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课程概念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性课程概念解释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梳理
隐性课程概念解释研究中有很多类似的名称,如隐蔽课程(hiddencurriculum)、潜在课程(latencurriculum)非正规课程(informalcurriculum)、未研究的课程(untudiedcurriculum)、未预期的课程(unanticipatedcurriculum)。

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

也可以说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

隐性课程研究可以追溯到美国教育家杜威的“附带学习”,即指学习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杰克逊(P.W.Jackon)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lifeinclaroom)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formalcurriculum)或官方课程(officecurriculum)的话,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

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其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隐性课程的特点主要有:第一,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第二,隐性课程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第三,隐性课程的影响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第四,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辨证统一;第五,隐性课程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第六,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

正是由于隐性课程的特点,要求在隐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首先,
优化学校的的整体育人环境;其次,要特别重视学习过程;最后,通过隐性课程的实施,塑造与完善学生的人格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