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网络成瘾_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不良影响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2009 年 1 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发布的第 2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
显示:截止到 2008 年 12 月 31 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
2 .98 亿人,网民规模较 2007 年增长 8800 万人,年增
长率为 41.9%。 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见表 1),
表 3 不同职业青少年网瘾分布情况 [5]
职业
网 瘾 情 况 (%)
失业或无固定职业
16.50
研究生
13.95
本专科学生
10.99
高中生
8.69
中学生
7.57
企业上班族
6.29
政府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4.71
3.以聊天、交友、玩网络游戏为主要目的 课题组调查显示:以聊天或交友为上网目的的大 学生人数比例达到近 50%;玩网络游戏等娱乐性目的 的人数比例超过 40%。 同时,根据数据显示,娱乐性活 动和实用性活动比例在网瘾和非网瘾人群之间差距 很大。 其中玩网络游戏和获取信息的网瘾与非网瘾比 例差距较为悬殊。 这说明网瘾学生更偏重于“玩网络 游戏”, 而非网瘾学生则更偏重于借助网络 “获取信 息”以及“学习或工作”。 因此,应该更多地关注网上娱 乐性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 正确引导他们利用网络 “获 取 信 息 ”, 可 以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抑 制 上 网 成 瘾 , 而 对 于学生“玩网络游戏”的放纵则可能促使其上网成瘾。 同时,调查还表明,在“网络成瘾”大学生和非“网络成 瘾” 大学生在网络中的具体活动也有着较大的差别: 网瘾大学生中“玩网络游戏”的比例达到了 43.56%,而 非网瘾大学生“玩网络游戏”的比例是 26.86%,二者相 差 16.7%;而“聊天或交友”虽然也属于娱乐性的活动, 但网瘾大学生和非网瘾大学生中,参与这一活动的比
3.“网络成瘾”易促使大学生行为方式失常 网络成瘾的大学生聚集在网络空间, 逐渐创造 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自己 需要的信息。 同时,受互联网上不良信息的侵蚀和不 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 他们会渐渐地抛弃原有的价 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导致现实生活中种种 畸形行为的出现。 如,有人因为对网络游戏上瘾而经 常旷课,甚至荒废学业;有人因网络游戏而卷入群体 暴力事件;有人因网络而离家出走、自杀、猝死。 “五彩缤纷的网络信息无时空感和压抑感,容易 使人产生亲密感。 而这种力量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无 法具备的”。 [8]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的重压之下,为了 宣泄, 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 网络成为其沉醉的场 所, 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取代了人与人之间的依赖 关系。 由于长期在网上进行虚拟式的交往,极易导致 大学生孤僻、待人冷漠、懒散、不尊重父母和教师、荣 誉感下降、情绪不稳定、容易暴躁、心理错位等现象。 网络上瘾还会引起睡眠障碍、 生物钟紊乱、 思维迟 缓、社会活动减少等,严重者会精神失常。 “网络成瘾”还会导致大学生学术精神失落。 “网 络资源的丰富与快捷使得一些学生放弃了刻苦钻研, 滋长了弄虚作假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养成了浮躁的学 风”。 [9]为了投机取巧,有的学生公然在网络上寻人替 考;为了沽名钓誉,有的学生利用网络下载他人的研 究成果; 为了获得学位, 有人原样抄袭别人的论文
长 6200 万人 (至 2007 年 12 月 31 日,10—29 岁年龄
段的网民 1.37 亿人)。 增长速度是相当快的,大学生就
是这个年龄段的群体。
表 1 网民职业结构百分比[2]
职业
企业和 公司职员
自由 职业者
学生
党政机关事业 单位工作者
个体户
专业 技术人员
结构
百分比 15.0
6.4 33 269 期
远程教育
趣,乘信息大潮汹涌而来。 ” [7] 网络拥有的强大诱惑力 远远超过大学生自身的控制力,而社会道德的主要规 范作用在这里则可能减弱甚至消失,由此造成道德评 价失范,最终导致大学生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
道德活动范围是受物理空间的限制的, 而网络 化的交往则超过了一般时空的限制。 大学生网络成 瘾,导致正常的人际交往减少,致使许多用来丰富大 学生情感体验、 培养意志品质的方法与途径很难发 挥作用。 因此,一方面,互联网攫取了大学生道德意 志和道德情感成长的土壤和空间, 引发了道德行为 的失衡与异化;另一方面,网络也可导致大学生道德 认知的冲突,多元化的无政府主义道德认知,更容易 被道德信念还未完全形成的大学生接受。
例基本一致,没有太大的差别。
