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农村劳动力转移 就业:从传统农 业向现代服务业、 制造业等新兴产 业转移
新农村建设:加 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村生活水 平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必要性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村经济 发展相对滞后,就业机会有限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进 程加快,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村劳动 力数量庞大,就业机会有限
提高农民收入:通过转移就业, 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03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
劳动力转移就业的 关系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推动作用
加强劳务输出提供就业信 息
加强职业技能培 训,提高就业竞 争力
提供就业咨询服 务,帮助解决就 业问题
加强与城市企业 的合作,拓宽就 业渠道
05
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介绍
案例背景:某农村地区劳动力过剩, 就业困难
实施效果:成功转移劳动力,提高 就业率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案例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成功案例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案例中提到的政策、措施和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案例中提到的问题和挑战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案例中提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06
未来展望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趋势和前景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互动关系
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机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和素质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
河南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研究

河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摘赵排风 要 :改革开 Nhomakorabea 以来,河 南农村 劳动力转移主要 有异地转移和就地转移两种模式 ,虽然异地转移在促进农村 劳动 力就业和农 民增收 方
面发挥着 巨大的作用 , 但本 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根据 河南经济发展 实际和 劳动力转移的新趋 向,应采取 多种措施 ,促进农村 劳动 力就地
农村 劳 动力 到 城 市 和沿 海 地 区打 工 ,
虽然增 加 了收入 ,但 劳动所 创造 价值 的大部 分 留在 了务 工所 在地 ,城 乡之 间 、东 西部之 间 的相对 差异 和绝 对差 异都呈 现 出加 速扩 大 的趋势 ,形 成 中
西部地 区边缘化的发展 陷阱。
、
近年来 河 南农村 劳 动力转 移
海 地 区转 移 产 生影 响 。 自 2 0 04年 开
区 ,为输入 地 的经济建 设做 出了 巨大 贡献 。有 学 者指 出 ,1 . 2亿农 民 工在 20 、2 0 每年创 造 3万亿元 的价 0 4 0 5年
2 3日国务院常务会 议原则 通过 的 《 促 进 中部 地 区 崛起 规 划》,到 2 1 0 5年 ,
以后 ,虽 然省 外劳 动力转 移 就业 总量
昂的生活成本 ,城 乡二元 的户籍制度 、 社会保 障制度 、教 育制 度等 ,造 成农 民工地 域转换 、职业转 换和 身份 转换 的脱节 ,真正 在城 市定 居 ,实现 由农 民到市 民转化 的 ,是那 些有 技术 、懂 经营 ,收入较 高 ,职业 稳定 ,仅 依靠
镇人 口达 5 %以上 。根据 20 0 0 9年 9月
河南农村劳动力 出现孔 雀东南飞现象 ,
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

下 ,使得农村剩余劳பைடு நூலகம்力数量较之以往 大大增加 。 目 前 ,我省农村 剩余 劳动力主要是 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这样不 仅能使 农 民收入增加 ,也 有利于农村整体的进步 。 ( 三 )河南省农村剩余 劳动力转移的特 点 1 、劳动力转移的级别较低。由于河南 省农村 劳动力素质普 遍不高 , 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工作 ,主要从事一些城市人不太愿意做 的脏、累 、苦 的工作 ,如废 品回收 、保洁 、建筑等一些边缘性苦重力 的工作 ,这些工 作主要依靠体力劳动完成 ,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太高 ,因此从业
一
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分析 ( 一 ) 基 本 概 念 界 定
、
1 、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定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边际收益为零甚至为负数的那部分 劳动力 ,即 从农业部 门中转移 出去 的但却不会减少农业总产量的劳动力。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的类型划分 农村剩余 劳动力转移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产业转移 、地域 迁移及身
( 四 ) 劳 动 力 市 场 不健 全
时候都 回家从事农业 生产 ,二者兼 营。还有一些劳动力在城镇 打工几年 后 又重新 回到农村 , 转移具有不彻底性 。 、 3 、劳动力转 移 自发性 、盲 目性 特点 突 出。劳动 力供需 信息 不 畅 ,
