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洞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百里洞庭
篇一:游洞庭五首
游洞庭五首
其二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2]
【首句写景,兼点季节与泛舟洞庭事。
洞庭在岳州西南,故可称“南湖”。
唐人喜咏洞庭,佳句累累,美不胜收。
“南湖秋水夜无烟”一句,
看来没有具体精细的描绘,却是天然去雕饰的淡语,惹人联想。
夜来湖上,烟之有无,其谁能察?能见“无烟”,则湖上光明可知,未尝写月,而已
得“月色”,极妙。
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境界澄沏如画,读者如闭目可接,足使人心旷神怡。
这种具有形象暗示作用的诗语,淡而有味,其中佳处,又为具体模写所难到。
在被月色净化了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
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而浮想联翩。
湖光月色此刻便激起“谪仙”李白羽化
遗世之想,所以次句道:安得(“耐可”)乘流而直上青天!传说天河通海,故有此想。
诗人天真的异想,又间接告诉读者月景的迷人。
诗人并没有就此上天,后两句写泛舟湖上赏月饮酒之乐。
“且就”二
字意味深长,似乎表明,虽未上天,却并非青天不可上,也并非自己不愿上,而是洞庭月色实在太美,不如暂且留下来。
其措意亦妙。
苏东坡《水
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数句,意境与之近似。
总的说来,此诗之妙不在景物具体描绘的工致,而在于即景发兴,艺
术想象奇特,铸词造语独到,能启人逸思,通篇有味而不可句摘,恰如谢
榛所说:“以兴为主,浑然成篇,
此诗之入化也”
【注释】:①耐可:哪可,怎么能够。
②赊:赊欠。
【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刑部侍郎李晔贬官
岭南,行经岳州(今湖南岳阳),与李白(其时遇赦,重获自由)、贾至(与李白同时的作家,以散文著名;其时贬官为岳州司马)同游洞庭湖,
李白写下了一组(五首)七言绝句。
组诗原题为《陪族叔邢部侍郎晔及中
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以上选其第二首。
【翻译】:秋天夜晚的南湖水面水澄澈无烟,(不由生出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的“上天”之念),可怎么能够乘流上天呢?姑且向洞庭湖赊几
分月色,痛快地赏月喝酒。
【赏析】:诗人为我们描绘了月夜泛舟的情形:明月皎皎,湖水悠悠。
洞庭秋水澄澈无烟,水月相映,清辉怡人。
诗人与友人(此处,我们不妨把其族叔也当作友人)泛舟湖上,与清
风朗月为伴,不由生出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上天”之念。
但乘流上天
终不可得,诗人也只好收起这份不羁的想象,姑且向洞庭湖赊几分月色,
痛快地赏月喝酒。
首句写景,同时点出秋游洞庭事。
“南湖秋水夜无烟”,初读平淡无奇,似是全不费力,脱口而出,实则极具表现力:月夜泛舟,洞庭湖水全
不似白日烟波浩渺、水汽蒸腾之气象。
波澜不惊,澄澈如画。
无烟水愈清,水清月更明。
溶溶月色溶于水,悠悠湖光悠月明。
这种景象,这种意味,
非置身其中不可得,非写意简笔不可得。
诗人虽然没有精工细绘,但读者
心中自会涌现出一幅水天一色的美好图景。
明月的召唤,让诗人陡生“上天”之心:“耐可乘流直上天?”这天
真异想,似突兀而来,没有缘由。
但是,月色不就是最好的缘由吗?因此,这一突发奇思,反作用于月色的描绘,使得月色愈发迷人。
诗人奇特的想
象与天真超脱的性格,不是正由此可见一斑吗?想象奇特,正是诗仙浪漫
风格的体现。
回答性格抓住“天真超脱”,回答艺术风格点出“想象奇
特”“浪漫”等即可。
三四句直抒胸臆。
月色很美,但诗人只为洞庭醉。
上天既不可得,不
如留下来,向洞庭赊点月色,醉游湖上。
“赊”字颇堪玩味:洞庭的清风、朗月、湖光,美不胜收,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
诗人着一“赊”字,似与
自然对话,表达了对自然的珍爱与尊重,拟人手法在这里运用得可谓巧妙
纯熟。
“赊”,自然是不花钱了,那么李白《襄阳歌》中“清风朗月不用
一钱买”,自然也就成了“赊月色”的最佳注脚。
“赊”字极见诗人性情:痴恋月色,陶醉于自然美景中,洒脱不羁,豪放而不失浪漫。
】【练习】:(湖南永州市中考试题)
(1)“耐可乘流直上天?”此问句反映出李白什么性格和艺术风格?
