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语言的演变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形声字。如“特,移”,它们和 “寺,多”的读音应该是相近的。 (3)方言情况。“二,两”。古代“二” 和“五”发音近似。现在上海方言保 留着“两”的用法,尽管它们发音已 经不近似了。吴语区的衢州也是如此, 在排行时还把“二哥”说成“小哥”。
(4)借词情况。“佛陀”是翻译了 梵语buddha,翻译的时候,“佛” 大致读bud,“陀”大致读dha。把 它们和今音比较,可以得到语音发 展的线索和方法。
“强人”:英语craftsman原来指善于骗 人的能手,现在指能工巧匠。 Shrewd:原来指邪恶的,现在指机灵的。 Nimble原来指偷东西手脚敏捷,现在 指一般动作敏捷。 Chiffon:是法语词,指破布,现在指 雪纺绸或薄绸。 Genteel:原来指有绅士风度的,现在 指假斯文。
Cunning:原来指有学问的人,现在 是狡猾的。
四、词汇的消长 1、新词的产生
(1)创造:A、在双音节基础上构成四字语。 如“金融债券、风险投资、压缩空气、公 关小姐”等。B、在双音节基础上添加类前 缀或类后缀构成三音节词。如: “制(合同制、股份制、筛选制)
热(创新热、羽绒热、出国热) 另: 归属感、肖像权、可读性、摊派风、软科 学、多角度、准退休”等。 C、利用单音节语素构成双音节词。如“特 区、脱贫、创汇、空嫂、冒尖、封镜”等。 D、用简缩法构成新词语。如“普法、普九、 家教、瓶啤、博导、汽配”等。
死亡的,然后社会才能推动它,如果它自 身不具备这个内部条件,外因就不能发挥 作用; 其次,社会文化通过发展变化来推动它, 主要是新事物不断出现,这样就促使词语 不断变化; 再次,词语的变化使语言系统失衡,然后 语言极力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制造协调, 以达到新的平衡,这样就推动了语言诸因 素的发展,进而推动语言系统的发展。
三、词义的演变 1、词义演变的原因 (1)客观物理世界的变化引起词义的演变 如“坐”,古代指双膝着地,伍子胥“坐 行蒲服(即匍匐),乞食于吴市”(战国 策)。后来由于坐具的出现,“坐”的意 义就出现了变化。“皂”本来是一种树, 从前人们把它的荚果捣烂,用来洗澡。现
在是用油脂和碱制作的,跟皂树毫不相干, 所以意义也发生了变化。 (2)主观认识的发展引起词义的演变 例如: “水”,无色无臭供饮用的液体—— H2O; “电”,阴阳激耀——有电荷存在的 电荷变化现象;
后来它们都简化了。现代汉语用双音 节解决语音简化带来的同音词问题, 如:“剑”和“箭”。 现代藏语拉萨方言和康方言用创造声 调解决同音词问题,从而又达到相对 平衡。但平衡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 的。
2、社会的发展推动了语言的演变 包括社会的进步,词汇量的不断增加, 词义分化越来越细致,就说明这一点; 社会的分化和统一;社会的接触等。 语言的发展大致是这样的: 首先,语言本身是可以产生、发展、
• 语言演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内因,语言本身的; 一是外因,社会文化的。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1、语言结构要素的相互影响引起语言的 演变 语言内部的结构要素是不断变化着的, 由于交际的需要,结构要素应该是相 对平衡的,这样,变化和平衡就形成 一对矛盾,导致了语言的发展。如古 汉语和古藏语的语音系统都比较复杂, 有很多浊音,有很多辅音韵尾。
2、词义演变的途径 (1)引申 如“尽”,器中空——达到极端。“尝”, 口味之——亲身体验(险阻艰难,备尝之 矣。《左传》)。 (2)比喻 如“雷霆”,暴雷霹雳——大怒。“包 袱”,包起来的包儿——思想负担。 (3)吞并
如:古代肌和肉分别很严格,人肉叫肌, 鸟兽叫肉,现在不论是谁都叫肉。 (4)组合 如:“赴”,原来是走向凶险之地,所 以只跟不好的词语搭配。现在扩大了 范围,可以说“赴京,赴宴”。
2、旧词的消亡 一是旧事物消失造成的,如“马 褂,朝珠(清代高级官员套在脖子 上的串珠)”; 一是交际不需要了,如给马牛羊 的分类。
3、词语的替换 一是社会因素造成的,如唐朝为避讳, 把“世”说成“代”,把“民”说成 “人”。以前叫“俸禄”,因为要领 俸米,后来叫薪水,现在叫工资。 一是语言内部的原因,如为避免同音 词,用双音节词语替换单音节的,现 代汉语音节中jian4有30个,yi4有85 个。