( 二 )河 南省农村剩余 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河南省农 村劳动力数量 巨大且 素质偏低 ,不具备或不完 全具备发展 高新产业需 要的文化素质 和科技技 能。判 断一个 国家或地 区是否存在农 村剩余劳动力的标准是 “ 由于一个 国家或地 区人 口的不断增加和农业 技 术的持续进步 ,导致农业 劳动者 的人均耕地 面积长 期呈现 下降趋势 时 , 那么就可以认为该国或地 区存在农业 剩余劳 动力” [ 2 1 。自2 0 0 0年 以来 ,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 ,再加上耕 地面积 的大 量流失 ,双重 因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河南省为例

根 据刘 易斯的二元 经济理论 ,农业人 口向城市流 动本 身 就是 经济发 展 的标志 , 种 因社会 进步 而推 动劳动 力必 这 须转 移 到具有 更高 劳动 生产率 的活 动 , 无论 是流 人城 市还 是从 事农村 其它产业 , 村劳动力 都将取得 更高 的收 入 。 农
( ) 快 农 业 现 代 化 二 加
自由经济 条件下 ,农业生产 的平均利润 率必须提高 到 全社 会 的平均利 润率水 平 , 否则 就没有 人愿 意从事农 业生
中 图 分 类 号 :8 33 文 献 标 识 码 : F 2 .5 A
文 章 编 号 :0 5 9 3 2 1 )8 0 4 — 1 10 ~ lX(0 2 0 — 0 7 0
发展 。 关 键 词 : 南 ; 村 剩 余 劳动 力 转 移 ; 村 经 济发 展 河 农 农
但是 由于河南省 的工业 化和城镇化 水平较低 ,还 没有 完 全从传 统农 业经 济和农 业社会 中脱胎 换 骨出来 ,第 二 、 三产业和 城镇 的接纳 能力 弱小 , 以河南省 大部分农 村 劳 所 动力 主要转 向东部沿海城 市 , 以增 加收入 。
一
在农 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过程 中 , 进 了社会 劳动力 的 促 分工 。并 且 由于剩余 劳动 力 的存 在 , 促使 政府对 劳动力 用 工制 度 、 会保 障 制度 、 社 劳务 市场 法规 制 度 以及户 籍管 理 制度 、 房 政策 等方 面 进行 了改 革 , 利 于维 护更 多人 民 住 有 群众 的利益 , 我 国后 续的经 济发展 提供 智力支持 和 思想 为 保障 。河南 省城镇化水 平不高 , 规模不大 , 以城镇发 展空 所
( ) 成 农 村 家庭 结 构 不 合 理 一 造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与问题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与问题研究引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居民从农业生产劳动中离开,在城市或其他地区寻找就业机会。
这一现象在中国已经持续多年,对乡村振兴带来了诸多影响与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以及面临的问题,旨在为寻找推动乡村振兴的可行策略提供参考。
第一方面:经济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乡村振兴经济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劳动力转移降低了农业生产劳动力的数量,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人口减少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其次,劳动力转移带来的高额工资和收入,为农村地区带来了资金流入,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劳动力转移还促进了乡村地区的农产品销售,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第二方面:社会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乡村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劳动力转移导致了家庭结构的变化。
很多年轻人选择去城市工作,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农村,加重了农村老龄化问题,增加了对留守老人和孩子的照顾压力。
其次,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城乡社会和文化的交流。
农村青年在城市工作生活一段时间后,会带回一些城市化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乡村的传统农耕文化。
第三方面:生态环境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对乡村社会经济产生影响,还对乡村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挑战。
随着农村劳动力流失,一些农田逐渐废弃,荒漠化和土地贫瘠的问题日益严重。
与此同时,劳动力转移还加大了对乡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比如水资源过度利用和土地污染等问题。
问题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带来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还暴露了一些潜在的挑战。
首先,劳动力转移使得乡村地区发展变得不平衡,一些地区受益于转移产业的发展,而另一些地区则无法吸引转移劳动力,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
其次,劳动力转移还可能引发就业问题,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就业,另一方面城市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就业压力增大。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问题并促进乡村振兴,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农业现代化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农业现代化研究一、转移就业对农村劳动力的作用与意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指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或其他非农业领域转移,寻求继续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机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于农村地区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可以解决农村地区的就业问题。
