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内科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内科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肾炎综合征:是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为特点的综合征。
按病程及肾功能改变,可分为急性肾炎综合征、急进性肾炎综合征和慢性肾炎综合征。
2.功能性蛋白尿:因高热、剧烈运动、急性疾病、直立体位而发生的蛋白尿。
3.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是以急性肾炎综合征、肾功能急剧恶化、多早期出现少尿性急性肾衰竭为临床特征,病理类型为新月体肾小球肾炎的一组疾病。
4.慢性肾小球肾炎:是指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病。
5.肾病综合征:各种原因所致的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明显水肿、高脂血症的临床综合征。
6.IgA肾病:是指肾小球系膜区以IgA或IgA沉积为主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7.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炎:是一组以肾间质-小管病变为主的慢性肾脏疾病。
肾脏病理以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细胞浸润为突出表现,临床以肾小管损害先于和重于肾小球的损害。
8.范可尼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或获得性疾病,特征是近端肾小管复合功能异常,引起肾性糖尿、磷酸盐尿、氨基酸尿、碳酸氢盐尿。
9.真性菌尿:①在排除假阳性的前提下,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10/ml,如临床上无症状,则要求两次细菌培养均为有意义的细菌尿,且为同一菌种;①膀胱穿刺尿细菌定性培养有细菌生长。
10.再发性尿感:指尿感经治疗后,细菌尿转阴,但以后再次发生细菌尿,可分为复发和重新感染。
11.急性肾衰:指各种病因致肾功能在短期内急剧下降而致含氮产物体内积聚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12.肾性骨病:为慢性肾衰伴随的代谢性骨病,有称肾性骨营养不良。
主要因活性VitD3缺乏、甲旁亢、铝中毒等原因所致。
可表现为纤维骨炎、骨质疏松症、骨软化、骨硬化。
13.肾性贫血:为慢性肾衰的常见临床表现。
主要由于慢性肾衰时肾脏生成促红素减少、失血、尿毒症毒素的骨髓抑制、胃肠吸收功能下降所致,表现为血红蛋白下降、红细胞压积降低。
14.肾小球病:系指一组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如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肾功能损害等),但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病程和预后不尽相同,病变主要累及双肾肾小球的疾病。
15.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以急性肾炎综合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
其特点为急性起病,患者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并可伴有一过性氮质血症。
临床表现:尿异常,水肿,高血压,肾功能异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免疫学检查异常。
16.尿路感染:是指各种病原微生物在尿路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尿路感染性疾病。
多见于育龄期妇女、老年人、免疫力低下及尿路畸形
者。
临床表现:膀胱炎,肾盂肾炎,无症状细菌尿。
17.内生肌酐清除率:肾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
18.管球反馈:肾小球旁器位于肾小球的血管极,由致密斑、球旁细胞、极周细胞、球外系膜细胞构成。
球旁细胞由出入球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在血管极处衍化为上皮样细胞。
致密斑细胞呈高柱状,由远端小管接近血管极时,紧靠肾小球一侧的上皮细胞分化而来。
致密斑位于入球小动脉与出球小动脉形成的交角里,感受流经肾小管液中的钠离子浓度,并通过调节球旁颗粒细胞释放肾素,从而调节入球小动脉的血管张力,以此来调节肾小球滤过率,此过程称为管-球反馈。
19.足细胞:即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它附着于肾小球基底膜的外侧,连同血管内皮细胞和肾小球基膜一起构成了肾小球血液滤过屏障。
足细胞特殊的解剖位置,使得其体内研究较为困难;又由于正常成年机体的肾脏足细胞是一种终末分化细胞,体外培养的原代细胞不能增殖。
20.肾小球源性血尿:因肾小球基底膜断裂,红细胞通过该裂缝时受血管内压力挤压受损,受损的红细胞之后通过肾小管各段又受不同渗透压和pH作用,呈现变形红细胞血尿,红细胞容积变小,甚至破裂所导致的的血尿。
21.肾单位:肾单位是尿生成的基本功能单位,它与集合管共同完成尿的生成过程。
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
22.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每分钟)内两肾生成的超滤
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23.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24.重吸收:是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将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去的过程。
25.肾糖阈:将开始出现尿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26.低渗尿:终尿的渗透浓度如低于血浆渗透浓度,称为低渗尿。
表示尿被稀释
27.高渗尿:如果机体缺水,终尿的渗透浓度将高于血浆渗透浓度,称为高渗尿,表示尿被浓缩。
28.渗透性利尿:由于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渗透压升高,妨碍了Na+和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29.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滤过率或增或减,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是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
二、简答题
1.简述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答: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是:①尿蛋白大于3.5g/d;①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①水肿;①血脂升高。
其中①①为诊断所必需。
2.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有哪些?
答: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包括:①微小病变型肾病;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①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①膜性肾病;
①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3.肾病综合征的并发症有哪些?
答:①感染:与蛋白质营养不良,免疫功能紊乱及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关;①血栓:由于血液浓缩,高脂血症,蛋白质从尿中丢失及肝代偿合成蛋白增加,引起机体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失调以及血小板功能亢进,应用利尿剂和糖皮质激素等。
①急性肾衰竭:由于有效血容量不足至肾血流量下降,肾间质高度水肿压迫肾小管和大量管型阻塞肾小管引起;①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
4.简述肾小管酸中毒的分型?
