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髓核摘除术的远期疗效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髓核摘除术的远期疗效分析目的:探讨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髓核摘除术后1~5年的远期疗效
结果。

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8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12例,由同一医师按同种方法行髓核摘除术治疗,筛查患者年龄为20~45岁的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术后1、5年进行随访,记录患者对手术疗效的满意度,疗效评价标准为JOA评分、V AS视觉评分,并对比患者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及脊柱稳定性的影像学资料。

结果:手术前患者JOA评分、V AS评分分别与术后5年、术后1年、术后立即检测相比,或术后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施髓核摘除术的患者手术前满意度与术后、术后1年、术后5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两两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髓核摘除术,创口小,手术安全,后遗症少,患者恢复能力强,成本低,经1~5年随访,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值得推广和应用。

腰椎键盘突出是骨科常见多发病,探究其病因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组织部分由于外力作用,其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相邻髓神经受压迫产生痛觉,同时还会出现下肢麻木或疼痛等相关症状[1]。

所有发病患者中,腰4~5、腰5~骶1部位的发病率最高,约占95%;20~40岁的青壮年也是腰椎间盘突出的高发年龄段,约占80%[2],这与此年龄段人群高强度的劳动与暴力不无关系,虽然中老年人也容易患腰椎间盘突出症,但随着年龄的增加,腰椎间盘更容易发生退行性变化,以陈旧性病变更加常见,并伴有腰椎管狭窄症。

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手段还是髓核摘除术,但文献[3]报道术后后遗症发生率更高,如腰腿疼痛等,以青年为主要发病人群,但此结果与术后定期随访样本量的多少有显著关系,因此有必要提升样本量,进行远期随访以获得更可靠的临床依据。

国内外采用的髓核摘除术方式不尽相同,有传统后路椎板开窗或者椎间隙入路行髓核摘除以及微创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4],目前的手术方式中后者使用更为广泛,因为微创手术伤口小,稳定性好,术后恢复快,已逐渐成为临床的主流手术方式[5]。

本文以2005年1月-2008年12月4年间行髓核摘除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青壮年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1月-2008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12例,均行髓核摘除术治疗,筛查患者年龄为20~45岁98例,平均(34.5±3.5)岁,所有患者经MRI、CT等辅助检查符合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及家属均了解治疗方案并签订知情书。

纳入标准:(1)主要症状为腰痛、下肢放射痛、腿痛;(2)下肢相应关节、肌节功能障碍,肌腱反射改变,直腿抬高或加强实验呈现阳性;(3)影像学显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或者脱出,腰椎动力位X线片显示无节段性腰椎不稳[6-7]。

排除标准:(1)症状、体征与影像学不一致;(2)影像学出现中央椎管狭窄、腰椎节段性不稳等现象。

1.2 方法手术均由同一医师采用同种方式进行,首先利用局部麻醉或者硬
膜外麻醉方法麻醉,患者取俯卧位,放置导针于病变部位处定位病变椎间隙,于病灶侧棘突旁0.5 cm处插定位针作2 cm切口,插入扩张管,分离肌肉,再固定工作通道管,安装椎间孔镜。

手术时,去除椎板下缘部分骨质,切除异常增厚韧带;别硬膜囊和神经根后,向内侧剥离并牵引开,露出病变椎间隙,摘除髓核。

最后沿神经根探查根管,解除侧隐窝狭窄处。

术后患者服用或注射抗生素、地塞米松、甘露醇进行治疗,另卧床休息3 d,2周后锻炼腰背部肌肉逐渐恢复功能,3个月内须佩带腰围保护。

1.3 观察指标对患者术后1、5年进行随访,记录患者对手术疗效的满意度,疗效评价标准为JOA评分、V AS视觉评分,并对比患者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及脊柱稳定性的影像学资料。

1.4 评定标准JOA评分为0~29分[7],分数越低,功能障碍越明显,分别评价临床症状(包括用药疼痛、步态、腿痛,共9分)、体征(包括直腿感觉障碍、运动障碍、抬高试验,共6分)、日常活动受限程度、膀胱正常功能(-6~0)4个方面。

改善指数=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

治疗后评分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7-治疗前评分)]×100%。

治愈为改善率100%,显效为改善率为60%~100%,有效为改善率25%~60%,无效为改善率<25%。

视觉V AS 模拟舒适度评分,0分为舒适,3分为有点不舒服,5分为轻微不舒服,7分为非常不舒服,10分为严重不舒服。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术前患者JOA评分、V AS评分分别为(
3.21±2.34)分、(8.21±0.23)分,术后5年、术后1年、术后立即检测患者评分分别为(18.31±2.19)分、(20.22±1.99)分、
(23.21±2.12)分和(4.78±1.25)分、(3.22±1.65)分、
(2.79±1.80)分,三者与手术前相比,或术后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改善指数分别为(15.36±1.32)、(-6.33±1.451)和(19.22±1.84)、(-4.34±1.21),治疗后1、5年评分改善率分别为(72.30±1.20)%、(89.2±1.20)%、(4.78±1.25)%。

