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成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进程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成立后,建设社会主义应当实行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这是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打算的实施,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我国慢慢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打算经济体制。
选择如此的经济体制,有那时的主客观条件。
从客观条件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
在如此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成立高度集中的打算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制造各类条件。
苏联在打算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世人注视的庞大成绩,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阻碍。
同时,在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形下,打算经济体制也能够比较顺利地运行。
这也是中国选择打算经济的客观条件。
从主观条件来讲,那时在理论上普遍把打算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点。
在如此的背景下,在我国成立高度集中的打算经济体制自然成为合乎逻辑的选择。
20世纪50年代,打算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整个国民经济实力超级弱小的条件下,我国能够集中要紧力量开展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比较迅速地成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成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这一体制所发挥的作用分不开的。
可是,高度集中的打算经济体制在运行进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它的要紧短处是:
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量过死,权利过于集中,轻忽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派中平均主义严峻。
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