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地理题材内容教学探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道德与法治地理题材内容教学探微
摘要:道德和法治学科中地理学科的内容虽然对学生来说微不足道,但对于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特别有价值。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各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熟悉地理主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地理知识,了解法学知识点,以提高情感共鸣的道德和法治水平,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地理题材;内容教学
引言
在小学教科书中,地理主题内容的道德和法治占了所列材料的一定比例。
一些伦理和法治课程的教师禁止学生学习地理道德教育的意义,并且缺乏地理教学的知识和技能,他们经常感到在地理科目教学方面无能为力。
在多年的实践中,作者积极探索和总结了地理学科内容的特点和教学方法,然后提出了一些经验和思考,以激励和帮助教师。
一、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地理题材的有效教学价值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道德和法治学科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和学会生活的关键学科;地理学科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帮助学生了解人与社会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学科,。
道德和法治学科的地理学科,如我们国家的知识,不仅丰富了学科的内容,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智力视野,使他们能够了解我国的领土完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提高学生读地图用地图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在视觉上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分布和起源。
地图上有许多地理知识元素,是地理知识最全面、最直观的表达。
地理空间概念和定量地理对象能通过地图直观地表示出来,是研究地理学的重要工具。
地图作为学生
地理学习与伦理教育之间的桥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
在学生地图使
用中引入地理知识教学,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地理题材内容教学探微
(一)丰富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动力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为了全面发挥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指引学生在课堂上做到快乐学习、享受学习,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结合具体
情况构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在实践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将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当作教学的关键点,准确地定位自身在课堂教学的角色,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师生之间的良好交流,引领学生能在学习
中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消除学生对学习的畏惧心理,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需
要让学生能享受到成功,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发展。
(二)探索地理生活空间与情感归属的潜在联系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五年级上册“我们的
国土我们的家园”单元虽然是地理主题的国情教育内容,但教学的着眼点并不是
地理知识的灌输,而是引导学生追求地理题材背后的德育价值,把握当中的情感
脉络。
中国人天然对土地有特殊的情结,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从基层
上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乡土是孕育情感的摇篮,是每个中国人血脉中割舍
不下的牵连。
教师要加强学生的领土认同意识,使学生在探究体验中对国土产生
强烈的情感,从而增强学生作为中国人的归属感,实现政治认同。
(三)设计生活化问题
除了传递道德与法治知识以外,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也是教师的一
项重点教学任务。
如果学生过于依赖教师,那么很可能无法得到实质性的进步,
因此,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灵活设计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问题,从
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找出其中蕴含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
生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
发展和锻炼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维,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四)优化教学思维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获取学习能力的关键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只有引导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保证学生在平常能自觉高效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以此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在实践中,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维,要关注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获取,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要充分把握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获取,根据学生的需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引,使学生能更加高效率地获取知识,并且促进学生健康学习思维的形成。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实践中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与知识体系,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联系生活,拓宽学习视野,提出问题,结合所学内容积极解决问题,能在自主探索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围绕学生学习状况,设计相应的问题,引领学生进行知识探索。
(五)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课堂学习,使其更加有趣。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在教材中结合地理主题,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使静态知识动态,抽象知识
可视化,丰富学习资源,并调动学生学习动机。
以多元文化为例,六年级七本书中
的魅力多样性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教科书展示了东非高原的野生斑马,撒哈拉沙漠的骆驼和白熊。
然而,这些照片的展示还不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相关视频,以动态格式讲述当地的气候和环境,加深学生对多元文化和多样魅力的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挖掘德育素材,回归社会本真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并不是只把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那么简单,要求教师要注重教材理论知识的延伸,通过开展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实践活动来拓展教学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思想。
但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实践活动的开展最好以学生的想法为主,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会更加自主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这样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体会到德育的重要性,才能激起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
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学生会做出一些不符合学
生身份的事情,教师一旦发现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结合相关教材内容对学
生开展教育,让学生自身认识到这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改
掉不正确的行为习惯,还会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的
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结束语
综上,小学道德与法治地理题材教学依循“链接生活、回望生活、指导生活”的思路,引领学生构建个人与地理空间的多维联系,理解地理空间与人们生活、
生产乃至整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关系,在课堂的前延后伸中由认知走向践行,构
建地理题材课堂教学的“有我之境”。
参考文献
[1]应长琪.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地理题材教学策略探究[J].辽宁教
育,2022,(07):45-47.
[2]陶元红.小学道德与法治地理题材内容教学探微[J].福建教
育,2022,(09):35-39.
[3]孙岚.构“真实”之课堂促“德行”之共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中地理题材的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1,(20):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