答:根据病变部位及发病机制的不同,肾小管酸中毒分为如下4型:I型:低血钾型远端肾小管酸中毒,AG正常的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伴有低钾血症,尿中可滴定酸或(和)NH4+减少,尿pH>6.0;II型:近端肾小管酸中毒,AG正常的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伴有低钾血症,尿中HCO3增多;III型:肾功能不全型肾小管酸中毒;IV型:高血钾型远端肾小管酸中毒,AG正常的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及高钾血症,酸中毒及高钾血症严重,与肾功能不全程度不成比例。
5.简述产生蛋白尿的原因?
答:①功能性蛋白尿:是一良性过程,因高热、剧烈运动、急性疾病、直立体位而发生的蛋白尿。
体位性蛋白尿常见于青春发育期青少年,于直立和脊柱前凸姿势时出现蛋白尿,卧位时蛋白尿消失,一般小于1g/d。
①肾小球性蛋白尿:主要由于肾小球基底膜异常,少数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压的改变所引起。
当病变使滤过膜孔径异常增大或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严重破坏时,血管中各种分子量的蛋白质无选择
性的滤出,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如病变较轻,则仅有白蛋白滤过增多,称为选择性蛋白尿。
①肾小管性蛋白尿:当肾小管间质病变或各种重金属中毒时,近端肾小管对正常滤过的蛋白质重吸收减少,导致小分子蛋白质从尿中排出,包括B2微球蛋白、溶菌酶等。
尿蛋白总量一般不超过2g/d。
①溢出性蛋白尿:血中低分子量的异常蛋白(如多发性骨髓瘤的轻链蛋白、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增多,经肾小球滤过而又未能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所致,尿蛋白电泳会显示分离的蛋白峰。
6.简述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依据?
答:于链球菌感染后1-3周发生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甚至少尿及氮质血症等急性肾炎综合征,伴血清补体C3下降,病情于发病8周内逐渐减轻到完全恢复正常者,即可临床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
7.简述急进性肾小球的病理表现?
答:病理表现为新月体肾炎,光镜下通常以广泛(50%以上)的肾小球囊腔内有大新月体形成(占据肾小球囊腔50%以上)为主要特征,病变早期为细胞型新月体,后期为纤维型新月体。
根据免疫病理分为3型:①I型,抗基底膜型肾小球肾炎;①II型,免疫复合物型;
①III型,非免疫复合物型;近年来根据患者血清ANCA的检测又可进一步将本病分为5型:在原I型中伴ANCA阳性的归为①型;在原III型中ANCA阴性的归为①型。
8.青少年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青少年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原因有:①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①过敏性紫癜性肾炎;①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9.中老年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中老年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原因有:①糖尿病肾病;①肾淀粉样变性病;①骨髓瘤性肾病;①淋巴瘤或实体肿瘤性肾病。
10.简述IgA肾病的病理特点?
答:①光镜:主要为系膜增生性肾炎;①免疫荧光:以IgA为主的免疫球蛋白呈颗粒样或团块样在系膜区或伴毛细血管壁分布,常伴有C3沉积;①电镜:可见电子致密物主要沉积于系膜区。
11、简述真性细菌尿?
答:真性细菌尿是指:①在排除假阳性的前提下,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105/ml;如无临床症状则要求2次尿培养均为有意义的细菌,且为同一菌种;①膀胱穿刺尿细菌定性培养有细菌生长。
12.简述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临床病程?
答:急性肾小管坏死典型的临床病程分为3期:①起始期:此期患者遭受肾毒性因素,但尚未发生明显的肾实质损伤;①维持期或少尿期:典型的为7-14天,可出现少尿,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①恢复期:肾小管细胞再生、修复,患者逐渐出现多尿表现,通常持续1-3周。
14.简述糖尿病肾病的分期?
答:①I期:为糖尿病初期,肾脏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升高;
①II期: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多
数在正常范围,或呈间歇性增高(如运动后);①III期:早期肾病期,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即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持续在20-199ug/min;
①IV期:临床肾病期,尿蛋白逐渐增多,UAER>200ug/min,即尿白蛋白排出量>300mg/24h,相当于尿蛋白总量>0.5g/24h,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可伴有浮肿和高血压,肾功能逐渐减退;①V期:尿毒症期,多数肾单位丢失,UAER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血压升高。
15.简述广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
答:①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血容量减少,有效动脉血容量减少,肾内血流动力学改变;①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小球、肾小管、肾血管病、肾间质的疾病引起的急性肾衰竭;①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尿路梗阻。
16.简述狼疮性肾炎的的病理类型?
答:I型:正常或轻微病变型;II型:系膜病变型;III型:局灶增殖型;IV型:弥漫增殖型;V型:膜性病变型;VI型:肾小球硬化型。
17.肾小球源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的如何鉴别?
答:肾小球源性血尿可伴蛋白尿、管型尿(特别是红细胞管型);尿相差显微镜检:变形红细胞血尿为肾小球源性,均一形态正常红细胞尿为非肾小球源性;尿红细胞容积分布曲线:肾小球源性呈非对称曲线,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呈对称曲线。
18.肾病综合征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原则是什么?
答:肾病综合征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原则是:①起始足量;①缓慢
减药;①长期维持。
19.简述肾病综合征患者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反应分类?
答:肾病综合征患者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反应分3类:①激素敏感型:用药8-12周肾病综合征缓解;①激素依赖型:激素减药到一定程度即复发;①激素抵抗型:激素治疗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