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201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突破冲刺(六)语文试题.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201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
突破冲刺(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凡动物都有自己的发声方式,不管声高声低,悦耳恶耳,都有一种“此间不可无我声”的自然态。
人是自然之物,只不过后来社会化了,有思想,善筹划,也就比自然界鸟兽有了更丰富的表现才能。
书法是个人情怀的表现方式之一,即便不倦于以古为范,结果还是要脱胎换骨,离古出新。
创作是个性的突出表现,每一个人都在创作中罄露了个人的情怀、脾性、技法。
如果评说一个人的书法创作类似颜真卿、柳公权,作者未必会满意。
在许多人看来,个性的体现才是有价值的,由此,追求与众不同的面目成了迫切,希望自己早日有个人风格,发出与众不同的声响。
鸣声和鸣声是有高下之分的。
如蝉鸣,千年如一地单调嘶哑且无进化,这样的鸣声只能称为低下者。
而黄鹂之鸣则婉转嘹亮,有人还专门写了对黄鹂鸣声的赞美文字,甚至,黄鹂就成了好嗓音的象征。
可见各鸣各的,还是有高下之分优劣之别的。
有了自己的特点,未必就是好声音。
书法史上优秀作品就是那么多,无数人学二王、颜柳,没有谁可以超越。
于是面目有所相似,也是必然。
每个人都会花很大心思,考量如何与他人异,独立而起。
最常见的就是走极端,写常人之不敢写,变常人不敢变之形,使自己的创作与常规审美拉开距离。
这种常见的方法很邪乎。
从过程上来讲,很短时间内达到的所谓个性,是违背生长规律的。
大凡不自然的生长,就如一棵树长歪了,会让人
觉得奇怪,也由奇怪引起了人的注意。
就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中的病梅被人为、残害而成了病梅、怪梅,就是“以求重价”,为利所趋而致。
有病梅,就有病书。
病态的创作心理、病态的审美心理使然。
病态不芟除,病书不已。
声之有别,然而都需要尚雅、崇高、求美。
这是任何追求个性者不可脱离的主旨。
书法艺术,天下之公器,安敢私焉?也就有其主旨、境界、格调、法则在内,越是守此正途,也就离书法本质愈近。
米南宫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研习前人之作可至乱真。
如果这种行为出于今日,理当视为“书奴”,认为死守不知变。
然而正是这样一种实在的功夫追求,使一个人深刻地汲取了前人之精华,以至有后面的衔华佩实,自成一家。
退一步说,即使一个人最终发不了自己的声音,而是二王、颜柳面目,也是会让人庆幸的。
明人徐师曾说过:“行歧路者不至。
”因为行歧路者离了正常,越走越逼仄,以至于无路可走。
无从通向大道,也就离审美要求越来越远,甚至无美可言。
清人叶燮也谈到心声与人的关系:“功名之士,决不能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能为敦庞大雅之响。
”叶燮认为作品要有“日月之光”,因为作品是用来欣赏的、鉴定的,因此,“欺人欺世之语,能欺一人一时,决不能欺天下后世”。
(摘自2014年9月19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中所说的“声”,既指各种各样的声音,也指个人情怀、脾性、技法和个人风格。
B.人的声音比自然界鸟兽的声音更悦耳动听,
在于人有思想善筹划,且比鸟兽更进化。
C.声有高下之分,蝉鸣单调嘶哑,听之恶耳,而黄鹂之声婉转嘹亮,是好声音的象征。
D.声要有自己的特点,但有特点未必就是好声音,如蝉鸣虽特点鲜明,但仍不算好声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艺术需要体现作者的个性,这也是艺术中有价值的部分之一,被认为类似于名家,往往是对创作者缺乏个人风格的批评。
B.艺术需要创新,米南宫学习前人,充分汲取前人的精华,已达到可乱真的地步,可惜只知死守不知变,最终未能自成一家。
