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 :10.19392/j.cnki.1671-7341.201906017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析金丽丽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柳州
545616
摘要:高职院校“双导师制”是学校自己的专业教师与聘请的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担任学生导师。

[1]
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校
内导师加强了和企业导师的联系和沟通,
获得实际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弥补校内老师因工作任务重而不能参加企业挂职实践的不足,增强了教师的实践能力。

企业导师也会在平时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的问题并根据企业要求及时给予纠正。

关键词:双导师;师徒式;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
“双导师”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关键,也是推行现代学徒制需要破解的难题。

我校施行的是班级制教育制度,每个辅导员
管理4-5个班级,这样的教育制度下学生的个体发展、学生的职
业成长都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为了学生尽早进入职业岗位,必
须建立打造“双导师”师资队伍,一是要建立学校导师机制,每
一位导师可以带几个甚至十几个学生,建立专门的培养机制。

例如我校电子技术学院机电教研室现有专业教师14人,大一在校生共5个班级220人,学生一进校就配备专职导师,每位
导师可以负责15-17位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
,提升学生发展空间,引导其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争取优异的学习成绩,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二是要建立企业的高技术师傅队伍,可以通过学校以外聘形式招聘、企业推荐、老师自己联系等多种形式,将那些技术精湛的人员纳入到师资队伍中,使这些老师经常性的来校,贯穿整个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

我校大部分的课程形式为理论+实训,可以将实训环节的课程交由企业导师来上,指导学生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解决学生理论学习的不足,增加实践认知能力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

使教育教学工作尽量还原现场实际。

就目前而言,我校虽然实施了订单式人才培养,但是学生
入学后尚未正式成为“企业的人”,在学校学习课程跟普通班级
并无差别,并且人才培养所需教材常常滞后于企业技术变迁的现状,参加的职业技能大赛也与也已实际生产有一定差距,而学生也没有在企业实习和学习的机会,就造成了学生进入企业后二次认知,重新学习的问题。

加上校企之间的对接制度不健全、相关激励政策为落实,导致师傅队伍力量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

这就需要学校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的机制,将招生与签订三方协议合同相结合,实施在校学习与赴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工学模式,加强校企的深入合作,通过双方制定相关培养协议,建立校企之间相互衔接、相互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效仿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在上海农场
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推行“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制
度,成立校企“双导师”办公室。

让学生尽早融入企业,尽早成为
“企业的人”。

[2]根据我校实际情况,
我们可以采取“双导师制”下的“2+0.5+0.5”的工学交替培养形式。

入学前两年在学校学习,根据企业用人需求,结合文化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共同制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大纲计划和培养方案,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分别担任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第三学年的上半年,企业将我校订
单班直接录用为“学徒”,灵活安排学生学习方式,例如企业给
每位学徒指定一位师傅,进行跟班作业,熟悉企业文化,完成身份转变,实现上课与上岗融合;第三学年的下半年,学生与企业
签订三方协议,真正成为企业“准员工”,企业按需分配,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岗位,学徒对接岗位,让他们在实际生产一线
岗位上服务。

分阶段、分层次、针对性地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合作形式,由企业与学校、学校导师与企
业导师的直接参与下,构成“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递升模式。

[3]
促使学生掌握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
有利于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提高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4]
这种
“双导师制”下的“2+0.5+0.5”的工学交替培养形式有利于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就业对口性和就业目标性,最终提高学生质量,成为能为企业用得上、留得住,并且适应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通过“双导师制”的落实,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入合作,既
促进了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让校内导师深入了解企业、认识企业,理论联系实际,又增强了学生与企业的对口性,使上课与上岗融合,形成长效合作、双赢互利、持续发展、推动教学改革的良性运行之路。

学院依托行业,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的办学模式的指导下,通过引入企业,建立“校中厂、厂中校”
,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自觉
成长为社会职业人。

[5]
例如我校与柳州轨道交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轨道交通学院,可以使企业提早介入对学生的培养,对课程及时的进行调整,共同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培训节约了成本,同时也分散了高职院校大学生
的就业风险,实现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6]
让高等职业学生
具备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
更对口、更专业,更实际,最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1]杜丽娟,姜奕阳,杜险峰.论现代学徒制模式高职院校
教师的要求[
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2]徐芳.浅析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制”教学团队建设的探
索与实践[
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15):1-2.[3]王军.现代学徒制中
“双导师”制成长案例及分析———基于苏南某高职校的实地研究[
J ].职教通讯,2015(14):70-72.[4]王锴.基于校企合作的"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
模式探索[J ].科技、经济、市场,
2017(9):141-142.[5]行业引领,校企合作,共建示范———示范建设一周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论坛发言稿[J ]
.装备制造与教育,2008(1):3-4.[6]张阳,
王虹.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基于“双导师”的视角[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3).
基金项目:基于城市轨道交通传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课(2018-QJGC18)作者简介:金丽丽(1991-),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子技术学院,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城市轨道交通控制。

2科教论坛
科技风2019年2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