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
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句子默写
1.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2)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3)复道行空,___________?
(4)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

(6)_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二、文言文阅读
杨烈妇传
唐•李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①陷忭州。

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

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

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

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

”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杨氏亲为之爨②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

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

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

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

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

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

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

——其帅,希烈之婿也。

——贼失势,遂相与散走。

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

杨氏至兹犹存。

赞曰:凡人之情,皆谓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

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

若高愍女③、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告于史官。

【注】①李希烈:唐代宗时为蔡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淮西节度留后,唐德宗时为淮宁节度史。

建中三年,自称建兴王、天下都元帅。

建中四年叛唐。

十二月,攻陷汴州(今河南开封)。

兵败后,被部将毒死。

②爨:烧饭。

③高愍女:指作者所作的《高愍女碑》。

2.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俘累其男女累:抓捕
B、县令,诚主也诚:诚然
C、众皆泣,许之许:答应
D、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固:坚固
3.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杨烈妇“智勇双全、忠于国家”的一项是(3分)
①君县令,寇至当守
②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③吏人百姓,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
⑤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
⑥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希烈叛军连下两州,又兵临项城,县令李侃先是“不知所为”,继而又“伤而归”,在妻子杨氏的鼓励下,终于坚定了抗敌之志。

B、在叛军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杨氏挺身而出,帮助县令丈夫谋划抗敌对策,激励差吏和百姓抗敌守城,终于取得了项城之战的胜利。

C、杨氏向丈夫和差吏、百姓细陈守与不守的利害得失,又登城喊话瓦解敌军,关键时刻充分展示了她过人的智慧和胆识。

D、本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李侃与杨氏对比,突出杨氏的形象。

5.翻译。

(3分)
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冷泉亭记
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

由寺观言,冷泉亭为甲。

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

高不倍寻①,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

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②,风泠泠,可以蠲③烦析酲④,起人心情。

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

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

矧⑤又潺湲洁澈,粹冷柔滑。

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

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

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⑥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

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

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

故吾继之,述而不作。

【注】①寻:古以八尺为一寻。

②渟渟(tíng):水停滞,平静的样子。

③蠲:出去,免除。

④酲(chéng):酒醒后所感到的疲惫如病的状态。

⑤矧(shēn):况且。

⑥仆射(yè):尚书省长官。

6.对下列加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灵隐寺为尤尤,优异、突出
B、地搜胜概:概要
C、卧而狎之者狎,亲近
D、山树为盖盖:伞
7.下列对文章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眼耳之尘,心舌之垢”是指曾经入耳入目的秽物恶音,以及不好的思想和言论。

B、“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意为这就是冷泉亭在余杭和灵隐堪称第一的原因。

C、“佳境殚矣,能事毕矣”是说天下美景皆集于此,建亭者已黔驴技穷,本领有限,再也造不出新亭了。

D、“故吾继之,述而不作”,意思是所以我只继承沿循,只记述不再添造新的亭子。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之日”,草木欣欣向荣,可以“畅人血气”,启发人积极向上。

B、“夏之夜”,泉平水净,风凉气清,能使人得到一种超尘脱俗、除污去垢后的快感。

C、作者赞美冷泉亭的原因,全在其客观景物之美,而不注重景物对人的精神的感召作用。

D、本文的感人之处在于作者写出了自己的真实经历和内心感受。

9.翻译(6分)
①潜利阴益,可胜言哉?
②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

三、古代诗歌阅读
白梅
王冕(元代)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0.诗歌中塑造的“白梅”形象具备什么特点?(2分)
11.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两种手法分析。

(4分)
初授官题高冠①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②,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鱼竿。

【注】①高冠:山谷名。

②岑参三十岁才举进士,被任命为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12.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3.颈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4分)
四、选择题
14.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为了防止曹操陷害,刘备行韬晦之计。