C.艺术需要心静,以艺术来谋求功名利禄的轻浮之子,不可能发出泉石淡泊之音和敦庞大雅之响,追名逐利者,其音难静。
D.艺术要追求堂正,有日月之光,因为作品都是用来欣赏、鉴定的,欺世盗名者,或许能获一时之利,决不能欺天下后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法是个人情怀的表现方式之一,学习者如果能够做到以古为范,进而离古出新,最终会脱胎换骨。
B.书法史上的优秀作品并不很多,大家都学二王还有颜柳或者欧苏等,导致有很多人的作品面目相似。
C.每个人都会花心思去形成自己的风格,最常见最容易成功的方式是走极端,拉开与大众的审美距离。
D.书法艺术有其自身的主旨、境界、格调、法则在内,越是能够坚守这些正途,就越加接近书法本质。
【答案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周淙,字彦广,湖州长兴人。
父需,以进士起家,官至左中奉大夫。
淙幼警敏,力学,宣和间以父任为郎,历官至通判建康府。
绍兴三十年,金渝盟,边事方兴,帅守难其选,士夫亦惮行。
首命淙守滁阳,未赴,移楚州,又徙濠梁。
淮、楚旧有并山水置寨自卫者,淙为立约束,结保伍。
金主亮倾国犯边,民赖以全活者不可胜计。
除直秘阁,再任。
孝宗受禅,王师进取虹县,中原之民翕然来归,扶老携幼相属于道。
淙计口给食,行者犒以牛酒,至者处以室庐,人人感悦。
张浚视师,驻于都梁,见淙谋,辄称叹,且曰:“有急,公当与我俱死。
”淙亦感激,至谓“头可断,身不可击”。
浚入朝,悉陈其状,上嘉叹不已,进直徽猷阁,帅维扬。
会钱端礼以尚书宣谕淮东,复以淙荐,进直显谟阁。
时两淮经践蹂,民多流亡,淙极力招辑,按堵①如故。
劝民植桑柘,开屯田,上亦专以属淙,屡赐亲札。
淙奉行益力,进直龙图阁,除两浙转运副使。
未几,知临安府,上言:“自古风化必自近始。
陛下躬履节俭,以示四方,而贵近奢靡,殊不知革。
”乃条上禁止十五事,上嘉纳之,降诏奖谕,赐金带。
临安驻跸②岁久,居民日增,河流湫隘③,舟楫病之,淙请疏浚。
工毕,除秘阁修撰,进右文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兴
国宫以归。
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奉祠亟告老。
十月卒,年六十。
(选自《宋史·周淙传》,有删改)
 【注】①按堵:安居。
②驻跸(bì):皇帝出行,途中停留暂住。
③湫(jiǎo)隘:低洼狭窄。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渝盟,边事方兴         渝:改变,背叛B.民赖以全活者不可胜计     赖:依靠
 C.上亦专以属淙,屡赐亲札   屡:多次D.舟楫病之           ;       病:担忧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奉祠/亟告老
 B.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奉祠/亟告老
 C.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奉祠/亟告老
 D.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
慰抚愈渥/明年春复/奉祠亟告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淙为政有方。
金国人挑起边境战事,守帅选择的官员都不愿前往边境任职,周淙前往任职,他利用当地防守有利条件,组建保伍,使百姓得保平安。
   B.周淙忠于国家。
张浚视察部队时称赞周淙的谋略,并要周淙在危急时和自己一起赴难,周淙表达了准备牺牲的决心,张浚把情况汇报给皇帝,皇帝称赞周淙。
   C.周淙深得上司和皇帝的信任。
尚书钱端礼推荐过他;他鼓励百姓种植桑树、柘树,开垦屯田,皇帝赐给他亲笔书札;他上奏禁止十五件事,得到皇帝的奖赏。
   D.周淙关心民生。
两淮地区经战火破坏,很多百姓逃亡,他全力招纳安抚,百姓安居乐业;皇帝在临安暂住久了,居民日益增加,河流低洼变窄,他请求疏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王师进取虹县,中原之民翕然来归,扶老携幼相属于道。