二、“网络成瘾”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不良影响
大学时期正是个体人格走向成熟、 趋向定型的 关键阶段。 在一定条件下,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格 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网络文化的互动性、创造性 与丰富性等特点,在促进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创 新意识的提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网络 的无规范性、虚拟隐匿性、泛滥性及成瘾性,也对大 学生人格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同时,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象也是比较严重 的 。 如 表 3 显 示 : 本 专 科 学 生 (10.99%)、 研 究 生 (13.95%)、失业或无固定职业者(16.50%)。 这些人群 中的网瘾比例都超过了 10%,处于较高水平;政府和 事 业 单 位 工 作 人 员 (4.71%)、企 业 上 班 族 (6.29%)和 中学生(7.57%)的网瘾比例则低于总体水平。 可见, 网瘾青少年中失业或无固定职业者的网瘾以最高比 例列于榜首, 紧随其后的就是研究生和本专科学生 等高学历网民。
在网民中所占比重为 33.2%,已达 9893.6 万人,其中,
大 学 生 在 网 民 中 所 占 比 例 为 6.4%, 上 网 规 模 已 达
1907.2 万人。 [1]从网民的年龄结构来看,10—29 岁年龄
段的网民所占比例为 66.7%,已达 1.99 亿人,是上网比
例最高的一个年龄段,且比上一年该年龄段的网民增
2009.6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 269 期 文章编号:1006—9860(2009)06—0049—04
远程教育
“网络成瘾”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 不良影响及对策*
薛中国 1 ,杨秀莲 2
(1.吉林省教育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2; 2.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17)
摘要:网络在促进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创新意识的提高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大学生健康人格
网络世界中多样化的价值标准, 使一些缺乏判 断力的大学生极易被错误的价值观念所误导。 由于 大学生尚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同时,他们又缺乏必要 的社会知识和实践能力, 缺乏用科学辩证的观点对 社会进行认识,在开放的网络社会里,充满好奇心理 的大学生往往被错误的价值观念所迷惑, 并产生共 鸣,使无序、自由、多元的网络混淆了他们正确的价 值取向,冲击着他们的思想。
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网络的无规范性、虚拟隐匿性、泛滥性及成瘾性,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
成和发展。如何更好地把握和使用这把“双刃剑”,趋利避害,减少或消除“网络成瘾”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不良影
响,调整和规范网络世界中的“生活准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及本
表 2 年龄结构百分比[3]
年龄
18岁以下 18—24 岁 25—30 岁 31 岁以上
年龄结构百分比(%) 21.93
41.51
24.04
12.52
2.“网瘾”比例高,“网瘾”现象严重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比例要高于其他人群。 据
49
远程教育
总第 269 期 中国电化教育 2009.6
CNNIC2008 年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 告》 中显示:18—23 岁青年网瘾比例较高, 达到了 11.39%,这 是 所 有 人 群 中 比 例 最 高 的 一 个 群 体 , 这 部 分 群 体 恰 恰 是 在 校 大 学 生 。 而 13—17 岁 年 龄 组 、 24—30 岁年龄组的网瘾比例分别为 7.05%和 8.54%, 明显低于大学生年龄组。 [4]同时,本课题组的调查也 显 示 :18—23 岁 年 龄 组 的 人 群 是 网 络 中 的 主 体 ,他 们的网瘾比例达到了 13.26%,均高于 18 岁以下群体 (8.12%)及 24 岁 以 上 群 体 (10.76%),再 一 次 验 证 大 学生“网络成瘾”比例高于其他人群这个事实。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大学生参与网络活动的人 数和时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已成为一支不容忽视 的网络时代的主力军, 他们不仅喜欢上网、 经常上 网,而且达到了对网络着迷、上瘾,甚至依赖的状态, 形成“网络成瘾”综合症,这是一种现代形式的心理 疾病。 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表现如下:
1.参与人数多,参与规模大
10.3
(%)
7.3
8.7
