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文学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天文學發展簡史
中國歷法的改革與發展
我國是世界上農牧業生產最早、最發達的國家之一,農牧業生產的發展需要天文學,因而,我國也是世界上有天文學最早的國家之一,每個時期都有所發展有所創造,也都有記載。

我國最古的典籍里面就有“欽假设昊天〞,“敬授民時〞的記載。

這說明古人就很重視觀察自然現象,掌握自然規律,來決定一年季節的時令,使農牧業及時進行。

中西天文學,正如其他方面,有很多不同之處:
一:中國古代對星星多以實際存在之人事物命名,例如帝、太子、宰相、牛、天牢等。

二:中國古代把可見範圍的天空分成「三垣二十八宿」,有天區31、星官283、星1464顆。

三:中國古代主要用赤道坐標系統,輔以似黃道坐標系統。

四:中國古代把全天分為度,對應一年之日數。

五:中國古代習慣用代數法模擬天象;西方則用幾何法。

六:中國對常規和異常天象的觀測十分重視,其二千多年的持續記錄,是世界其他各族難以相比的。

七:中國之曆法乃以陰陽合曆為傳統,創立了二十四節氣,與農業關係密切。

陰陽合曆之二十四節氣系統更屬全世界之僅有。

中國的曆法編製更是和天象觀測並行發展,曆法不單是安排日月年,也包括日、月位置及日月食時間和行星位置等,相當於一本天文年曆。

八:中國占星術的哲學觀點以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為基礎。

九:中國古代天文學一直有濃厚的官方色彩,天文機構為朝廷所直接管轄,一切所須由政府支持。

在遠古時期,早期中國的天文學發展是緩慢的,這點與世界各族相同。

但由於中國文明的高度發展,天文學的發展亦開始領先了。

踏入春秋戰國,貴族對天象作占卜的興趣(其實商代的天文觀測正建基於占卜上)更推動了天文學的發展。

中國成為首先發現多種天象的國家,如:觀測太陽黑子,古中國人在沒有望遠鏡的幫助下居然仍
能發現,比西方早了近二千年,令一位美國天文學家慨歎西方學者為何要用望遠鏡方能見到。

漢朝開始,中國天文學的發展加快。

張衡發明渾天儀正是其代表。

南北朝祖沖之亦發現了歲差和日月不均勻等現象。

宋元時期,古中國天文學進入了其頂峰時期,高度發達的經濟支持著天文學的發展。

大型天文儀器的使用(如蘇頌的水運儀象台)展示了中國人的超凡技術,數據的精度亦提高到和現代數值相差無幾的驚人程度。

可惜,明朝開始,中國天文學學開始進入停滯時期。

由於明清兩代的鎖國政策,中國開始對外封閉,不利學術交流。

明朝禁止私人編曆顯示了中國的學術自由正被消滅,天文學知識的傳播被中斷了;雖然清朝大力提倡考據學,雖有助今人明白古代天文論著,但於事無補。

明清兩代的錯誤政策,使東西方科學及技術差距加大。

就各個時期的記載和天文文物來看,中國天文學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如下五個階段和四次大改革:
一、萌芽階段從遠古到東漢末年
黃帝時期,就有了?陰陽歷?。

?史記?中記載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已有了專門測定日影的人員,并在測量的基礎上編制了當時世界上比較先進的歷法,據?尚書堯典?中載:“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這是一年有366天的一種?陰陽歷?。

?尚書·堯典?已有年、月、日、旬、四季、閏月的概念,並有以星象定季節的描述。

夏代人們就已經發現了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可用來判斷季節。

夏代根據斗柄的旋轉確定了一年十二月,以“建寅之月為正月〞。

?夏小正?相傳記載了夏朝的曆法,按月記載中星、斗柄指向、氣候的變化,這可能是人類最早的曆法。

商代,由于重視天文歷法,專設官員管理此事,甲骨卜辭中有不少日食月食和觀察新星的記錄。

商代的歷法為?陰陽合歷?,把閏月放在歲末,稱為“十三月〞。

西周時期,周公在告城〔即古陽城〕,用圭、表測日影,驗四時確定一年二十四節氣,來指導農、牧業生產。

二、形成期與第一次大改革春秋戰國到漢末年
春秋時期,天文學有了很大的成就。

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十月,有星孛于北斗〞的記載,是天文學界公認的世界上最早的哈雷慧星的記錄,比歐洲早兩千年還要多些。