一日,曹操忽请刘备饮酒。

两人煮酒对饮,展开论英雄的对话。

曹操在对刘备所指的英雄一一否决之后,指称天下唯有刘备才是真英雄。

刘备闻言失惊落筷。

时值雷声大作,刘备忙借惧雷来掩饰失惊的情状,由此解除曹操的疑惑。

B、刑台上的卡西莫多嚎叫道:“给水喝!”他叫了三遍,人们扔向他的却是在阴沟里浸过的抹布、破瓦罐和石头。

爱斯梅拉达走上刑台给卡西莫多送水解渴。

所有民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连声叫好。

C、元妃省亲,让众姐妹各选一匾题一诗。

宝玉独占四首,宝玉作了三首,宝钗见他只
少“杏帘在望”一首,便帮他作了,让宝玉抄袭,元妃看了喜之不尽,因此把“浣葛山庄”名改为“蘅芜苑”。

D、鲁肃再次前往索荆州又不成。

周瑜大怒,想借取西川而夺荆州,被孔明识破。

周瑜非但夺不到荆州,还遭蜀军四路围杀,气得大叫一声,旧疮复发,坠于马下。

又被诸葛亮来信点明不能去取西川的原因,于是周瑜口吐鲜血,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

E、受王善保家的挑唆,晴雯被王夫人逐出贾府,回到家中卧床不起。

宝玉前去探望,她向宝玉诉说如何担了虚名,她夺过剪刀将指甲齐根铰下,二人交换了贴身穿的小袄。

当夜晴雯死去。

第二天,宝玉前去凭吊,并作《芙蓉女儿诔》。

五、名著阅读
15.简答题。

(1)“突然间,她看见弗比斯头顶上方出现了另一个脑袋,一张发青的痉挛的脸孔和一副恶魔般的眼光,在那张脸孔旁边有一只手,举着一把刀。


语段中所说的“她”和“另一个脑袋”分别指谁?请简述与这一情节相关的内容。

(2)爱斯梅拉达在什么情况下吹响了卡西莫多给她的小铁哨?结果如何?
(题文)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题。

(6分)
①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②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
(注)①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②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16.(小题1)从教育的角度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诲人不倦”有何区别?(2分)17.(小题2)启发式教学对老师和学生分别有什么要求?请结合语段①作简要分析。

(4分)
六、现代文阅读
穿过岑寂的碎片
朱以撒
那方不毛之地一直为我神往。

像我这般珍惜故纸的人,常常会留意典籍上、画册上的一些残破纸片。

这些纸片都没头没脑,残损得不像样了。

这时我总是心弦一颤;该不会又是楼兰的碎片吧?凑近一瞥,十有七八,真是楼兰出土的残破纸片。

楼兰,真是离我太遥远,又太亲近了。

曾经想过,楼兰于我来说,已不是地域上的一个名称了,而是一种精神领域的烙印。


开始我不知它具体的方位,只为那种莽原气象、苍凉气息吸引,心想什么时候也走去看看。

后来有人告知楼兰在罗布泊附近,不由让我倒吸了一口冷气:天啊!倘没有天赐的力量,是断断难以进入这神秘领地的。

我分外喜爱楼兰的残纸,从外观上看,边缘都被时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

这些残纸上写满了文字,古朴而雅拙。

只是由于残片,即使从内容上细审,我也弄不清哪页残纸在后。

一些重要的记载被风吹雨打腐烂去,一些关键的词组也剥蚀风化,神秘的气息开始飞扬,越往后越神秘莫测。

我想会有一些人,面对那无尽荒漠的方位,踮起脚神往地张望。

我们完全可以在精神上还原,再现当年丰饶的场景啊!
两千多年前的楼兰,何等富庶和滋润啊!这个美丽的绿洲王国有如丰满而妩媚的少妇,林木葱茏,波光荡漾,百鸟啁啾,真正是一片乐土。