主要包括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 长和词类的发展。原始印欧语形态变 化非常丰富,有三个性,三个数,八 个格,在现代英语里都消失了。俄语 形态很丰富,但跟古代俄语比,也有 了变化,古俄语三个数,现代俄语只 有两个,双数已经消失了。
汉语聚合规则的发展主要有:量词的完备; 词缀的产生;重叠的出现。 2、组合规则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词序的变化上。印欧语最早的 次序从古印度文献《梨俱吠陀》中可以看 出。那时是:宾语+动词;修饰语+中心语; 从句+主句。到现代,许多印欧语已经变成: 动词+宾语;中心语+修饰语;主句+从句。
转移:如“权”,秤锤——衡量轻 重——权力。“闻”,用耳朵听—— 用鼻子嗅。英语的book本义是一种树, 即山毛榉,因为它的皮可以做书写材 料,就用来表示书了。Pen本义是羽毛, 因为人们常用它做书写工具,就用来 指钢笔了。
(3)词语感情色彩的转移 如:“爪牙——武臣—→坏人的党 羽。” “复辟——君主复位—→反动统治 者恢复政权。” “勾当——办理—→坏事情。”
第六章
语言的演变
第一节 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一、语言演变的原因 语言的演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语 言内部要素的演变,一是语言外部系 统的演变。前者是语言的内部要素, 如语音、语义、词汇、语法等的演变; 后者是语言和语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 影响而形成的演变。
• 语言演变的原因很复杂。但我们首先
应该知道:1、语言演变同发音器官变 化关系不大,甚至可以说没什么关系, 因为语言的差异是社会的差异造成的, 不是器官的差异造成的,不然,为什 么我会发舌颤音,列宁不会?2、语言 演变同地理环境无关,也就是说,语 言跟水土没有关系。
(3)出现了欧化句式。如在英语中,从 句在前在后都可以,但汉语的从句一 般放在后面,如“如果你去的话,我 一定奉陪”,受英语影响,也可以换 位了。 3、语法演变中的类推 类推是使语法整齐划一的力量。如:
• bec——books;kine——cows。 • 汉语的动词+宾语也可以看作是类推的
结果。但类推不是永远奏效的,英语 动词有许多不能类推,这些不规则形 式是抗拒类推的力量。类推和不规则 形式的斗争好象一常拔河比赛,哪方 取胜,要看哪方力量强大,哪方使用 频率高。
但其他的都不是疑问词那些疑问词他的都不是疑问词那些疑问词whatwhatwhichwhich等并没有主宾格的对立它们要求等并没有主宾格的对立它们要求whowho放弃掉放弃掉whomwhom而向它们看齐现在许多人而向它们看齐现在许多人的口头这种类推已经奏效但大多数书面的口头这种类推已经奏效但大多数书面语和一部分知识界的口头这种差别还保语和一部分知识界的口头这种差别还保留着这场拉锯战什么时候结束现在还留着这场拉锯战什么时候结束现在还不能预料
• 英语修饰语的位置还没有完全变过来,
学生的书——the student’s book; the book of the student。后者 在公元10世纪只占语用量的1%;到14 世纪占85%;现在更多。
• 汉语次序变化表现在三个方面。(1)宾语
位置的变化。古代有宾语前置现象,其实 不是前置,在古代就是一种正常的句法现 象,现代都在动词之后了。(2)偏正结构 的变化。现代都是“专名+通名”,如杨树, 北京市;古代有“通名+专名”现象,如鸟 乌,草芥,树桑,丘商等。壮语里仍然是 “通名+专名”,如:树fai4;桃树—— fai4 ta:u2;枫树——fai4 rau1。
二、语言演变的特点 1、渐变性 语言本身的特点是要求变化,但现实 交际又需要稳定。二者互相让步,就 造成了语言演变的渐变性特征。语言 不能突变,突变势必不能满足交际的 需要,从而出现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2、不平衡性 一般地,词汇最快,语音次之,语法 最慢。各系统内部变化也不均衡,例 如语法内部,名词、形容词变化快, 虚词基本上不变。句式发展快一些, 如“将„„进行到底”,句型变化很 慢。
2、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语音的演变有很强的规律性,它们 总是成系统地发展的。比如g怎样,k、 h一般也是如此。但词汇就不同了,比 如“红”代表革命,“白”代表反革 命,那“绿”呢?我们可以把一个时 期语音演变的情况概括为公式,这就 是语音规律。