1978年,湖北省隋縣發現戰國初曾候大墓出土的漆箱上繪有二十八宿名稱,這說明二十八宿體系在春秋時期已大體形成。

戰國時期,同農業生產緊密相關的天文歷法有了新的成就。

天文學家甘德和石申曾對許多恆星的位置進行了測量,測得的成果被編成?甘世星經?一書,其中已証明了120個恆星的座標。

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恆星標,比希臘的恆星表約早200年。

秦漢時期,天文學出現了許多具有當時先進成果。

?漢書.五行志?中精確記錄了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十八日太陽黑子出現的位置、時間。

這是世界上公認最早的有關太陽黑子的正式記錄,比歐洲早八百多年。

漢代的?太初曆?─流傳至今最早的一部較完備的曆法。

東漢太初〔公元前104─101年〕以后,我國許多傑出的天文學家,都不斷地獨立創造新法,來提高歷法的精確度,形成了我國歷法上的一個優良傳統。

關于天體的結構,就有三種不同的學說:一是宣夜說﹔二是蓋天說,以?周髀算經?為代表﹔三是渾天說。

持渾天說的有洛下閎,耿壽星、張衡等人。

張衡還總結了當時天文學家的最新成就,寫成了天文學巨著?靈憲?一書。

洛下閎在漢武帝時期制造渾天儀,于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用水鐘測定了二十八宿的位置。

東漢張衡又設計了一種新的渾天儀,即用水力轉動布列了星宿的球體儀器,轉動時反映出來的現象。

完全與天上的日月星辰的變動相符合。

一:蓋天說:
產生於戰國前,是中國最古老的天文學說,現見於漢代的?周髀算經?。

蓋天說的主體是「天圓地方」,然而後來人們活動範圍擴大,學說演變成天地均圓。

天地像反轉的盤
子,天蓋於地。

此說主要用以解釋四季變化。

舊說稱天地
間有陰陽兩氣,光透不過陰氣,太陽每天穿梭陰陽氣間,夏天陽氣多故日長,冬天陰氣多故日短。

新說稱太陽有七條軌道,即七衡六間,太陽在軌道間運動。

夏至時於第一衡(內衡),冬至時於第七衡(外衡)。

蓋天說更據勾股定理(即畢氏
定理)認為天地相距八萬里。

因為他們認為陽光照射範圍有
限,人可見範圍亦有限,太陽於內衡時較近北方,人可見時間較長;外衡時較近南方,人可見時間較短。

這點有些像南北回歸線之設。

二:渾天說:
渾天說主要於漢代後開始流行,他們主張天如球殼,天包著地如雞蛋,天外為氣,天內有水而地漂於水上。

天之一半於地上,半於地下,運轉不息。

他們把天球分為幾局部:近北極有恆顯圈,全年可見;近南極有恆隱圈,於地平下,永不可見;中間的圓周是天球赤道。

由於渾天說有可以可被量化的性質(包括相似三角形的等比關係和勾股弦定理等幾何定理),可作反復計算和驗證。

他們曾有「日影千里差一寸」的假設,唐朝開元年間被測量結果否认了,但渾天說反而可以發揚光大。

這就是因為渾天說有科學性的原故。

渾天說雖然在漢代便開始有不錯的理論支持,而且能解釋蓋天說難以解釋之處。

但直至唐代的實地論證後方能結束
和蓋天說的爭論,原因大概是人們心理上難以接受大地漂浮
和日月星夜晚泡於水中的假設所使然。

三:宣夜說:
是一種和前兩說相當不同的一套宇宙論。

可能形成於戰國時期,而記載於?晉書‧天文志?。

蓋天與渾天二說均認為
天空如一殼,日月與星附於殼上。

宣夜說認為,固體天殼並
不存在,天之所以是藍色,是因為離開我們太遠了。

天是個
充滿氣的虛空處,日月眾星均只是浮游其中的發光氣體,受
著氣體的推動而活動。

天地均無限,天體之間亦互不干预。

三、發展期包括二、三次大改革三國到五代
魏明帝〔公元227年至239年〕楊偉創制了?景初歷?,開始知道黃、白二道的交點,每年也有移動﹔同時又知道日月交食的發生,不一定在軌道的交點上。

