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单元质量评估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质量评估(五)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最早促使中国近代社会风俗习惯变化的客观因素是()
A.西方列强的入侵
B.清政府支持发展工商业
C.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入
D.康有为、孙中山的个人作用
解析:注意关键信息“最早促使”,中国近代风俗习惯变化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而西方列强的入侵客观上起到了在中国传播外来文化的作用。

答案:A
2.晚清重臣翁同龢曾在日记中对买办徐润的住宅有过描述:“园小而曲折,然楼阁几案皆有夷气。

”这体现了()
①近代园林建筑日益受到西方风格的影响
②近代买办都住西式洋房、使用西式家具
③到了近代,才出现中西合璧的住宅建筑
④近代园林是中式的,住宅往往是西式的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宅开始大量出现。

这种全新的居住文化很快引起国人的关注,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故①③项正确。

答案:C
3.中国近代史上“断发易服”的主张始于()
A.鸦片战争期间B.洋务运动期间
C.戊戌变法期间D.辛亥革命期间
解析:“断发易服”的主张最早由维新派在维新运动中提出。

故选C项。

答案:C
4.1912年5月1日,《申报》载文称:“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就早更。

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

”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维新派主张改革传统婚俗
B.国人逐步接受西方的婚俗
C.新文化运动推动婚俗改变
D.婚姻自主成为当时的社会共识
解析:维新变法发生于1898年并以失败而告终;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D项开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均与题目中的时间“1912年”不符,故排除A、C、D三项。

由题目中的信息“看侬亲手挽郎行”可知B项的表述正确。

答案:B
5.在某年的上海,舞厅中流行的“交际舞”遭到禁止;一些中学里,师生们都收起了五花八门的服装,列宁装在女生中十分流行。

这一年可能是()
A.1912年B.1945年C.1950年 D.1979年
解析:由题干中“收起了五花八门的服装”“列宁装在女生中十分流行”等信息,可以判定应该是在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因为在这一时期,受政治因素影响,人们衣着朴素,以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故选C 项。

答案:C
6.票证是鲜活的历史,右侧的票证告诉我们,当时()
A.经济发达,丰衣足食
B.生产力水平较低
C.股票市场非常活跃
D.经济法规健全,市场秩序良好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实行的统购统销政策。

这种政策的实行主要是由当时粮食、油料、肉类等生活必需品供应不足造成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反映。

答案:B
7.美国学者雷麦曾说:“除了铁路以外,就没有一种其他近代的经济设备输入中国以后,能够产生这样伟大的影响。

”下列情形中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A.1860年,在吴淞口的外国商人乘坐火车到上海洽谈生意
B.1885年,李鸿章创办的开平煤矿通过铁路把煤矿石运送到胥各庄
C.1915年,西南的护国军在宝成铁路沿线与北洋军展开激战
D.2002年,小李坐火车沿青藏铁路去拉萨旅游
解析:上海淞沪铁路建成于19世纪70年代,A项不正确;宝成铁路建成于新中国成立后,C项不正确;青藏铁路2006年才全线通车,D项不正确。

答案:B
8.小说《京华烟云》的主人公姚木兰在民国六年(1917年)从北京出发到上海、杭州游历时,她不可能选择的交通工具是()
A.火车B.轮船C.飞机D.汽车
解析:中国民航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所以民国六年(1917年),姚木兰不可能乘坐飞机到上海、杭州游历。

答案:C
9.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

该表反映了当时上海()
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④交通工具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889~1926年,交通工具种类增加,以畜力、人力为动力的传统交通工具逐渐消失,以内燃机、电力为动力的近代交通工具增加,表明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这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传入密切相关,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的增加表明公共交通有一定发展。

①②③④项均正确。

故选D项。

答案:D
10.进入近代,中国电报事业开始发展起来。

中国人自行架设的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是在()
A.台湾B.天津
C.广东D.湖北
解析: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

本题意境深远,体现了对祖国宝岛台湾历史的关注。

答案:A
11.下列有关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现象的描述,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
A.“马车专门为游览观光而发”
B.“坐电车男女可以杂坐,不以为嫌”
C.“人力车夫讨厌马车”
D.“对超越洋人马车的华人马车,按违章处理”
解析:20世纪30年代,能游览观光的应属于富人,马车专门为富人而发,不能体现出社会进步,故A项错误;“坐电车男女可以杂坐,不以为嫌”体现了平等,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故B项正确;马车是富人、有地位的人乘坐的,“人力车夫讨厌马车”反映社会地位不平等,故C项错误;“对超越洋人马车的华人马车,按违章处理”明显是不平等现象,故D项错误。

答案:B
12.右图是1907年秋瑾在上海创办的妇女杂志。

该杂志设有论说、演坛、译编、传记、小说、文苑、新闻和调查等栏目。

该杂志大量发行对人们的影响不包括() A.开阔视野B.关注国事
C.减少文盲` D.传播新知
解析:减少文盲要通过教育的途径来实现。

答案:C
13.下列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思想启蒙作用的是()
①《中国丛报》②《万国公报》③《时务报》④《民报》⑤《新青年》
A.①②③B.②④⑤
C.③④⑤D.①②④⑤
解析:①②项是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

只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办的《时务报》《民报》《新青年》等报刊,着力宣传资产阶级改良、革命和新文化,因而起着唤醒民众、制造舆论的思想启蒙作用。

答案:C
14.1897年,上海人孙宝瑄在日记里记载:“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

俄顷,灯熄,白布间映车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

”中国人能看到自己制作的最早的“电光影戏”是()
A.《定军山》B.《歌女红牡丹》
C.《红楼梦》D.《聊斋志异》
解析:中国人自己制作的最早的电影是1905年的《定军山》,因此选A项。

答案:A
15.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助理陈梁认为:“……文字不再依附于报纸,声音不再依附于电台,而电视对声音和画面拥有的独占权,也已经被网站、和其他数字媒介打
破……”这段话说明通讯手段发展的趋势是()
A.数字化B.多元化
C.网络化D.日常化
解析:结合材料内容可知,几种媒介相互具有彼此的特点,使文字、声音和图像通过多种媒介传播,即通讯手段具有多元化。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各20分,共40分)
16.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见下表)
材料二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的现象,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保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

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写出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

(5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9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长袍马褂”“马车”“媒妁之言”等信息概括即可。

第(2)问,从材料二中“四合院欧化”可分析出中西合璧的特点;外部因素主要强调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

第(3)问,积极影响可从社会进步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

答案:(1)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礼习俗。

(2)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

外部因素:受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

(3)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等。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

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致“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材料二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即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

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材料三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

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

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

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
生活变迁史》等
(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扬气”。

它的出现对思想观念有何影响?(6分)
(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6分)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4分)
(4)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4分)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第(1)问,根据材料“奢靡风习创于盐商”“尽事奢华”概括“扬气”的含义,“影响”要注意从对儒家正统思想和对传统观念的冲击的角度归纳。

第(2)问,根据材料“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概括“洋气”的含义,“原因”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

第(3)问,材料二体现的是对外国生活方式的简单模仿,材料三体现了中国人对外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概括回答。

第(4)问,要综合考虑、多角度分析。

答案:(1)始创于扬州盐商的一种奢靡生活风气。

冲击了儒家的正统思想;传统的俭朴观念发生变化。

(2)西方式生活时尚。

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3)19世纪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融入世界。

(4)时代特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外来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