2.2 患者满意度采用统计调查的方式了解患者满意程度,术前患者满意度为72.3%,疼痛发生率为100%,术后患者全部治愈,满意度为95.4%;1年后为89.2%,后遗症为疼痛的患者发生例数为2例;术后5年疼痛例数为2例,满意度为80.1%,与手术前相比三者满意度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术后1年,术后5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椎间盘突出症在中青、老年患者中均广泛存在,利用微创条件行髓核摘除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重要手段,手术技术成熟,创伤小,患者恢复快,费用较低,本文经随访结果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髓核摘除术有良好的远期效果[8-12]。

患者术后常伴有严重并发症,早期以神经根或硬膜囊损伤为最为严重,还可伴有血栓栓塞、术后感染等,中远期如硬膜周围纤维化,椎管狭窄等[13]。

由于并发症部位独特的解剖结构,常导致发生头痛、下肢疼痛、伤口不愈合等现象。

鉴于术后多样的并发症以及随访疗效时间不一,所以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中远期疗效临床意见不同。

文献[14-15]报道6个月~14年内疗效满意,优良率达96.2%,而另一项随访时间为9年大报道中优良率仅为82.3%,分析其原因,其稳定性与单一节段侧椎板开窗具有重要关系,文献中均为对患者年龄进行描述分析,虽然后有文献报道青少年进行手术后3个月随访效果较好,但缺乏长期证据,而10年以上的统计结果表明虽然大多数患者都有较好满意度,但仍有75%患者残留腰痛或腿痛[16-17]。

本文通过对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髓核摘除术进行1~5年内的远期疗效分析,发现手术后,JOA评分和V AS评分均能达到较好水平,患者疼痛均能减轻,改善率较高,满意度较好。

但由于发病人群处于青中年,仍然有部分患者因为手术产生后遗症或由于独特的年龄特点,劳动力大、暴力因素影响使少部分患者恢复水平欠佳,仍保留腰痛或腿痛的临床症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好转,人数减少[18-21]。

而在手术后1年和5年相比,时间越久,患者由于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或交际问题,又出现腰腿疼痛的现象,患者需保持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与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综上所述,对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髓核摘除术,创口小,手术安全,后遗症少,患者恢复能力强,成本低,经1~5年的随访,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吕宏乐,刘全喜,翁习生,等.后路显微内窥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4):249-252.[2]赵海南,姚伟武,李晓庆,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骨密度CT定量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3,19(2):160-162.
[3] Nilsson E,Brisby H,Rask K,et al.Mechanical Compression and Nucleus Pulposus Application on Dorsal Root Ganglia Differentially Modify Evoked Neuronal Activity in the Thalamus[J].Bioresearch Open Access,2013,2(3):192-198.
[4]贺宪,黄东生,梁安靖,等.椎体间融合术与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合并ModicⅡ型改变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4,24(11):1007-1012.
[5]周忠,陈丰,蒋林,等.经皮硬膜外类固醇注射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血清
免疫球蛋白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9(3):128-130.
[6]邵擎东,江峰,蒋贵成,等.小切口椎板开窗微创术联合腰椎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4,12(6):931-934.
[7]李永刚,韦继南,陆军,等.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和经皮椎间盘切吸术治疗单节段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比较[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2,21(1):40-44.
[8] Sun Zhuoran,Li Weishi,Chen Zhongqiang,et al.Decompression alone versus decompression with instrumented fusion for young patients with single-level lumbar disc herniation:a short-term prospective comparative study[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14,127(11):2037-2042.
[9]徐丁,徐华梓,陈一衡,等.单纯髓核摘除术与髓核摘除辅助Coflex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13,51(2):147-151.
[10]盖春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手术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08(18):89-90.
[11]周忠,陈丰,蒋林,等.经皮硬膜外类固醇注射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21(3):128-130.
[12]黄世磊,皮国富,刘宏建,等.两种不同术式治疗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比较[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2,29(7):1399-1401.
[13]刘艳,陈秀侠.门诊康复指导对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8):2789.
[14]赵建辉,贺晋茹,孟立仙,等.中青年腰椎间盘病变特点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3(12):1607-1608.
[15]王炳良,乔乃春,陈来荣,等.经皮摘除术联合胶原酶溶核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J].当代医学,2010,16(5):90-92.
[16]高爽,陈洁,唐香兰,等.显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干预护理[J].激光杂志,2011,32(5):54.
[17]何成建,李永东,顾一峰,等.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介入肿瘤摘除术治疗有神经压迫症状的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22(11):914-919.
[18] TANG Yuan-zhang,Moore-Langston Shannon,LAI Guang-hui,et al.Anterior herniation of lumbar disc induces persistent visceral pain:discogenic visceral pain[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13,126(24):4691-4695.
[19] Cao Peng,Chen Zhe,Zheng Yuehuan,et parison of simple discectomy and instrumented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for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combined with Modic endplate changes[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14,127(15):2789-2794.
[20] LIU Tao,ZHOU Yue,WANG Jian,et al.Clinical efficacy of three different minimally invasive procedures for far 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12,125(6):1082-1088.
[21] LOU Zhao-hui,QU Jin-rong,LI Hai-liang,et al.Optimal technique of three-dimensional MRI of the lumbar nerve root and its radicular vein in normal and lumbar disc herniation patients[J]. 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11,124(12):1802-18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