(5分)
(2)陛下躬履节俭,以示四方,而贵近奢靡,殊不知革。
(5分)【答案解析】
参考译文
周淙,字彦广,湖州长兴人。
父亲周需,凭着考中进士开始做官,做官做到左中奉大夫。
周淙从小机警聪明,努力学习,宣和年间,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做了皇帝的侍从官,历任官职做到通判建康府。
绍兴三十年,金国背叛盟约,边疆战事正兴起,(朝廷)选择守帅官员很困难,士大夫也害怕前往(任职)。
首先命令周淙守滁阳,周淙没有到任,改任楚州,又改任濠梁。
淮、楚两地原先有依靠山水地形设寨保卫自己的百姓,周淙给他们规定纪律,构建保伍组织。
金国君主完颜亮发动全国兵力侵犯宋朝边境,百姓依靠这些保全生命的不计其数。
授官直秘阁,连任。
孝宗接受禅位,宋朝军队进攻夺取虹县,中原的百姓一致来归顺,扶老携幼在路上络绎不绝。
周淙计算人口供给食物,用酒肉犒劳在路上的人,到达目的地的人提供房屋居住,人人感动高兴。
张浚视察部队,驻扎在都梁,看到周淙的谋,就称赞叹赏,并且说:“有紧急情况,您应该和我一同赴死。
”周淙也感动奋发,甚至说“头可断,身体不可退却”。
张浚进入朝廷,全面陈述这些情况,皇帝称赞叹叹赏不停,进官直徽酞阁,帅守维扬。
恰逢钱端礼凭着尚书的身份任淮东宣谕史,又把周淙作文推荐对象,进官直显漠阁。
当时两淮地区经过战争蹂躏,很多百姓流离逃亡,
周淙尽全力招纳安抚,百姓和原来一样安居乐业。
鼓励百姓种植桑树、柘树,开垦屯田,皇帝也专一任用周淙,多次赐给亲笔书札。
周淙尊奉施行更加努力,进官直龙图阁,授任两浙转运副使。
不久,任临安府知府,进言说:“自古风俗教化一定从亲近的人开始。
陛下亲自实行节俭,来给天下示范,但是显贵的近臣奢靡,一点不知道改变。
”于是逐条递上禁止十五件事,皇帝称赞接受他的建议,下诏书奖励,赐给金带。
皇帝停留临安的时间长了,居民一天天增加,河流低洼狭窄,行船困难,周淙请求疏浚。
完工后,授任秘阁修撰,进官右文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回乡。
皇帝怀念周淙不能忘记,授任敷文阁待制,起用做了宁国府知府,催促入朝上奏,皇帝慰劳安抚更加优厚。
第二年春天,又任奉祠,多次告老退休。
十月去世,享年六十岁。
3
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8~9题。
杨柳枝刘禹锡
8.赏析第一首诗“数枝残柳不胜春”一句中“数”和“残”两个字的妙处。
(5分)
9.历代评论家都认为这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试从“异曲同工”
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6分)
【答案解析】8.“数”说明数量之少,已不再是当年成林成片的样子;“残”写出了杨柳残败不堪,已不再是当年郁郁葱葱、浓荫蔽日的样子。
“数”“残”从数量和状态两方面,写出了隋宫外面的杨柳残败的样子,(1分)从而映衬出隋宫的破败、倾圮、荒芜的景象。
(1分)(答得不全酌情扣分)
9.第一首诗中作者极力渲染隋宫外杨柳残败衰颓的样子,借以衬托隋宫的破败,以哀景写哀情;(2分)而第二首诗中,作者极写宫树的郁葱茂盛、景色迷人,以宫树的葱郁茂盛来表现隋宫的破败荒芜,以乐景写哀情。
(2分)这两首诗都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同样是写树,虽一残败衰败,葱郁茂盛,但都渲染了隋宫的破败荒芜,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兴衰之叹。
(2分)
4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苏轼《赤壁赋》中“,”,写曹操斟酒祭江、执矛吟诗的骄态,极力渲染其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
(2)屈原在《离骚》中“,”,写虽然芬芳香草和污浊汗衣混杂,可纯洁的品质并没有受到侵袭,以此表现自己的洁身自好!
