市场的价格大于竞争市场的价格C.垄断市场的价格小于竞争市场的价格D.垄断价格具有任意性【答案】 B5、基尼系数为()时,代表收入分配绝对平均。
A.0.4B.0.5C.0D.1【答案】 C6、如果收入分配不均等,洛伦兹曲线会()。
A.越直B.越弯曲C.越小D.越长【答案】 B7、关于SDR,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SDR是由美元、欧元、日元和瑞士法郎四种货币来定值的B.SDR总共分配过两次C.SDR是基金组织创造的账面资产D.SDR可以充当储备资产,用于国际贸易支付和国际投资【答案】 C8、增长极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而这些行业通常聚集在某些地区或者大城市中心等。
根据这一理论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增长极将会出现在大城市中心B.增长极会自然出现,不需要人工干预C.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力量在空间传导的过程D.区域经济发展是非均衡增长过程【答案】 D9、建筑高度大于50m的普通住宅的室外消火栓数应为( )个。
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协调金融资源分布的解决思路
![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协调金融资源分布的解决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ac74a1c1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e5.png)
2015年23期总第798期中,应该考虑到环境污染对于国家财政支出的消耗作用,在环境恶化的过程中,人均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升高,将会导致城市区域内的饮用水出现安全问题,因此,国家财政支出中不得不划出大量数额的资金,用来进行饮用水环境问题的治理,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策略,不适宜于我国走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
特别是当前“穹顶之下”等一系列纪录片的问世,导致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废气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
大气污染会造成“尘肺”、雾霾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影响人们出行安全,同时给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吸健康问题埋下隐患。
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定会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相关性,为了改善环境污染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市场化经济基础建设工作入手,展开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工作。
2.统筹兼顾,协调好市场与环保相关要求需要国家的经济统计分析部门的高层领导者统筹兼顾,协调好市场与环保的各项经济管理和调研工作。
从短期的角度来说,环境污染会导致经济增长的速度加快,但是,从长远的发展计划来看,环境污染会造成经济发展出现瓶颈阶段,最终,经济决策部门不得不以牺牲经济发展速度的方式来集中进行环境治理。
推行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综合性考量,需要国家发展统筹的工作人员,找到两个部分的关键契合点,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四、结束语绿色经济发展的方向必须契合我国经济发展中“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道路的现实要求。
大力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适当淘汰部分产能消耗过高的行业,在推动GDP 高度发展的过程中,保证工业化与环境优化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1]张崇辉.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08:217-1134.[2]葛继红.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及治理的经济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109:225-144.[3]程中海.绿洲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17:218-125.[4]李治国,周德田.基于VAR 模型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实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企业经济,2013,08:211-106.[5]李勇.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相互关系的初步评价[D].青岛大学,2011,10:223-124.[6]方化雷.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1,17:219-108.作者简介:郑岑琳(1992.11-),女,汉族,福建宁德,本科,研究方向:工科实验班(环境工程方向),第二学位:金融;刘赓(1992.12-),男,汉族,云南曲靖市富源县,本科,研究方向:环境工程;庄舒(1992.08-),女,汉族,福建省连江,本科,研究方向:环境工程,第二学位:金融一、增长极理论概述及构建经济圈的思路增长极理论蕴含的经济思想可以概括为“聚集经济”、“外部经济”、“创新思想”、“报酬递增”等,历史上很多国家都运用过增长极理论解决国家内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并取得成效。
城市社会学_思考题
![城市社会学_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193c6f02763231126edb11f9.png)