于是,他定出“食限〞,即
日月兩星球距黃、白交點左右各18度以內,便可發生交食。

他又推算得月食分數和初虧時的方位角,這些都是前人所未有的。

在晉以前,中國天文學家還不知道歲差現象,以為太陽從冬至回到第二年的冬至就是一歲。

虞喜比較古代星宿的位置,發現與當時的位置不同,因而發現歲差“使天為天,歲至為歲〞,一歲日行度數和周天度數相差五十分之一度。

這個發現,雖然比西洋晚了几百年〔依巴谷在公元前125年發現歲差,定為每100年差一度〕,但卻比較精密。

北齊,祖沖之于公元929年至500年制定了?大明歷?,另一貢獻是改革閨法。

他經過長期觀察發現:以前歷法的19年7閨不夠精密。

經過二百年后朔策的累積數約一日,這樣,就引起其它各數之差了。

因此,他以391年有144閨代替19年7閨。

至此,歷法上的四種月法:朔望月〔“古歷〞所用〕,恆星月〔?三統歷?所用〕,近點月〔?乾象歷?〕所用〕,交點月〔?大明歷?所用〕,到了祖沖之才算完備了。

?大明歷?因為遭到當時的頑固分子戴法興的阻撓,沒有被采用,到了梁朝的天監時〔公元502年至519年〕,祖沖之的兒子把?大明歷?送交史官驗定,結果証明比舊歷
好,才從天監九年〔公元510年〕才得以開始施行。

到陳后主禎明三年〔公元589年〕共施行80年。

唐代,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歷法家張仁鈞制定?戊寅元歷?才用了“定朔〞,這是我國歷法史上的第三次大改革。

此歷在公元619年至664年間施行,以太陽、月亮的平均運動求得的會合周期,就是朔望月的平均值,每月為29.530588日,這稱為平朔。

而太陽、月亮真正的會合周期,就是朔望月的真實值也即定朔。

唐代天文歷算有名的天文歷算家,就算是李淳風和一行兩人。

李淳風是唐初是的天文曆法專家,他和他的父親李播都精於天文曆算,李淳風於貞觀時官至太史令,晉書和五代史志中的天文志、律曆都是李淳風所撰寫的,又製造了觀測天象的黃道渾儀。

而一行和其他天文工作者,通過長期觀察,認定恆星位置有動,他還提倡實地測量子午線的長短。

他根據實測結果,算出北極高度或子午線上的度數,每相隔一度,地球外表的距離為351.27里〔唐里〕,合今天的132.02公里。

四、鼎勝時期與第四次大改革宋元階段
宋代,沈括制訂了?奉元歷?,在全國施行了十八年,又制訂了?十二氣歷?。

這部歷法,只依時令節氣不按月亮圓缺,撤底不用閨月,與現行公歷的主張是吻合的。

元代,我國古代天文學發展到了顶峰。

以郭守敬為首的把外國人和金及宋司天監人員,加上王恂、許衡、張易、楊恆、馮天章等,組成了一支強大的科技隊伍,在全國建立了二十七個觀測站,測量了二十八宿及其它恆星的位置。

二十八宿距離觀測值與現代精密定值平均的誤差,僅是4分22秒,較宋代姚舜輔的觀測結果減少了一半多。

在太陽視運動方面,測定了冬至時刻和回歸年長度,此外,郭守敬還測量了北極出地和月地距離。

郭守敬、王恂等人,在實際觀測的基礎上,吸取了前人的經驗,加上自己的創見,編訂了我國最優秀的歷法?授時歷?。

廢除了上元積年的日法,精確而圓滿地解決了古歷中的四個主要問題。

四個主要問題是:定朔,閨月安排,二十四節氣安排,預推日、月食日期、時刻和見食情況。

我國歷法的第四次大改革,要算是郭守敬等人創制的?授時歷?成果最顯著了。

元至元二十八年,郭守敬制成的?授時歷?,從公元1281-1367年,共施行87年,并經改制為?大統歷?后,又從公元1368年到1643年,共使用了276年。

總合計算起來,實際使用了三、四百年。

中國之星座:
為了便於辦認星星,進行天象的觀測、記錄與研究,中國古代把星空中假设干相鄰的恆星組合在一起,並以人世間的事物或職位的名稱,來加以命名。

這種的恆星組合稱為星官,與西洋的星座有同工之妙。

每一星官中的星數不等,少至一個,多則可達數十顆之多。

季節的變遷和太陽有關,星象在四季中出沒早晚的變化,反映著太陽在天空上的運動,古人很早就知道四季中太陽分別在各個星宿中的位置,當時的天文學家注意到日食時月亮和太陽位置相同,月亮在朔,每逢朔后,新月出現,向后推適當度數,就得到當時太陽所在的星空的位置,月食時,月亮和太陽
的位置相對,望月所在的星空也正好和太陽所在的星空相差180度。