当前,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正面临人力资源过剩的局面,而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逐渐推进,能够减少农村劳动力的闲置和浪费,提高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利用率。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可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目前,农村地区的农业领域存在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劳动力的流失对农业产业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够解决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问题,为农业现代化的推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分析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然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转移就业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简单劳动力岗位上。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相对较低,大多数转移就业的劳动力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工地等简单劳动力岗位上,缺乏创新和发展的空间。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就业环境不稳定。
很多转移就业劳动者聚集在城市地区,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和政策因素的影响,他们往往面临着就业岗位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强的问题,容易陷入无业状态。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农业产业发展的关系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农业产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能够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动力。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可以为农业产业提供新的劳动力资源。
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约束了农业产业的发展,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可以通过增加劳动力供给,解决农业产业中的人力资源不足问题,提高现代化农业的生产效率。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可以带来技术和知识的输出。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他们能够接触到城市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与之交流和学习,将这些技术和知识带回农村地区,促进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新农村建设必须重视劳动力转移

增 加农 民收入的途径不 是单一
的 : 以 大 力 发 展 现 代 农 业 , 进 农 可 推
业和农村经济 持续 、快 速 、健康 发
展 ; 以加快农村基础设 施建设 , 可 这 是 扩 大 农 民就 业 和 增 收 ,改 善 农 民 生 产 生 活 条 件 的 重 要 渠 道 ;可 以 促
新型农 民。 追加人 力资 本 , 不开劳 离
动 力 转 移
马 克 思 主 义 认 为 , 人 是 社 会 历
史 的主 体 ,人 的 自 由全 面 发 展 是 人 类 社 会 的终 极 目标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归 根 结 底 也 是 为 了农 民 的 自
果 这些 剩余 劳 动力能 够顺 利转 移 ,
不仅如此 ,随着农业剩余 劳动 力 向非农产业转 移 ,缓解 了人 口对
土 地 的压 力 , 有 利 于 农 村 资 源 的 优 化配置 , 农村土地 流转创造条件 , 为 推动 农业 的规 模化 和产业 化发 展 。 同时 , 减少农业对劳 动力的需求 , 可 推 动 现 代 农 业 生 产 要 素 的增 长 和 现 代科 学技 术在 农业 中 的广泛 应用 ,
1 . 5亿人左右。这 么多剩余劳动力如
果不 从农业 和农 村 中转移 出去 , 农 村就无法摆脱 人 口、 劳动 力 对 资 源 、 环境 的 巨大压力 , 利 于“ 农 ” 不 三 问 题 的解 决 和新 农 村 的建设 。相 反 , 如
均 纯 收 人 中上 述 两 者 的 比重 分 别 为 5 . %和 3 % 。 研 究 表 明 , 本 地 95 4 4 有 在 农 业 劳 动 力 、本 地 非 农 业 劳 动 力 和 外 出 就 业 劳 动 力 中 ,外 出 劳 动 力 对 家 庭 收 入 的边 际 贡 献 是 最 大 的 。每 增 加 一 个 外 出 劳 动 力 可 以使 家 庭 纯 劳 动 收 入 增 加 5% ,每 增 加 一 个 在 5 本 地 非 农 产 业 就业 的劳 动 力 ,可 以
河南返乡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实证研究

中的农 民 . 们 对 家乡 都 有着 难 以 他
割 舍 的 深 厚 感 情 8 .7 56 %的 农 民 工
对 家 乡新农 村 建 设 抱 有信 心 . 们 他
表 示 , 外 打 工 时 努 力 赚 钱 、 习 在 学
本 领 . 终还 是 要 回到本 乡 本 土创 最
二 、 乡农 民工 人 力资源 开 返 发与建设 新农村 的对 策
1利 用 亲 情 、乡情 的 纽 带 。 . 为
返 乡农 民工提 供精 神 支持 。 调查 发
民 工 创 业 。 第 一 , 大 财 政 支 持 力 加
察. 不能满足农 村经济社会 发展的实
际 需 要 : 外 . 村 需 要 培 训 的 劳 动 另 农 力 数量 大 . 各 级 政 府 真 正 能 提 供 的 但