它使黄河文化、恒河文化和古希腊文化水乳交融,楼兰以它的消失,使人感到再滋润饱满的生命,也会如流星一般,在瞬间化为虚无。

这些古典的碎片由于没有完整性,它使人们也就看到一个碎片的楼兰,只看到那些舞文弄墨的楼兰人迷蒙的背影。

在我把玩到的一些墨迹里,这时的书体,正处在隶楷若即若离的阶段,那种楷有隶意、隶含楷法的驳杂胶着状态,有味品之不厌。

这些墨迹和相应时期的魏晋名流风格如隔江海。

楼兰残纸墨迹总是那么素朴,淡墨青衫一般天然动人。

当然,有些笔画真的没有写好,读起来真让我皱眉头,不像是专门训练过的书手所为。

深目高鼻的楼兰人,此时还没有学会含蓄呢。

有时用笔恍若马背上挥刀,直通通地就挥过去。

这宛如在纸面上作长枪大戟格斗,咣当作响。

我当然不大习惯这种表现方式,觉得太抛筋露骨,只是书写中一如既往地不作态,则是我屡屡赞美的。

这时的江南名士,已经能够写得一手流畅婉转的好字了,楼兰人的字迹却都处在未完成的品相里,似乎等着后人去弥补。

可是我感到了字里行间充溢的宗教神秘的气息。

这真是一个饶有深味的问题:有技巧的人足以达到完美,却全然写不出如此韵致,是心灵空间缺少了什么吧?风沙越来越沉重地覆盖在楼兰遗址上,终日无绝,漫过基础,漫过城楼,着力剥蚀着突兀处,料想在不久,就连高耸的烽燧也要被遮埋,遗址外相将荡然无存。

一切绚丽和辉煌,在如许长的岁月中,被黄沙摧残成一片迷蒙。

只余下楼兰残纸了。

它们尽管是残片,却必将长存,就像楼兰上空的长风和楼兰身体上的沙丘一样长存。

这些碎片有自身的特征,获得朴素的色调和质地,尤其是时日赋予了它们长存的生命力,已不惧怕世俗的侵入了。

我慢慢地走近楼兰,当然是心路历程接近了。

楼兰在我心目中被破碎万端,和碎片的纸本一个模样。

其实,认识一个世界要达到周全是不可能的。

面面俱到,反而什么都达不到,什么都肤浅之至。

从史料的完整性要求来衡量,碎片使人怜爱不已,但它的物质价值已抵不上完好者。

若从审美价值上说,碎片却具有相当强的象征性:借残象以会意,妙在存残之间、藏显之外。

1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文章通过楼兰书法与魏晋名流书法的对比,突出了魏晋书法技巧的完美,并表达了作者对楼兰书法欠缺婉转流畅的惋惜之意。

A.散文的立意并不在于为早已消失的楼兰古国立史,而是借助这些历史的残片驰思骋想,从而突显作者的文化关怀和审美情趣。

B.作者面对那些古楼兰出土的残破纸片,让精神穿行在历史的长河,回顾历史,感慨万千,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C.“边缘都被时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运用比拟与比喻手法,突出了楼兰纸片的残破与久远。

D.“楼兰人迷蒙的背景”中“迷蒙”一语用得恰切,既符合楼兰的地域特征,也反映了楼兰的历史久远,并与“楼兰残纸”暗合。

19.根据文意,完成下面两小题
(1)“穿过岑寂的碎片”中的“穿过”是什么意思?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楼兰于我来说……是一种精神领域的烙印”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面对楼兰的碎片,作者有了很多的感悟,请你写出其中的三条。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语言表达
2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个小题。

贫苦和磨难是人们不愿接受的,但又注定是有些人无法逃僻的。

它是残酷的——令有些人(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不求上进)①,消沉duò②落;它是公平的——③。

可见,贫苦与磨难并非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精神的贫乏,意志的薄弱。

(1)语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错字;改正字。

(2)将序号①处括号内的句子换成一个四字成语。

成语:
(3)将序号②处的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4)根据语境,仿照前一句的句式,在序号③处横线上写一句话。

(5)语段中有一个句子有语病,请辨析并改正。

病句:
改句:
八、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雪纷纷扬扬地下着,树上落满了厚厚一层雪。

有的树承受不住厚厚的雪,或整棵树倒下,或折断树枝;雪松却完好无损。

仔细一看,雪积到一定程度,雪松的枝丫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头滑落。

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落,雪松承受住了厚厚的雪。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
1.落霞与孤鹜齐飞茕茕孑立不霁何虹柳暗花明又一村星汉灿烂大漠孤烟直
【详解】
试题分析:注意易错字:鹜(易误写为“骛”)、茕、孑、霁、汉。