(3)总之,结节地域的有机联系使城市形成一个整体,均质地域的空间组合构成这一整体 的外部景观。 22. 简述地域分化的结果。
城市地域分化的结果是造就城市内部特点显著的功能分区,如中心区、工业 区、居住区文教区等等。
A、中心事务区:在大城市拥挤嘈杂的市中心区,往往存在一块相对比较安静 的地段,这里商店少、机关多,大量的管理部分集中于此。
3)城市内部矛盾不同。中国中世纪城市内部矛盾表现为封建社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 矛盾,而西欧城市内部矛盾则是工商者、自由民与封建主之间的矛盾;
4)城乡关系不同。中国封建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与欧洲中世纪城乡关系的特点不同。 3. 近代中国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P17)
被动性。 落后性。 不充分性。 不稳定性。 4. 试述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 1)国际化 2)集群化 3)分散化 4)生态化 5)人本化 6)知识化 5. 试述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课题。 城市社会学,是一门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分支社会学科。具体地讲,城市社会学主 要是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区位分布、城市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 式和心理状态、城市化以及城市的社会组织、管理和规划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研 究和经验研究。作为一门科学其主旨在于尽可能多的对那些与城市生活有关的人类行为作出 解释和预测。 城市社会学主要以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社会组织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城市社会学传统的研究领域:城市生态学;城市社区;城市社会问题、城市政策和城市 规划以及城市化。 6. 试述城市社会学与社会学及城市学科群的关系。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中最早的分支学科之一。 7. 早期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有哪些?请简述他们的城市社会学的理论。 (P5) 8. 试述城市社会学理论的发展。(P8) 9. 城市生态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体系。(P22) 个案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统计资料与现场观测资料相结合 对比研究与定位研究结合 数理模型分析 新技术应用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 10. 简述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α β A 2 K2 L 2
由假设知 , 技术传递瞬时完成 , 所以有 : A 2 ( t +1) =
A 1 ( t +1) 。 可以得到 γ A2 的表达式 : A 2 ( t) A 2 ( t +1) - A 2 ( t) A 1 ( t +1) - A 2 ( t) = = = A 2 ( t) A 2 ( t) A 2 ( t)
( 6)
分散投资模式两种方式下的产出增长率之差。 该指标 越高说明达到某一既定的产出水平所需要的时间越 短 ,从而这种开发模式就越成功 。 建立模型 : max u = γY0 - γ ′ Y0
St .Δ K = Δ K ( 13)
其中 :Δ K 为资本增量 ,可以简单地看成政府的投入 根据定义有 : γ ′ K0 = Δ K/ K0 = Δ K/ K 0 γK1 = Δ K1 / K1 = a Δ K/ cK0 = aΠ γ c・ ′ K0 γK2 = Δ K2
2002 年 4 月 第 25 卷第 4 期
重庆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Vol. 25 No. 4 Apr. 2002
文章编号 :1000 - 582X ( 2002) 04 - 0103 - 04
对落后地区的开发完成通常是以该区域的人均产 出水平达到某一既定水平为标准进行衡量的 , 比如我 国西部大开发的时限计算 , 大都以西部地区的人均收 入达到与东部地区的水平相当为标准。 笔者以相对产 出增长率为目标函数 , 即运用增长极模式与采用均匀
说明 s 是 c 的减函数 ,从而有 :
第 25 卷第 4 期 杜俊涛 等 : 增长极理论的模型化研究
A ( t ) = CK ( t ) + d ( d 为积分常数)
为了计算方便 ,这里给出了相当严格地假设条件 , 在后面一部分笔者将放松某些条件 。 1) 将一个落后区域分为增长极与腹地两部分 , 整 个区域处于封闭状态 , 即不与外界发生交换 。2) 技术
Ξ
收稿日期 :2001 - 12 - 14 基金项目 : 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 (299034) 作者简介 : 杜俊涛 (1976 - ) ,男 ,河北保定人 ,重庆大学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 产业经济 、 财务与金融 。
104
重庆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02 年
该关系式已经在对航空制造业、 造船业及其他行 [4 ] 业的经验研究中得到了广泛证实 。 为了简化计算 ,我们假定 d = 0 ,得到 : ( 4) A = CK ( 5) 由式 ( 4) 可得 :γ A = A / A = C K/ CK = γ K 将式 ( 2) 、 式 ( 4) 代入式 ( 1) 得到 : α β β β β Y1 = K1 A 1 L 1 = C K1 L 1
其中 : b = Y1 / Y0 ,是增长极初始时刻产出水平占 全区域产出水平的比例 。
115 不采用增长极模式时 ,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率
根据假定 ,整个区域是封闭的 ,不可能从外部无偿 获得技术 ,从而其本身的技术进步需要花费成本 。 所以 将整个区域的技术进步也看成是内生的 ,存在合理性 。 这样在不采用增长极模式的情况下 , 整个区域的生产 函数具有与增长极的生产函数相同的形式。 我们用 Y′ 0 表示这种情况下的整个区域的产出水平 :