业 的资金是相 当有限 的
度. 为农 民工 创 办企 业 提 供一 定 的 创 业基 金 进 行基 础 设 施建 设 . 同时
政 府 要 制 定 出有 利 于 优 秀 农 民 工
回 乡 创 业 的 制 度 . 用 社 会 舆 论 的 利 力 量 , 励农 民工 回 乡创业 。 时 , 鼓 同
只 是 为 了完 成上 级 下 达 的任 务 . 以
致 “ 出 多 门 . 未 到 位 ” 没 有 从 政 尚 . 根 本 上 认 识 到 人 才 培 训 的 紧 迫 性
有 针 对 性 地 开 发 与 管 理 . 没 有 最 大
现 . 论 是 返 乡农 民工 . 是 奔 波 无 还
发 问题
1 府主 导作 用没 有得 到 充分 . 政 发挥 。长期 以来 , 河南省各级 乡镇 政 府在城 乡二元 结 构 固化 和农业 投 入 较低 的情况 下 .对农 村人 力 资本 的 投 资非 常有 限 他们 常 常把有 限 的 农业 投 入经 费用 于结构 调整 、粮食 企 业 的经 营 性补 贴 甚 至 政绩 工 程 . 导 致 长期 以来 农 村 教 育 事业 落 后 . 职业技术 教育“ 发育不 良”农 民得不 . 到教 育和 培训 的机会 .农 村人力 资 源远远 落后 于农 村改革 和发 展 的要 求 .也影 响 到农村 富余 劳动力 的有
劳务输出与新农村建设——河南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路径思考

改革开放前 , 民的转移流动主要 是为 了维持温饱 和生存需 农 要, 流动是小范围的。而改革后农 民的流动 主要是 经商务工 求 脱贫致 富 , 其流动的地域不断扩大 , 流动明显呈多元化。
二、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 新农村建设的消极 影响 农村青 壮年 劳动力大量 向城镇转移后 , 农村逐 渐开始失 去 活力 , 以前他们赖 以生存 和生活的水利 、 路 、 道 房屋等基础
致 富” 是 暂 时 性 的 、 段 性 的 , 不 是 一 种 可 持 续 的 、 效 只 阶 而 长 的增 收机制 。针对这种客观现实 , 我们必须正确认 识和对 待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与新农村 建设 问题 , 调矛 盾 , 协 趋利避 害, 从中找到二者相互促进 的结合点。把劳务输 出与加快新
农村人 口, 30多万农村劳动力 。按照现 有的耕作 技术 和 有 5 条件 , 耕种全市 80万亩耕地 , 5 0 有 O万农 民就足够 了。剩下 的 30多万农村劳动力实际上处 于隐形失业状 态 , 是对农 0 这
村人力资源的极大 浪费。 目前 河南省劳 动力转 移有 以下几 个特点 。
而改革后农民的流动主要是经商务工求脱贫致富其流动的地域不断扩大流动明显呈多元化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新农村建设的消极影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镇转移后农村逐渐开始失去活力以前他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水利道路房屋等基础设施经久失修损毁严重一些田地无人耕种或者抛荒者土壤退化必将埋下粮食安全的祸患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无法推广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难以普及落后的经济基础和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习惯难以改变
劳 务输 出与 新农 村 建 设
河南经济欠发达地 区新农 村建设路径思考
董跃 民
( 中共许 昌市委 党校 , 南许 昌 ,600 河 4 10 )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分析与对策

一、引言2019年2月,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全文发布。
文件指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而农村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三农问题的解决进度。
农村人口转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经济因素是迁移的主要原因(张小莉,2015),对这一现象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国外侧重于农村人口流出理论,如“推力-拉力”理论、刘易斯模型、托达罗模型等,从理论方法、操作模式、实践进程、评价机制等方面(王洪亮,2018)[1]进行了严密分析。
国内侧重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和农民收入低是影响农村人口流出的重要因素(张锐尧和谷建全,2011),此外,还存在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弱化(张益民和豆志杰,2018)[2];思想观念守旧,法律意识淡薄(曹圣伟等,2018),产业支撑能力有限(周彩云,2017)等其他的制约因素(刘岱宁,2014),并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陈辉,2017),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张文等,2010),以工业发展减少农业人口对农业的依附力(郑杭生等,2015)等可行路径。
河南作为农村人口流动大省,笔者拟在此基础上结合新常态时代背景分析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探索其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的对策,促进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协调发展。
二、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概况(一)劳动力转移现状1.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一个地区的城镇化率反映该区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劳动力大省,其近年来城镇化情况如表1所示。
表12014—2018年河南省城镇化数据单位:万人;%注:数据来源于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近五年来,河南省农村人口不断减少而城镇人口增量明显,其城镇化发展迅速反映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口逐渐转移到城镇。