此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 年
4 月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中显示
(表 2): 我国青少年上网年龄结构百分比中 18—25
岁的网民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 41.51%,是中国网民
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年龄群体, 在校大学生恰恰是属
于这个年龄段的群体。
一、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表现
“网络成瘾 ”(Internet Addiction,简 称 IA)也 称 “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简称 IAD)或“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 称 PIU),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 控, 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 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课题组”的调研情况,对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表现、“网络成瘾”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不良影响等问题
作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网络成瘾;大学生;人格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网络的开放性在给大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的 同时, 也使一些消极因素乘虚而入。 大学生由于身 体、心智尚不完全成熟,面对网络世界的新事物、新 场景,很容易分辨不清、把持不住,甚至沉迷其中,产 生“网瘾”,严重影响了学业、生活和工作,也妨碍了 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近些年来,不断发生的 大学生人格退化、 裂变事件, 已向全社会提出了警 示 :大 学 生 “伤 熊 事 件 ”、大 学 生 “火 烧 自 家 房 屋 事 件”、大学生行凶杀人的“马家爵事件”、大学生冒名 拒录荐己的“马佩事件”等等。 从这些案例中不难看 出,当下迫切需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尤其是健 康人格的塑造,并对他们的心态进行调整,使他们身 心健康、和谐发展。
1. “网络成瘾”易导致大学生人格发展失衡 虚拟化的网络交往极易导致大学生人格发展的 异化。 网络常常使大学生形成平等感、自由感和身份 虚幻感,为实现自我超乎实际的需求找到空间。 长期 以往,大学生的情感逐渐移植到网络世界中,形成对 网络的依赖心理, 以至逐渐丧失现实社会交往的技 能,甚至有意识地逃避社会现实。 根据课题组调查的 数据分析,“网络成瘾”的大学生与非网瘾大学生在人 际交往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网络成瘾”大学生在各 种人际关系中均存在着较大的不融洽情况,尤其是在 “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和“同学关系”三个主要交往 方面中, 不融洽的比例更是达到了 24.56%、23.67%和 22.53%这样较高的比例,这说明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在 现实社会交往方面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 “虚拟匿名的网络自由空间,诱发大学生约束力 减弱,自由度增强;道德责任减弱,游戏心态增强;目 的性减弱,盲目性增强;群体性减弱,个性化增强等网 络问题”。 [6]“网络成瘾”的大学生一次次从眼花缭乱的 网络世界中获得安慰,当他们离开虚拟的网络世界回 到现实世界当中时,就会感到孤独和受挫。 在不能有 效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之间的角色转换时,极易 造成心理上的错位,开始逃避现实社会,逃避真实人 际交往,不愿与他人直接沟通,自我封闭,甚至会导致 人格的异化以至畸变,诱发其人格障碍,如攻击性人 格障碍、退缩型人格障碍、双重人格和多重人格等。 网 络上的非真实人际交往是不能形成正常人格的,即使 能够形成,也一定是扭曲、变形的人格。 2.“网络成瘾”易引发大学生道德价值失范 网络的自由、平等、新奇等特点恰好迎合了大学 生的心理,对他们有着巨大而持久的吸引力,使大学 生形成极度的网络依恋,产生网络强迫症,欲罢不能。 网络的自由和平等性, 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更 趋于个性化、多样化。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在各种信 息、观点自由表达的网络上,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 实用主义等西方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 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庸俗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