【答案】:(1)性格:天真超脱;艺术风格:想象奇特。
(意近即可)
(2)拟人手法;视月色为无价之宝,格外珍惜自然美景,尊重自然,与自然作心灵交流。
【考点透视】:这两道题是从诗意理解、情感感受、品析写法的角度
命制的。
其三
洛阳才子谪湘川,元礼同舟月下仙。
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
【贾生,洛阳之才子。
谓贾谊也。
贾至亦河南洛阳人,故以谊比之。
后汉李膺,字元礼,与郭林宗同舟而济,见十二卷注。
用此以拟李晔。
二
人俱谪官,故用《桓谭新论》中“人闻长安乐,出门向西笑”之语,以致
其思望之情。
】
其四
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
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
其五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吟咏君山的千古绝唱。
李白吟咏的君山是万顷碧
波的洞庭湖中的一个翡翠般的小岛,与千古名胜岳阳楼遥遥相对。
它东西
长1.6公里,南北宽0.8公里,总面积0.96平方公里,由大小七十二座
山峰组成,最高峰海拔68.6米,道家将之列为“天下第九福地”。
君山
总体呈椭圆形,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望洞庭》一诗中咏道:“湖光秋月两
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是指八百里洞庭湖,而“青螺”则是漂浮在湖中的君山。
由于君山于烟波
浩淼的湖水环抱中,云缭雾绕,影动波摇,忽隐忽现,若远若近,显得神
秘缥缈、变幻莫测,故有唐诗道:“曾游方外见麻姑,说道君山自古无。
原来昆仑顶上石,海风飘落洞庭湖。
”古代诗人也曾以“四顾疑无地,中
流忽有山”来形容君山的奇特地貌,由此也使许多优美动人的神话和传说
应运而生。
君山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在一个不到1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相传有5井、
4台、36亭、48庙。
历代文人墨客围绕君山的奇、小、巧、幽、古,或著文赋诗,或题字刻石。
然而,君山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惊天地、泣
鬼神的爱情见证——斑竹、湘妃祠、二妃墓、柳毅井、传书亭。
君山古称洞庭山,相传四千多年前,舜(虞)帝南巡,死于苍梧(九
嶷山)之野,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惊闻噩耗,立即启程奔丧。
因扬子
江边大风,令她们滞留洞庭山。
二妃整日攀竹痛哭,眼泪滴在竹上,变成
斑竹。
对此,后人有诗云:“虞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
当时血
泪知多少,直到而今竹尚斑。
”后来二妃自投湘水而亡,成了湘水之神。
著名诗人屈原以此为题材,写下了《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篇。
由于二妃有湘君、湘妃之称,故后人将此山改名为君山。
在君山东侧,有
湘妃祠和二妃墓。
二妃墓前,立有墓碑,上书“虞帝二妃之墓”,墓前还
有一副藏头联:“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
”刘禹锡对此有诗云:“湘水流,湘水流,九嶷云雾至今愁。
君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露
中秋。
”当我轻抚二妃墓前青竹上泪纹似的斑痕,遥想当年娥皇、女英二
妃的贞烈,心中真是无限的感慨。
从二妃墓翻过一座山梁,走不远就到了柳毅井。
唐朝李朝威的《柳毅传》,记载着另一个与洞庭湖相关的柳毅传书的爱情神话。
说的是洞庭龙
女远嫁泾川,遭受公婆、丈夫虐待,在泾川边牧羊为生。
落第书生柳毅在
返乡途中偶遇龙女,为她慷慨远赴洞庭,传书龙宫,龙女才得其叔父钱塘
君救回洞庭家乡。
钱塘君欲将龙女许配柳毅为妻,但柳毅认为自己传书本
出义举,并无私心,于是严词拒绝而去。
龙女本已对柳毅心生爱慕,更敬
重其志气高洁,立誓不另嫁他人。
此后几经周折,二人终成眷属。
神话中
柳毅进入洞庭龙宫的柳毅井,就位于君山龙口内的龙舌的根部,其井水甘
甜清冽,四季不盈不涸。
在柳毅井后的高台上,有1979年重修的传书亭。
那亭建造得别具一格,有一种凌空欲飞的气势,人们都说它象征着即将展
翅高飞的比翼鸟。
君山岛上也有许多帝王的传说。
如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好大喜功,酷爱巡游。
有一回巡游到洞庭,恰遇湖上狂波,很是恼火,于
是摆出第一代封建帝王的威风,令三千刑徒砍尽山上树木,且在石壁上刻
了封山大印,决心要让洞庭湖也成为一个驯服的“臣民”。
至今,在君山
龙口东侧的石壁上,有约1米见方的石印,字迹依稀可辨,俗称秦始皇
“封山印”。
在君山西侧有酒香山,相传汉时有美酒数斗,饮者即为仙。
汉武帝希冀长生不老,派人取回美酒欲饮,却被东方朔一饮而尽。
武帝大怒,欲杀之而后快。
东方朔却不慌不忙说:“如果此酒灵验,皇上杀臣,