但另一方面,河南省2018年人口总数达到了10906万人,比2017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分析与对策马缓缓(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201600)【摘要】“三农”问题对于国计民生至关重要,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又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
乡村振兴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乡村振兴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日益增长的态势,但同时也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外流现象。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乡村振兴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的收入水平偏低,难以满足生活需求。
因此,许多农民选择外出打工来谋求更好的生活。
此外,农业劳动力过剩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导致农业劳动力需求减少,大量农民失去了务农的机会,只能选择外出打工。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外流导致农村劳动力空心化,生产经营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
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劳动力资源,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对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劳动力的积极作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
首先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较为艰苦,许多人面临着住房、医疗、教育等诸多问题。
其次,一些农民外出务工后,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和技能培训,导致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
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也给家庭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和心理压力,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来促进乡村振兴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首先,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在城市就业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其次,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医疗、教育、住房等服务体系,为外出务工的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关爱和照顾,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机制,保障他们的权益和福祉。
河南省建设厅关于印发《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的意见的通知

河南省建设厅关于印发《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的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建设厅•【公布日期】2006.05.15•【字号】•【施行日期】2006.05.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民工工作正文河南省建设厅关于印发《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的意见的通知各省辖市建设主管委局、省定扩权县市建设主管委局、厅机关各处室:为深入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豫政〔2006〕23号)精神,进一步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我厅结合建设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河南省建设厅《关于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的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〇六年五月十五日河南省建设厅关于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的意见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
我省建设领域农民工队伍约占全省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为进一步改善建设领域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根据省政府《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豫政〔2006〕23号),结合建设工作实际,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解决好建设领域农民工问题的重大意义(一)吸纳农民工就业是建设领域的重要责任。
我省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将逐渐转移出来。
建设领域的许多行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容量大。
特别是建筑业、房地产业以及环卫、出租车等服务行业,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行业。
