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涉江采芙蓉》和《归园田居》评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八年级《涉江采芙蓉》和《归园田居》评
八年级《涉江采芙蓉》和《归园田居(其一)》评课稿
11月17日,语组两位入职两个多月的年轻老师xx和曾xx上了汇报课,课题分别是《涉江采芙蓉》和《归园田居(其一)》,选自高一语必修1第二单元第七课《诗三首》。

课后,组内老师做了客观中肯、生动活泼的点评,肯定了两位老师的教学基本功、课解读力、课堂把控感,也提出了一些宏观与微观层面的建议。

录下评课发言稿,以资纪念。

两位老师都展现了很高的专业素养。

XX老师充满东北姑娘的大气与豪爽,曾xx老师则有闽南女孩的静和温和,性格不同的两位老师,给我们呈现的课堂风格也截然不同。

XX老师课的突出特点是粗放,知性与感性相结合。

例如,关于《古诗十九首》的名称、作者、内容及评价,《庭中有奇树》为代表的古人之“思”等,这些知识性的内容,化内涵丰富,体现了知性的特点。

而让学生在多次诵读后谈感受,特别是初读后用一个词说自己的感受,学生的感受主要是印象性的感觉;另外,三读三感,着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有,用《庭中有奇树》等例子,给学生直观地解释古人表达情感时借物寄情、借物抒情的方法,避免了我们惯常把理性的概念术语直接灌输给学生的做法;启发学生思考、
精品文档联想,进行多种解读;让学
生当堂写一首情诗,写之遗所思,着重于情感的表达;配乐诵读,用心选择了和诗歌情感相匹配的音乐:这些都体现了课堂
的感性特点。

不足之处:有些放处没有收回,没有找回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

例如:学生谈初读后的感受,“惋惜、悲、愁、忧、、高洁、飘逸、思、深厚、想念、情深、怅、美、幽清、寂寞凄凉”,这些或大同小异或迥乎不同的感受都正确吗?教师应该在下面的环节引导学生对它们加以甄别,哪些准确,哪些牵强,哪些站在叙事角度,哪些站在情感判断角度,哪些属于意境角度,哪些属于语言风格角度。

另外,对诗歌主人公的性别、情感的解读,真的学生的各种解读都合适吗?如果将主人公解读为男性,全篇理解起较容易顺畅,但将男子解读为一个被人抛弃的失恋者,那么明显会不符合“同心而离居”的句意;如果将主人公解读为女子,那怎么理解“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它符合中国古代男人才外出他乡的一般情况吗?虽说对学作品的解读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什么解读都是从本生发出的,因此,一千个读者却只有一个哈姆雷特,解读的多角度起码应与本不冲突。

因此课解读中,在感性的基础上还应加上理性。

曾xx老师课的突出特点是细致,带领学生细读本。

但细致而不琐碎,能抓住诗眼“归”,一线串珠:从何处归,
精品文档
归向何处,为何而归,归去如何。

师生共同品读分析,有较好的课堂生态。

课堂的亮点,一是导入中的对陶渊明又名“潜”的原因的分析,很自然地与其隐居相联系,很巧妙;二是拓展部分的陶诗中的“鸟”的意象的展示,既能让学生明白,同一意象在同一诗人的不同诗作中能表现诗人的不同情感,又通过这些意象句,让学生对陶渊明的一生有了轮廓式的认识,年青时有济天下的猛志,出仕时愧对自由之鸟、像羁鸟一般思恋旧林,归隐时如暮鸟趋林,归去后如孤鸟栖栖,对作者能产生较全面、立体的认识,可以避免将陶渊明只笼统地归为隐士的偏颇。

不足之处:课堂较沉闷,教师缺少与学生眼神上的交流。

另外,有些意象(如“尘网”)的提法有待商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