為了用星象判斷季節,判斷太陽所在的位置,他們辛勤地觀測著月亮所經過的星區,出現了二十八宿的星空划區法。

二十八宿是把沿著黃道和赤道附近的星象,劃為二十八個不相等的局部,每一局部就叫做一宿。

我國古代就根據每宿的出沒和中天的時刻判斷季節。

隨著天文學的發展,二十八宿的作用也隨之擴大。

在現代天文學形成之前,它不僅在編制歷法,划分二十四節氣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它還是歸算太陽、月亮、五大行星〔即金、木、水、火、土五星〕乃至流星、慧星、新星、滿天星斗位置的標准。

因此,可以說二十八宿是我國古代天文學家的一項重大創舉。

三國時代吳國人陳卓,為我國古星象圖的集大成與奠基者。

他以甘德、石申與巫咸三家的全天星圖為厎本,將星空分別283官共有1465顆星。

283官含三垣、二十八宿及其他星官。

星官的命名極富天人合一的色彩,舉凡出將入相、市井、酒舖、九州地名及皇室家族的成員、皆可成星官之名。

*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分布在天球赤道和黃道帶一周,是我國古代對在赤道和黃道一帶恆星的分群系統。

二十八宿的距星大多數是暗星,一等星只有一顆,而四等星以下達八顆之多。

•二十八宿又分成四個大星區,用動物來命名叫做四
象,就是:
東方蒼龍〔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
七宿〕;
北方玄武〔包括斗、牛、女、虛、危、室、壁
七宿〕;
西方白虎〔包括奎、婁、胃、昴、畢、觜、參
七宿〕;
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張、翼、軫
七宿〕。

•東漢王充?論衡‧談天?:
「二十八宿為日、月舍,猶地有郵亭,為長吏廨矣!」張衡:
「蒼龍連蜷于左,白虎猛距于右,朱雀奮翼于
前,靈龜圈首于後。


二十四節氣:
在西洋的曆法中,只分春分、夏至,秋分與冬至四個節氣,對應太陽在黃道上,兩次穿越赤道與最北與最南的四個時刻,以作為四季的中心。

而我國農曆裡則把節氣分得很細,定出了二十四節氣,相鄰兩節氣對應太陽在黃道上運行15度。

它們的名稱大都反
應物候、農時或季節的起點與中點。

由於節氣實際反應太陽運行所引起的氣候變化,故二十四節氣為陽曆的自然衍生的產物,與陰曆無關。

地球繞橢圓軌道公轉,在近日點附近(冬至)的運行速度較快,而在遠日點(夏至)附近運行速度較慢,所以以地球的觀點,太陽在黃道上運行的速度也是冬快夏慢,運行15度所須的時間自然有別,因此兩節氣之間所經歷的時間長短也不同。

冬天的節氣較密,而夏季的節氣較疏。

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完全按迴歸年的長度。

為了調合迴歸年(陽曆)與朔望月(陰曆)之間的差異,農曆把二十四節氣中,雙數的叫中氣,單數的叫節氣,而且規定每一個中氣標定在一個農曆的月份,例如雨水必定在正月,春分必定在二月,穀雨必定在三月,其餘依此類推。

除此之外,月名也必須和相對應的中氣相合。

下為二十四節氣的名稱與其物候: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春是蠢動,表示萬物開始有生氣,這一天春天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水將多。

•驚蟄:春雷響動,驚動蟄伏地下冬眠的生物,它們將開始出土
活動。

•春分: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這一天晝夜相等,所以古代曾稱春分秋分為晝夜分。

•清明:明潔晴朗,氣候溫暖,草木開始萌發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的意思。

雨水增多,適時的降雨對穀物生長很為有利。

•立夏:夏天開始,萬物漸將隨溫暖的氣候而生長。

•小滿:滿指籽粒飽滿,麥類等夏熱作物這時開始結籽灌漿,即將飽滿。

•芒種:有芒作物開始成熟,此時也是秋季作物播種的最繁忙時節。

•夏至:白天最長,黑夜最短,這一天中午太陽位置最高,日影短至終極。

•小暑:暑是炎熱,此時還未到達最熱。

•大暑:炎熱的程度到達顶峰。

•立秋:秋天開始,植物快成熟了。

•處暑:處是住的意思,表示暑氣到此為止。

•白露:地面水氣凝結為露,色白,是天氣開始轉涼了。

•秋分:秋季九十天的中間,這一天晝夜相等,同春分一樣,太陽從正東升起正西落下。

•寒露:水露先白而後寒,是氣候將逐漸轉冷的意思。

•霜降:見霜。

•立冬:冬是終了,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這一天起冬天開始。

•小雪:開始降雪,但還不多。

大雪:雪量由小增大。

•冬至:這一天中午太陽在天空中位置最低,日影最長,白天最短,黑夜最長。

•小寒:冷氣積久而為寒,此時尚未冷到頂點。

•大寒:寒冷到頂點。

二十四節氣中以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與冬至等八節氣最為重要。

它們之間大約相隔46天。

一年分為四季,「立」表示四季中每一個季節的開始,而「分」與「至」表示正處於這季節的中間。

現代我國所使用的曆法,皆依迴歸年製定,二十四節氣根本上是一致的,前後的相差不會超過一兩天。

有興趣記這些節氣的人,可用以下的速記調(每節氣取一個字) ,或許有幫助。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暑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在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每年二月開始算,最多相差一兩天。