做好建设领域的农民工工作,对于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顺利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解决好建设领域农民工问题是促进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中国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实 际 ,对 于这 方 面 也 做 了一 些 研 究 。孙 慧 阳认 为农 村 劳 动 力 的 流 动改 变 了家 庭 的组 织 和 功 能结 构 ,妇 女 和 老人 成 为 主 要 的 劳动 力 ,外 出 打工 成 为 家庭 主要 的收 入来 源 。受 着 城 市 氛 围 的熏 陶 ,农 民 的思 想 和 观念 有 很 大 转变 ,特 别 是 婚姻 和家 庭 方 面 。对 于 留守 的 老人 、妇 女 和儿 童 ,劳 动 力 的流 动 对 他们 的伤 害 较 为 严
・
影 响 ,探讨 解决 中 国农 村人 力资 源 问题 的措 施 。
一
、
文 献 述评
( ) 内外 文献综 述 一 国
南方 农 村 2 1 年第 4期 00
3 ・ 7
问题捧讨
德 玉认为 ,劳动力 的单 向流 动弱化 了农村 留存劳 国 G P显 示 ,第 一 产业 生产 总值 占 G P总 量 的 D D 动力 ,导致 了农业 生产 率低下 、土地 抛荒等 一系 1.% ,当年 的农 业劳 动力 占全 国劳动力 总数 的 3 1 列农业 基本 问题 ,也 引发 了教 育问题 和农 民的心 4 .% ; 同 年 我 国 的 城 市 化 率 是 4. % , 08 49 理 问题 【。张仁汉 认为 ,人才 流失 导致 了农村 的 5 . %的人 去分享 这 1 . %的财 富 。 3 】 51 13
去 。 因此 ,我 国 中、 西 部 地 区 的各 级 政 府 应 积 极 采 取 系 列 措 施 , 引进 并 留住 农 村 发 展 急 需 的人 才 , 以便 加 快 我
国新 农村 建 设 的 进 程 。
关 于农 业劳 动力转 移对农 村 的影响 问题 ,国 内外学 者做 了大 量研究 。雷文斯 坦认 为环 境条件
农村劳动力开发与转移探析——以河南省为例

农曼经济
2 l愿 o2
农村劳动乃开发与书穆探斫
以 河 南 省 为 例
◎张 玉 涛
摘 要 :农村剩余 劳动 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河 南省作为农业大省 ,农村劳动力就业具有典
型的特征, 但仍存在 着供 求结构矛盾 、城镇化程度低 、农民兼业性 明显 、务 工环境不宽松等问题。调整优化 产业 结构 、加速城
近 30 万 人 。2 年 我 省农 村 劳 动力 转 移就 业 总 量达 到 2o ∞8 25 万人 ,其 中出省打工的高达 lo 多万人 ,实现劳务收入 15 20 11亿 元 ,人均年劳务收 入 7 7 元 ,占农 村居民家庭人均纯 61 46 收入 比重 的 S %以上 ,外出务工 已成 为农 村家庭的主要收入 S 来源和农 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 2 就业领 域拓宽和文化素质提高 . 从l 0 9 年到 2。 年从事农业 的农村劳 动力比重从 8- 9 08 2% 3 下 降到 5 . % ,而从事第 二 、三产 业的人数有 了较大提 高 。 85 4 从农村劳 动力的行业从 业类别来看 ,以农业为主的格局 虽未 改变 ,但转移从事 第二产 业和第三产业的人数 日益增 多 ,第 三产 业从 业人 口主要集 中在交通运 输 、仓储 、邮 电通讯 业 、 批零 贸易及餐饮业 。从时间序列上看 ,从 l9 年到 2 ̄ 年期 9O C) 8 间仍以初 中和小学 文化程度者为主体 ,但小学文 化程 度及文 盲比重下 降,中专 、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人数增加。
பைடு நூலகம்
从 地区结构看 ,以郑 、汴 、洛 、新为基本构 架的北方平 原地域辽 阔 ,土地 肥沃 ,交通便捷 ,信 息畅通 ,人均耕 地拥 有量比重较大 ,乡镇企业发展相对较快 ,城 市发 展对附近农 村 的农副产品和其 他初级原材料需求量增大 ,近 年吸收农村 剩余 劳动力较多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河南省农村 剩余劳动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实证分析

省的省情是中国国情的一个缩影 , 对制度因素的分析笔者借
鉴 王文博 的方 法将众 多因素综合 成 1 个指标 , 称为 制度变 迁
键是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传
统农业大省的河南省有着 7 1 万的农业人口和 4 0 万的 3 00 0 0 农村剩余劳动力, 其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河 南省的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 国外的学者以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前提 , 提出了 3
量 h邱l a i lAn日y j fRl a I lsso l lLl o r l r ̄ a se n He a Pr vn e h n fr i nn o ic
WU nS ege l ( e at n f t r is&Ifr tnSine huo o  ̄l nvri ,hu o ,H nn460 ) Xi. ̄ n ta D pr t h mt me o Ma e c nomao c e ,Z okuN m a U i syZ oku ea 60 1 i e e t
农民工逆向转移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研究

8%_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流砥柱, 0 4 J 有知识、 有文化的 青壮年大量流入城市 , 加剧了农村所谓的“8 1 369 9部队” 倾向,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大大削弱 , 加剧了农业 的萎 缩, 造成 了大面积土地 荒芜。城 乡收入差距 继续加大
( 见表 2 。 )
表 2 城 乡 居 民 人均 收入 比的 变化
生产 , 但是 , 当农 民工 因为兼 营所得大 于农业生 产所 得而 过度 外流 时 , 易发 生危 害农 业生 产 的现 象 。 极 费景 汉 ・ 尼斯认 为要 使就 业转 换 顺 利实 现 , 须 拉 必
向转移是指农村过剩人 口通过求学、 务工或从事工商业
活动 等渠道 向城 镇地 区进行 转 移 ; 向转 移是 指 已顺 向 逆 转移 的劳动力从城 镇 到农村 的 回流 , 而 他们 中的一 部 然 分并非无 功而返 , 是通 过带 回的资 金 、 术 、 而 技 先进 的观
造成 了不利影 响 。 11 延缓 了农业产业 化进程 , . 导致 了农 业的 萎缩 自改
