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语文八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精品(部编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基础知识过关
1.给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chá xuān jiǎn
埋没彷徨缅怀探________ ________告 ________讨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格物:________。

②致知:________。

③缅怀:________。

④袖手旁观:________。

3.文学常识填空。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作者________是美籍华裔________家,________奖获得者。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________》中的《________》篇。

宋代朱熹抽取《________》中的《________》《中庸》两篇,和《________》《________》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二、能力迁移提升
4.对现代汉语中的近义词,我们不但要能辨析其不同意义,还要会运用它们。

请你辨析下面句子中括号里的近义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________(探寻探讨探询探问)自己。

(2)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________(探索探察探究探求),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3)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________(实验实践实习试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4)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________(领会领略领悟领取)的。

5.按要求指出下面一则家教广告中的三处错误。

家庭教育是影响A孩子B成长的重要因素。

C古今中外事业有成的人,D都受到了E良好的F家庭教育。

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虽然不是G才高八斗,但我们愿意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您的孩子H效犬马之劳,为I您的J令郎今媛辅导各门功课,解除你的后顾之忧。

请相信我们。

①有失分寸的一处是________
②语言不得体的一处是________
③语言重复的一处是________
6.根据语境,仿照划线句子,接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世间的事情往往是一分为二的。

失败虽然是人人不愿得到的结果,但有时却能激发人们坚韧的毅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我们看问题需要用辩证的观点。

7.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rǔ)清谈(tán) 实践(jiàn) 格物致知(zhì)
B. 埋没(mò) 检讨(tǎo)彷徨(fáng) 一帆风顺(fān)
C. 探讨(tàn) 哲理(zhé) 遵照(zūn)袖手旁观(xiǜ)
D. 领悟(wù) 测量(cè) 恐慌(huāng)不知所措(cuò)
8.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对犯了错误的同志,要热情帮助,而不应该幸灾乐祸。

B. 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错。

C. 查阅了很多资料,我才弄明白“格物致志”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D.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凡风顺,有时经历一些挫折反而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快。

9.下列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B. 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措。

C. 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充满荆棘才充满挑战。

D. 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是否善于积累,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B. 在老师的鼓励下,使小明在学习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C. 听她讲话的声音,这人大概有二十三四岁左右。

D.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

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11.下列对课文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把握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三自然段概括地引述《大学》里格物致知的目的作为论据,用道理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B. 第四自然段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C. 第七自然段以“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为论据,举例论证“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的观点。

D. 第十一自然段作者以自身的经验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的观点。

12.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

(运用对偶和比喻,表现了水多、柔的特点)
B. 四月的风慢慢地吹着,像用蒲公英的绒线球挠着你的脸,像展开柳丝的枝条,搂着你的脖子,然后在你的面前,打开一瓶淡淡的蜜酒。

(运用比喻和拟人,生动地写出了春天的温柔、甜美)
C. 身居斗室,即知天下大事;足不出户,饱览各地风光。

谁说多看电视有害无益?(运用对比和设问,说明了多看电视的好处)
D. 标题为文章之冠。

读书作文不可不正冠,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形象”。

(运用比喻,说明了文章标题的重要)
13.学完本文后,有人认为“格物致知是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也有人不以为然,请你参与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1)【格物致知否】观察下面的漫画,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感想。

(2)【格物致知真】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点。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名陶知行,因为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所以改名陶行知。

一天,他去修理母亲的表时,向修表匠提出,修表时要带学生在一旁观看。

次日下午,他和学生们仔细地观看了修表匠把表拆了又装的全过程。

当晚,他在亨达利表店买了修表工具,和几名学生一起动手拆装一只旧表,直到午夜才成功。

为此,他和学生们都高兴得不亦乐乎。

三、在线精读演练
14.阅读文段。

回答闯题。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

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

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

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

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一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
(2)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3)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4)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5)结合文段内容思考,有些学生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社会环境?
1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的孩子太辛苦
①访问中国的外宾常会被领到幼儿园、学校去参观,令外国人惊奇的是,中国孩子缺乏天真、童稚、活泼的气质,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军人般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让“自由散漫”惯了的老外们印象深刻。

首先一踏进鸦雀无声的教室,孩子们立即训练有素地齐声高喊:“客人好!”明显是下了大功夫排练出来的。

这情景与西方学校走廊里都能听见教室热烈的讨论声迥然不同。

再看老师授课时,孩子们的背挺得笔直,待老师提问
时,举手回答者如背诵《圣经》般地将唯一的标准答案流利道出。

许多老外诧异之余,私下里气愤地指责中国教师对孩子太残酷。

②中国孩子实在太辛苦了,一个10岁孩子的一天典型日程表是这样的:清晨6点30分爬起来匆匆赶往学校上早自习,下午5点放学后再跑到英语补习班继续学习,晚上要一直忙到午夜睡觉前一刻,才精疲力竭地做完老师及家长布置的“双重”作业。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家长的目标是为了使孩子长大了争当“哈佛女孩”“牛津男孩”。

这些简直是在折磨孩子的童年。

而光会整天啃书本的书呆子,在西方是没人搭理的,在西方人眼里书呆子与傻瓜没什么两样。

③让西方人感觉新鲜的是,一个七八岁的华人小姑娘见到一屋子父亲的朋友、同事,会被父母扯着胳膊提醒她:“还不快叫叔叔阿姨。

”于是可怜的小姑娘无奈地、蚊子般嗡嗡地挤出来“叔叔、阿姨好!”然后她就被勒令到一旁自己乖乖地玩儿去。

而在西方,没有让孩子称外人叔叔、阿姨的习俗,孩子会被允许与大人一起聊天讨论,西方孩子小小年纪就能如“小大人”般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时常被鼓励的。