(3)柳宗元在《小石潭记》里写潭中的鱼,先是鱼儿一动不动,接着“,”写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似与游者相乐”。
【答案解析】(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2)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
质其犹未亏
(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个老兵的签名樊碧贞
新兵下连时,他被分配到卡苏里哨所。
其实,他最想去汽车连。
开墨绿色的大汽车,在高原上奔驰,多带劲。
不过,现在这愿望是无法实现了,他要随给养车上哨所。
透过车窗,他看到了远处山顶上的积雪。
他突然兴奋地哼起了歌儿。
司机直是摇头。
车不能往前开了,他必须徒步上山去。
凝神一望,他不禁吃了一惊。
来时的路全悬在峭壁上。
一只被惊起的鹰掠过他的头顶,顺着岩壁冲向峰顶。
我也会上去的。
他攥紧了拳头。
他浑身是劲。
真要感谢新兵连那阵的队列、擒敌、战术和体能训练。
那时候的训练很苦,一天下来,大家趴在床上不想动。
有的兵上厕所蹲下去就起不来,非得旁人架着胳膊才能站起。
他很用功,各项考核都是优。
有备而来,自然不怕。
终于,他看到了哨所前迎风飘扬的红旗。
他想再往前几步,却挪不动脚。
胸腔里的肺如同撕裂般难受,以至于他不得不弓着身子蹲下去。
那一刻,他明白了司机为什么摇头。
有个人迎了上来,立正,敬礼。
没有过多的介绍,两双手紧紧地
握在了一起。
然后,他背上的背包被取了过去。
别紧张,这是高原反应,过一阵子就没事了。
他知道,说这话的是老兵。
哨所只有他和老兵。
听给养车的司机说,老兵已经在这里守了四年零六个月。
按例,每两年这里就会送走一位老兵,也会迎来一位新兵。
他很纳闷,老兵为什么不挪动地方。
哨所的生活很单调。
每天天一亮,老兵就带着他去巡山。
老兵总走在前面,背挺得很直。
他做不到。
已经上来一段时间了,但每次巡山到这里,他还是感到呼吸困难,头痛。
他很奇怪,黑瘦黑瘦的老兵,脚下怎么就那么有力。
这里,是卡苏里哨所的最高处。
每次走到这里,老兵都会歇上十来分钟。
老兵招呼他上去。
他总是摇头。
那顶上除了有雪,什么都没有。
不过,老兵上去了,站成了一棵笔直的树。
等老兵下来,他把自己的感觉说了,老兵只是憨憨地一笑:你上去就知道了。
那上面究竟有什么呢?非得要上去才知道。
老兵不愿说,他也不好强求。
只想,等自己感觉好些,一定上去看看。
有一天,他忍着不适,爬上去了。
顶上却什么也没有。
他有些生气,责问老兵为何捉弄人。
老兵不生气。
拉了他一把,站在这里看,往远处看。
看到什么了?
只有连绵不断的山。
还有什么?
茫茫的雾。
还有什么?
没有了。
怎么会呢?
应该看得见竹篱小院,屋旁有高高的草垛儿,还有两只母鸡躲在草垛下。
旁边,青竹竿上有还在滴水的衣裳……可是这些,他根本没有看见。
该不会是老兵的幻觉吧。
他攥了攥老兵的胳膊。
老兵回过头来,眼里竟然有了泪花。
莫不是老兵想家了?他的好奇心一下子上来了。
那个竹篱小院是你家?