保证农业迅速增长直到足以满足越来越多的非农业劳动 力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一个几乎没有新的技术进步和 新的投资的农业 , 是停止萎缩的农业 , 它将侵蚀用于非农 发展的利润和资金, 使非农产业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处 于停滞状态 。《 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理论、 道路模式 研究》 课题的专家也强调了这种危险, 对我 国不 同发展 阶段农村工业与农业发展的动态变化分析详见表 1 。
念和管理经验 , 参与农村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笔者通过 对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据分析 , 对农民工逆 向
转移提出了一些政策建 议 , 旨在 为促进 农 民工逆 向转 移 ,
推进新农村建设这项伟大的工程提供一些有益的启迪 。
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析

[ 收稿 日期 ]o9-1 5 2o-0
一
5 — 9
主。
( ) 五 农村 剩余 劳动 力外出务工 由季节性、 临时性 向
固定性 、 常年性转 变, 工时间不断延长 , 务 劳务收入逐 年
增长 。
20 06年 , 全省农村外 出务工人员中外出时间在 6个 月以上的人员为 7 0万人 , 20 1 比 05年的 6 56万人增加 0. 14 4万人 , 0. 占全省农 村外出总人数 的4 .% , 占比重 07 所 比 20 05年提高 了近 2个百分点。 同时 , 村外 出务工 人员 的劳 务收入 也不断增 加。 农
化步伐 ,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关键词 ] 农村剩余劳动力 ; 社会主义新农村 ; 转移 [ 中图分类 号]F0 . [ 3 46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4 1 (09 0 05 0 0 4- 87 20 ) 1- 0 9— 2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 目前我 国经济社会 发展面 是 临的一个十分 突出的 问题。河南省 是我 国第 一人 口大 省,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 20 80万 , 几乎 占全 国农村 剩余 劳 动力总数的五 分之 一。截止 20 0 6年底 , 省 已转移 农 全 村剩余劳动力 14 76万人 , 但仍 有 10 00多万剩 余劳 动力 需要转移。大量农 村剩余劳动力 的存 在 , 制约着农业 现 代化的实现 , 利于农 村社 会经济 的发 展 。因此 , 村 不 农 剩余 劳动力转 移 问题 已成 为社 会主 义新 农村建 设 面临 的重大课题 , 也是我 国现代化进 程 中面 临的一个极 富挑
据统 计 ,0 6年输出到省外的农村剩余 劳动力人数 20 是 19 0 0万 , 占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输 出总量 的 6 . % , 24 比2 0 0 2年的 4 .%提高 了近 1 35 9个百分 点 ; 向省外 输 在 出的农村剩余 劳动 力中 , 东部所 占比例最 大 , 达省外 输 出劳动力总量 的 6 . % , 中, 97 其 广东 、 江苏 、 浙江三省 占 了 4 %。究其原 因, 9 东部 地区因经济发达 , 就业机会 多 , 工资水平相对较高 , 对收入相对较低 的河 南农 民工 的吸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村建设的关系

北京林 业大学
1 0 8 0 3 0
研 究 调 查 表 明 , 留 守 儿 童 的 成 绩 分 布 呈 “ U”型 ,即两 极 化 ,这 对 于 农 村 未 来 的发 展 产 生 了极 大 的 消 极 影 响 。 ( )农村 劳动力转移导致 了农村 人 口结 四
构 变 化
与 影 响 农 村 的 发展 。
资水 平 ,降 低 了非 农 产 业 劳 动 的 边 际生 产 率 和 工 资 水 平 ,进 而 缩 小 农 村 和 城 市之 间 的收 入 差 距 。但 是 现 在 城 乡收 入 的 差 距 非 但 没 有 放 缓 , 有 加剧 之 势 。 者 认 为 , 还 笔 虽 然农 村 剩 余 劳动 力在 外务 工 得 到 的 收入 相 比在 农 村 ,是增 加 了可 观 的数 目 ,但 是 农 村 劳 动 力 收 入增 长 的速 度 不 及 城 市 收入 增 长速度 ,因此 ,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加 剧 了城 乡收 入 差 距 。农 村 现 在 只 是 解 决 了 温 饱 问题 ,但 是 更 重 要 的 致 富 问 题 仍 亟 待 解决 。 ( )农村和农业发展相对滞后 二 农村劳动 力转 出后 ,滞 留在农村的劳 动 力 以女 性 、 火 年龄 、文 化 程 度 较 低 的 人 为主 ,农业的劳 动力质量降低 ,削弱了生 产 能 力 。我 国仍 是 以粗 放 的 劳 动 密 集型 农 业 为 主 ,当前 我 国还 有 相 当 一 部分 地 区 农 业 生 产 的 机 械 化 和 科 技 化 水平 比较 低 ,加 之 耕 地 面 积 广 、 需要 的劳 动 力强 度 大 ,农 村 不 合 理 的 劳动 力 结 构 显 然 不 能 满足 建 设 社 会 主 义新 农 村 的 发展 。 同 时 由于 缺 乏 足够 的农 村 建设 资金 投 入 ,农 村基 础 设 施 建 设 不 完 善 ,大 量 项 目 由于 缺 少 配 套 资 金 而 失去 商机 ,农 民 收入 很 难 增 加 ,进 一 步扩 夫 了收 入 差 距 ,农 村 消 费 能 力地 下, 从 而 影 响 整 个 目 民经 济 。 ( )不 稳 定 家 庭 增 多 , 留守 儿 童 缺 乏 管 三 教 ,影 响 未 来 农 业 劳 动 力 发 展 农 村 家 庭 里 的 青 壮 年 劳 动 力 的转 出 , 无 疑 会 形 成 留 守 儿童 。这 些 儿 童 大 部分 寄 宿 在 亲 戚 、年老 体 弱 的老 人 家 ,缺 乏 父母 的正确 引导和关怀 。相 关研究调查表 明 , 在外打工的父母对 自己儿女的状 况并不 了 解 ,他 们 往往 会 高 估 自 己的 判 断 能 力 ,儿 女 如 果 遇 到 困难 或心 理 困惑 ,一般 不会 向 父 母 诉 说 。 有 5 . 0 的 留守 儿童 会 闷在 4 1% 心 中 ,而 只 有 4 9 % 会 向 家人 倾 诉 ,与 非 .0 留守 儿 童 相 比 ,留守 儿 童 的心 理 健 康 状 况 问题 严 峻 ,极 易 产 生 认 识 的不 良偏 移 和 心 理 缺 陷 , 致使 造 成 r一 系 列 的 社 会 问题 。 学习方面 ,留守儿童成绩 并非普遍的差 , 青 年 人 , 别是 加 岁以 下 的 年轻 人 大多 选 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摘
要 l河南省农村 劳动力转移具有 明显的兼业性质 , 以青壮年为主 、 自发转移 为主 、 以省外为主, 以东部