其中 : N 为有效劳动 ; A 1 为劳动附加型技术进步 ;α + β = 1. 根据阿罗的观点 ,在技术进步是内生的情况下 ,技 [3 ] 术进步 A ( t ) 与资本 K 之间存在增函数关系 。 即: ΔA ( t ) = C Δ K ( t ) , C 为比例常数 对式 (3) 积分得到 :
K2
可见式 ( 1) 给出的生产函数对于 K1 , L 1 是规模报酬递 增的 , 这一性质与增长极的实质特征相吻合。 由假定 ) 4 劳动力占人口的比例保持不变 , 这样劳动力的增长 率就等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 对式 ( 6) 两边取对数 , 对
t 求导数得 :
( 14) ( 15) ( 16)
( Y1γY1 + Y2γY2 ) / Y0 = b γY1 + ( 1 - b γY2 ) ( 10)
( 1 - b)
A1 1 - a γ - 1 +α ′ A2 1 - c K0
( 18)
α, A 1 , A 2 ,γ 其中 : ′ K0 均为正常数 , 且 A 1 > A 2 ,0 <
a . b. c < 1 。
γ A2 =
( 8) ( 9)
A 1 ( t) ( 1 + γ A1 A1 A1 ) - A 2 ( t ) = + γ A1 - 1 A 2 ( t) A2 A2
( 17)
通过取对数 ,对 t 求导数可得 : γY2 = γ γK2 + n β A2 + α
114 运用增长极模式时 ,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率
γ ′ A2 =
( 24)
当 t = 0 时 ,γ ′ A2 = 0 ,可得 :
I ( t = 0) =
( 25)
腹地的产出增长率则变成 : γ γK2 + n β ′ ′ Y2 = γ A2 + α
( 26)
根据上文得出的结论 ,当 c < c0 时 , a 与 u 正相关 。 此 时 ,为了追求开发效果政府会提高比例 a 。 在技术传播需要时间的情况下 , 比例 a 的增加在 提高开发效果的同时 , 还会产生其他作用。 假定 c < c0 , a > c 。 显然 , 在技术进步传播瞬时完成的假定下 , 只考虑了增长极的扩散效应 , 而忽略了增长极的极化 效应的作用 。 如果定义 w = γ ′ ′ Y0 - γ Y2 为增长极的极 化效应强度 。 于是有 : β- γ γK2 - n β= w =γ ′ ′ ′ ′ Y0 - γ Y2 = γ K0 + n A2 - α γ γK2 ′ ′ K0 - γ A2 - α 当 t = 0 时有 : γK2 = γ w ( t = 0) = γ ′ ′ K0 - α K0 - α
105
A1 I ( t ) (1 + γ A1 ) - 1 A2 A2 1 ・ 1 +γ A1 A1
当 c < c0 时 , s > 0 ,即 a 与 u 正相关 ; 当 c > c0 时 , s < 0 ,即 a 与 u 负相关 。 这一结论给出了相对产出增长率 u 与投资比例 a 的函数关系 : 当增长极的资本存量比例小于某一限度 ( c0 ) 时 , 新增投资中分配到增长极上的比例越高 , 则 增长极模式产生的效果就越明显 ; 相反当增长极的资 本存量比例大于某一限度 ( c0 ) 时 , 新增投资中分配到 增长极上的比例越高 , 则增长极模式产生的效果就越 不明显 。 同时 ,这一结论还为增长极的选择规模给出了限 定条件 : c < c0 。 因为选择的 c 过大 ,会造成 γY0 与 γ ′ Y0 十分接近 ,从而偏离了增长极理论的实质 。 所以在文章 中不讨论 c &g陈 迅, 雷 森, 王 亚 娜
( 重庆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重庆 400044)
Ξ
摘 要 : 从技术进步的角度对增长极理论模型化进行了探索和丰富 。认为腹地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承 受其与增长极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增大所带来的压力 ,是增长极模式得以运用的一个必要条件 。这就要 求政府在考虑运用增长极模式时 ,不能只关注开发效果 ,更应该首先关注腹地的承受能力 ; 增长极的选择 不是任意的 ,其规模不能超过某一定值 ; 新增投资比例与采用增长极模式的预期开发效果 ( 扩散效应) 、 增 长极的极化效应强度以及极化效应完成的时间长短之间均呈现正相关关系 。 关键词 : 增长极 ; 增长极模式 ; 极化效应 ; 扩散效应 中图分类号 : F06112 文献标识码 :A 落后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是经济研究中 的一个热点领域 。在现有的模式理论中 , 最具代表性 的有梯度推移理论 、 增长极理论等 。增长极模式的中 心思想是通过在落后地区引入增长极 , 带动整个区域 的发展 。其带动机制是通过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 效应来完成的 。这是两股作用相反的效应 , 但是两者 发生作用的时间及强度不尽相同 。极化效应主要发生 在建设初期 ,而扩散效应则是始终持续存在的 ,并且随 着时间的推移 ,其强度逐渐加大 ,最后占据主导地位 。 尽管增长极的概念和增长极理论在不断的完善和 发展 ,但在我国其发展速度是极其缓慢的 。几乎所有 文献都是介绍 、 转述或评论性质的文章和书籍 。这种 状况可能与增长极理论到还处于一种文字描述状态 , 而没有成熟的数学模型做支撑有关 。在将增长极理论 [1 ] 模型化这方面曾经有人做过尝试 , 但他们只是在文 字描述的过程中引入了乘数理论 , 使得思想表达更清 晰一些而已 ,还没有上升到数学模型的层次 。 进步在增长极上是内生的且属于劳动附加型技术进 [2 ] 步 ,在腹地却是外生的 。即先进的技术总是在增长 极出现 ,然后向腹地传播 ,并且技术的传播不花费成本 和时间 。3) 在初始时刻 , 增长极的技术水平要高于腹 地的技术水平 。4 ) 整个区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常 数 ,且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例保持不变 。5) 增长极和 腹地的生产函数都是一次齐 次 C - D 函数 。 我们用 K 表示资本 、 L 表示劳动 、 Y 表示产量 、 A 表示技术水平 ,用带上圆点的字母表示该变量对时间 的导数 。 下标 0 、 1、 2 分别表示整个区域 、 增长极和腹地 γ 的变量 。 x =
Y′ ′ 0 = F( K 0 , N′ 0)
从而可知 , u > 0 。 这意味着 ,当我们的假设条件成立时 ,在对落后地 区进行开发的过程中 ,运用增长极模式会比不分重点 、 全盘推进的开发方式取得更加明显的效果。 再次考察式 ( 18) ,对 a 求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