中國古代主要天文學家略傳
張衡(78 - 139 AD)
張衡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科學家,對天文學﹙渾
天儀﹚、數學﹙﹚和地震學﹙候風地動儀﹚方面
都有傑出的貢獻,在世界科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
篇章。

其?兩京賦?亦為文學佳作。

祖沖之(429 - 500 AD)
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科學家,在數字、機械製造、
樂律等方面都有研究,天文曆法也是他研究的主
要內容之一,?大明曆?就是他這方面的代表。


到圓周率的時候,祖沖之不僅在古代的數學方面
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天文學方面更有創新。

張遂(一行和尚)(683 - 727 AD)
唐玄宗時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曆法、氣象、地震等工作,支持「渾天說」。

製黃道游儀、水運渾儀等精巧天文儀器,以進行我國古代第一次大規模的天文測量,所得之數據後用以編成?大衍曆?。

郭守敬(1231 - 1316 AD)
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他不但是個傑出的天文學家,而且還是個水利學家和機械製造專家。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 AD)任工部郎中,借調至太史局主持曆法改制工作,簡化複雜難用的舊式渾儀,而成精度高而結構簡單的簡儀。

主導我國古代第二次全國性的天文大地觀測,以實測所得之數據編成?授時曆?,為我國古曆法的最高成就。

徐光啟(1562 - 1633 AD)
引進、翻譯許多西方天文學與數學書籍。

王錫闡(1628 - 1682 AD)
清初著名的民間天文學家,一生從事天文研究工
件,吸收中西曆法之精華,更經二十多年的天象
觀測後撰寫成?曉菴新法?。

王真儀(1768 - 1797 AD〕
清代女天文學家。

精通天文、地理、數學、醫學、
詩文繪畫與氣象,但以天文學最有造詣。

相傳生
平共有著作六十四卷,惜大多遺失而不傳。

天文學對古代中國的意義
天文學對古代中國有著甚麼的意義呢?
首先,天文學讓人類知道天地運行規律,四季時分的終始,時間的尺度得以碓立,我們的行為亦有了更好的規律。

天文學亦是人類自然崇拜中的最高神化目標。

天文學更被用以發展占星學,令古代天文學蒙上了一點神祕主義的氣氛。

對於古代中國來說,天文學除了上述的各項外,亦顯示了中國文化和其他人一樣,有把道德外在化的傾向。

但中國人對「天」的
觀念僅在於作為道德的化身。

由於古中國天文學的發展,令中國人知道天體行動和道德並無關係,故東漢王充有曰:「(日)食有常數,不在政治」(註十二),孟子亦說:「天地不仁,視萬物為芻狗」,說明了天道是不會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對待標準的。

古哲如孔子亦悟出道德應求諸內、天助自助者的道理,所以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中國雖然在傳統中也有迷信,但我們不認為上天是會控制一切的,結果仍在我們手中。

中國人,無論是星相家、堪輿師等,都一直認為他們所預測的並非不可改變,先天的因素是可以由後天修改的。

這種哲學不單令中國人的宗教觀普遍薄弱,沒有宗教狂熱之外。

也令我們努力自力更生,形成中國人勤奮向上、強調內省的性格,亦使我們把大自然看成朋友。

由於天道只是一套外在的客觀規則,所以人們只有和天地合作共處,才能安身,對中國這個農耕民族來說,平穩的生活是很重要的。

天地是人的合作對象,而不是征服對象。

這是一種符合環保的想法,是以雖然中國亦有破壞環境的時候但大多的中國人均是敬畏天命、愛惜大地的。

中國的自然環境亦大多能保存至近代。

假设然能將此與中國與自然為友的態度配合,當有助於推行環保。

最後,是古中國天文學知識本身。

除了赤道坐標系統外,中國古化天文學中還有不少值得他人學習參考的。

例如農曆的二十四節氣系統,屬世界所僅有,其對農業的用途,從通用公曆的今天,中國人仍同用農曆,可見一斑。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中國天文學當對世界農業及其他假设干事業有很大的用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