为主, 主要 集中在 第二产业等特征。 出现 了“ 空心村” 农村人才流失、 、 留守人 员家庭残缺 、 生活 困难、 精神寂 寞等问 题 。在新农村建设 中农村转移 劳动力应 坚持向外与就地转移现结合 ; 强教 育培训, 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 加 提 加强组 织和 引导。 高劳务输 出的组织性 ; 提 大力发展 县域 经济, 小城镇建设, 推进 带动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 【 关键词】河南省 ; 农村 劳动力转移 ; 特征 ; 新农村建设 ; 消极影响 ; 思路
一
作 的稳定性 高度相关 。家庭劳 动力较多 、 从事 劳务收入较 高、 劳务工作相对 稳定 , 在外劳务 时间就长 , 反之 则较短 。
项 战略决策 。 新农村建设对我省既是机 遇也是挑战。近
兼业性还体 现在 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程 度的间断性 , 就业
转移 的稳定性不高 。
年来 , 随着我省各地劳务输 出力度 的加大和城镇化进程 的
加快 ,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 出打工 人数急剧增加 。许 多地 方农村的留守人 口多为一些 老人 、 妇女 和儿 童 , 出现了“ 城
( ) 村劳动力 转移 以青壮年 为主 , 二 农 劳动者的文化素
质不断 提高 。据调查统计 ,在 2 0 06年全省外出农 民工 中,
市热 、 凉” 农村 的不协调局面 。针对这种客观 现实 , 必 我们
【 中围分类号】 C 1 . 【 9 28 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10 — 0 6 2 1 )6 0 5- 3 0 9 33 (0新 农村是 中 央在 全 面把 握我 国经济社 会发展阶段性特征 , 统揽全局 , 着眼长远 , 与时俱进做 出的
河南省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 , 农村人 口占全 省总人 口 的 6 %。 4 河南有农 民 6 4 3 5多万 , 其中劳动力 4 2 7 5万左 右 , 剩余劳动力约为 3 0 万 。 0 8 , 2 0 2 0 年 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 业总量 达 2 5 1 5万人 , 实现 劳务 收入 1 1 亿元 , 61 居全 国第
・
1 4・ 5
的 4 .%提高 了近 1 . 百分 点 ; 向省 外输 出的农 村劳 35 3 6个 在 动力 中 ,东 部所 占比例最大 ,达省外 输 出劳动 力总量 的
6 .%, 中, 9 7 其 广东 、 江苏 、 浙江三省 占了 4 %。 9 究其原 因 , 东 部地 区因经 济发 达 , 就业机会 多 , 资水 平相对较 高 , 收 工 对
21 0 0年 6月 总 第 14期 第 6期 5
黑 河 学 刊
Heh o ra ieJ u n l
J1 0 0 u. 1 2
S r l . 5 . e i 1 4 No6 a No
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
⑨ 阎丽 红
( 河南许 昌职业技术学 院, 河南 许 昌 4 10 60 )
( ) 一 劳动力转移具 有明显的兼业性质 。 农村转移的劳 动力一般都保 留着对 土地 的承包权 , 忙季节大都要 回家 农
从事农业生产 , 这种转移属亦工亦农 间断性转移 。常年性
转移人数 占不到三分之一。 兼业转移人员在外工作时间长
短与农 民家庭男 劳动 力的多寡 、 事劳务收入 的高低及工 从
位 。但 由于河南农村人 口基数 大 , 每年新 增劳动力数量
多, 加之受 2 0 以来 的金融危机 的影响 , 0 8年 河南农村劳动
力就业面临巨大的压力 。目前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有这样
几个特征 :
业分别 占 3 .%、82 1.%, 26 2 . %、5 3 仅从事第 二产 业的农村转 移劳 动力 所 占比重 就超 过 6 %。由此可见 , o 第二产业仍是 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渠道。 (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流 向以省外 为主 ,以东部为 主。据统计 ,0 8年输 出到省外的农 村劳动力 人数 是 10 20 20
中 ,初 中文化程度 的占 5 .%,高中及中专文化程 度的占 6 9
2 %, 5 其中,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 比 2 0 0 2年提高近 l 个 3
百分点 。从 技能培 训情况看 ,接 受过培训 的 占 2 . 比 69 %, 20 1 2年提高了 l 3 O个百分点。
、
河南省农村劳动 力转 移的特征
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农 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 建设 的矛盾 , 正视客 观现实 , 趋利避害 , 中找到二 者可 以相互促进 的 从 结合点 , 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 移与加快新农村建设有 机结
合起来。
一
1 - 0岁 的 占 6 . 1 9- 4 5 %,8岁 以下 和 5 6 0岁 以 上 的分 别 占 75 .%和 71%; 文化程度 看 , . 8 从 在全省 转移 的农村 劳动力
一
( ) 三 农村劳动力以 自发转移为主 , 主要集 中在第 二产 业 。尽管我省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促进 劳务输 出工作 , 但总 的来说 ,农村劳动力仍 以 自发转 移为 主。据调查, 有
5 .%的农 村 劳 动力是 通 过 亲戚 朋 友介 绍 外 出 就业 的 , 92 2 %的是 自找 门路外 出就业 的 , 5 两者合计 占 8 . 通过政 42 %, 府及组织转移 的人数 只占 1 %左右。同时 , 6 调查结果显示 在全 省农村 劳动力转移 总量 中 , 工业 、 建筑 业和饮 食服务
万, 占全省农 村剩余劳动力输出总量的 5. %, 20 年 71 比 02 4
【 作者简介 1 阎丽红( 90 )女 , 17 一 , 河南长葛人 , 许昌职业技术学 院讲师 , 研究方 向: 马克思 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
【 基金项 目】09 20 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 河南 省农 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和路径研 究》项 目 ( 编号 :67 B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