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课程教案设计范文文档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课程教案设计范文文档5篇
九年级化学课程教案设计范文文档1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关于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多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
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
(提问)
①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②判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
(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板书)第一节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提问)①实验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阅读)课本关于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认识过程。

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
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
②提升汽油、柴油质量
(讲解)
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空洞”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

[作业] 略
九年级化学课程教案设计范文文档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质量分数的计算,引导学生查看商品的标签,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
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工具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对平时我们认为的“饱
和溶液就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的错误观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那判断
溶液的浓或稀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

(板书:溶液的质量
分数)
二.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欢游泳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
(生纷纷议论,有的说沉入水里,有的说漂在水面上,但大多数人认为会沉到
水下)
师: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图片:(死海图片)
师: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
生:盐份多,浓度大。

师:说得好!下面我们来做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

【活动与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别两杯糖水的浓度大小?如何区别两杯食盐水的浓度大小?
生:通过品尝它们的甜味和咸味大小鉴别,更甜或更咸的为浓度大的糖水或盐水,反之浓度小。

师:但在实验室,由于很多试剂有毒,根本不能通过品尝来判断浓度大小。

那如何判断它们的浓度大小呢?
[实验]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g、1.0g、1.5g固体硫酸铜。

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地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师:对于食盐溶液的浓度大小,也可以通过下列实验判断。

【探究实验】鸡蛋在水中漂浮
取一个烧杯,加入250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

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

[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溶液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与死海的漂浮原理相同)
师:其实,表示溶液浓度大小的方法有很多,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

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42-43页,找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生:溶质的质量分数=×l00%。

师: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这正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刚才在实验中出现了多组数据,请你在表中任选1~2组数据来计算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克。

有人说:“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1)在20℃时,100克水中溶解36.0克氯化钠正好达到饱和状态。

(2)在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6.0克氯化钠。

我们从中可得到的信息就是:溶剂的质量为100克,溶质的质量为36克。

那,该溶液的质量分数就为:36.0g/(100g+36.0g)×100%=26.47%。

(3)错,它把溶液与溶剂混淆了。

师:其实,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同学们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冬天,人们常给皮肤抹上一点甘油溶液,使皮肤保持湿润。

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制的甘油溶液效果。

该甘油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
数是多少?
(板书讲解解答过程)
解:甘油的质量是400克,水的质量是100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0g+100g=500g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80%。

答: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

[教师小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另一个等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如果我们能将这两个等式熟练利用,那只要知道了“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四个量中的任何两个,我们就可以求出
另外两个。

师:下面同学们再做这样一个练习:
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江同学收集到如下标签:
请你利用标签中的数据设计一个简单的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题目,设计好后与同桌交换练习。

完成后交由同桌批改。

(学生进行设计并交换完成)
课后小结
师(在教室巡回指导后):刚才我看到同学们设计的题目以及同桌互相的批改后,发现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超出了我的预期,看来,同学们这节课还是挺有收获的。

现在我们好好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
(生思考、回忆)
师(布置练习):生活中你们都见到过哪些溶液,请你们找到溶液标签、记录的
内容并计算其中各种溶质的含量。

九年级化学课程教案设计范文文档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
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
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
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习的空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
物质组成的。

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分有:
一.空气的组成
1.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
(讲述)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1/5.
(提问)你知道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主要的不同吗?
(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
(讲解并提问)实验可以证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
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

根据上述知识,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
气吗?
(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和议论)
(演示实验)①展示如图装置
②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和红磷燃烧的位置
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后,教师操作。

(提问)
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会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
③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应容器)中?又为什么
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
④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
⑤你认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讲述)人类对空气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期间很多科学家都
做过类似的实验,但都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果。

直到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
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他因此能获得突出的成果,关键是他敢于破除当时传统的错误理论(燃素说)的束缚,能尊重实
验事实,并做出了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

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还深信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

后来,随着科学技术
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家才陆续发现了稀有气体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

(讲述)稀有气体因在空气中含量极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气体,这是因
为过去,人们认为它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缘故。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能跟某些物质反应,生成其它物质,故改称为稀有气体。

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此把稀有气体称为惰性气体是不科学的。

(阅读)课本使学生了解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
(讲述)大家对空气的组成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但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若不重视工业废气,特别是有害气体的回收和处理,任其进入空气,就会带来空气污染,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影响作物生长,形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简介)英国伦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国洛杉矶等空气污染事件,以说明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