臣也不会死;如果臣死了,此酒也就没有灵验。
”武帝无可奈何,只好笑
着赦免了他。
后人便在酒香山上建了酒香亭,纪念东方朔。
君山的名胜古迹还有汉武帝射蛟台、吕洞宾高吟醉眠的朗吟亭,有宋
代农民起义的杨幺寨、飞来钟等。
每一个古迹都有一段厚重的历史,每一
个故事都是一段悠远的回忆。
君山是一部神奇的书,君山是一幅美丽的画;君山是一座爱情岛,君
山是一首爱情诗;君山是文化中的风景,君山是风景中的文化。
所有的一切,都在君山达到和谐完美的结合。
篇二:二年级语文上册洞庭鱼米乡2教案湘教版
洞庭鱼米乡
教材说明:
这是湘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用优美
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洞庭湖画卷,突出了洞庭美丽、富饶的特点。
语言生动、形象,画面感强,且图文并茂,易于理解,是一篇训练语言、
发展思维的好文章。
教学目标:
1.在朗读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结合句子理解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句子理解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洞庭湖盛产鱼米的
特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学生汇报。
(2)教师补充介绍: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湖中心有座葱翠常绿
的小山,名叫洞庭山,洞庭湖便因此而得名。
湖区面积1.878万平方公里,天然湖面2740平方公里,另有内湖1200平方公里。
湖的南边是湖南省,
北边是湖北省。
洪水期间的湖泊汪洋似海,面积有3900平方千米,容积
达一二百亿立方米。
其南有湘江、资水、沅水、澧水四水汇入,北有松滋、
太平、藕池、调弦四口与长江相通,湖水最后在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
洞
庭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湖中的特产有河蚌、黄鳝、洞庭蟹、财鱼等珍贵
的河鲜。
3.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洞庭鱼米乡》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新课
1.整体感知洞庭湖是鱼米乡
(1)课件出示洞庭湖的美景图,学生欣赏,初步感受洞庭湖的美丽
和富饶。
(2)在小组内说说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4)边读边思考:
A.美丽富饶的洞庭湖是祖国的什么?
B.课文哪部分讲洞庭湖是祖国的“大鱼库”?哪部分讲洞庭湖是祖国
的“大粮仓”?
(5)录音机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小声跟读。
2.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注意读出喜欢
的语气。
(3)指名读,说说自己喜欢句子的原因。
(4)学习第一自然段。
A.齐读。
B.找出本段中的生字词语读一读,结合句子来理解词语意思。
出示:洞庭湖祖国
C.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指名说)
D.结合本段文字出示标有洞庭湖的地图,让学生知道洞庭湖的位置。
(5)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A.分小组读课文,比一比哪一组读得好。
B.结合课文理解“大鱼库”、“一筐筐”、“一担担”。
C.从哪儿可以看出洞庭湖是个大鱼库?(指名说并相机板书)
船儿来往鱼儿蹦跳一筐筐一担担
D.课件出示洞庭湖鱼汛季节时的捕鱼景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爷爷说,洞庭是个大鱼库”。
板书:大鱼库
E.学生想象捕鱼时,人们会怎么想,怎么说?(学生小组内交流并指名汇报)
F.如果你以为洞庭只是个大鱼库,那你就错了,不信,你接着往下学习。
(6)小组合作学习第五、六、七自然段。
A.分角色读。
B.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
C.检查学习效果。
a.指名读生字新词,结合句子说说词语的意思。
湖畔一望无际稻田粮仓谷子
b.指名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师生共同评议。
c.课件出示洞庭稻谷丰收图,学生观察,并从课文中找出形容粮食作物多的词语,指名汇报并板书。
一望无际禾苗青青稻浪滚滚一袋袋一车车
d.看到这丰收的景象,你想说些什么呢?
e.这几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呢?找找看。
f.洞庭不但是个大鱼库,而且还是个大粮仓。
板书:大粮仓
D.洞庭湖丰收的景象让我们陶醉了,我们把这几个自然段再美美地读一读吧!