• 如汉语史上浊音清化,凡全浊声母都
变为清声母,无一例外。再比如浊上 归去。有极个别的例外肯定是后起的 口语字,如鼻韵母无阳平,但“甭” 是个例外。 • 语音演变规律受特定的条件限制。一 是内部条件,如相邻的音等。如j、q、 x是从古代z、c、s和g、k、h两套声母 演变来的,但只演变了齐齿呼和撮口
• 有时会处于势均力敌的地位。如英语的who
和whom,现代英语中有六个词还保持着主 宾格的对立,其中就有 who和whom。但其 他的都不是疑问词,那些疑问词what、 which等并没有主宾格的对立,它们要求 who放弃掉whom而向它们看齐,现在许多人 的口头这种类推已经奏效,但大多数书面 语和一部分知识界的口头,这种差别还保 留着,这场拉锯战什么时候结束,现在还 不能预料。
“鬼火”,在野地里燃烧的和鬼有联系的 火——磷化氢燃烧产生的火焰。 (3)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引起词义的演变 如“熟”和“生”相对,都指食物的情况, 后来“熟”指熟悉,“生”就指不熟悉。 教材上“深”和“浅”也是如此。在词汇 中,如果出现一个与原来某词意义相当的 新词,原词的意义有时也会改变。
如:“走”在古代是“跑”,后来出 现了“跑”,“走”就变为行走了。 这是鹊巢鸠占现象。有时原词的意义 非常顽固,新词只好自己变化。如 “巴士”,并没有引起“公共汽车” 的变化,“公汽,公车”,反而是 “巴士”自己出现了变化,“水上巴 士,空中巴士”。
(2)吸收: A、吸收外来词语。如“的士、基因、 托福、雪碧、因特网、保龄球、爱滋 病”等。 B、吸收地区词语(港台词语)。如 “评估、心态、共识、机制”等。有 些词语大陆和港台有所不同,如“透 过正当管道、仪仗队、太空人、书记、 分房、下海”等。
C、吸收方言词语。如“焗油、收银台、 大款、大腕、解套、割肉”等。 D、吸收社会方言。主要是行业语。如 “断层、滑坡、黄牌、红眼病、群体、 反差、套牢、莫斯科”等。 (3)变义:即酒瓶装新酒。如“窗口、 红眼病”。
• 词语的替换往往不是孤立的。例如,人和鸟兽的
区别除了“肌”和“肉”外,还有“口”和 “嘴”,“肤”和“皮”,后来“嘴”替换了 “口”,“皮”替换了“肤”(从人的角度着 眼)。有的替换很快就完成了,有的则要经历一 个长期的过程,如“嘴”替换“口”,前后经历 了2千年,汉代就开始了,那时只是在骂人时使用。 到近代,水浒和西游记时期,两个词还分得很清 楚。到了红楼梦,“嘴”用来表示人的器官,就 没有贬义色彩了。
3、词义演变的结果 (1)义项的增减(增加:牛下犊) 有的增加了。如“同志”。有的减少 了。如“先生”,没有帐房先生和医 生的意思了。 (2)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蚕化蛾) 扩大:如“江、河、菜、墨水”。英 语的arrive原来指靠岸,现在指到
达;place原来指大街、广场,现在指各 个地方。 缩小:如“丈人”,年长的人——岳父。 “臭”,一切味道——臭味。“谷”, 谷类总名,五谷——北方只指粟(去 皮叫小米),南方专指稻谷。英语的 meat原来指一切食品,现在指肉。 Deer本义是动物,现在指鹿。
第二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语言内部要素的演变
一、语音的演变 1、探求语音演变的线索和方法 我们是怎么知道古人说话的?这是音韵 学研究的。大致可根据以下线索。 (1)古代诗词。古代的诗歌辞赋都是押 韵的,如果现在看它不押韵了,肯定 是语音发生变化了。如崔颢《长干曲》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 干人,生小不相识。”
第三节
语言外部系统的演变
一、语言的分化 语言随社会的分化而分化。具体表现为 方言和亲属语言的产生。 1、方言 方言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方言只包括 地域方言,广义的方言则包括一切语 言的变体,如社会方言。如果不是特 别指出,方言往往都是狭义的。
• 一是外部条件,如时间和地域。拿尖
团音来说,同是吴语区,苏州无论清 浊,都分尖团;上海是浊分清不分; 宁波无论清浊都不分尖团。
3、语音演变的内容 (1)聚合关系的变化 p 主要是音位的合并与分化。如:p’ b分化为p和p’,再与上面的音合并。 (2)组合关系的变化(见219页) 二、语法的演变 1、聚合规则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