二.空气的污染与防止
1.污染空气的物质
(1)粉尘:水泥粉尘、煤烟粉尘、各种矿尘等。

(2)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1)矿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烧
(2)化工厂的废气
(3)水泥厂的粉尘
(4)燃放烟花爆竹
(5)焚烧枯枝野草树叶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1)工厂做到废气回收与处理
(2)发展民用煤气生产
(3)严禁燃放烟花爆竹
(4)禁止焚烧树叶、野草
(5)提升汽油、柴油质量
(小结)防止空气与环境污染,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是每个人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练习)(投影出示练习题)
在相同条件下:
①分离100 L空气,大约可得氧气______L,可得氮气______L。

②分离______L空气,可获得42L氧气。

③分离空气获得氧气63m3时,同时可获得氮气______m3。

(作业)略。

九年级化学课程教案设计范文文档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②能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③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从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互助的精神,在合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

本课题安排在学生学习定性认识化学反应之后,是对化学反应的后续学习,又是化学方程式等内容学习的基础,在书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但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中学化学的重点之一。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学会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学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设计思路
(一)课前准备
1.在课前就进行实验分组,将实验能力强和实验能力弱的同学混合搭配,分成
四人为一实验小组。

2.布置每个实验小组先对学案中的四个实验方案进行探讨,对实验内容和如何
进行实验操作有个大致了解。

(二)教法选择
直观性教学、小组合作式教学、实验探究教学法、练习法等。

(三)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学生观看实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实验探究、
教师引导发现学生验证实验、探究交流动手画水分子分解图、
突破难点知识活用、小结反馈。

以实验为主,让学生在实验探索中体验,在发现中学习,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分析、练习、小结反思”等学习方法,使学生
逐步掌握“明确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的科学实验探究的研究方法。

四.组织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第1步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课时引入]演示实验1.火柴燃烧2.酒精燃烧
[设问] 火柴燃烧后留下灰烬而酒精燃烧后什么也没留下,难道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有没有变化呢?
倾听学生的见解
(第2步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实验探究]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
[引导]1。

称量时天平应注意调平;2。

白磷燃烧时,锥形瓶底部应预先装一部分沙子;3。

玻璃棒烧红后往锥形瓶中塞时动作要快,塞子要塞紧,不能漏气。

4.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和天平的转变。

[归纳]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将天平用于实验,用定量的实验法研究_分解与合成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简史。

(第3步验证实验、探究交流)
[提问]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其总质量到底是增多?不变?还是减小呢?如果你们按照学案上的四个实验设计方案中任选其中两个再进行实验,所得到的结论又会是怎样呢?与老师刚才所演示实验的结论是否相同?
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每一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有个别小组的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设问]天平不平衡是否意味着质量不守恒?实验结果与质量守恒定律是否相矛盾?
[追问]请同学们讨论可采取什么措施使天平平衡?
(第4步建立模型、突破难点)
[设问]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让同学们用图画方式展示出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并思考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数目的转变情况
(第5步知识活用、小结反馈)
[练习] 让学生做学案中的练习,在学生做完后进行练习讲解。

[小结]谈谈本课题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与启示?
[教师评价]1.通过本课题,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明确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

2.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观察实验
分组交流、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学生的猜想有:
①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③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观察、听讲、思考]
[小结]天平最终还是保持平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倾听。

[实验与探究]方案一: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方案三: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四:向澄清石灰水吹气前后质量的测定。

学生分成四人为一实验小组任选两个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前,小组内讨论学案上的实验步骤后进行实验。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

并根据所做实验完成学案中的表格。

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分析与交流]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所得结论,组内分析原因,组外交流实验体会。

[学生交流]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提出各种不同的解释与措施。

[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
1.方案三中的天平不平衡是因为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到空
气中了,方案四中的天平向左偏转是因为增多了二氧化碳的质量,即反应前并没称量二氧化碳的质量。

2.如果设计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杜绝反应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天
平指针就不会偏转了。

3.无论是密闭还是敞口系统,质量守恒的规律都客观存在,也就是说质量守恒
定律适用于任何化学反应。

学生欣赏动画
[学生分析、交流、发言]
[归纳]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因此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练习] 做学案中的基础题及提升题
[学生交流]
激发学生兴趣,设疑引入
帮助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形成初步意识,为后面分组验证实验打下基础。

使学生了解一些化学史,引导学生树立自身也能像化学家一样学好化学的信心。

让学生亲自动手,象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发现,从而感觉科学探究的神圣,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推动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激发兴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追求一个开放的、自主的探究氛围。

利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情境,及时进行分析,在质疑、争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正确操作重要性的认识,发展和提升学生分析、思辩等多种能力,并加深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通过用图画方式展示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变化过程,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遇到的问题,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的反思。

一个知识内化、认识提升、情感升华的过程。

九年级化学课程教案设计范文文档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升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

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多学生学习难度。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
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
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

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

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

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

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

通过本节的学习,健全并提升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

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

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

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了解的物质。

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了解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

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了解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

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

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习二
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习二氧化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