(7)欣赏歌曲《洞庭鱼米乡》,想象课文中描述的画面。
听完歌曲,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8)学习第八自然段。
A.学生自由读。
C.指导学生读出喜爱之情。
(9)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A.学生齐读。
B.在文中理解新词“富饶”。
C.这段话讲了什么?(学生说)
D.教师说明:这段话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让我们知道了洞庭湖在
祖国所处的重要地位。
我们要爱美丽的洞庭湖,要爱我们的家乡,更要爱
我们伟大的祖国。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师生合作练习背诵。
三、拓展延伸。
1.文中的洞庭湖那么美,请大家用手中的画笔把它画下来吧!
2.我们的家乡也很美,我们该用什么行动来爱它呢?(说一说,写一写)
篇三:二年级语文上册洞庭鱼米乡1教案湘教版
洞庭鱼米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认识14个生字,其中会写“洞、庭、湖、祖、担、仓、谷”7个字。
【能力目标】
能正确书写7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想象课文中描述的优美画面,体会洞庭湖乡的美丽富饶。
教学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了解洞庭湖乡的美丽富饶,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想象课文描述的画面。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卡片、录音、投影。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教学重点:
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书写7个生字,给每个字组词。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卡片、录音、投影。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美丽的洞庭湖,是祖国江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那儿景色美丽,物
产丰富,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洞庭鱼米乡》。
板书课题:3.洞庭鱼米乡。
指导读题。
3.读了课题,你
想知道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范读,标出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为什么说洞庭是个大鱼库、大粮仓?三、学习生字
小朋友们真能干,边读课文边思考,解决了这么多问题。
在读课文的
过程中,你和这些生字宝宝交上朋友了吗?试着叫每一位新朋友的名字吧!
1.读准字音。
(1)自由读生字、新词。
(小黑板出示本课生字、新词,一类字、
二类字分别用红色、蓝色标注。
)(2)指名抽读。
这些生字、新词你都读准了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教师相机提示:“洞、庭、仓”是后鼻音;“担”是前鼻音;“祖”
是平舌音,不要读成翘舌音;“湖”字的的声母是h,不要读成f;“谷”字是第三声,不要读成第二声。
(3)男女生比赛读。
出示生字卡片,让我们比比看,男女同学谁读得更准确。
2.识记字形,了解字义。
(1)小组学习。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红色的生字?你能用它们组词,帮助它们找
朋友吗?在学习小组里说一说。
(2)指名汇报。
你能教大家学习哪个生字?3.质疑解难。
这些生字词,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吗?课中操
录音播放歌曲《八百里洞庭美如画》,学生一边欣赏,一边舞蹈。
五、写生字
1.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
我们写这些生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洞”字的左边“三点水”稍窄,右边的“同”较宽;“湖”是左中
右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摆匀称;“祖”字是“示字旁”,不要写成“衣”字旁;
“谷”字中间的“人”略写开一点,下面的“口”字不要写得太下。
2.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书写,然后同桌的学生互相检查、评议。
选
出小小书法家。
六、布置作业。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给形近字“找朋友”,组词。
祖()担()湖()姐()但()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洞庭湖乡的美丽富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想象课文描述的画面。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投影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1.读生字(出示生字卡),听写生字。
2.自由读课文,说说美丽富饶的洞庭湖是祖国的什么?(大鱼库、大
粮仓)3.课文哪部分讲洞庭湖是祖国的大鱼库?(第二、三、四自然段)
哪部分讲洞庭湖是祖国的大粮仓?(第五、六、七自然段)相机板书:大
鱼库、大粮仓。
二、共同感受洞庭大鱼库
1.投影出示课文图,指名读第二、三、四自然段,其它学生边听边看
图画,边想象。
(1)说说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喜欢?用喜欢的语气读
给同桌的小朋友听听。
(2)说一说从哪感受到洞庭大鱼库。
投影出示词语:船儿来往、鱼儿蹦跳、一筐筐、一担担。
2.小朋友想想看,鱼汛季节到了,洞庭湖畔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捕鱼的人们心情怎么样?他们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4)请小朋友带着高兴愉快的心情读一读这些自然段。
学生感情朗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三、学法归纳,并指导学习第五、六、七自然段。
1.教师总结学法
朗读课文感受洞庭的美丽、讨论、想象、感情朗读。
2.自学反馈。
A.投影出示课文中图画。
你看到了什么?(相机出示词语:一望无际、稻浪滚滚、一袋袋、一车车)
B.看到这丰收的景象,你想说什么?
C.所以呀,爸爸说:“洞庭是个大粮仓。
”你能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
给大家听听吗?(指名朗读)D.说一说,你最喜欢听谁朗读,为什么?
E.洞庭湖的美景使我们深深陶醉,让我们再一次将这几段美美地读一
读吧!四、学习第八自然段(1)齐读第八自然段。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大粮仓
3.洞庭鱼米乡美丽富饶
大鱼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