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实验中学14—15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石家庄第二实验中学月考一2013级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李彦朴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本卷共有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我团结人民去谋求的一切目的中,有什么我还没有做到?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
奥林柏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土,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它拔掉了树立着的许
多界标:以前他曾是一个奴隶,而现在已经自由。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
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是无辜被害,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我都使他们解放。
”梭伦这
首诗歌反映的改革内容是
A. 打破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
B.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鼓励发展工商业
D. 废除债务奴隶制
2.梭伦“按财产估价把人民分成四个等级.……指定以相应的官职……至于列在日佣等级
的人,他只允许他们充当民众会和法庭的成员。
”“与四个等级的划分相适应,分配不同的兵
役义务:每个等级的公民都有自备武装服兵役的义务,第一二等级充当骑兵……”结合所学
知识,下列关于对梭伦改革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雅典人可以按照财产的多寡享受一定的民主权利
B.按照财产划分等级,是对从前按照血统和门第划分等级的否定
C.体现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思想
D.这项改革对氏族贵族是一个打击
3.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
4.“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
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
下列属于时代意见的是
A.“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论衡》)
B.(实行均田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C.(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宋·司马光《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
D.(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5.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主要针对旧贵族,认为楚国的弊端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必须清除。
商鞅在秦国变法时,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
这些改革措施从根本上是为了:
A.消灭旧贵族B.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以法治国D.废除分封制
6.《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
故秦无敌于天下。
”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农耕经济的繁荣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7.“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人
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8.陈寅恪在《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他主要说明的是
A.汉族非常颓废,要学习少数民族的“野蛮精悍”,才能“扩大恢张”
B.唐朝建立者李渊父子实际上是少数民族后裔,具有大胆开创精神
C.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D.汉族在历史上应该不断融入少数民族血统,才能够走向辉煌鼎盛
9.《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C.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10.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
”以下最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给农民耕种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赋役
11.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推行的一项改革措施,孝文帝推行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A.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B.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C. 改鲜卑人为汉人
D. 消灭了鲜卑陋习
12.苏轼对青苗法评论道:“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之弊。
”以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青苗法实现了最初目的
B.农民解除了高利贷负担
C.反映了青苗法的实效与初衷相背离
D.守旧官僚群起反对王安石变法措施
13.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从材料来看,范仲淹对当时科举制的看法不包括
A.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B.应在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
C.其公平性已经受到普遍质疑
D.导致天下危困“乏人”局面
14.学者梁庚尧认为:“市易法的颁行,……由于王安石以义理财思想,使其在立法时表现出摧制兼并的外貌。
然而社会政策只是市易法阳宣的一面,财政政策才是其阴伏的真正本质。
”据其观点,市易法的“真正本质”是
A、节流增收
B、打击富豪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抑制兼并
15.《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人饥,殍瑾枕路。
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义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人兴十木之役。
’丁是诸寺工作鼎兴。
”范仲淹的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D、政府无偿救济,力求社会公平
16.当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
17.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和加尔文的“信仰得救”,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主要是指
A.否定教皇地位B.个人宗教信仰自由C.否定封建特权D.宣扬《圣经》精神18.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
”下列对路德宗教改革的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
B.树立信仰本身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状况,人要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
D.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19.《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由于阿里……认为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并驾齐驱……他不懂……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据此,你认为阿里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马木鲁克势力的破坏和反扑 B.未从根本上触动原有的封建生产关系
C.穷兵黩武、对外扩张D.欧洲列强的干涉
20.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
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21.“……因为赎买了士地,他们(农奴)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这一变化对俄国历史最深远的影响是
A.缓和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B.使俄国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C.解决了农奴的贫困问题D.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22.1774年,日本著名医者杉田玄白翻译了荷兰人J.Kulmus所著的《解体新书》。
这是日本第一部译自外文的人体解剖学书籍,“解体”也是中国医学名词的鼻祖。
以《解体新书》的出版为契机,在江户时代日本的学术文化中心,形成了一个后来成为兰学(即通过荷兰传播到日本的西方学术)核心的群体。
这说明
A.日本近代医学和传统中医紧密结合
B.近代医学体系在日本开始形成
C.日本“脱亚入欧”采用荷兰模式
D.日本闭关锁国未能阻挡西方文明的传人
23.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
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24.“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政府决定
A.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
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C.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D.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
25.漠视个人自由权利,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的日本明治维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力因之迅速膨胀,但也正是这些“成功”,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溃。
这说明A.国家发展现代化绝对不能优先发展经济现代化
B.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是必须首先实现政治民主化
C.经济现代化的地位不如政治现代化的地位重要
D.缺乏政治民主的现代化是一种不完全的现代化
26.维新变法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
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
这说明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7.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指出:“自台湾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倭生心。
陈涉辍耕于垄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光绪帝认可了这个说法。
这说明光绪帝主持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清朝统治
B.抵抗外国侵略
C.解决国民生计
D.发展资本主义
28.1898年,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说:“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革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康有为奏折的本质意图是
A.表达了与大清帝国满洲贵族统治者誓不两立的坚决斗志
B.把变衣冠作为学习现代文明,革除社会陋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C.唯有剪掉辫子,方可有利于机械化大生产,有利于行军打仗
D.追求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维新变法奠定理论基础
29.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
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B.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
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D.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30.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尽管康有为为中国社会选择了变法维新之路,但当时的中国社会并没有选择康有为。
康有为……没有与之相应的物质力量。
”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变法不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
B.维新派缺少自己的武装力量
C.康有为缺乏变法的必要资金
D.变法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
31.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新的失败。
”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肯定的是梭伦改革的哪项措施
A.颁布《解负令》保障平民下层掌握土地
B.按照财产划分社会等级,打破贵族政治特权
C.废除债务奴隶制,以法律保障平民自由
D.创立四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扩大公民权利
32.宋仁宗(1049-105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
”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
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
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
B.对外战争频繁,政府负担沉重
C.出现三冗局面,国家积贫积弱
D.赋税徭役繁重,百姓困苦不堪
33.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
“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34.下表为1800~1950年日本东京人口变化状况(单位:千人)
表中人口变化的趋势表明日本()
A.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B.工业化速度加快
C.消除了封建生产关系D.成为世界商业中心
35.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第II卷(非选择题)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
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
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宇,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
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
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 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
文的可能性。
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7分) 37. (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
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
“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巨、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巨、各省督抚,各就砚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有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与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行政工作。
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
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6分)
(2)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石家庄第二实验中学月考一
2013级历史答题页
36.(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7分)
37.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6分)
(2)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石家庄第二实验中学月考一
2013级历史
一、选择题
1——5 DAAAB 6——10 CCCDD 11——15 BCCCA 16——20 BBDBC
21——25 DDDDD 26——30 AABBD 31——35 BCBBA
二、非选择题
36.(1)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
(2)“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
37. 【答案】()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
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