记得一位中国女士询问一位美国9岁小女孩在学校里最要好的同学是谁时,那女孩掏出自己与一男孩的合影说,这是她最亲密的男朋友。

惊得中国女士目瞪口呆,侧眼观察一旁的美国妈妈仍然一脸坦然地微笑着。

小姑娘还又赶着夸赞其男友“英俊”。

中国女士兴趣盎然地与小姑娘讨论起什么样的男人称得上英俊,小姑娘居然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见解,并时不时地对中国女士的论点大声回敬:“NO!”临别时小姑娘不忘提醒中国女士:“你穿的裙子已是去年过时的款式了。


④中国教育理念与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在于,西方学校不会让孩子去死背标准答案,而是更注重个性化和社会实践的教育方式,上课时大家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讨论答案。

西方孩子的创造力、表达力和独立的思维永远是被鼓励的,而一个孩子是否出色,则重在其个性鲜明和锋芒毕露的智慧表现上。

无论孩子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多么离奇古怪,都会得到一句“Good try(尝试得好)”的赞许。

一位华人女大学生,感叹其以往的“乖”孩子成长经历,使她与同班的美国同学在表达力、思维力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比如教师要求课下读参考书然后进行课堂讨论,美国同学个个自信、口若悬河地道出独到而有见地的评论,而她在谈自己的思想、见解时却说不出多少东西来,明显弱于那些刚会走路就与大人说话“没大没小”惯了的西方青年。

⑤到底怎样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1)读了本文,你认为“苦”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2)造成孩子“苦”的原因是什么?
(3)请结合文章内容,比较中西方学生各自的长处。

(4)文中画线句子中的“没大没小”与前文哪一处相照应?
(5)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的发现和感悟。

①孩子第一次学习洗脸极有可能洗不干净,甚至可能玩儿起水来。

德国家长对此往往在耐心、具体指点的同时,对孩子的表现大加赞赏。

②中国有些家长特别是一些年轻母亲,总认定“全面”照顾孩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事事处处总想“包办代替”。

也有的家长对孩子尝试各种事情的“标准”要求过高,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最后往往索性完全由自己代劳,还认为这样反而省事、省时、省心。

四、核心素养培优
16.学校电视台决定从全校学生中招一批小主持人,请你写一份参加竞选的演讲稿。

第25课河中
石兽
一、基础知识过关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河干________ 圮________
棹________ 铁钯________
木杮________ 湮________
啮________ 溯________流
2.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一寺临河干________
②山门圮于河________
③阅十余岁________
④求石兽于水中________
⑤竟不可得________
⑥曳铁钯________
⑦尔辈不能究物理________
⑧众服为确论________
⑨然则天下之事________
⑩可据理臆断欤________
3.填空。

①《河中石兽》的作者纪昀,________代文学家,作品有笔记小说集《________》。

②《河中石兽》一文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
4.阅读理解课文《河中石兽》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

二、能力迁移提升
5.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①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________
②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________
6.翻译下列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7.下列句子中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山门圮于河(pǐ)棹数小舟(zhào)
B. 曳铁钯(yè)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zhàng)
C. 湮于沙上(yān)啮沙为坎穴(niè)
D. 石必倒掷坎穴中(zhì) 溯流逆上(sù)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B.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C. 果得/于/数里外
D. 然则/天下之事
9.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的角度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B. 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特点的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C. 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特点和水冲击的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该到石兽落水处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D. 上面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0.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仍没有石兽的踪迹)
B. 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D.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1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部文学名著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不少形象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呼之欲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 由于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这个曾经风光秀丽、游人如织的著名风景区,近年来,已经无人问津了。

C. 阳平镇有一处大型的露天蔬菜批发市场。

这里每天门庭若市,来来往往的人们忙着购买各种新鲜蔬菜。

D. 经北京市公安部门的全力侦破,轰动一时的故宫文物失窃案终于水落石出,出人意料的是偷窃文物的竟然是一个普通游客。

12.为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走进科学”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在本次活动中,班主任让你负责策划一期以“普及科学”为主题的手抄小报,请拟写两个栏目名称。

(2)班内准备举行一次以“勇攀科学高峰”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贺明同学的口才很好,但他不好意思在全班同学面前演讲,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劝说他参加这次活动。

(3)你在上网浏览科技新闻时,看到了下面一则信息:
新华社洛杉矶6月2日电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天文学家最新报告说,他们探测到了来自一个非常遥远星系的微弱光线。

这个星系距地球约130亿光年,可列入迄今发现的“十大最遥远星系”之一。

按照大爆炸理论,宇宙诞生于近140亿年前。

新发现的这个星系诞生于宇宙大爆炸之后约8亿年。

由于该星系与地球之间相距约130亿光年,因此现在探测到的光线实际上是约130亿年前发出的。

这有助于科学家了解宇宙的形成和早期演化。

请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20个字)
三、在线精读演练
13.阅读《河中石兽》,完成各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
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寻找)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非木杮安能辨我是雄雌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以为顺流下矣
C.一老河兵闻之无丝竹之乱耳
D.山门圮于河求二石兽于水中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1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农夫与行者
道旁有甫田,农夫耕之,数息而后一锄。

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田且甫矣,数息而后一锄,将终岁无能为乎!”农夫闻之,招行者曰:“余将老于农矣予,而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道乎?”行者于是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

未及移时,而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

徐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

”行者服而退。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者于是解衣下田(过路的人)
B.而气竭汗雨(尽、完)
C.徐谓农夫曰(告诉)
D.行者服而退(退出)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余将老于农矣予,而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道乎?
(4)结合文章内容,你认为行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核心素养培优
15.《河中石兽》这篇文章“寓意于事”,即借一件事来阐述一个道理。

请你也采用这种方法,通过叙述一件事来阐述一个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