老兵先是摇头,后又点了点头。
他更是一头雾水,想再问点什么,老兵却说,回去吧。
他跟在老兵身后,从夏天走进冬天。
下雪了,好大的一场雪。
躺在哨所里,也能听到外面雪花飘落的声音。
他睡不着,他知道老兵也没睡。
也不知道咱老家下雪没有?他自言自语。
想家了?老兵搭话了。
有点。
你呢?
想。
你在这儿都四年多了,已是超期服役了,为什么不下去呢?
老兵没有回答,却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在老兵还是新兵的时候,这哨所里也有一个老兵。
那个老兵每天也带着他去巡山。
每次也总走在他的前面。
老兵的背挺得很直。
老兵每次经过山顶的时候都会呆上十多分钟。
他跟着上去看过,什么都没有。
我看到的跟你一样。
他接过话茬。
但那个老兵看到的不一样。
为什么呢?
当你心里装了一个地方,再远的地方都能看到。
那个老兵呢?
他永远守在了这里。
本来,开春他就要下山去的。
那个竹篱小院等着他。
谁知道下了一场大雪,我们去接应山下送来的给养,他走在前面,意外地滑下去了……老兵的声音有些哽咽。
他接过照片,真的就看到了那个竹篱小院,高高的草垛,还有两只母鸡躲在草垛下。
旁边,青竹竿上有还在滴水的衣裳……
背后有一行字:守好这个家。
落款:老兵!
(摘自2009年10期《青年博览》)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从新兵进入高原的感受写起,为文章设置背景,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为塑造老兵的形象铺垫。
B.老兵每次走到哨所最高处都会歇上十来分钟,并且站成了一棵笔直的树,这一段描写突出老兵的坚于值守,尽职尽责。
C.新兵到哨所的最高处只见到连绵不断的山和茫茫的雾,说明新兵的经验差,不能发现远方的目标,进而衬托老兵的性格特征。
D.文中两次写到竹篱小院的景色,表达了老兵对逝去的老兵的怀念,同时和现实的生存环境形成对比,突出老兵和新兵的思乡之情。
E.文章的结尾“收好这个家”,内涵丰富,这个家既指已逝老兵家乡的竹篱小院,也指国防哨所,同时也是已逝老兵的嘱托与期望。
(2).小说几次出现对哨所和竹篱小院的描写,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6分)
(3).结合全文分析小说中超期服役的老兵的形象特征(6分)(4).小说的构思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解析】(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
(B“突出老兵的坚于职守,尽职尽责”不是主要目的,突出地是老兵对战友的敬仰之情,同时为下文做铺垫;C“不能发现远方的目标”错误,因为后面的老兵看到的是照片上的场景,是心中的景物,新兵不可能看见;D“突出老兵和新兵的思乡之情”错误,无中生有。
)(2).①点明人物活动的地点,突出哨所环境的恶劣,突出人物性格;②突出家中生活环境的美好,和哨所的环境形成对比,进而突出人物性格;③哨所环境的恶劣和家园环境的美好对比,强化主题,突出美好的家园正是这些士兵们一代代的守护的结果。
(3).①热爱祖国,忠于职守;②毅力坚定,不怕吃苦;③关爱新
兵,坚守承诺。
(4).①明线与暗线交织:明线是写带“我”的老兵,暗线是写已逝的老兵;②顺序与插叙相结合,前部分是顺序,最后插入牺牲的老兵的故事,使情节富于变化,在结尾点明主旨,主题突出;③铺垫照应自然:新兵才上高原时“兴奋地哼起了歌儿,司机直是摇头”为后面的高原反应做铺垫;结尾“签名:老兵”照应标题等;④通过环境的烘托,突出人物性格,深化主题:通过高原和家园的对比,突出人物性格,深化主题;⑤视角独特,文章的主人公是两个老兵,却用第三人称“他”的所见表现,使行文自由,便于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
6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一旦独立地投入严峻的生活,中学生的浪漫情调很快就。
②想到众兄弟就要,他不免一番悲戚。
③偌大的城市想找个人,如同,今天竟在街头无意中碰上了。
④以雪填井,画饼充饥,种种愚昧无知的行为无异于。
