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传统文化与干部廉政教育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我国传统文化与干部廉政教育的关系
中华民族有丰富的廉政文化遗产,中华传统美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优良品质,是永不枯竭的廉政教育资源。

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大量的廉政理论,颁布了许多奖廉惩贪的律令,涌现了一大批清官廉吏,创作了丰富的廉诗、廉文、廉戏和廉洁格言、警句,形成了牢固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精神纽带。

因此,只有重视历史文化传承的廉政教育,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真正发挥廉政教育治本的作用。

一、优秀传统文化为廉政教育提供了深厚底蕴
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教化作用,历史上开明有为的统治者,把整顿吏治作为取信于民、维护统治地位的国策要务,使许多有见地的思想家、政治家得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和践行廉洁为官问题,丰富了廉政思想,为当代干部廉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涵。

首先,从廉政理论的传承看,古代廉政思想生生不息,蓬勃发展。

以孔子为代表的历代儒家人士,从“政者,正也”的高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为人、为官的原则和规范,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儒家廉政思想。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德政、廉政思想。

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重气节”精神。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将孔子思想发扬光大,留下《传习录》,一生主张“良知、致良知、知行合一”。

几千年来随着儒家“仁政”思想逐渐成为执政者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大量的廉政理论。

古人之不贪曰“廉”,不污曰“洁”已成亘古不变的诠释。

而“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以及“公生明、廉生威”则成了激励后世的至理名言。

其次,从廉政行为的传承来看,古代杰出人物崇尚廉政躬身践行,昭示后人。

中华代代出“廉人”“清官”,他们从政做官崇尚廉洁清正为民,归隐家园则乐善好施为民分忧,始终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使“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也在所不惜。

史有“悬鱼”拒贿的羊续、“以德为宝”的子罕、铁面无私的包拯、罢官保洁的海瑞、“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等廉洁之士载之史册、传之民间,尊为“清官”,万众拥戴。

古人云:“欲治国,则必先重吏治;欲治吏,则必先重清廉”。

清官文化确实是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教材。

再次,从廉政文化的社会影响来看,历代民众期盼清官向往廉政,民心永恒。

廉洁文化在民众中口授言传,一般民众会讲“清官”故事,能哼廉政戏文。

讴歌包拯等清官的戏曲,如《包龙图》、
《陈州粜米》等早在南宋末期及元代就广泛流传。

当今反映古代这些清官廉吏的影视作品,如《大宋提刑官》、《包青天》等,也受到了各阶层人们的追捧,收视率很高。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格言、警句,一般老百姓也能信手拈来,并以之教子传家。

在百姓心中,清官可名垂青史、贪官则遗臭万年,民间文化颂清官、鞭贪吏的千古传唱至今仍不绝于耳。

这种廉政文化的氛围一直影响着社会文明的发展。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廉政教育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当今,加强廉政教育要善于利用传统文化的道义力量,整理、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使其深深地融化在各级干部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充分发挥传统廉政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

(一)寓传统文化于廉政教育中,有利于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古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设计的人生道路就是“修齐治平”,即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我国传统文化看来,有较高的自身修养才能入世从政,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

这对当今廉政教育有莫大的启示。

一是牢记宗旨意识,常存公仆情怀。

《老子》记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意谓执政者不要有自己的欲望,应该以老百姓的希望作为自己的意志,以“为官一任,造福万民”为己任,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人
民公仆”。

二是坚持权与责的统一,牢固树立责任意识。

各级干部的权利是人民给的,“权力就是责任”,珍视自己的权利,不在迎来送往中乐此不疲,不在灯红酒绿中流连忘返,真正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

三是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大力弘扬奉献精神。

墨子认为“义,利也”,义就是利,二者是统一的。

只要对人民有利,为人民谋利,就是功,就是义,就应该大胆地去做。

要通过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使每个干部都能正确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不为杂念所扰,不为亲情所困,不为私利所动,让正确的利益观在干部的思想上扎根,在实践中闪光,在奉献中升华。

(二)寓传统文化于廉政教育中,有利于干部培育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是常怀“畏惧之心”,筑起思想堤坝。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又说:“放于利而行,多怨。

”各级干部在行使自己职权的时候,应当自觉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强化自我约束,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常思“贪欲之害”,常观“前车”之鉴,常闻“警世”之言,不做出格之事。

二是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净化思想灵魂。

“腹有诗书气自华”。

要用先进文化净化灵魂、升华人格,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强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抵制意识,做到正派为人、洁身自好。

三是培育廉洁意识,提高道德素养。

历代圣贤都主张从教育入手,提高官吏克己奉公、反贪拒贿的思想认识和道德素养,要求官员清心
寡欲,淡泊明志,慎独律己。

加强廉政教育,同样要坚持预防为主,教育引导干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时时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把清廉、清正、清白的行为体现在工作实践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寓传统文化于廉政教育中,有利于干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廉政文化的重要支撑,在廉政教育中尤其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张扬,促使各级干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要坚持以德治廉,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黄庭坚说:“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期间”。

“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基本”,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才能自觉抵制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与我国传统的小农意识的侵袭,消除西方文化和传统腐朽文化给干部生活方式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要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的情趣爱好。

在廉政教育中,要教育和帮助各级干部处理好工作与休闲、劳动和享乐的关系,把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作为兴趣爱好,在休闲娱乐中不断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形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生活方式。

三要把好“交友关”和“人情关”,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在古代社会对仁人志士尚有如此要求,作为生活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各级干部,更应当注意在学习生活中多结交
“志于道”的志友、学友、诤友,摒弃任人唯亲、攀附权贵的陈腐交际方式,近贤人、远小人。

从利用职务之便,精心编制“关系网”中解脱出来,把“君子之交淡如水”作为人际交往基调,通过平等、和谐的人际交往,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树立干部良好形象。

三、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廉政教育内涵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廉政教育的内涵和方式也不断在创新。

只有坚持继承传统文化和弘扬时代精神的和谐统一,才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治本之策。

(一)弘扬传统文化“廉政”“守矩”思想,树立清廉自守,甘于奉献的意识。

廉政是机关工作的生命线,是政府机关有效运行的必要保证。

作为新时期的各级干部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更应当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

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以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为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严以律己、无私奉献。

(二)弘扬传统文化“德政”“仁政”思想,树立以民为本、服务社会的意识。

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仁民爱物”,“为政以德”的思想,达到一种德治,使干部在思想道德上始终有一种高层次的追求,构筑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消除腐败的思想动因,做到
以正压邪,激浊扬清。

同时,以“仁爱”之心善待百姓,服务人民,尊重每个普通劳动者,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弘扬传统文化“克己”“奉公”思想,树立客观公正、公平正义的意识。

各级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要有正大光明、公正无私的作风,正直坦荡、刚直不阿的气节,坚持真理、主持正义。

只有客观公正,才能实现公平正义。

要把客观公正、公平正义的精神渗透到工作的各个环节,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达到公平正义的目的。

(四)弘扬传统文化“有为”“自强”思想,树立爱岗敬业,忠诚奉献的意识。

当今,一些干部面对改革、社会等各方面压力,表现出工作倦怠、情绪低落、思想怠惰、得过且过、玩风盛行、粗暴蛮横、自私自利、心理失衡等不良现象。

这些都是典型的职业道德严重失范的表现,对干部自身的成长、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因此,要强调以“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精神来履行岗位职责,而不在乎社会给予多少认可和荣誉。

同时,也要以“夫天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精神,敢于担当,决不退让,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忘我的奉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