考点:本题考查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

点评:本题最的特点是难写字多,所以提醒学生在平时的积累中一定要正确书写,特别是对难写字,不能有畏难情绪和侥幸心理。

2.D
3.A
4.C
5.虽然这样,(但是县令)任期满后就要离职而去,不像县衙差吏和百姓那样。

(虽然,1分;若……然,1分;句子通顺1分
【解析】
2.
试题分析:固:坚持。

“谁肯固矣”中“固”作谓语,作“坚持”解,以“坚固”作“谁”的谓语明显不通。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

点评:文言实词要结合上下文理解,但也可以从已学知识中迁移而来,如本题中的“诚”“许”,这样就会让学生学有所用,也更有利于考查考生的运用能力。

本题在这一方面做得较好。

3.
试题分析:①②③④正确,⑤指李侃,⑥指有人。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点评:本题既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借杨烈妇“智勇双全、忠于国家”的品性给考生以思想上的教化,体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

4.
试题分析:C项,杨氏没有登城喊话瓦解敌军。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本题在原文有选择性的设置了一个小陷阱。

没牵涉到更多的方面,所以难度不大。

只要学生比对原文就比较容易看出来,符合考纲中“浅易”的要求。

5.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虽然:虽然这样(古今异义词)。

岁:任期(一词多义)。

罢去:离职而去。

若……然:像……那样。

考点:本题考查翻译句子并理解重要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点评:本题较好,仅仅一句话,考查到的文言现象有一词多义、丰今异义、固定词组等。

考生平时训练时,应有意识地多翻译文言现象丰富的语句。

6.B
7.C
8.C
9.①不知不觉中给人的利益、好处可说得尽吗?反问句或翻译为:不知不觉中给人的利益、好处说不完!(“潜利阴益”:互文,1分;“胜”:尽,完;句子通顺1分)②后来主持郡政的人,虽然有巧妙的心思和眼光,也无法增加它。

(“无所”:无法,1分;“焉”:它,1分;句子通顺1分)
【解析】
6.
试题分析:B项,概:景色。

“概”作“搜”的宾语,应为名词,解释为“概要”肯定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重点考语境义,本题选词较好,“概”的常用义并无“景色”之义,但结合上下文只能译为“景色”。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也提醒考生文言实词的理解一定要将释义代入到原文检测。

7.
试题分析:C项,应为:全郡的美景都在这些地方了,极尽匠心工巧之能事。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点评:本题是一个全新的题型,它不同于理解文章内容,只要求局部理解含义,也不同于翻译句子,而是要求理解句子在语境中的深刻内涵。

8.
试题分析:C项,并不全在其客观景物之美,而是重在景物对人的精神的感召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点评:理解文章内容,要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选文细节的理解。

一定要把选项与原文对应的句子进行分析比较,看其中存在哪些异义与分歧。

9.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①潜利阴益:根据句子结构推断,“潜”“阴”意思相近,“利”“益”意思相近。

可胜言哉:反问句,胜:尽。

②虽:虽然。

有敏心巧目,无所:没有什么。

加:增加。

考点: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

点评:本题的第一句选用得相当好,“潜利阴益”一句最能考查学生根据句子结构推断含义的能力,这是翻译句子,读懂文言文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考生一定要掌握好。

10.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11.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解析】
10.
试题分析:由“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散作乾坤万里春”可分别概括出其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点评:这是一道规范的鉴赏诗歌形象的题,这类题分析时要扣住诗歌的主旨,从关键词入手。

如本诗是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所以要将诗歌中将物当人写的诗句进行重点分析、归纳。

11.
试题分析:用冰雪衬托梅花的坚毅,这是衬托;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这是对比。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点评:这首诗的前两句很明显地都用到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所以成为命题者关注的重点,这也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当某一内容很明显地用到了某一手法时,它很可能成为命题点。

12.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

(2分)
13.最传神的字是“吞”和“醉”。

“吞”,(1分)表现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写出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