A.风流云散烟消云散海底捞针海底捞月
B.烟消云散风流云散海底捞月海底捞针
C.烟消云散风流云散海底捞针海底捞月
D.风流云散烟消云散海底捞月海底捞针
【答案解析】C
(风流云散:像风和云那样流动散开,指原来聚在一起的人零落
离散,也形容某种事物或思想很快消失。
烟消云散:比喻某些思想、情绪或事物消失得无影无踪(不能指人)。
海底捞针:比喻很难找得到或无从寻觅,侧重“难”。
海底捞月:比喻根本不能达到目的,徒劳无益。
)
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组是()(3分)
A.前日,因嫖娼被收容教育六个月的演员黄海波,被证实收容教育期满,按期解除收容教育。
昨日凌晨,黄海波在微博中首次发声明向公众道歉。
B.在刚刚公布的金球奖三人候选名单中,C罗、梅西与诺伊尔最终入围,2014年的金球将刻上谁的名字,注定会成为人们热议的未来一个多月时间里的话题。
C.近日,联邦调查局对一名受雇于美国海军的工程师“钓鱼执法”,指控其盗取美国最新型核动力航空母舰的设计资料,试图交给“埃及情报部门”,12月5日被逮捕。
 
D.李克强表示,中国政府一向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原则发展对日关系,继续克服政治障碍,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答案解析】A
(B、语序不当,应改为“注定会成为未来一个多月时间里人们热议的话题”。
C、句子末尾“被”字致使主语易辙。
D、结构杂糅,“以……的原则”应该为“本着……的原则”或“以……为原则”。
)
8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有“诗魔”之称的台湾著名诗人洛夫看来,。
①“诗意的活着”不但是一个诗人的生命与美学实践,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生存境界与精神内涵的表现
②如以世俗眼光来看,这个时期也许是他们生命中、事业中最黯淡的岁月
③今天是一个需要诗的时代,因为这个世界太物质,太缺乏价值感、美感
④而诗人以优雅而真诚的语言,忠实地呈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最高的使命是“希望”
⑤但他们却活得有境界、有品位、有尊严,他们寂寞的生命点燃了历史上千万人心灵的光和热
⑥比如,陶渊明罢官之后“采菊东篱下”,王维晚年隐居终南山麓,杜甫因安史之乱流落成都
A.①⑥②⑤③④B.③④①⑥②⑤C.③①④⑥②⑤D.①③④②⑤⑥
【答案解析】B
(此段文字的逻辑是先谈这是需要诗的时代及其原因③,紧接谈诗人的使命④,注意“因为”和“而”的衔接。
接着谈诗人诗意活法的意义①,接着举例⑥,而②⑤都是对⑥的分析,根据“也许是”和
“但”的逻辑关系,知先②再⑤。
)
9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l0个字。
(6分) 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剪纸的创作者①以剪纸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这种艺术表达②,而不是表现形似。
同时,受剪纸工艺的限制不宜采取完全写实的手法,只能采用突出表现对象轮廓特征的手法,运用变形、夸张,以突出表现对象的特征。
因此③成为剪纸中最常用的表达语言之一。
【答案解析】①把他们对生活的感悟②重在表现神似③夸张和变形10
近来网络上流行将不同的年龄段群体称为“××后”,下表是某娱乐论坛上对70后、80后、90后不同特点的总结,请你概括出该表所反映出的90后这一特定群体的特征,要求准确客观,形象合理,语言不可太偏激,60字以内。
(5分)
70后
80后
90后
基本都是工作狂;我们有存款;结交有背景有地位的人;
读书为了找个好工作、赚很多钱;K歌的时候只会唱《2002年的第一场雪》,然后拼命拉着你喝酒,不让你唱;谈论的话题除了工作就是股票;吃饭时喜欢坐在上级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