(2分)两个字表现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
自然环境,表现了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

(1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诗所表达的情感可从第二联、第四联得出。

“旧业”“一鱼竿”是以往自由的生活,“五斗米”“微官”指仕途生活。

从“只缘”可见无奈之情,“辜负”又见其矛盾的心情。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点评:本题引导学生要全面深入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就不要放过任何一丝有用的信息,如标题、注释、作者的身世背景等。

另外考生还要能读出诗歌中重要词语中隐含的感情,如本诗中的“只缘”“辜负”。

13.
试题分析:诗歌中最传神的词往往是动词、形容词,或名词、副词等活用为动词的词。

这些词大多会与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联系在一起。

本诗中的“吞”“醉”即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点评:本题是一道很规范的炼字题,答案也很规范:解词+释句+手法+作用。

这有利于学生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14.AC
【解析】
试题分析: A、“天下唯有刘备才是真英雄”应是“自己和刘备是真英雄”;C、“宝钗”应为“黛玉”,“蘅芜苑”应为“稻香村”。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了解文学名著的能力。

点评:个人认为本题型值得借鉴推广。

在现今的高考制度下,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将阅读名著广泛地推广开来,而这种题型并不难,只要考生阅读过就能答出来,操作性强。

15.(1)“她”指爱斯梅拉达,(1分)“另一个脑袋”指克洛德。

(1分)弗比斯与爱斯梅拉达幽会,克洛德暗中跟踪,当看到他们俩亲热时,他妒火中烧,用尖刀刺杀了弗比斯,然后跳窗而逃。

(1分)爱斯梅拉达吓得昏了过去,并被巡夜的兵卒紧紧围住。

(1分)人们都说是她刺杀了弗比斯。

(1分)
(2)获救的爱斯梅拉达被克洛德发现。

(1分)一天晚上,克洛德摸索着来到爱斯梅拉达的身边,想占有她。

(1分)爱斯梅拉达奋力挣扎,情急之下吹响口哨,唤来卡西莫多。

(1分)卡西莫多举起克洛德,扔到地上,想杀了他。

(1分)但又不想把血溅到爱斯梅拉达的身上,
就把克洛德拖到门外。

(1分)
【解析】
试题分析:副主教克洛德是一个人格分裂形的人物。

他收留弃儿伽西莫多,给他父亲般的爱,表现了其善良的一面;一生信仰宗教,以“严肃和贞洁”著称,则是他对宗教规范的自觉遵守。

但一旦被情欲所俘虏,他便走上罪恶之路;在得不到爱斯梅拉尔达时,便一手造成她的悲剧,将她送上绝路,表现得极其恶毒阴险。

作者通过描写克洛德这样一个以“严肃和贞洁”著称的副主教,在情欲的驱使下,竟背叛上帝,甘作情欲俘虏的结局,对宗教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全面的否定。

本题的情节正表现了其恶毒的一面。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了解文学名著的能力。

点评:本题对《巴黎圣母院》考查得比较全面而细致,虽说所选的情节都很经典,但要求考生将一些很小的细节表述出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学生平时阅读要仔细,不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16.17.前者说的是教学的方法,后者说的是教学的态度。

(2分)
【小题2】【小题2】从老师的角度看,教师教育学生要注重时机,认为学生达到“愤”和“悱”的状态是启发教育的最佳时机。

(2分)从学生角度看,希望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能够学会思考,学会举一反三。

(2分)
【解析】试题分析:
16.17.①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 可见,体现了孔子教学过程中强调让学生自己领悟,让学生自己能举一反三。

这是教学方法的范畴。

②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哪里敢当!不过我朝着圣和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满足,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仅仅做到如此罢了。

”这是指孔子的教学态度。

【小题2】【小题2】①中的“不愤” “不悱”“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是指学生的学习,“不启”“不发”“不复”是指老师的教学。

所以老师要把握时机,懂得方法;学生要自己思考,举一反三。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化经典作品内容的能力。

点评:理解中国古典文化经典的文章都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平时必须多阅读,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了解经典名著的思想,这样积少成多,有助于理解文段内容。

本题也意在引导学生多读经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